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学习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写作特点。,2,、明确山水田园诗鉴赏角度。,第1页,山水田园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第2页,陶渊明是田园诗开山,,南朝谢灵运是山水诗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常建等。,第3页,山水诗,主要以山水自然景观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对象。描写自然风光为主。,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田园生活为题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第4页,怎样鉴赏山水田园诗?,1,、把握意象,体味意境,2,、知人论世,了解情感,3,、把握技巧,分析手法,4,、品味语言,感受特色,第5页,1,、把握意象,体味意境,第6页,山水诗常见意象,山、河、泉、溪、桥、,樵夫、渔翁、山客、隐者、,松、竹林、树林、草、各种山中植物、,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花草香、鸟鸣、猿啼等,第7页,田园诗经典形象,景物、人物、农具、植物、动物,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3,、农具:耒耜、锸、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粟、桑、麻、菊、,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第8页,山水田园诗常见意境,宁静、静谧、纯朴、自然、美好、平和、友好、恬静、幽雅、空灵、安逸、安详、,清幽、明净、飘逸、清新、清淡、旷远、雄奇、迷离、孤寂、凄凉、凄清、萧瑟、,活用诗中字与词,双音节词写意境。,第9页,山山水水,总关,情,2.,把握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第10页,惯用情感术语:,热爱自然 钟情山水 向往自由,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建功,生活闲适 悠然自得 悠闲自在,淡泊宁静 轻松愉快 志趣高远 寄情山水 渴望归隐,第11页,1.,描绘山川美景,钟情山水,倾心自然,表示对大自然喜爱,对祖国河山热爱。,表现对闲适恬淡山水田园生活热爱诗歌中常描绘景物有:,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这类景物共性特点及情与景关系:,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亲密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友好、富有生活气息,与诗人身处其中,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心情,是友好统一。,第12页,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垦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苍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第13页,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第14页,2.,表示对官场仕途厌倦,对现实不满甚至愤恨,抒发怀才不遇苦闷或者自己不一样流合污高尚品质,以及对自由追求和对宁静、平和、隐逸生活渴望。,A,常出现,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B,常出现,人物,有:,五柳、接舆、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C,这些景物和人物,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情怀是友好统一),第15页,3、,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幽寂高雅。,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16页,4.,诗人们经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描写,表示,对自由追求和对宁静、平和、隐逸生活渴望和向往,抒发一个宁静闲适生活情趣。,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第17页,5,.,对生活、人生哲理感悟,禅意寄托,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18页,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垦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参考:,1.,诗人对大自然喜爱;,2.,回归恬淡田园喜悦之情;,3.,对官场厌恶之情。,第19页,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人对涧边幽草喜爱;,自甘寂寞恬淡胸襟;,借夜渡无人、水急舟横悠闲景象,表示自己无人赏识,不得其用无奈、悲伤情怀。,第20页,题西林壁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托物抒怀,抒写自己人生感悟。,第21页,3.,山水田园诗写作技巧,第22页,写景常见方法和技巧,1,、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改变。,第23页,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24页,3,、描写景物技巧,衬托(正衬、反衬:乐景写乐情、乐景衬哀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用典,修辞(比喻、拟人、夸大、对比、重复、反问等),第25页,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境凄清萧疏孤寂,表示了作者羁旅之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第26页,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是静景,后三句是写动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而后三句所写动态景物,又,反衬,出山中宁静,显出动静相谐意境。,第27页,诗歌中,“,虚,”,常见有:,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已逝之景之境。,3,、想象构想或者未来之境,第28页,4,、品味语言,感受特色,第29页,山水田园诗语言格调,平实质朴、,不加雕饰 浅显,多用口语、,朴实无华 清新自然 明白晓畅,简练淡雅,洗练明快、,简练生动,形象生动、,华美绚丽,绚丽飘逸、清新雅致、,委婉含蓄,婉约细腻、含蓄隽永、,笔调婉约,雄浑壮阔、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昂,幽默讽刺、,第30页,评价作品,选词炼句,功夫,(,炼字),评价语言,整体格调,诗歌语言题普通出题方式:,第31页,怎样解答炼字型试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是什么字?为何?,提问变体,:某字从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假如有用到表示技巧,要指出所用表示技巧;,第三步,,点出该字(词)衬托了怎样意境或表示了诗人怎样情感。,第32页,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语言格调。谈谈此诗,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相关语句详细,分析这种特色,。,(3),最终点出意境或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品味语言格调,第33页,示例:,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问:这首诗语言有何特点?,参考: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第一步),这首小诗,无华丽词藻,以平惯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第二步),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惆怅之情。,(第三步),第34页,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问:这首诗是怎样写景?,诗里写了近景黄鹂和万里船,远景白鹭和千秋雪。首联写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色彩鲜明。鸟鸣声、白鹭上青天是动景,雪和船是静景,动静结合。,全诗画面层次感强,声色动静结合,意境开阔、清丽。,第35页,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问:此诗写景特点是什么?,点面结合,有远景近景,有山水人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现有层次,又有中心。,第36页,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画面?表示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答题方法点拨,】,意境,它包含,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第37页,常见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意境?,答题模式:,概括景物所营造气氛特点。,普通用两个双音节词:雄浑壮丽、闲适恬淡、清幽明净、萧疏凄寂、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描绘诗(词)中展现图景画面。,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争简练优美。,分析,景物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第38页,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奔走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景物?表示了诗人怎样感情?请简明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漂亮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走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心境,(,步骤三,),。,第39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