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根据信息搜寻理论分析职员的“跳槽”现象
员工最职业的规划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在职业规划这一信息系统中,员工必须决定自己收益最大化的信息系统。因此,在这一判断依据下,员工会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与现有的市场中其他工作机会进行权衡。在现在的工作机会中,员工是否有机会实现与外部工作机会相同的收益,如果现有的工作机会大于外部的工作机会,员工将会理性的选择留在原公司,而当外部工作机会大于现有工作机会时,员工将会选择“跳槽”。这种选择就是对职业这一信息系统的最佳决策过程,具体细化这一选择过程,还可以将各个选择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细化,例如继续保持现有的工作中就可能面临着工作疲劳感、晋升天花板等成本,而选择新工作环境却可能面临认识新环境的成本、开展新工作的障碍等等成本。这种成本与收益的细化思维都将有助于员工选择最优的职业系统。
劳动力市场
搜寻理论也可用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与雇主都存在对供需信息的需求,两者都会把搜寻活动推进到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搜寻的边际成本那一点,但供需双方在搜寻对象的易识别程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别。按常理度,劳动者识别雇主要比雇主识别劳动者容易。道理在于,首先,劳动者与雇主之间承担的搜寻成本不对称。当雇主在选择劳动者方面具有优势时,搜寻成本一般由雇主和劳动者共同分担;否则,搜寻成本大部分由雇主承担。其次,搜寻目的不同。劳动者搜寻的目的相对比较单一,就是寻找能提供最高报酬的潜在雇主;而雇主的搜寻则是寻找潜在劳动者,并对他们的劳动能力进行有效甄别。第三,两者搜寻活动的替代程度不同。劳动者为了生活,必须进行工作,而为了生活得更好,就必须搜寻最能发挥其潜力的就业机会。这样,劳动者搜寻活动的替代性就低。而雇主往往可以利用工资率与搜寻技术的替代关系来控制搜寻活动。如雇主可通过支付较高的相对工资来降低离职率,而减少搜寻活动与降低搜寻成本,其搜寻活动的替代性就高一些。
搜寻理论的基本问题是设立停止搜寻的标准或原则。由于搜寻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搜寻方法。如劳动者设立保留工资,雇主设立最高价格等。在现实中,搜寻总是在有限的知识内进行,人们不可能把同一个决策问题有关的全部知识都了解清楚后才作出选择。因此,在搜寻过程中,人们要注意知识对现实决策问题的有效性,并充分利用信息来降低搜寻成本。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总体上讲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不仅在短期内存在,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全社会在转变择业观念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减少雇主和劳动者的搜寻成本也就至关紧要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