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159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6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40商情2016 年网络上突然开始流行一系列“葛优躺”表情包,演员葛优在情景喜剧 我爱我家 中饰演的“二混子”在贾家混吃混喝,无所事事,被网友引申表达“颓废”的状态,引发广大网友面对压力选择逃避的共鸣。还有脱口秀演员李诞曾以“人间不值得”这种沧桑感的语句,切合很多网友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的心态,成为网络流行语。由此开始,各种以“丧”为核心的表情包、音乐、影视作品开始流行,形成了“丧文化”现象,特别是广泛受到大学生群体认同和追捧。1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解读1.1“丧文化”特性“丧”是一种情绪状态,悲伤、沮丧等负面情绪的词语都可以用来表达“丧”的含义。“丧文化”则是当前社会下出现的青年亚文

2、化的一种,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明显的悲观、颓废等消极观念。从“丧文化”的表象来看,它以“悲伤蛙”“葛优瘫”等表情包和“人间不值得”“我已经是一条咸鱼”等个性签名在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为开端,用自我嘲讽的语气或者是颓废绝望的态度进行语言表达,迅速获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搞怪的图片、颓丧的文字,种种新奇、幽默、自嘲的表达方式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契合了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广泛传播是基于其表达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大学生的迷茫、悲观的现实心态。1.2 大学生“丧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丧文化”形成的原因,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媒介技术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性等因素,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分析这一

3、青年亚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2.1 社会变革的现实压力“青年人的问题不仅是青年人本身的问题,而是某种社会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持续中高速稳定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在社会整体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诸多不平衡的发展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着种种现实的生活压力。“生活在高速运转的节奏中,社会转型、职业规划、住房问题、医疗卫生、人际交往,个体的生存面临站稳脚跟和重新定位的问题:在历史与现实的急湍洪流中如何寻找个体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内生的焦虑和涌动的的不安需要合适方式来表达和排解,需要在解构和嬉笑怒骂之间缓解释放压力”。“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

4、,恰是契合了目前社会深刻变革下大学生群体面对现实压力的无力感和消极情绪。1.2.2 网络传播的推动作用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QQ、微博、微信等平台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社交载体,使用时常占据了他们一天大部分的时间,他们在这里接收信息、传播内容,获得主体意识。“丧文化”的有关文化符号,从一开始的小众传播,到最后形成热点效应,离不开网络媒体的为获取流量的炒作行为。如在微博热搜里出现的“贫困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躺平有多香”等话题讨论在拉近大学生群体与“丧文化”距离的同时,也在催生着大学生的群体焦虑。除此之外,互联网提供的开放化、虚拟化空间也成为“丧

5、文化”传播扩大影响的温床,在微博、豆瓣等社交软件中有关”丧文化“讨论组、标签,是对主流媒体议题设置能力的瓦解。“在不用实际接触的虚拟空间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讨论或是隐身潜水,这种虚拟空间的高度包容性助推“丧文化”消极影响范围扩大。”1.2.3 大学生个体的退缩心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大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影响刘慧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摘要】“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并流行,它以自嘲、戏谑的态度来表达当代大学生复杂的情感与消极的社会心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要辩证地看待“丧文化”影响并

6、分析其产生的根源,通过探析应对策略,引导大学生够抵御“丧文化”的消极影响。【关键词】“丧文化”影响 价值观教研探索149商情2023.40程度上无法应对目前社会环境中被过度渲染的生活压力。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腾飞,大多数“00 后”大学生相比较父辈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时代,在基本生活需求能够满足时,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差,胆怯于社会竞争,缺乏奋斗的目标和进取心,容易产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心态。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本是常态,特别是年轻人对未来容易产生更高的期待和憧憬,却不容易调节好理想与现实落差产生的失落情绪。“丧文化”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生群体面对压力需要情绪宣

7、泄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暂时逃避的空间和理由,“毕业即失业”“厕所都买不起”这些自嘲的话语暴露出大学生群体的退缩心态,他们以学校以及社会所出现的种种高竞争现象为理由,否定自己奋斗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偏激化的“丧”式表达会让越来越多年轻大学生缺少奋斗的勇气,选择逃避或用看似乐观实则悲观的态度消极面对未来。2“丧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丧文化”现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客观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的现实心理需求,对于“丧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为此,本研究以河南省 A 高校为例,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 483 份,有效率为 96.6%。2.1“丧”式解压,奋斗仍是底色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丧文化”是因为“丧”式话语和表情包可以成为他们解压的一种方式,或者对现实生活处境的一种自嘲,并不是完全的一“丧”到底、一蹶不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遇到沮丧的情绪,有 55.2%的大学生选择“尽快调整心态,恢复原有学习生活状态”,有 33.6%的大学生选择“逃避一段时间后,再自我调整”,还有 4.8%的大学生表示“无法自我调整,寻求外界帮助”,这说明“丧”只是部分大学生生活的表面情绪,奋斗仍然是生活的底色,他们不会任由自己沉浸在“丧”的情绪中,而是懂得自我调整状态,甚至是向外界寻求帮助自己摆脱“丧”的情绪。“这

9、种 表里不一 的丧或许是 丧文化 存在价值的积极体现,大学生群体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获得别人的宽慰、谅解和鼓励,进而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更加放松、积极平和,比如有些青年在口头上夸大自己颓丧低迷的状态,但在实际行动上却为学习、工作和情感奋斗不止,偶尔娱乐性的自嘲是对当前紧张生活的有效调试。”2.2“丧”式社交,创新话语方式“丧文化”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丧文化”的流行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独有的话语表达方式。从“悲伤蛙”“葛优瘫”的表情包,到“蓝瘦,香菇”“我想静静”“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心情标签,种种“丧”式话语同时也是网络热词、热图,凭借其简单却新颖的表述

10、方式,就能吸引广大学生的目光,引发心理上的共鸣。对于“丧文化”流行的原因,有 52.8%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平台的传播”,有 31.2%的大学生选择“商业营销方式的推动”,有36.8%的大学生选择“追逐潮流的从众心理驱使”,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确存在一部分人是出于新奇、有趣、潮流的原因而参与到“丧文化”的传播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特质。学校专门开设的思政课程或组织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经常兴致缺缺,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对新奇、独特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及个人注意力和时间的碎片化。大学生群体不喜欢理论的灌输,也没有耐心和足够的注意力去聆听陈旧的课堂内容,“丧文化”现象在语言传递

11、方式和表达艺术上的创新恰恰符合时代、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品味和语言表达习惯。剔除“丧文化”中消极的内容,其语言表达风格和表达手段可以成为高校思政创新话语方式的借鉴。3“丧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3.1 助长非理性表达和集体焦虑虽然很多人以自嘲、娱乐的方式看待“丧文化”所表达的内容,但“丧文化”在流行中所传播的表情包和语录,仍然反应出大学生群体对主流价值观存在认同感上的偏差,以及面对困境非理性的表达。互联网的发展为所有网友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压力,一部分网民别有用心的利用“丧文化”的外衣刻意放大收入差距、教育差距等社会现实问题,大肆渲染“读书无用论”“命运决定论”

12、等偏颇言论,企图煽动更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参与到对社会泄愤、讨伐的非理性表达中。同时这种非理性、非客观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的集体焦虑。对于“丧文化”环境对个人负面的影响,有 20.8%的大学生选择“不会”,有 66.4%的大学生选择“会”,还有 12.8%的大学生选择”无所谓“,这说明“丧文化”的环境会对大多数的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朋辈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大学生群教研探索1502023.40商情体面对的压力和困难大致相同,在相同境遇下产生的焦虑情绪,极易在朋辈之间引发共鸣,并在一定的社交范围内传播。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丧文化”传播提

13、供了“媒介场景”,使得“丧文化”群体呈现出群体聚集的趋势,由此一来,个体的负面情绪就会通过网络被过度渲染,同时影响到其他信息接收者的情感体检和价值判断,在无形中让大学生群体接受了“丧文化”的负面引导,造成焦虑情绪的蔓延之势。3.2 侵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环境氛围我国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依据大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有个体内部因素的作用。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能够产生最直接、最显著影响的是包含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在内的外部环境。大学生会因为种种现实压力

14、而产生负面情绪在自己的社交范围内渲染消极的群体环境。互联网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重要的环境,“丧文化”的传播使得互联网成了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宣泄口,他们的各种消极情绪、压力、焦虑等状态,都会借助网络环境去释放,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奋斗理念。3.3 挑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般实施的主体为学校,通过课堂与课外两种途径实施,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有关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呈现枯燥性。而作为“Z 世代”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对于说教、冗长的理论内容具有先入为主的反感心理,更加喜欢新奇、有趣的话语表达,这正是以“丧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

15、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能够流行的重要原因。“丧文化“的娱乐性以及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产生冲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丧文化”的自嘲氛围能够为大学生选择的逃避行为提供理由,却也削弱了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丧文化”现象的出现,无论是从传播载体还是传播内容方面都对高校大学生价值教育方式和内容形成了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用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话语方式,讲好责任担当与个人成长之间的有效关联,用理想信念和主流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向。4 应对“丧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的策略“丧文化”的实质并非极端的消极、绝望心态,而是

16、当下大学生群体面对社会压力和主流文化的一种温和式抵抗,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为了吸引注意的表达方式。应对“丧文化”造成的一些消极影响,需要教育主体针对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群体特性,探究可行有效的对策,帮助大学生群体能够正确处理好“丧”与“燃”的关系。4.1 用好主渠道,以科学理论筑牢精神支柱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有近 90%的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表示肯定的态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他们成长成才的帮助,这也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牢牢抓好高校思政的主渠道,让科学理论成为大学生抵御“丧

17、文化”消极影响的精神支柱。一是要有效发挥思政课的作用。把握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手段,把真理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活。教师可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模式,通过教与学关系的重构,从而在思政课上实现平等交流、启智润心、鼓舞斗志的目的。二是要以科学理论筑牢精神支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对青年“丧文化”现象,需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用催人奋进的主流文化激励青年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使其转化为青年的情感认同

18、和行为习惯,为青年奋斗拼搏未来、绽放人生精彩提供有力精神支撑。”4.2 加强网络思政,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互联网作为“丧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多种青年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体在带来信息快速、广泛、便捷传播的同时,由于网络监管的难度,造成“把关人”缺失,各种文化思潮容易在网络环境中“野蛮生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阵地。一是适应网络思政环境。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我党的优良传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在要求不断改革创新,不仅是指在教育内容上更新,还要在教教研探索151商情2023.40教研探索育手段上利用好新技术、新平台,用

19、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在大学生习以为常的地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世界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媒介传播,应该加强对网络世界的认知能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努力成为为一个有理性媒介表达和参与能力的公民,避免受媒介传播中不良文化、错误思潮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4.3 把脉青年需求,解决大学生实际困扰关心和帮助大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困难,是应对大学生“丧文化”消极影响的基础。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流行都隐含着多种因素在里面,蕴含着群体性的现实诉求。对

20、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丧文化”的背后是他们面对实际困难的“失语表达”。只有切身体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为大学生群体排忧解难,才能解决“丧文化”生长的现实土壤,引导大学生彻底远离“丧文化”的侵蚀。一是引导大学生找准方向目标。从“丧文化”传递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学习压力和人生规划存在过度焦虑,因此需要从大一入学时,就围绕大学生的专业方向、职业目标等做好规划指导,才能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厘清思想困惑、缓解心理压力。二是创造合理就业创业环境。从“丧文化”产生的背景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社会确实存在许多不利于大学生良性竞争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协调多方力量,在求学、就业、创业、住房等问题给

21、予大学毕业生群体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大学生能够看到努力的正确方向和可实现空间。5 结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之奋斗,同时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阶段正是青年人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此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关注的的重要问题。“丧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的产生和流行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大学生群体特征等因素息息相关。“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需要更加自信、自强,在纷繁复杂的

22、社会思潮下坚定理想信念。面对“丧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有关部门应该切实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有志青年。参考文献:1蔺芳,王志杰,周培京.“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J.北京教育(高教).2017(11):22-24.2徐川.在“丧”和“燃”之间走向青年N.新华日报,2017-07-21.3何宏莲,郭诗瑶.“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5):27-30.4陈翠苹,代玉启.青年群体“丧文化”现象分析与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06):92-96.5苗存龙,徐茂华.青年“丧文化”的表征解析与引导路径J.理论导刊.2022(02):123-128.6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2022 年辅导员工作创新科研课题“丧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课题编号:FDKY-Z202103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慧莹(1991-),女,汉族,河南邓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团委副书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