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之一
教师传授知识,耕耘思想,是学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这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正是教师工作的价值和乐趣所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市面上一些冗长乏味的研究著作不免让人对“研究”一事敬而远之。然而,一线教师是教育研究中最有发言权的群体,们心向学生,殚精竭力地改进工作,这些劳动成果最有可能凝成有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需要一种科学、系统地传达教学经验、操作简单的研究工具,而近年来风靡全国的课例研究在这方面有所助益。
从概念、特点、方法和意义等角度介绍了课例研究的基本内涵。首先,通过与教案、案例和论文的对比阐明课例的性质,它是针对已有教学问题和教学改进所作的总结性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课例研究具有背景性主题、情境、问题、诠释四个要素,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对《课堂中的意外是学生给我们的机会》一文所提供的案例进行抽离,从背景、主题、过程、策略等角度提取课例的几大要素,从而使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一目了然。来说明“好课例”的几个要求:主题、线索、关键性事件、过程、结论五个方面的明确和完整。
着重理清案例写作的几大步骤,主要分为:前期准备、研究实施、初稿撰写、斟酌修改、赋予意义五步。认为,课例研究的写作以前期分析、开课研讨为基础,而撰写的决定性一步则是关键性事件的把握。在繁复的课堂实践中选取印象最深的事件,并围绕着此事件进行描述、阐发。在修改时听取意见,反复斟酌,并最终赋予意义、确定价值。在这一工作过程中,课例研究呈现出真实、开放、不完全、倾向于归纳和动态的特点。
最后,从教学共同体和教师个体发展两个角度点明了案例研究的意义。首先,它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分享过程,也是“教师实践共同体”充实成长的过程。其次,它帮助教师将原理规则运用于特殊案例,是促进PCK(学科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的有效平台,并通过研究,培养教师反思教学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课例研究,就是“做”课例,在开课、讨论、撰写、再讨论的一系列“做”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成长。一些教学研究者认为:在教师的职业成长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在诸多研究方法中,课例研究不啻为简单易行、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