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做接地气的教育研究.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198891 上传时间:2025-03-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接地气的教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做接地气的教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接地气的教育研究 林忠玲  如果我们对当下学校的教育科研做一个观照,似乎不难发现普遍存在的积弊:一是少数精英把持,而绝大多数普通教师成为了看客或者是毫无关联的人;二是追求高大上,动辄追求省或国家级立项;三是研究与实践脱节,课题研究对现实的改造并无明显成效。这样的教育科研范式,如同高悬在天空的星星,美丽、诗意,能够装点学校的门面,但并不能给现实的教育世界带来真正的烛照。 从2014年起,我们在全区倡导做草根式的“微课题”研究。说实话,当初我们倡导微课题研究的一个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要让那些最普通教师在职称评审时,在教科研版块避免空白。现在再细细想想,我觉得“微课题”研究有三重意蕴:一是研究人员身份地位之“微”,做每个普通老师都能够得着的研究,打破精英把持研究的局面;二是研究内容之“微”,聚焦教育生活中的细微问题,以最小开口解决最现实的问题,不求高大上的研究带来的“轰动效应”;三是研究过程之“微”,简化开题立项、结题论证诸多繁文缛节,追求“说走就走”式的研究质态,避免教师对教育科研望而生畏的心理。 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门槛低、接地气的“微课题”研究正在靠近众多的普通教师,到目前为止全区“微课题”数量已达到1500多个。尽管离理想的“100%的教师进入研究状态”的目标还差很多,但研究队伍的迅速壮大就代表着教育思想力的扩张,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区的教育生态。 唤醒,在与微课题牵手中体验教育生活的幸福     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当事人内心真正的醒悟,便只有拒绝或应付。陈大伟先生说:“我始终认为,没有生存追求的改变,就没有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改变。哀莫大于心死,教师需要从麻木和沉沦的状态中‘醒’过来。”      有些教师之所以至今游离于教学反思、研究之外,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氛围不够,缺少一起奔跑的人;无从下手,缺少现实的行走路径;动力不足,缺少体验成功的快乐。归根结蒂,还是对教育生活缺乏本质的认识。     我认为,做任何工作都要问一问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意味着什么?如果仅仅停留在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这个层面,混日子、图安逸也就在所难免。清醒者应该知道,其实工作也是生活,工作的过程就是生命流淌的过程。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生活的每一天,流逝的不仅是教师自己的生命,同时还有学生的生命。     牵手微课题研究,在改变中体验人生幸福。新教育实验提倡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指的是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这个群体。为什么当下有太多的教师不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有人说,所有幸福都来自于创造性的生活,重复性活动只是生存。关在磨房里拉磨的驴容易倦怠,而跟着主人去赶集市的驴一定是累并快乐着的。有的人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是因为其每天都在重复劳动。无休止的重复,不能带来幸福。而有着清晰目标的变化,会因为希望的存在而幸福。牵手微课题研究,也许不能带来教育生活的覆天翻地,但每一次小小的改变,都会有微幸福带来的刺激。日积月累,我们就会觉得有“微课题”相伴的教育岁月,每一天都是新的,也是那么的美好。        牵手微课题研究,在留痕中体现存在价值。无痕便是无用,有价值的一定是能够留下痕迹的。做教师也好,做校长也好,都应当经常追问:我该在学校的历史上、在任教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什么痕迹?美好人生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过程。芸芸众生的努力,其实都是在表达着“我存在”“我有价值”。教育工作者存在的价值,就是有尊严、受人尊重地在教育世界里站立。味同嚼蜡的课堂,不能唤起学生兴趣,也就不会让学生在内心对讲台上的站立者产生尊重。因此,赢得尊重,需要教师自觉牵手微课题研究,把自己从体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成智慧密集型,不断地质疑,不断地体悟,在质疑中改进,在体悟中创造,聪明地干活。        牵手微课题研究,在追问中体察教育本质。当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都缘于离真正的教育走得远了。站在教育原点上的教育哲学之思,才能触及到教育本质。我们提倡教师做微课题研究,并非指望这些微课题的小杠杆能够撬动教育大世界,而是养成一种追思的习惯,用每一个人、每一天的追问来逐渐靠近教育原点。比如,教师天天和学生打交道,不妨问一问什么是学生?学生该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也许就能找到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在依据,就会开启脚下有根、心中有魂的教育生活。 聚焦,在真实的情景中开展微课题研究      如果把教育科研比作是战争,相对较大的课题研究如同是一场战役,各种要素相对集中,打的是歼灭战;而微课题则如同是游击战,具有短(研究时间短、循环周期短)、小(以小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研究)、简(操作简单)、快(快反馈、快矫正、快出成效)、多(参加人员多、研究内容多、产生效益多)的特点,更加灵活,更易实施。     微课题的选题从何而来?众多优秀教师从事微课题研究的实践启示我们,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有意无意的话语,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一幕淡而有味的情景,都可以牵出一个意义无穷的微型课题。比如有位教师在观摩一节特级教师课堂教学中对特殊学生反复耐心的等待的环节,即生发出“关于教育等待的研究”。微课题需要“想小事,从小事入手;想奇招,别出心裁;想土话,不人云亦云。”教科研要走出中看不中用的境地,需要在课题的切入上聚焦真实的教育情景。      聚焦课堂。课堂,真实教育情景的舞台。不管课题大小,离开课堂的研究总觉得不靠谱。课堂万象,能够为微课题研究提供极为丰富资源。把课堂上的问题解决好了,教学才能算成功了。在课堂中寻找研究的问题,具有行动研究特征。为课堂而研究,对课堂进行研究,在课堂中研究,主要由课堂实施者研究,这样的研究能够贴近课堂教学本质,能够让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得到发现、证明和有效改进。比如,不少老师在课堂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我们找一个没有发言的同学来做这道题。”这种说法和要求不少人认为体现的是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如果再深度思考,是不是存在问题?对被“特别关心”的学生是不是一种无形伤害?课堂上有许多像这样的话题都可以成为我们做微课题研究的素材。     聚焦学生。学生,真实教育情景的主角。教育、教学的一切手段、方法最终都指向于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任何课题的落地,都需要孩子们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微课题研究,当然也就会离真正的教育很远。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观察研究的主角时,就会渐渐地建立起合乎人性的儿童观。儿童观其实是一个人教育的立场,儿童观会影响到教育者把儿童放在教育世界的何种位置。清华附小提出的“让儿童站在学校中央”的理念与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教育的高度。浙江“日记牛人”吴小军对班级特殊学生的观察日记,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持久的关注学生的研究。吴小军日记记录式研究启示我们,你哪怕什么研究都不搞,只要坚持为班级某一个或几个学生做一段相对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也许就能找到一把打开这个学生心灵的密码。当我们把学生作为研究的绝对主角时,教育研究就会充满人情的味道。          聚焦问题。问题,真实教育情景的主题。我们通常说问题即课题。当下有很多教师缺乏问题意识,如果你问他“你在教学中有什么问题”,他往往会以警惕的目光看着你:你怎么来找我的问题?其实,教师真正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著名演说家丹尼斯说:“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作为教师,最好的方式是自己经常这样问问自己:我现在教育教学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把这些问题梳理出来,就是微课题。解决问题之策,就是微课题的成果。作为校长如果关心教师成长,不妨经常这样问问教师:最近在思考和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我或者学校提供什么帮助?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意识:问题才是做微课题研究者最好的朋友。 合作,在齐头并进中推进微课题研究     做微课题研究,也许不需要像正规课题那样做系统化的人力资源整合,有时甚至孤军匹马也可以做起来。人们常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在一所学校里,如果参与微课题研究的人很多,就会营造一种特殊的研究文化气场,在不断的碰撞中提升研究的品质。因此,我们要倡导“抱团牵手微课题”的格局,让教师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挣扎。     首先,要做好研究问题梳理。在学期结束或学期初,学校要把全体老师集中起来,请每一位教师提出自己下一阶段想研究的问题,比如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准备尝试和创新的方向都可以作为问题。学校将教师的问题进行大致的分类,对于事关学校整体发展、特色发展需要的,还可以再补充一些问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解决,学校可以借助荐书、专家讲座方式帮助找到答案。对于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的,可以作为攻关的重点。微课题研究的方向、重点,是决定微课题品质的至关重要地因素,学校必须发挥引导功能,切忌让教师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地。把教师带上微课题研究之路,需要管理者帮助他们找到入口,指明路径。     其次,要组建研修合作团队。微课题研修主体,可以是个人,但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团队。我觉得三四个、五六个志同道合者的共同思考,可能效果更好。组建研修团队,可以是学校教科室等职能科室牵头,也可以由相同志趣者自己组合。不管选用什么方式,既然是合作团队,必须把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组合在一起,不能搞“拉郎配”,将无关的人塞进来。用一句时髦的话,研修团队就是将相同尺码的人聚合在一起。     再次,要注重研究过程跟踪。微课题研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为了避免一些课题研究重形式轻过程“开题即结题”的状况,微课题研究必须坚持做有效的研究这个导向,把过程做得实实在在。特别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校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引领。     第四,要善于交流分享成果。掌声、欢呼声是对竞技场上选手最好的鼓励。做课题研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得到必要的正向肯定、刺激。学校要在学期结束阶段组织老师交流与分享微课题研究成果。当然分享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课堂展示,上好承载研究成果的课供大家观察和研究,也可以由研究团队报告研究过程和收获,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论坛活动。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我因你而变。”微课题研究,可以对教师教育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改善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过程,需要等待。对于教师的成长和改变,更有价值的做法不在于提供作为结果的思想,而是引起他思想,促进他思想。如果教师们都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发现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实践,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才会花香满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