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内涵、路径与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56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内涵、路径与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内涵、路径与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内涵、路径与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621 页 第 45 卷2023 年 10 月Vol.45Oct.2023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WORLD SCI-TECH R&DNo.5pp.621-632第 5 期621-632 页*天津市科技计划智库项目“高标准建设市级大学科技园的实践案例研究”“加快推动我市大学科技园做优做强策略研究”(21ZLZKZF00490,22ZLZKZF00400),天津市科协决策咨询课题“优化完善我市大学科技园载体功能布局研究”(TJSKXJCZX2022-37)*E-mail:tjab163 ;Tel:13820307502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内涵、路径与策略*赵绘存*,1 郗金娥2(1.天津市

2、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天津 300011;2.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天津 300011)摘 要: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功能在特定载体的延伸与强化。依托大学、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有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大学科技园创集聚区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提出和论述了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发展路径,即包括由“1.0 阶段:资源导入 愿景驱动;2.0 阶段:资源集聚 红利驱动;3.0 阶段:布局重构 策源驱动”组成的发展演进历程;最后在实践层面上

3、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发展策略。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内涵;路径;策略DOI:10.16507 j.issn.1006-6055.2022.11.008From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to Innovation Cluster Area:Connotation,Path and Strategy*ZHAO Huicun*,1 XI Jin e2(1.Tianji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Tianjin 300011,China;2.Tianjin Technology I

4、nnovation Center,Tianjin 300011,China)Abstract:University Science Park extends and strengthens university achievements through transform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alent training and other functions in specific careers.Relying on universities,governments,enterprises and other resources to

5、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cluster area,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high-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lf-reliance.Firstly,it d

6、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cluster area;Secondly,on the lev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it propose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cluster area,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1.0 stage:

7、resource introductionvision driven;2.0 stage:resource accumulationdividend driven;3.0 stage:layout reconstructionpolicy-driven”;Finally,it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cluster area on the practical level.Keywords:University Scienc

8、e Park;Innovation Cluster Area;Connotation;Route;Strategy第 622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把中国高校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抓大学战略支撑力量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亟需配套建设高水平创新策源承接载体,高质量建设大学科技园恰逢其时。大学科技园源于大学功能定位的调整。伴随大学功能定位从单纯的教学功能转化为教学与科研

9、功能,再到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等功能并举,大学科技园应时而生1。从 1990 年中国首家大学科技园即东北大学科技园成立以来2,经过 30 多年建设发展,中国大学科技园量质并举。截至 2021年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达到 139 家3。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型载体,如何做优做强是政府部门、产业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已涌现出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有力促进了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实践。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属性研究。如大学科技园社会责任与使命4、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5、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

10、展6等。二是大学科技园案例和绩效研究。案例研究有运用“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美国硅谷和美国 128 公路园区成功影响因素7,揭示大学科技园成功的经验,还有运用调研分析展示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现状与特点8;绩效研究有运用DEA 模型9、时空分析10等方法分析考察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行效率。三是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有区域模式研究,如大学科技园临近大学模式11和远离大学模式12发展比较研究;有要素布局模式研究,如以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创新走廊研究13、大科学装置在大学科技园发展过程中的布局研究14;还有跨区域发展模式研究,如硬辐射模式、管理输出模式以及品牌服务输出模式研究15。四是大学科技园与相关主体之间

11、利益关系研究。这贯穿于大学科技园研究始终,既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府、大学和企业推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研究16,也有大学科技园转型发展中与依托大学、所在地政府、地方高新区及工业园区等重要关系探讨17。此外,还有大学科技园演进发展的政策变迁研究等18。进一步研究发现,运用“增长极”和“生长轴”等经济学理论,叠加区域集聚、协同创新理论及环大学相关研究,也涌现出了诸多成果,间接丰富了大学科技园研究。如环大学产业圈概念,即区域上围绕一个或几个大学由于其在某些学科的优势自发或由某种组织努力推进而形成的某种产业集聚地19。又如“环大学经济圈”,将大学科技园归纳为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地域空间、创新文化等融合的社

12、会工程20。有将“环大学知识经济圈”“环大学创新经济圈”“环大学智慧经济圈”等,概括为“环大学创新圈”。无论是哪一种概念,其共同特点在于将大学作为区域创新核心,注重搭建大学与属地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创新网络21。但从总体研究来看,现有“环大学”对科研机构、创新创业主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如何广泛参与到环大学创新圈的微观操作层面还有不足22,并且研究过程中基本上都忽略了大学科技园的存在,对于大学科技园功能在环大学中的定位、功能和作用发挥的认识不足23,这与当前国内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的整体态势相比,弱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现有环大学研究是以综第 623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

13、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合分析研究、经验性分析研究为主,对环大学科技园集聚区发展路径研究较少,对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发展路径及其策略研究则更少。为此,本文以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为研究对象,注重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和论述,旨在进一步加快我国各级各类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发展进程。1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基本内涵探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概念、本质、特征和功能等理论内容,是研究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1.1 概念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科技体系与市场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是新型创

14、新生态系统。从地理规划上看,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是在地理布局上以大学科技园为中心,统筹大学和社会创新资源而形成,具有一定物理边界范围的区域经济形态。从功能定位上看,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以大学科技园为平台引领,以承接并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策源,以整合、联合科研创新资源为抓手,以服务和促进产业创新为方向,通过市场化机制,高质量促进学科融合、高强度聚集创新要素、高产出推动创新成果、高水平带动产业发展,是大学科技园系统功能在空间上的延伸和强化。从生态发展上看,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以大学科技园有机串联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形成知识创造群、科技成果消费群、链接资源配置群,搭建成

15、果平台、孵化平台、技术平台、金介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数据平台等平台资源,形成知识生态、创业生态、产业生态、金介生态、设施生态、数据生态相互交融的大生态(图1),推动创新要素在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价值链等有序流动,形成合理配置的资金、人才、技术,同时输出产品和服务。图 1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架构图Fig.1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Cluster Area1.2 本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本质属性是以大学科技园为平台的创新策源共同体,主要包括四层涵义。一是单主体主导,多主体联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以大学科技园

16、为主导,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将大学、属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基金公司等多主体通过共建共享等模式,组建形成知识创造群、科技成果消费群、链接资源配置群,三群互动,串联形成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伞状”创新网络,形成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使得创新资源利用更有效,创新创业成本更低,实现创新的边际效益递增24。二是链接学科优势,开展知识集成创新。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作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其显著优势在于克服了科技成果转化无序化、分散化等弊端,赋予大学科第 624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技成果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转化系统功能,集成大学优势学科成果于大学科技园创

17、新集聚区,形成独立于大学之外的创新创业集聚地,进一步推动多学科成果在有限的区域内融合发展,催生知识创新的深度集成。三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天然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能够在大学行政体制之外,更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和服务链“六链融合”,通过链式融合,加速大学科技成果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转移转化,以及新技术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应用熟化。四是创新、育人、创业融合。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既体现了大学优质成果的转化,也蕴含着对大学优质学科的反哺,通过产业实践,引导高校学科研究更好地聚焦于社会需求,明确大学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向,提升

18、大学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以大学优质成果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反哺优质成果创新,以人才培养贯穿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解决创新的方向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产业的发展问题,同时又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形成“金三角”循环。1.3 特征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本质属性,直接决定了其与环大学产业圈或者经济圈有着不同的特殊性。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组织模式不同。环大学产业圈或经济圈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组织主体,学校资源与周边资源散发式对接,协同创新过程中相对比较混乱,“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场地”现象突出,同质化孵化严重22;而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发展过程中以大学科技园作为联系纽带,建立以大学科技园为核

19、心的完整的孵化平台、技术平台、成果平台、金介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和数据平台,形成有组织的科研协同创新范式。二是管理机制不同。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以大学科技园为主导,而大学科技园是有实体的运营公司,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市场化运营贯穿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发展始终;而环大学产业圈或经济圈则更多是政府与大学协议共建,建设运营过程中多是政府机构主导,政府机构不是一个功能的主体,更多的是作为行政建设主体,推动环大学产业圈或是经济圈建设,与各个创新主体的市场化联系弱。三是物理边界不同。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是围绕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区域,而环大学产业圈或经济圈则是围绕大学的区域,考虑到我国部分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

20、等园区结合比较紧密,并不在大学周边,二者在物理边界上有差异。四是功能不同。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承载大学科技园“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功能的延伸,有其特色化的功能使命,如其核心大学科技园主要以高校创新成果关联的创新创业团队为主导,形成强大的策源能力;而环大学产业圈或经济圈则没有特别明确的功能指向或功能定位,只是一种区域经济综合体。1.4 功能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具有五大重要功能。一是打破学科壁垒的加速器,促进学科在产业端融合。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以大学关联科技成果转化为主导,通过大学优势成果在有限区域内集中发展,灵活复制大学人文环境,发挥科研人员

21、源自同一大学的天然黏性,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形成科研社区、产业社区,更有力地促进学科交叉,实现学科在产业端的融合。二是建设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首站,促进成果加快落地熟化。作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首站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出第 625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口,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有助于大学知识成果与企业、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资源柔性对接,增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并有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建设人才培养重要阵地,促进多维人才成长。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通过提供就业见习岗位,承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兼顾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人才向创业者和企业家

22、角色转变,是打造企业家队伍的摇篮。同时,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大量的人才,也为大学科研工作需求储备了大量人才,并反哺大学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加快大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服务区域发展,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极。大学科技园集聚区通过加速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培育区域创新技术主体或与区域创新开展技术合作,以破解区域共性技术发展瓶颈等方式,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形成区域创新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型经济发展。五是突出国家水平,深度参与国内国外双循环。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是双创浪潮走向高质量发展,冲向创新策源的高势能园区,通过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市场和产业分工,深度融入国内和国外双循环,成为全球范围内知识创

23、新、成果策源和价值创造的新高地,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2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发展路径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作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增量持续增加的过程。本文将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划分为 1.0、2.0、3.0 三个阶段,在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影响下,由 1.0 阶段向 2.0 和 3.0 阶段演进。这既符合园区发展的普遍性,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上升;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科技园区不同于一般园区的特殊性,即它是创新资源围绕大学科技园进行的“导入集聚布局重构”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发展提升的过程,并贯穿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从 1.0到 3.0

24、 发展演进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由“1.0 阶段 资源导入 愿景驱动 2.0 阶段 资源集聚 红利驱动 3.0 阶段 布局重构 策源驱动”,是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发展演进的基本路径(图 2)。图 2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发展路径图Fig.2 Development Path Map of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Cluster Area2.1 发展动力探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发展动力,是研究其发展路径的必要前提。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发展路径的各个阶段与环节上,都有着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不同影响。内生

25、动力来源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从知识创造群体看,一是源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因,高校希望通过科技园建设实现反哺学科发展,推动人才培养的优化与创新,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提升大学的影响力;二是源于师生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随着近些年国家和各省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持续加码和落实落地,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激励性政策和举措为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和经济条第 626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件改善提供新路径,更多的科技人员愿意将科技成果通过多种方式转化,以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从科技成果消费群体和链接配置资源群体来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对各个参

26、与主体所产生收益是一种驱动力25。外生动力主要来源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应对外部环境压力所采取的一致性行动,以期获得新收益并降低创新的成本与风险。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对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压力。高校和科研人员更希望获得额外稳定的资金资助渠道;政府、园区、社区更倾向于支持大学科技园集聚区发展以获得新的区域创新增长点,激发区域经济活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更倾向于借助产学研联合创新获得新的技术点,以强化技术和产品的优势;中介和金融等服务机构倾向于借助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来获取新的市场,以巩固和发展。二是技术创新范式对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压力。新技

27、术加速迭代,创新风险和成本增加,报团取暖成为创新的一种趋势,创新共同体自然而然成为创新主体分散或规避技术风险、获得技术来源的重要手段,企业等市场主体更易于参与到大学科技园集聚区这种“分享式”创新之中,而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创新共同体角色。2.2 发展路径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发展路径,是由其 1.0 阶段到 2.0 阶段,再到 3.0 阶段的演进上升过程。2.2.1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1.0阶段初期发展阶段以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核心大学科技园建设为主,涉及政府、高校及社会相关资源导入。通过资源导入,实现资源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内自由碰撞,把一个科技资源低密度园区上升为

28、科技资源高密度园区。在这一阶段,从空间发展上看,政府、大学、龙头企业基于高校学科优势和科研方向、城市功能定位,采取规划等行政手段,布局特定空间区域,建设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并提出建设目标和愿景。从主体构成上看,通过校区共建、园区共建、社区共建、企区共建等多种方式,以单一主体或双主体或多主体方式组建大学科技园,成立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或有限公司等运营主体。从要素集聚上看,大学创新资源以开放共享方式向大学科技园导入,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建设各种行业或专业化技术平台方式(如孵化器、检验检测平台等)向大学科技园导入;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开始建设,学科性创业孵化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型、生产企业共性需求型26创

29、新创业团队开始孵化,科技企业开始成长。从政策投入上看,引导性政策为主,以政策洼地吸引资源导入,大学层面出台完善激励师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属地政府推出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支持、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性支持政策,政策的落实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层面。该阶段是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起步规划阶段,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共谋现象”27,通过共同谋划、愿景驱动,构建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宏观愿景。在愿景驱动下,各个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并希望能够在未来分享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收益。2.2.2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2.0阶段中期发展阶段以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汇聚创新资源为

30、主导。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科技园都处在这一阶段。该阶段从空间发展看,在大学科技园及其周边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经济特征,第 627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规模,同时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内部已经开始形成功能分区,依托孵化平台、技术平台、成果平台、金介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布局相应形成。从主体构成上看,大学已经建立了向大学科技园开放资源的体制机制,大学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比较顺畅地导入大学科技园中。大学科技园与周边的载体通过共建、联建等方式,建有完备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链条。同时大学科技园开始强化园区的智慧

31、升级,通过数据平台,进一步强化与金融、科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园区对在孵企业的服务能级。创新创业的主体数量和质量进入加速上升期,其中不乏代表性的明星企业。从要素聚集上看,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创新的速度加快,外来技术与本土技术的融合涌现,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初显三种创新创业流:一是高校师生和校友创新创业流,二是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关联度高的企业迁入流(出现了以个别企业为主导的微集群生态),三是各个主体横向之间的技术流。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也开始形成并逐渐加强,以大学科技园牵头的行业联盟等专业化组织开始出现,大学科

32、技园创新集聚区合作网络开始不断拓展。从政策投入上看,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政策主要是政策的高效落实问题,大量国内外资源的汇聚,对前期政策的落实形成一定的冲击。随着创新主体汇聚,办公、居住等空间载体的需求增大,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物理边界的拓展。这一个过程对于大学科技园各个利益相关者而言,主要为资源要素红利驱动阶段,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已经完成了创新资源的初步集聚,要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各种资源集聚的红利开始释放,驱动大学科技园的良性运转,实现发展的“滚雪球效应”。2.2.3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3.0阶段在后期发展阶段,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从以集聚为主,转向集聚和扩

33、散并举进行布局和调整(图 3)。大学已经能够实现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成果的持续性稳定输出,科技创新成果与创新集聚区的链接愈发紧密,有组织科研形成规模图 3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 3.0 阶段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Stage 3.0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Cluster Area第 628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化和常态化,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对大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从空间发展上看,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突出,进入突破

34、地理临近效应和社会临近效应的知识溢出阶段,开始成长为区域的创新增长级,并融入国内国外双循环、参与全国或全球产业链分工。从主体构成上看,创新、育人与创业融合发展,成果策源人才策源集聚策源的融合策源体系开始形成。随着主体数量的增多、研究领域的趋同性增加,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内大学科技园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紧密度显著增加,创新策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行业组织、联盟等更大范围的组织合作成为大学科技园合作的主流,以专精特新、独角兽为代表的创新企业开始涌现。从要素集聚上看,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开放性不断提升,国际化创新创业成为常态,创新创业范围愈发宽广。产业集群开始精细化发展,裂变出细分产业集群生态,并

35、按照产业链和创新链分工,形成处于不同生态位的产业集群,同时集群迭代特征开始显现,部分产业集群开始出现替代,新的产业新生力量开始涌现。从政策投入上看,这一阶段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政策主要是制定前沿政策和引领政策,通过政策的突破为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创新提供更加适配的支撑环境。这一个过程对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各个利益相关者而言,主要为策源驱动阶段,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正逐步向供应链和价值链高端演进,并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发生创新方向和产业的迭代升级,诱发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和科技成果。2.3 现存问题当前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主要瓶颈问题有三个。一是当

36、前大学科技园与大学之间创新资源的流动尚存在制度性壁垒,大学的科技成果溢出多点散发,还未形成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成果合力;二是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载体功能布局不完善,还处于“散、弱、小”状态,多数呈现出单纯的孵化器特征28,没有通过大学科技园的有机串联形成强有力的载体群,把硬件平台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发展的动力;三是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更多停留在规模效应阶段,土地规模大,但效益低,创新创业的高质量产出与世界知名大学科技园区还有显著差距,各种创新资源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更没有形成高效的跨区域合作网络,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分工能力亦明显不足,在国内和国际创新的影响力还不够

37、。3 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发展策略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发展路径来看,其核心逻辑是以大学科技园建设破解大学和产业链接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创新资源以市场化的方式围绕大学科技园布局,形成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通过多措并举,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打通创新堵点、集聚创新资源、扩展合作空间、推向产业应用和营造创新文化,按照“体制机制资源导入载体协同资源汇聚需求引领文化品牌”为一体的六个维度切入,夯实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发展活力、汇聚能力、研发实力、资源合力、区域能力、文化引力”六力,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上水平、上台阶,成为区域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支撑国家创新体系高质量发展,

38、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的发展进程。第 629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1)创新机制,释放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持续发展活力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龙头引领作用,提升大学科技园共管、共建的能级。一是治理联动,加快大学科技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鼓励大学科技园在公司体系架构基础上,健全或完善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让其参与大学科技园运营决策。管理委员会有政府、高校、投资机构等专家参与,下设专业技术委员会,如科学技术委员会、平台实验室委员会等。各个下级委员会由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内重要的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参与,同时通过会员的形式

39、吸纳相关用户群体参与,让其作为专业技术委员通过在特定领域建言献策等手段,间接参与大学科技园日常建设。二是投入联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大学、属地政府以及社会资本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科研设施建设、配套生活设施建设、金融生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联动投入机制,鼓励采取多种投资合作模式,持续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配套设施的优化与升级,为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生态支撑。2)五维导入,强化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资源汇聚能力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建设过程中,从需求出发,明确各个创新主体参与的标准和路径,要建立创新导入的标准,在建设过程中赋予其高质量建设的标签,规避“搭便车

40、”行为。一是科技成果导入,这是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能否成功的关键标志,可强化大学对大学科技园的支撑,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出口、科技成果落地的主要入口,制定大学成果数据库,建设技术转移机构,优化成果转化服务、改革成果分配方式,实现大学与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的无缝对接。二是研发资源导入,要制定相应的合作标准,鼓励科研院所以联建、共建公共技术平台的方式进入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推动大学科研创新平台向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开放、共享;三是企业资源导入,建立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目录,推动与目录高度关联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入驻;四是技术资源导入,借鉴江苏省产业

41、技术研究院的经验,以校企共建实验室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对校企共建实验室有明确的技术需求,以企业愿意为后续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入驻的金标准;五是人才资源导入,从源头上注入产学研合作基因,借鉴德国工科类学科教授聘用经验,设定核心平台负责人聘用人选必须有在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研发或管理实践经验,引入的创新创业团队应为研发型优质团队。3)载体协同,夯实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链式研发实力有机串联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平台载体,加快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优化完善多链融合载体功能布局。一是布局研发创新链条,如布局“大学概念验证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布局

42、“大学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企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实验室小试中试产品”创新成果熟化链条;布局“大学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推广应用”技术熟化链条,形成以大学科技园为桥梁、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合的载体群。二是布局研发创新支撑链条,如布局“重点实验室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信息第 630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服务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方法工具链条;布局“互联网资源大学科技园孵化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转化”模式创新链条,借助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等手段,促成创新要素资源和产业创新需求精准

43、对接;布局“公寓街区文化广场绿色景观”等生态载体链条,提升园区商业服务区和生活休闲区的合理布局,突出科技感、时代感、生态感,叠加创业咖啡、文化沙龙等活动,优化产城融合载体生态,打造创新创业宜居宜业的“熟人社会”科研社区,加速知识要素在有限的范围和空间内合理碰撞,衍生出更多的学科、产业合作空间,催生出更多交叉融合的创新观点和成果。4)联盟构建,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拓展资源合力推动大学有组织科研模式向大学科技园创新集集聚区延伸。通过联盟形式,形成以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为核心的区域性联盟组织,推动赛马制、揭榜挂帅制等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在大学和大学科技园集聚区之间实施,在更广范围汇聚创新资源。一是以

44、技术合作为出发点,引入新型研发机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组建技术联盟,新建一批专业化技术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大学科技园技术群,推动平台群内实现技术研发服务共享。二是实施“学科企业孵化器企业”培育模式,细分垂直行业,加强上下游融合,培育孵化产业联盟,形成新创新增长点。即依托大学优势学科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核心企业,依托核心企业建立专业的孵化器,通过出售专利、专利入股等多种形式,加速本领域成果的孵化,形成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实现“滚雪球式”发展,形成在重点学科的产业联盟,实现创新价值发现创新价值研发创新价值应用创新价值实现。三是实施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人才特区专项支持,组建人才

45、联盟,推动大学科技园与研究机构、企业的科技人才双向流动,科研机构、企业人才可以在大学科技园平台上从事研发工作,创新以项目为纽带的更加灵活的协同育人模式。四是组建金融联盟,形成投资与孵化联动机制,以投资驱动创新创业孵化、以创新创业孵化支持投资。推动形成“天使创投上市”直接投资和“信贷担保保险”间接投资模式的有机结合,打通投资回路;推动政府对大学科技园企业增信,建立相应的白名单制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创新主体的融资能力。5)需求引领,升级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服务区域能力强化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发展路径,以需求促进区域发展。一是以区域需求促进区域转型升级。鼓励以大学科技园为平台面向属地

46、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榜单,组织专家研究榜单,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研发机构能够听得懂的问题清单,通过对接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创新机构,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协同攻关,解决区域需求,促进产业升级。二是以场景需求促进区域转型升级。建立以应用场景拉动新技术应用的制度,以应用场景培育新经济业态。数字数据资源正成为未来场景创新的重要驱动资源,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要进一步丰富的创新创业场景,集成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平台场景优势,推动场景资源的数字化,满足以新经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力量发展需求。三是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区域转型升级。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要体现国家水平,要积极依托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优势,在重大科

47、技攻关和重大卡脖子技术上形成重大的科技成果突破,打造支撑区域科技自立自第 631 页科技政策与管理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年 10 月强战略能力的重要力量。6)品牌孕育,打造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文化引力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的发展要着力营造与国际知名大学科技园区相匹配的文化创新氛围。一是打造开发开放的文化竞争力,以国际的视角谋划未来,着力完善与国际化创新相接轨的理念、政策和制度体系,瞄准国际高端工业技术研究机构,推动跨国研发中心落户,打造国际化创新社区;实施“无国界人才”引进计划,打通国际知名大学、知名机构人才的优先落户政策。二是要打造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共同体文化,推动各个创新主体,如校企

48、、企企之间建立高度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科研创新共同体文化;三是要打造大国匠心文化影响力,积极推出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指数等有研究报告,宣传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优质的创新策源成果和重大成果应用示范。四是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形象力,讲好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故事,参考以色列特拉维夫“市长营销”和“全球媒体合作”,在国际范围内,实施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品牌塑造工程,为大学科技园创新集聚区注入强大的品牌力量。参考文献1 狄淳祎.浅谈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发展 J.营销界,2021(2):29-30.2 孙传龙.大学科技园如何融入并服务区域创新体系 J.科技中国,2020,271(4):88-91.3 佛山科学技术学

49、院大学科技园.大有可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亮相全国“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EB OL.(2021-10-30)2023-04-15.https: sp satp 2915.html.4 鲁明.大学科技园的社会责任及使命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3):148-149.5洪进,朱若楠,杨娜娜.大学技术转移、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 J.统计与决策,2020,36(12):110-113.6 俞安平.大学科技园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J.科学发展,2010(2):68-74.7 杨尊伟.美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成功经验“128 公路”和“硅谷”案例研究 J.中国高校

50、科技,2021(4):48-52.8 董淼军,陆震,王虹燕,等.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82-85.9 沈能,周晶晶.基于两阶段共同边界DEA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效率研究 J.管理工程学报,2018,32(2):188-195.10 詹绍文,朱一鑫,窦世斌,等.国家大学科技园时空演化特征与发展绩效评估 J.中国科技论坛,2021(9):82-92.11李仁伟.大学科技园功能布局和空间模式探讨以清华大学科技园为例 J.规划师,2005(2):51-54.12卢植.独立式大学科技园布局浅析 J.建筑与文化,2016(5):108-109.13 汤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