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学期共有五个单元组成:有生命的物体、溶解、天气、磁铁、声音,分别涉及新课程标准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的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的要求: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掌握到的科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活动解决问题;二、提高学生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例如使用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利用测量得到的信息绘制图表等;三、注重收集和了解事实,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二、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
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
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围绕“溶解”的主题,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
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阶级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
三、教学实施要项
学生经过一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渐进的。因此,四年级的科学教材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几点要项:
1.要求教师尽可能提供时间、空间,创造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某一科学事物的有关知识和观察经验,鼓励学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重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要求学生使用科学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有关的现象。
3.在观察和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并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最终形成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评价
(一) 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
1、 小组形式开展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观察
2、 能系统地描述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3、 能在观察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寻找资料,解释观察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进行整理;
4、 能在讨论中,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有根据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5、 能完成植物根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6、 能对动植物的共同特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 第二单元《溶解》
1、 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乐于以不同形式参与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和对问题解决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经历;
2、 学生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3、 学生能按要求进行过滤和加热蒸发的实验操作;
4、 学生能在课外自觉地进行观察更多的其他物质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活动。
(三) 第三单元《天气》
1、 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参加对云和雨的观察、记录活动;
2、 主动积极地讨论用不同的方法测量降水的多少;
3、 用简单的方法进行降水多少的测量;
4、 以简单的方法对风进行观测、记录;
5、 比较好地坚持测定、记录一周的气温情况,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6、 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并简单描述四种以上天气的名称和特点。
7、 在经历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参与讨论与交流,与同学分享。
(四) 第四单元《磁铁》
1、 积极参与研究磁铁性质的实验活动,能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2、 能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操作实验;
3、 能与同学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
4、 能准确使用科学概念;
5、 能解决实验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6、 能进行小磁铁、磁力小车、指南针等实践活动。
(五) 第五单元《声音》
1、 应用以前学过的概念和技能参与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控制的探究活动;
2、 利用比较的方法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分辨声音的变化;
3、 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声的方法和原因;
4、 能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验证声音在液体中可以传播;
5、 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
第一课时 动物怎样生活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 通过回顾观察过的动物,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
3. 会查找、交流、汇报对动物的观察结果。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的生活,能有目的地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难点:能系统地描述观察到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鸽、甲鱼、青蛙、金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已经观察过蜗牛、蚂蚁和蝗虫,也观察了蚕的一生。它们的基本需要、生长变化过程、怎样繁殖后代?怎样运动?怎样对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2. 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师:“那么,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动物?”
二、探究内容:
1. 观察动物。
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让学生说出一种自己最了解的动物,可以说这种动物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说它怎样生活,有什么特点。)
2. 小组交流。
“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这种动物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
“这种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怎样运
“这种动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反应?”
(可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由一小组进行描述所观察的动物,其他小组猜该动物的名称。)
3. 对各小组汇报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动物吗?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 能找出与6种动物相似的动物。
2. 通过对动物进行分类,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寻找和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马、羊、兔、2种鸟、鸡、2种鱼、蛇、蜥蜴、蝴蝶、蝙蝠等动物的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形形色色的动物,我们怎样了解它们、辨认它们呢?”
二、探究内容:
1. 找相似的动物。
师:“请大家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和蜻蜓相似的动物并说明怎样相似?然后把找到相似的动物和这种动物的特点联系起来。”
让学生把找出的相似的动物填写在记录表里。
3. 交流和讨论。
(1) 交流。板书全班找出的与6种动物相似的所有动物。
(2) 讨论:“对于表中的内容,你的看法一致吗?”
(3) 讨论看法不一致的地方,由学生分别陈述理由,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可以先存疑。
(4) 师:“大家看法不一致的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整理和汇总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然后板书。
(5) “应用同学们找出的队伍的共同特点去识别原来大家看法不一致的动物。”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作补充说明。“用动物的共同特点逐一衡量,哪些属于这类动物?哪些不属于?”
(6) 交流。
师:“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修改和补充?”
(7) 阅读“常见的6类动物”资料,对照资料看自己找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否全面准确。
(让学生在网站:http://210.39.136.105/Sites/xxkx/default.asp 阅读资料。 )
4. 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 师:“形形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全班展开讨论,统一意见。
(2) 让学生把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整理成几方面填好活动手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植物的叶子。
参考资料:
哺乳类动物:像猫那样,身体表面长毛,胎生、小时候吃奶。
鸟类动物:像鸽子、鹰那样身体表面长羽毛、有一对翅膀、一对脚、由大鸟孵化出来的动物。
鱼类动物:像金鱼那样,生活在水里、身体表面长鳞、在水中产卵、用鳍游泳的动物。
昆虫类动物:像蜻蜓、蝴蝶那样,长着三对脚、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动物。
爬行类动物:像乌龟、鳖、壁虎、蜥蜴那样,身体贴近地面爬行的动物。
两栖类动物:像青蛙、蟾蜍那样在水中产卵,小时候生活在水中,长大以后到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植物怎样生存
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有相同之处,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
2. 通过回顾“植物”、“植物的一生”的有关内容,了解植物的生存方法。
3. 阅读和讨论海尔蒙实验,了解植物制造养料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准备:
植物光合作用的挂图。
绿色植物的叶、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依靠什么生存?动物要吃食物,植物的养料是什么?植物的养料从哪里来?”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作出种种猜测。
师:“上学期我们种凤仙花时知道植物离不开水,如果缺水,植物会干死,那么水是植物的养料吗?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获得养料吗?动物用嘴吃食物,根是植物的嘴吗?” 让学生进行猜测。
“在三百多年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书上P6的资料。”
2. 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
“海尔蒙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由于海尔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最终证明小树增加的82千克物质并不全是从土壤里获得的。)
“海尔蒙怎样作进一步的猜测?”
“我们怎样看海尔蒙的实验和猜测?”
3. 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阅读课文P7。
(2)交流逼供内明确以下问题。
“植物利用什么能量在体内制造食物?”
“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食物?”
“植物主要用什么原料制造食物?”
“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从哪里来?”
“现在明白植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了吗?”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植物利用阳光、空气、水制造养料,并制造其他生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其他生物。植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环境影响植物,植物也影响环境,环境和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护植物。)
四、课后拓展。
了解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例如蔬菜中的木耳、蘑菇)以及有关植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 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全课总结。
四、课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学目标:
1. 能交流收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 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
(1) 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 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2. 分组活动。
(1) 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回答:
·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应。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相同和不同的植物,达到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3. 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1) 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 “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 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4. 讨论逼供内写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1) 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
(2) 师:“在观察和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1. 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 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
教学重点: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5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探究内容:
1.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把第2、3课的记录加以对照,填好表。
板书:动物、植物的相同点:
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
都能生长、死亡。
都能繁殖后代。
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
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2)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
板书: 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
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提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2. 建立“生物”的概念。
(1) 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火是生物吗?”
“计算机是生物吗?”
师:“生物与非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能区分它们吗?”
3. 讨论“我们是什么”。
(1) 学生进行讨论。
(2) 汇报结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阅读一本有关介绍动植物的书籍。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溶 解
第一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师备: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生备: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想尝尝味道吗?”
“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内容:
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比较搅拌成的两杯混合物。
师:“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3)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师:“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 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4) 混合在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5) 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3. 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 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和砂糖。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2) 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和砂糖的变化。
(3) 想像糖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4. 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
沙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3)小结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了解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或不能溶解在水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搅拌能使物质加快溶解。
2.能运用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进行相关实验。
3.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
4.能通过小组的形式对控制变量实验进行设计。
5.经历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
教学难点: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肥皂、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盆等。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提出问题: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速度。
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学生讨论交流:加快肥皂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设计与指导
·选择其中一种假设作为研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交流。
·教师初步的指导:控制变量的教学。
4.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5.运用控制变量的观点进一步探究。
·自主选择其余的一种假设进一步研究。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小组实验。
·得到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过程、方法、知识)
6.知识运用
·加快食盐的溶解。
·加快糖块的溶解。
·说说运用的方法及依据。
7.课外作业:尝试溶解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方法来加快物体的溶解。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问题讨论,并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使学生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能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4.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大包、小包)食盐、玻璃棒、(大、小)烧杯、水
小组观察实验用:食盐(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毫升水的烧杯、水槽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包盐倒入杯中并搅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搅拌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盐会溶解了。)
·教师:(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包盐并搅拌)那再放入这包盐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生:盐还会溶解了。)
·教师: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生:不会吧。)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出示课题)
2.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请学生说说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学生猜测:10包、12包------(有学生反驳)
·师生讨论:
①这杯子是大杯还是小杯?
③这杯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④怎样计算食盐?
⑤怎样算溶解到底了?
·师生小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教师:我们怎样来研究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根据讨论情况修正计划。
·教师出示较标准的研究计划,请学生填写。实物投影仪反馈。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研究结果。
3.思考与讨论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其他发现吗?
·教师:怎样来回答课题?
·教师:我们知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么100毫升的水呢?
·教师:你怎样解释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
·教师:在进行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后,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
研究计划
班级---------- 小组-----------
·研究的问题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研究的准备
杯里装50毫升的水
2克一包的食盐12包
筷子、水槽、记录纸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我们小组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包食盐,即( )克食盐。
·注意事项
4.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
3.能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盐的沉降”的探究实验。
4.能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结晶盐。
5.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
6.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
教学难点: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饱和盐水、玻璃棒、水、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
小组观察实验用:饱和盐水、筷子、蒸发皿等蒸发器材、放大镜、食盐等
教学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出示放置在教室内的饱和溶液,小组观察现在的溶液与几天前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到:从水在玻璃杯壁上留下的痕迹,推测出水分减少了;看到了有一些白色颗粒沉淀出来。
·提出问题:沉淀的白色颗粒是怎样来的,水分到那里去了?
·小组讨论分析两个问题:沉淀的盐是原先被溶解的盐,而不是后来加入的;水分是被蒸发了,而不是人为倒掉了。
·进一步提问: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有关吗?
·有些学生认为:水分蒸发是阳光照射的结果,盐的沉降是由于盐粒本身的重量,慢慢沉降出来。这种认识可以用继续搅拌的方法来检验,不同继续溶解了,说明:
2.提出假设: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的减少有关。
3.小组设计实验。
4.交流指导。
·在玻璃杯中加入水,使水面回到原来的位置,搅拌使盐完全溶解。
·为有效地实验,做一刻度。
·有哪些办法可以使水分减少,其中哪些方法是合理的,哪些方法是快速的。
·选择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进行实验。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器材的操作。
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6.讨论: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盐会随着水一起蒸发吗?
·白色颗粒是什么?
·有哪些证据来证明它就是盐?
·观察的方法:观察白色沉降颗粒与原先的盐有什么不同?
·尝味道:这种方法是否合适?
·都可以溶解。
·……
7.怎样从海水中得到盐
·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
·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之间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以及部分气体可以被溶解在液体里。
2.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3.能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以及气体在液体里的溶解现象。
4.能通过溶解现象得到结论。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3.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4.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5.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天 气
第一课时 云和雨
教学目标:
1.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2.知道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水的多少。
3.了解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4.了解雨量等级表。
5.经历观察与记录天空中的云量及雨量的过程。
6.尝试调查雨水的流向。
教学重点:能用雨量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空中云的形状及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在校园里(或附近)寻找一块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这块场地应该比较开阔,没有明显障碍物阻挡学生们的视线,而且场地要比较平坦,不会给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带来不安全因素。
尽量多地搜集一些关于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
利用一个下雨天,带领学生为每个组收集一杯一天的降水,封存备用。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云的各种资料、科学文件夹、直尺、筷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师:“研究天气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认为‘天气’包含哪些内容?你对天气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天气的哪些内容?”
二、探究活动:
1.我们看云去。
·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天空中有什么样的云?云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会移动?云的形状会不会变化?
·把自己看到的云画下来,想一想,它像什么?
·查查资料,云主要有哪些种类,人们怎样称呼它们,各种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不同天气?
·和同学交流分享:画的、写的、搜集到的关于云的资料。
2.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讨论: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天气是晴天、多云和阴天?
·讲授:学习如何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估测:今天天空中云的多少?
·判断:今天是晴天、多云还是阴天?
3.下雨了。
·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下了多少雨?
·制作:利用厚底直筒玻璃杯制作一个简易雨量筒。
·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尺子量雨水的厚度?
·操作:用直尺量雨水的多少。
·观察:对照雨量表确定测量的雨的等级。
4.云和雨的关系。
·讨论:云和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雨停了,地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风的观测
教学目标
1. 知道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 了解风力等级表。
3. 能观测和记录一天中的风向。
4. 能独立制作一架小风车。
5. 能利用风力等级表估测风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风有力量。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风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风向标、指南针、制作风车的材料、钮扣、风力等级卡片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猜一猜:风的谜语。
·问: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样知道起风了?
二、探究活动:
1.测风的方向。
·和学生们一起去操场(或者其他开阔的地方)寻找风的踪迹。
·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找到风的踪迹的。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位。
·找到操场的“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八个方位。
·自己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
·利用风向标测定风向,记录当时的风向。
·观察红旗飘动的方向,比较红旗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是否一致。
·课后继续观察,比较风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2.风有力量。
(1)制作纸风车。
·学习制作方法。
·按要求动手制作一个纸风车。
(2)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纸风车。
·对着纸风车吹气,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
·思考:钮扣为什么会上升?
(3)用自己的话解释钮扣为什么会上升。
·把自己的意见向全班同学汇报。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风车上的钮扣升得快。
3.风力的大小。
(1)看看风力等级表。
·说一说:风级表中利用了哪些物体变化和人的感受来观测风力的大小?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观测风力的大小?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2)说说自己遇见过的最大风力有多少级,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当时自己有什么感受?
·周围的物体有什么样的变化?
·你认为那是几级风?
(3)说说教材第34页上四幅插图的风力分别是多少级。
·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比一比:看谁能利用风力等级表迅速地判断出是几级风。
第一幅是零级风;
第二幅至少三级;
第三幅至少六级;
第四幅至少十级。
(4)到操场上估测一下,当时的风力是多少级。
·仔细观察操场上的各种物体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有什么感受。
·对照风力等级表做出判断,这时是几级风。
·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在课后继续观测操场上风力的大小,与课堂上观测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三、全课小结。
四、课后拓展。
·注意收看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
2.会做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了解百叶箱的构成。
教学重点:测量教室内气温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做气温折线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备: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生备: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有谁知道昨天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看看教室里的温度计,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二、探究内容:
1. 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猜一猜,你认为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2)观察学校气象站的百叶箱。
·百叶箱放在什么地方。
·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百叶箱的构造是怎样的,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介绍一下气象台的情况。
2.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样挂。
(2)设计一下,自己准备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一天测几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 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教材P36上的我们测量记录。
比较一下:不同的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