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中心的追踪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9650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0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中心的追踪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中心的追踪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中心的追踪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7 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智慧对成年期无效目标脱离和新目标投入的影响及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2YJA19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胡心怡(1983-),女,山西太原人,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2.常扬帆(1987-),男,河南郑州人,北京交通大学学校办公室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家庭作为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是人格特质、信念态度、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2021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指出,要“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

2、合力”。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抚养子女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倾向和表达模式,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家庭因素。在家校协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工作中,父母需要与高校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业适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及时识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目前的家校共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家校沟通不畅、联结不紧密、信任关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建立家长微信群等沟通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可能存在单向沟通、无法保证信息质量、无法达到个性化沟通等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设计更合理、个性化的家校共育模式。以往研究从变量中心的

3、角度,即从群体内所有成员不同维度之间的差异和关系的角度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成为个体在大学初期的保护因素,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个体中心的视角,即通过理论假设和模型拟合指数,确定个体所属的共同特征和群体类型,并解释群体类型间差异的方式,考察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变量的组合类型。虽然以往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1,然而,具有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教养方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往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早期,特

4、别是在个体进入大学的过渡期间,家庭关系会变姻胡心怡1,常扬帆2摘要:家庭和感知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微观系统。通过对 535 名大一年级学生间隔10 个月的追踪测量,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CA)考察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及其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次测量的时间点上,大学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均能够划分为两个潜在类别:良好型和不良型。2.两次测量中父母教养方式为良好型的大学生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不良型,而孤独感和抑郁显著低于不良型。3.入学 10 个月后,父母教养方式为良好转不良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教养方式为持续良好型以及不良转良好型的大学生。总之,父

5、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和变化趋势都能够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大学新生;潜在剖面分析;心理健康;个体中心分析;追踪研究引用格式:胡心怡,常扬帆.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中心的追踪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7):41-45.中图分类号:郧444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员园园源原远猿猿载穴圆园23雪27原园041原园5教育理论与实践栽澡藻燥则赠 葬灶凿 孕则葬糟贼蚤糟藻 燥枣 耘凿怎糟葬贼蚤燥灶第 43 卷(圆园23 年)第 27 期第 41-45 页灾燥造援 43(圆园23)晕燥援27孕41原孕45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

6、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中心的追踪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得不稳定,大学生开始获得独立自主的机会,在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上都开始逐渐远离父母。进入大学意味着需要完成从青春期晚期到成年早期的转变,其中,包含着寻找自我定位、对身份地位的追求,并且带有复杂的情绪,如恐惧、担忧等。可以推断,不同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可能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一年内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的方向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综上,本研究采用追踪设计考察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 10 个月内感知到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变化。个体中心的研究方法可以考察不同类别的群体在发展轨迹上的差异,即通过在不同时间点确定个体的类别,从而发

7、现随着时间变化个体所属类别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本研究试图从动态的视角,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来考察在前后两个时间点上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从而揭示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即时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继时性影响。本研究以友谊质量、孤独感和抑郁作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二、研究方法(一)研究被试本研究被试为北京市某部属高校 2 个学院的大一新生。第一次测试时间为 9 月新生刚入学时进行,共有564 人参加了测试;第二次测试时间为第二年 6 月,参加测试的学生共 535 名,有 29 名学生流失。第一次测试中,流失与保留被试在性别(1)=0.21,p0

8、.05)、年龄(t=0.32,p0.05)、友谊质量(t=-0.07,p0.05)、孤独感(t=-0.46,p0.05)、抑郁(t=0.14,p0.05)上无显著性差异。最后纳入分析的被试中,男生 334 名(62.4%),女生 201 名(37.6%)。年龄在 18-2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30 岁(SD=0.79)。(二)研究工具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采用 Paker 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2,共有29 个题目,包括一个良性教养方式维度(提供帮助)和三个非良性教养方式维度(苛刻要求、亲子疏离、过分保护)。例题如“当我失意或遇到挫折时会鼓励我”,4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4=非常同意)

9、,由被试分别根据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评分。本研究中,父亲和母亲在每个维度上的教养方式得分相关均较高(r 的绝对值在 0.42 到 0.81 之间,p0.001),因此,将非良性教养方式维度分数反转后,将每个维度上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进行加和。按照帮助、疏离、苛刻、过保的顺序,第一次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0.75、0.89、0.71;第二次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0.91、0.91、0.73。2.大学生友谊质量量表采用 Furman 和 Buhrmester 编制,范兴华和方晓义(2004)修订的青少年友谊质量量表3,例题如“当你需要完成某件事情时,你的朋友会来

10、帮你”。共 16 个项目,5 点计分(1=从不;5=总是),反向题目反转后分数越高代表友谊质量越好。本研究中两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78 和 0.82。3.孤独感问卷采用 Wittenberg 和 Reis(1986)编制的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4,共 10 个题目,例题如“我周围的每个人似乎都像陌生人”,5 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代表孤独感越高。本研究中两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70 和 0.69。4.抑郁问卷采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5考察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共 20 个条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一周内的情况评分,例题如“我感到情绪低落”,4 点计分

11、(1=没有;4=经常有),分数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两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8 和 0.90。(三)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采用 SPSS25.0 进行数据管理和平均数差异检验,并采用 Mplus7.1 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结果表明,第一次施测特征根大于 1 的因子共有 30 个,首因子解释累计变异量的17.24%。第二次特征根大于 1 的因子共有 26 个,首因子解释了累计变异量的 21.26%,小于 40%的临界标准6。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二)两次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检验对两次测量的各维度得分进行

12、重复测量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各维度得分在两次测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提供帮助、苛刻要求得分显著下降,而亲子疏离和过分保护得分显著上升(F 值在 13.984544.89之间,p 值均小于 0.001)。(三)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剖面分析分别以两次施测时教养方式的各维度(帮助、苛42第 27 期胡心怡等: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中心的追踪研究刻、疏离、过保)为指标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从设定为 1类开始逐渐增加分类个数。根据常用检验标准,如果一个模型具备如下特点:艾凯克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和校正后的 BIC(adj BIC)越小,平均信息量(E

13、ntropy)越接近 1,表明模型拟合越好;似然比检验指标 LMR 和基于 Bootstrap 的似然比检验 BLRT 两个指标的 p 值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对应的 k 个类别的模型显著的优于 k-1 个类别的模型(拟合结果见表1)。在两个时间点上存在相同的规律,即 AIC、BIC 和 adjBIC 的值从第 1 类开始递减,而分 2 类时 Entropy 值都最高,并且根据 LMRT 的显著性,与分为 3 类和 4 类的模型相比,分为 2 类的模型在两次施测中均占优势。考虑到模型的简洁性,选定 2 个潜在类别的分类作为最优拟合模型。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时间点 1 和时间点 2 上的教养方式

14、各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一个潜在类别的良性教养方式得分均显著高于第二个潜在类别(t 值分别为 13.45 和 2.09,p 值分别小于 0.001 和 0.05),而不良教养方式得分均显著低于第二类(t 值在-30.75 到-2.64 之间,p 值除时间点 2 上的亲子疏离维度小于 0.05 外,其余均小于 0.001)。因此,将两个时间点上的第一个潜在类别均命名为“良好型”,第二个潜在类别均命名为“不良型”。(四)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及变化对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考察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相应时间点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即时影响,以每个时间点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指

15、标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时间点 1 和时间点 2 上,父母教养良好型大学生群体的友谊质量得分均显著高于不良型,而孤独感和抑郁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不良型(t 绝对值在 3.76 到 8.26 之间,p 值均小于0.001)。上述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时间点 1 和时间点 2 上存在即时效应。为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变化对时间点 2 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两个时间点上的父母教养方式都为良好型的大学生群体命名为“持续良好型”(n=375),时间点 1 上为良好型,而时间点 2 上为不良型的群体命名为“良好转不良型”(n=55),时间点 1 上为不良型,而时间点

16、2 上为良好型的群体命名为“不良转良好型”(n=66),两个时间点上都为不良型的群体命名为“持续不良型”(n=39)。表 2 显示了每类大学生在时间点 2 上友谊质量、孤独感和抑郁的得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趋势的父母教养方式变化对心理健康的三个指标影响均显著。事后比较显示,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为持续良好型的大学生,友谊质量显著高于良好转不良型和持续不良型的大学生,而孤独感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上述两类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为不良转良好型的大学生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良好转不良型的大学生,而孤独感和抑郁的得分显著低于良好转不良型的大学生。当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发生分化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也会产生变化。四、

17、讨论与建议(一)讨论1.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及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同时存在着稳定性与变化性。一方面,随着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生整体感知到的父母帮助、苛刻要求有所下降而时间点模型kLog(L)AICBICadjBICEntropyLMRTBLRT时间点 11 类8-7375.3914766.7714801.0314775.632 类13-7078.3414182.6814238.3514197.090.89p0.001p0.0013 类18-7011.5514059.0914136.1714079.030.77p=0.50p0.0014 类23-6958.3913962.7

18、814061.2713988.270.79p=0.02p0.001时间点 21 类8-6660.5613337.1113371.3713345.972 类13-6392.9512811.9012867.5712826.310.94p0.001p0.0013 类18-6305.5012647.0012724.0812666.940.86p=0.18p0.0014 类23-6205.4012456.7912555.2812482.270.91p=0.22p0.001表 1两次测量中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剖面分析结果43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亲子疏离有所上升,这一结果与大学生离家较远、无法与父母及时

19、沟通思想感情这一现状相符。另一方面,父母过分保护也有所上升,体现了父母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过于担心,仍然认为大学生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照顾,会过度参与、过问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这一变化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感到压力和约束。上述变化属于共性变化因素,反映了当离家较远、开始独立时,父母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普遍下降的事实。本研究的两次测量结果中,父母教养方式均呈现出两个潜在类别:良好型和不良型。以往对儿童和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分析中,划分类别较本研究而言较为多样,例如,将中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疏离忽视、漫不经心、温暖接纳等七种类型7。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与父母距离较远,因此,与父母沟通具体生活事件的机

20、会较小,大学生可能只能够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概括、笼统的建议,而不是更具体的、事无巨细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对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感知较为一致,当父母出现良好的教养方式(如提供帮助)时,不良的教养方式(过度保护、苛求和疏离)也会相对减弱,反之亦然,不会出现青少年时期的高度支持和高度苛求等维度在同一类父母教养方式上都有所体现的现象。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变化中,在每次测量的时间点上相对良好型的人数最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当向成年阶段过渡时,虽然大学生在物理距离上离父母较远,但这一过程并不意味着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相反,大学生会倾向于维持和加强与家庭的关系,并且愿意为父母和家庭的未来承担责任。同时,进入

21、成年阶段后,大学生会更加理性、开放地看待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态度,将父母的管教和提出意见理解为对自己的关爱和支持。因此两次测量中,大学生感知到的良好型父母教养方式所占人数比例最多。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自父母的关爱、精神支持和对自主权的尊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发现了良好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即时积极影响。大学生感知到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正在向成年期过渡的大学生需要在日常功能、做决定、解决问题和设定目标方面保持自主性,而本研究中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为促进这一过程提供充分支持。本研究也发现,当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发生改变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差异,

22、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先行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仍然存在有力影响。本研究发现,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为不良转良好型的大学生,虽然起始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处于不利地位,但教养方式向良好型转变这一过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补偿作用。该原因可能是初始期待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背离,会使大学生产生不同方向的情绪体验,即父母教养方式由不良转为良好,这一过程给大学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积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相反地,教养方式由良好转为不良,也会给大学生造成意外的伤害。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不仅取决于原先的基线水平,更取决于教养方式的变化趋势。教养方式向良好方向

23、的转变能够改变大学生原先的不良适应结果,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而如果大学生感受到了持续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产生危险因素的累积效应,导致心理健康在群体中处于较低水平。(二)建议在成年早期,大学生和家庭的联系仍然密切。为帮助大一学生平稳度过离家进入大学的适应阶段,需要高校、家长共同努力。首先,在大学适应阶段,父母既可以适当“放手”,信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降低其期待和苛求、鼓励他们独立,也要向大学生传递关爱和温暖,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帮助。其次,原先存在不良教养方式的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改善教养方式来修复亲子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适应。持续良好型 1不良转良好型 2良好转不良

24、型 3持续不良型 4Fp事后比较友谊质量57.886.2257.795.8253.337.0055.297.439.603;14;23;24孤独感24.175.3724.794.1126.295.1326.374.114.310.0113;14;23抑郁39.248.9839.776.7547.297.7946.999.2922.380.00113;14;23;24表 2不同教养方式类型的变化对时间点 2 上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44第 27 期胡心怡等:大学新生感知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中心的追踪研究因此,父母需要积极转变角色,培养反思意识,调整自己与大学生的沟通方式

25、,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本研究对高校促进家校共育工作具有一定启示,高校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家校联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模式。首先,高校需要探索高质量的家校沟通方式。如果仅通过家长微信群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虽然便于传播校务信息、进行大规模宣传教育,但是由于高校家长异质性较强、地域差异较大等原因,无法保证家长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质量。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探索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家校达成信任并形成合力,进而达到家校之间信息共享、配合默契的沟通方式。其次,高校需要定期开展家庭功能测评等研究和实践,并在家庭功能测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特别是教养方式向不良型转变的家庭,加大家校

26、沟通的力度,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提供改善教养方式的途径。最后,由于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教养方式非常重要,因此,高校需要引导家长认识到自身对大学生的教育责任。可以通过建立家长课堂,定期开展讲座、线上分享交流会、录制微课来开展亲子沟通技术、技巧的宣传教育,提升亲子沟通质量,以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参考文献:1 赵郝锐,杨晓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剖面分析 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71-176.2 毕玉,王建平,杨智辉,等.行为抑制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 J.中国

27、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3):273-275.3 范兴华,方晓义.大学生友谊质量量表中文版信度与效度的初步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133-134,136.4 WITTENBERG M T,REIS H T.Loneliness,Social Skills andSocial Perception 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86,12(1):121-130.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6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

28、检验与控制方法 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50.7 刘思含,伍新春,王歆逸.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及其与青少年学习投入和焦虑症状的关系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5):673-682.作者单位:胡心怡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常扬帆北京交通大学学校办公室,北京邮编100044The Influence of Freshmen s Perception of the Potential Categories ofParenting Style on Their Mental Health:a Longitudinal Study ofIndividual CenterH

29、U Xin-yi1,CHANG Yang-fan2(1.Center for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School Office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Abstract:Family and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are important micro system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By tracking 535 freshmen at 10 mon

30、th intervals,the latent profile analysis(LCA)was used to investigate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renting style perceived by freshmen and their changes on their mental health.The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at the time points of the two investigations,college students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31、 canbe divided into such two potential categories as good type and bad type;secondly in the two investigations,thefriendship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good parenting sty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ad-type studentswhile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32、 of bad-type students;thirdly after 10 months ofenrollment,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whose parenting style is good type to bad is significantly lowerthan that of college students whose parenting style is continuous good type and bad type to good.In short,the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s of parenting style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freshmen.Key words:parenting style;college freshmen;latent profile analysis;mental health;person-centered analysis;longitudinal study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