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
平谷七中
教师姓名
薛霞
职称
高级
性别
女
教龄
20
年龄
41
电子信箱
leisihuabian2013@
座机
51325526
手机
13716408813
学 科
语文
教授年级
初三
教材版本
北京版
课题
《背影》
朱自清
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
刘艳春
摄录者
王国凤
课件制作者
薛霞
参赛作品的著作权归参赛者所有。同意授权主办单位推广参赛课例。
作者签名:薛霞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依据: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散文的鉴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散文写真我,抒真情,是散文的生命所在。通过培养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提高鉴赏散文的情趣之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鉴赏散文打下基础。朱自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景,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感悟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只要成功地解读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深刻理解“父亲”两个字的全部含义,理清文中的材料,就能了解作者的本意,这样读散文的目的就能达成 。触动学生心灵,体察亲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精读课文,圈点、品析重点词、句,深刻理解父亲这一形象的伟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过程和方法:培养圈点批注和善于合作总结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文中的父子情。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感动、思念之情 ,寄寓“父慈子孝”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四、学习者分析
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在福中不知福”,对于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出来的爱,常常熟视无睹。因此,抓住散文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于爱的思索,是很有必要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表现父子亲情的,是学生熟悉的主题,而且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通过学习,学生们简单了解了《背影》的各段的内容,找到了父亲的四次背影,知道家境的惨淡,初步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了解了父亲关爱儿子。有的学生觉得文章很有深意,有的学生觉得文章很不解。有人觉得父亲是个好父亲,学生对“父亲”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刻,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不清,需要老师引导理解,需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本意。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父亲这一形象的伟大。
教学难点:抓住词语或句子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问题的逐一推进,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如何通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教师、学生、课堂、资料等等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这节课的教学,将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交流等阅读文本。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时,学生可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之后仿写法等学法,领悟文本。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活动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引入2分钟
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老师新起了题目《儿子用心读懂的背影》。文中朱自清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背影”?为什么作者会对这个背影“最不能忘记”呢?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用心读懂父亲的背影。
听,进入学习内容
展示课题
展示目标
2分钟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内容。
指名读。
读目标
展示
自主学习15分钟
抓住词语、句子分析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局部感知课文的内容。勾连前文的内容。
师出示2个问题
圈点批注描写父亲的词或句子,分析这段写出了父亲什么?勾连上文分析人物的形象。
投影出示例子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10分钟
梳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评价和赏析能力
师小结,融会贯通全文,理解作者全部的心路历程
师出示1个探究题
学生合作回答。
不同颜色的笔显示不同的思想感情
互助质疑
4分钟
融会贯通:作者全部的心路历程
综合全文
感悟作者全部的心路历程
巩固拓展
6分钟
多角度思考问题,评价和赏析能力。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父亲”这两个字含义的理解。
筛选信息,综合归纳,对比分析
出示
总结提高
布置作业
6分钟
回归文本,品中读,启发学生再次思考作者的本意。对文本再理解,培养评价和赏析能力
师小结
布置作业
学生谈收获
齐读
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为人子女,能从父亲和作者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多角度)
七、练习题及测试题设计
【课堂检测】
读完《背影》,我感悟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
仿写:
读完 ,我感悟到了 。
【作业】
为人子女,你能从本文的父亲和作者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多角度)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切入点抓得巧,课堂教学层次明显具备了“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它有两点追求,第一是追求学生能力的逐级提高,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培养一般学习能力的系统来加以考虑,每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各自培养某一级学习能力的功能并呈现出级级上升的势态;第二是追求目标学习的反复强化,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和周围人们的态度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这样的教学层次设计,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奋优势保持始终,学得实,学得活,课堂教学自然是有实效的。二是课堂提问由几个自学探究问题组成,问题有思维量,有层次性。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层次的推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无不依赖于提问技术,问题设计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教材处理成功与否的明显标志。之所以在这堂课中设计这么多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领会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方面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从教学结果看,这堂课是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