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0798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52 卷 第 5 期2023 年 9 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52 No.5Sept.2023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高佳鑫1,金童林1,2,乌云特娜1,2(1.内蒙古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采用自杀意念量表、心理扭力量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及可协商命运观量表,对 643 名大学生进行

2、调查,考察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探讨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会逆境感知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0.87,P0.01);心理扭力在社会逆境感知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 0.47(效应比为 54.03%);可协商命运观能显著调节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直接影响(=-0.90,P0.05),即在高可协商命运观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小。社会逆境感知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还可以通过心理扭力间接预测自杀意念,且可协商命运观水平越低的 个体,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越弱。关键词:社会逆境感知;自杀

3、意念;心理扭力;可协商命运观中图分类号:B 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735(2023)05-0476-06 DOI:10.3969/j.issn.1001-8735.2023.05.006不断出现的自杀问题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中自杀占 74.2%2,既往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 16.3%3。自杀意念是个体当前具有自杀愿望和计划但还没有进行任何的自杀尝试4,对自杀行为有极强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群体面对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情绪调控能力有限,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会陷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精力丧失等消极状态,这

4、不仅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水平,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严重威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自杀意念在不同的群体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8,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引发机制。因此考察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减缓抑郁的发生,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逆境感知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对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的负性社会事件(如被排斥、拒绝,被过度控制等)的主观感知5。社会逆境感知会导致个体对当前的状态失去控制感,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以往研究表明社会逆境感知是导致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个体经历的负性事件越多,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性也越大6。根据刺激-认知-情绪模型理论的观点,

5、个体对负性事件的感知是导致消极情绪发生的关键性因素7,社会逆境感知是评判负性认知的主要指标之一,当社会逆境感知达到个体负性认知负荷的 极限时易产生抑郁情绪,长此以往,达到个体难以忍受的痛苦极限时,自杀意念随之产生。以往研究表明抑郁对自杀意念有极强的正向预测作用8。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 1: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有正向预测作用。心理扭力是预测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之一9,是个体面临冲突的社会因素并要做出决定时认知方面的心理体验,即一种不协调压力10。一项研究表明,这种不协调的压力会成为自杀行为的助推因素,使自杀者陷入不平衡状态11。当个体长期处于难以抉择的焦虑状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绝望感和无助感,从

6、而导致自杀意念。心理扭力也称“不协调的压力”,是由两个或多个对立的冲突因素引起的心理失衡状态,可用来解释个体自杀行为前的心理机制12,当个体心理扭力造成的挫折感被感知时,即社会逆境感知提升时,自杀收稿日期:20230315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21MS03061)。作者简介:高佳鑫(1999-),女,内蒙古赤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乌云特娜(197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E-mail:。高佳鑫 等: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第 5 期可能成为其处理心理失衡状态的方式

7、和手段13。自杀行为认知模型提出,一个人自杀行为的确切时间取决于其不能再忍受压倒性认知和情绪相关联的痛苦,这种认知过程会在生活压力下被激活14。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 2:心理扭力在社会逆境感知和自杀意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可协商命运观是个体认为可以与命运协商,在已有限制上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努力获得命运眷顾 15。已有研究表明,可协商命运观是个体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可以促使个体理性的分析挫折情境,以发展的眼观处理逆境,从而有效抑制自杀意念的产生16。自杀的认知理论认为自杀者倾向于固执和被动,将问题归因于命运、运气和客观环境,相信问题是不能忍受的痛苦17。可协商命运观作为一种积极资源能

8、够有效抑制消极认知,提高个体未来预期,从而有效降低自杀意念18。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 3:可协商 命运观能够在以心理扭力为中介的后半段发挥调节作用。综上所述,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情绪调控能力有限,存在学业、就业、应试压力等,长期存在的社会逆境会造成潜在过度压力,损害个体心理健康19。本研究深入探讨心理扭力在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影响的中介作用,同时为心理扭力的缓解引入可协商命运观这一积极的调节变量,为缓解大学生自杀意念提供新思路,也为该类研究提供新参考。1方法1.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山西省、山东省、天津市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9、 643 份,有效率为 98.92%。其中男生 322 人(50.1%),女生 321 人(49.9%);大学一年级学生(简称大一学生,下同)184 人(28.6%),大二学生 157 人(24.4%),大三学生 164 人(25.5%),大四学生 21.5 人(28.7%);学生来自农村 423 人(65.8%),城市 220 人(34.2%);学生中独生子女 481 人(74.8%),非独生子女 162 人(25.2%)。1.2研究工具1.2.1自杀意念量表采用王学志等20修订的 自杀意念量表。量表共有 14 个项目,采用 Likert“15”五级评分,分为积极自杀意念和消极自杀意念 2

10、个维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 系数为 0.96。1.2.2心理扭力量表采用张杰10编制的 心理扭力量表。量表共 40 个项目,采用 Likert“1 5”五级评分,分为价值扭力、愿望扭力、相对剥夺扭力和应对扭力 4 个维度。该量表的 Cronbachs 系数为 0.97。1.2.3社会逆境感知问卷采用张静秋等21编制的社会逆境感知问卷,问卷共 28 个项目,采用 Likert“15”五级评分,分为社会排斥、过度控制和竞争失败 3 个维度。该量表的 Cronbachs 系数为 0.98。1.2.4可协商命运观量表采用 Chaturvedi 等22编制的 可协商命运观量表。量表共

11、6 个条目,采用 0(极不同意)6(非常同意)七级计分。该量表的 Cronbachs 系数为 0.94。1.3数据分析采用 SPSS 2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单因素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变量及维度得分情况并对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Pearson 积差相关分析各变量及其维度之间的关系;Hayes 编制的 PROCESS 宏程序中的 Model 4 和 Model 14,设置抽取 5 000 次样本、置信区间 95%检验中介效应及 调节效应。2结果分析2.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 Harman 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诊断,发现未旋转情况下,有 13 个因子特征值大于

12、 1,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量为 24.3%,小于 40%,表明共同方法偏差对结果影响不大。2.2大学生自杀意念基本情况及各变量相关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被试的自杀意念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4.86,P0.001);被试自杀意念得分不同年级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477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 52 卷(F=8.39,P0.01),大三学生的自杀意念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和大一学生。因此,后续统计分析中将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分析。对所有变量做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1。从表 1 可知,自杀意念与社会逆

13、境感知和心理扭力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可协商命运观和自杀意念、社会逆境感知以及心理扭力之间均呈负相关。2.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中介模型首先检验心理扭力在社会逆境感知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依据 Hayes17的观点,采用PROCESS 3.0,社会逆境感知为自变量,自杀意念为因变量,心理扭力为中介变量,将各变量纳入模型 4 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在控制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类型的条件下,采用 Bootstrap 的检验方法,重复 5 000 次抽取样本,当回归系数 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 0 时,表示回归系数显著。检验前对各预测变量均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显示,社会逆境感知能够显著预测心理扭力(=0

14、.88,t=65.48,P0.01);社会逆境感知、心理扭力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后,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显著(=0.40,t=8.12,P0.01),且心理扭力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也显著(=0.50,t=9.76,P0.01)。Bootstrap 检验结果表明,心理扭力在社会逆境感知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为 0.34,0.61,中介效应(0.47)占总效应(0.87)的 45.97%。其次采用 Hayes 编制的 PROCESS 3.0 模型 14 检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结果见表 2。心理扭力与可协商命运观的乘积项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显著(=-0.01,t=

15、-4.43,P0.01),说明母子关系在可协商命运观对心理扭力及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揭示心理扭力与可协商命运观之间的交互效应实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图 1。根据Preacher 等的建议按照(M1SD)将可协商命运观进行分组,(M+1SD)为高可协商命运观组,(M-1SD)表 1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Tab.1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s自杀意念社会逆境感知心理扭力可协商命运观x s3.521.133.491.213.561.133.961.28自杀意念10.94*0.93*-0.52*社会逆境感知1

16、0.96*-0.42*心理扭力1-0.52*可协商命运观1注:*表示 P0.05,*表示 P0.01,下同。表 2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Tab.2Mediation model test with regulation回归方程(n=643)结果变量自杀意念预测变量年级是否独生心理扭力可协商命运观心理扭力*可协商命运观整体拟合指标R0.95R20.90F1047.44*回归系数显著性0.01-0.070.260.04-0.90SE0.010.240.540.020.02t1.39-2.944.86*1.68*-4.43*478高佳鑫 等: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

17、命运观的调节作用第 5 期为低可协商命运组。在低可协商命运观下,心理扭力正向预测自杀意念(=0.34,t=5.84,P0.01),在高可协商命运观下心理扭力也正向预测自杀意念,且预测效应变弱(=0.18,t=3.32,P0.01)。说明随着社会 逆境感知的增强,无论可协商命运观的高低,自杀意念均呈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可协商命运观高的群体而言,可协商命运观低的群体自杀意念上升趋势更明显。3讨论与结论本研究发现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这与已有结果相似4。首先,高年级群体要面对毕业、升学、工作等生活压力,因此自杀意念更强,需要积极关注该群体的心理动态。高年级群体承担的社会责

18、任更多,但其心理成熟不足,面对不同于学校生活的要求,个体挫败感顿生,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导致高年级群体难以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其次,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相对更高,验证了资源稀释理论。该理论认为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往往难以得到父母全部的爱22,因此会产生更强的剥夺扭力9,剥夺扭力会使个体的自我价值感降低,自我评价侧重于消极评价8,从而导致自杀意念相对于独生子女更高。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社会逆境感知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个体的社会逆境感知越强,越容易 产生自杀意念,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1。自杀意念本身就是一种对所处环境的极端认知,社会逆境感知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绝望等极

19、端消极的情绪19,从而促进自杀意念的产生和增强。验证了假设 1。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社会逆境感知能够直接正向预测自杀意念,也能通过心理扭力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并且心理扭力在社会逆境感知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 2,并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逆境感知影响自杀意念的内在机制,是对以往研究空白的补充。心理扭力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等重要但相互冲突的压力组成9,压力即个体现有资源不能满足环境要求时所体会到的一种主观感受20,社会逆境感知高的个体对消极感受更加敏感,当消极主观体验造成的痛苦达到难以承受的阈限时,便会产生自杀意念甚至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这一结果为心理动力学的相关理论提供了新证据,该理

20、论认为个体的情感不协调、情感空缺等情况会促使自杀意念的加剧,当个体遭遇悲痛的经历并产生矛盾时,个体便会将负性情绪转而发泄到自己身上,最终发生自杀行为26。个体在挫折情境中体验到极强的挫败感,同时产生相互矛盾的心理扭力,长期无法排解,导致自杀意念随之提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处理,最后发生自杀行为。本研究还发现,可协商命运观能够有效调节心理扭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即在高可协商命运观水平下,心理扭力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减小,说明可协商命运观是个体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因素,假设 3 得以验证,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8,进一步说明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作用机制。在心理扭力作用下,个体自杀意念增强,随着

21、可协商命运观的作用,个体观念发生转变,压力得以缓解。该结果验证了压力协调理论21。该理论认为,压力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类是可以缓解的压力,即遇到突发事件,随着个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压力得到迅速缓解;另一类是任其存在的生活性压力,即虽然个体对生活中压力事件有所感知,但受限于主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现下状况。因此,当个体处于难以改变的压力情境下,提高个体 可协商命运观,可以有效缓解心理扭力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在面对心理扭力提高导致自杀意念不断提高的极端状态时,高可协商命运观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利用已有现实资源和积极的心理资源,挖掘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该类个体更侧重于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具有更强的

22、工具意识,能够有效利用处理消极情绪状态的策略,最终降低自杀意念。与此不同,低可协商命运观的个体会将心理扭力视作是难以更改的固态情境,更倾向于感性的认知挫折情境,难以降低自杀意念,进一步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图 1可协商命运观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意念之间的调节作用Fig.1The mediation of the negotiated fate view between psychological torque and suicidal ideation 479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 52 卷综上,本研究发现社会逆境感知可以正向预测自杀意念,即社会逆境感知得分越高,个体的自杀意念越强烈。

23、此外,心理扭力在社会逆境感知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受到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此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社会逆境感知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自杀意念的个体思维因素,对个体自杀风险的防控与危机干预有一定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 WANG M,KOU C,BAI W,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A mental health survey in Jilin Province,China 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

24、019,246(4):166-173.2 杨振斌,李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 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5):698-701.3 吴才智,陈真珍,于丽霞,等.抑郁,绝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6):1040-1043.4 马鸣,刘欢,刘润香,等.机器学习在大学生自杀意念预测中的应用 J.中国学校卫生,2022,29(5):763-767.5 ZHANG J,DING C,TANG Y,et al.A measure of perceived chronic social adversity:Development and v

25、alidation 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7(8):2168.6 贺晓芬,王静,李彬彬,等.心理护理干预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罕少疾病杂志,2019,26(4):95-96.7 刘寒梅,钟年.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3):568-573.8 陈珊珊,何阳,袁梦园,等.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J.中国学校卫生,2022,4(10):1456-1461.9 YUXIN L,MUHAMMAD U,JIANWEI Z,et al.Making sen

26、se of Chinese empioyees suicidal ideation:A psychological strain-life meaning model J.Psychological Reports,2018,123(2):201-223.10 张杰.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初探(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78-782.11 JIE Z,LU J,ZHAO S,et al.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Strain Scales(PSS):Reliability validity,and preliminary hypot

27、hesis tests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4,115(1):337-361.12 SONG Y,BAI W,WANG M,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s train and suicidal behavio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A mental health survey in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9,25(9):195-200.13 ZHANG

28、J,LIU Y,ZHANG J,et al.Linking psychological strain and suicide ideation:A tes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determination among Chinese workers J.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2018,206(5):362-369.14 WENZEL A,BECK A T.A cognitive model of suicidal behavior:Theory and treatmentJ.Applied Pre

29、ventive Psychology,2008,12(4):189-201.15 刘慧瀛,郝祥森,孔德荣,等.社会逆境感知、心里痛苦和可协商命运观对自杀风险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9(4):954-958.16 郭昫澄,郭永玉.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60-186817 常保瑞,方建东.社会经济地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协商命运观的中介作用 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11(1):641-648.18 陈伟.自杀三阶段理论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的初步验证 D.天津:天津大学,2017.19 陈满琪.可协商命运观与未

30、来预期的关系-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和集体主义社会现实感知的调节作用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7(2):167-176+227.20 王学志,宫火良,康晓然,等.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应用的信效度分析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64-966.21 张静秋,CODY D,陆凤英,等.社会性创伤与 PTSD 的关系:心理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5),877-881.22 CHATURVEDI A,CHIU C Y,VISWANATHAN M.Literacy,fatenegotiable,and think

31、ing style among low income women in India 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9,40(5):880-893.480高佳鑫 等: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第 5 期23 HAYES A F.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013,51(3):335-337.24 梁思雨.社会逆

32、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25 吴涵玉,张珊珊,于致宏.研究生社会逆境感知对抑郁的影响:述情障碍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 J.心理月刊,2022,17(12):38-40+127.26 LAZARUS R S.Theory-based stress measurement J.Psychological Inquiry,1990,1(1):17-19.27 周莹.中韩大学生生活压力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社会支持中介作用比较研究 J.山东社会科学,2017,262(6):117-124.28 BAYDAR N,BROOK G J.A longitudina

33、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birth of a sibling during the first 6 years of life J.Journal of Marriage Family,1997,59(4):939-956.29 刘帅,钟慧,朱佳佳,等.早发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与脑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1,30(5):434-439.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dversity Perception on Suicidal Ide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The Mediati

34、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Tors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Negotiable Destiny ViewGAO Jiaxin1,2,JIN Tonglin1,2,Wuyuntena1,2(1.School of Psych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China;2.Inner Mongolia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ohhot 010022,China)Abstract:A

35、 total of 643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Adolescent Suicidal Ideation Scale,Psychological Torsion Scale,Social Adversity Perception Scale and Negotiable Outlook on Fate Scal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cial adversity perception on suicidal ide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o underst

36、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tors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negotiable destiny view.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erceived social adversity positively predicted suicidal ideation(=0.87,P0.01);psychological torsion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adversity

37、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the indirect effect value was 0.47(effect ratio:54.03%);the view of negotiable fate significantly moderated the direct effect of social adversity perception on suicidal ideation(=-0.90,P0.05),namely,at the high level of the view of negotiable fate,the positive predictive e

38、ffect of social adversity perception on suicidal ideation decreased.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social adversity perception was able not only directly and positively to predict suicidal ide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indirectly to predict suicidal ideation through psychological torsion;the lower the level of negotiable destiny view of individuals was,the weaker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social adversity perception on suicidal ideation of them was.Key words:social adversity perception;suicidal ideation;psychological torsion;the view of negotiable fate【责任编辑 张颖娟】4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