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先生“大”在何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55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先生“大”在何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先生“大”在何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先生“大”在何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师道二二三年第十期新 论 视 窗大先生“大”在何处 周 杨“你想做什么样的老师?”16年前我入职的第一天,参与新教师培训会议时,每个新老师都被问及这个问题。“做最好的老师!”这是当年初生牛犊、自信满满的我的回答。现在想来,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呢?“最好”,在当年的我心中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状态、一个目标,说不清、道不明,但今年的师德培训后,这个答案在我心中却愈加明晰起来:“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先生”,其精神姿态应具备以下三点:大胸襟、大学问、大智慧。一、有教无类的大胸襟大先生要有胸襟,要胸怀教育和学生,这关乎教育的理念,更关乎教育的理想。我们为何会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池塘底学校

2、校长的所作所为心生鄙夷,就是因为他心中没有教育和学生,只有“生意”。他并不是不懂得音乐的美育价值,也不是不懂得包容学生缺点引导他们向善,或许他也曾像马修老师一样,拥有教育耐心与教育情怀,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言,这群孩子让他太累了,他顾不上这些了。他把教育窄化为管理,把管理矮化为惩戒,管理的“快”取代了教育的“慢”,一切向结果看齐、向成果看齐。学生在他眼中变成了对手,变成了敌人,所以他提出了所谓的“行为惩罚”理论,把教育简单置换为对学生违规行为的惩戒与处罚,花样繁多、程序复杂,但要的只是两个字“听话”。不管你是心悦诚服还是貌恭心不服,反正你在行为上服了,教育的问题也就貌似解决了。他只希望这种威权束缚

3、式的教育管理能控制这群“问题孩子”,至于成长等问题,这些似乎都不太重要。一个心中容不下犯错、容不下成长的教育者,又怎么可能容得下学生、容得下教育?所以在我看来,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有博大的胸襟,能包容学生的幼稚与冲动,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与毛病,让学校成为一个允许学生犯错并允许他自己改正的地方。教师不应成为学生错误行为的监督者与处罚者,而应成为学生正确行为的鼓励者与引导者。为何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故事成为教育经典,而后来者往往很难复制?因为我们总是关注其中所谓的教育技巧而忽略了陶先生那博大的教育胸襟。试想今天的老师发现学生用泥块砸人时会如何处理?那必然是一场雷霆震怒、疾风骤雨的批评、检讨、处分。

4、陶行知先生因为比犯错的学生晚到办公室,见面后先真心诚意地向学生道歉,一个老师都能因为自己的小错误亲身示范致歉、反思,何况是一个刚刚砸人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真正把学生与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的教育胸襟是博大而宽广的,他的教育方式不再局限技术层面,而上升到了教育理念、教育情怀层面,所以他的学生在他的示范与感召下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与错误。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指向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比任何检讨、惩罚都来得有效。二、不懈探索的大学问这里的大学问不仅是指“大先生”穷经皓首、著作等身,更是指“大先生”拥有对生命、对教育、对智慧不断的体悟与思考。生活的学问本身就像一本书卷,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去不断咀嚼、

5、思考、提炼。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试想我们陪伴学生多年,如果有一天他告诉你,除了那一叠叠的试卷或是一道道的习题,你什么印象也没给他留下,那又是何等可悲的事情。一个老师如果每天都在为学生的成绩患得患失,忽喜忽忧,每天只关心学生在高考中能有多少清北率、多少重点率、多少本科率、多少上线率,那么他的师道二二三年第十期19新 论 视 窗眼界必然是狭隘的,学识必然是浅陋的。学生的成功不等于学生的成长,在教授升学应考知识点之外,老师还能教给学生什么?电影春风化雨(又名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曾给我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他让学生通过行走来感受集体无意识,通过站在讲台、

6、桌上去感受评价视角的差异。我曾认为基廷老师是一个不懈探求学问、拥有独立思想的老师,但电影中他教学生鉴赏诗歌的一幕却让我陷入了深思。他先是要学生朗读伊凡所普利查关于诗歌分析的论述,然后大声告诉学生“胡扯!”,随即要求学生们一起撕毁这些关于诗歌鉴赏的作品。这一刻的基廷老师或许想激起学生反抗权威的勇气,但他的做法同时也意味着直接把自己的观点作为结论灌输给学生,而省略了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过程,虽然看起来特立独行,但在无形中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我在读完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后,曾不止一次回忆起我的物理梦想。当年喜欢天文物理学的自己,不止一次跑去向物理老师请教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

7、对论,但当时上课总是笑眯眯的老师听到课下我的提问后,却一脸不耐烦。我至今还记得,她冷冷地对我说:“你看看你,物理考试考了几分,课内知识点都还没掌握,怎么还关心起课外内容了,等你考上大学再慢慢研究这些东西吧!”若干年后,我给我两个喜欢天文物理学的儿子买了一大堆科普读物,希望他们的成长路上能多遇到容忍他们的幼稚、鼓励他们成长的老师。一个真正拥有丰富学识、独立思想的老师会带出一群热衷于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的学生。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幸福就在于作为老师,把知识、思想的火炬传给了他们的学生。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当知识的二道贩子,“知道分子”永远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要把对智慧的渴求、对真理的捍卫、对正义的执着传递

8、下去。三、唤醒心灵的大智慧面对一群千姿百态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走上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心灵成长之路,这才是真正在考验一位老师的智慧。在我看来,电影夺冠中的主教练郎平更像一名心灵导师,她问每个队员:“你们爱打排球吗?你到底为了什么而打球?”“为什么”背后是关于价值的思考,是成长的原点问题,但这个问题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正如电影中的队员陈鹿所说,从来没有人问过她到底爱不爱排球。为什么不少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厌学,为什么不少刚入职场的年轻老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或许就像电影中的运动员一样,这些学生从来就没有明白自己为何要学习,这些年轻老师也从不曾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老师、父母用功利主义的成功

9、作为学生成长的动力,然后学生在日夜逼迫、严加看管之下,在毕其功于一役的高考中终于鲤鱼跃龙门成功登顶。然而,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该驶去哪里,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当曾经支撑他们一路走下来的“出人头地”的燃料已经耗尽,没有原点也没有初心的他们就容易在自我迷茫与他人的不解中逐渐荒废了人生,蹉跎了青春。我们的幸福教育有时和苦难教育一样太关注现实功利,“吃得苦中苦”的目的是要成为“人上人”。去听中学所谓的励志讲座,你就会发现“苦难”往往被描述为“成功”的过去时,“幸福”则是“成功”的将来时,努力读书的意义与二十年前似乎没有任何区别:为了上好大学,为了找好工作,为了赚更多钱这些讲苦难与讲幸福的人,

10、似乎都忘记了,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坚韧,才是我们苦难教育抑或幸福教育的最好注脚。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人公也曾把幸福理解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赚大钱开豪车,他会忍不住凑上去向成功人士打听,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成功。但他对“幸福”的理解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他不断追问自我,到底何为幸福。电影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它只是向我们描述主人公所遭遇的人生的各种苦难与困境,但当你回过头来再看那些苦难与痛苦时就会发现,电影也在呈现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变得愈加丰满、愈加坚韧、愈加从容的。当男主人公终于获得他为之努力大半年的职位时,他没有大喊大叫,没有歇斯底里,反而是走出大楼,在人群中低头,合十,皱眉,鼓掌,鼓掌,鼓掌这

11、一幕让我们感动。只有同样对生命全力以赴的观影者,才能懂得混在人群中默默给自己鼓掌时的辛酸与欣喜!他的努力让我想起了加德纳在其幸福、献身和意义中所说的,20师道二二三年第十期别 样 课 堂野外情境作文课:带你走进幽幽竹林 王玲玲鹭岛三面环水,是我的栖息之所。在最南岸的水边,有一处竹林。竹林清幽,小路弯弯,仿佛隔绝了红尘。竹,清华其外,淡泊其中,清雅脱俗,自成一景。胜日水边寻芳,竹林青翠,水中潭影婆娑,树间小鸟鸣唱,林风清凉,自觉这是一处胜境。于是,“课虫”上身这儿何尝不是一处野外情境作文的绝妙课境呢?一首课堂诗作在明月清风里逐渐明晰起来,仿佛在描画一幅心灵的地图青竹潭影?此念“幸福是指人们朝着有

12、意义的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这些目标使个人与更广泛更远大的人生目的联系起来。”心灵的博大与坚韧、平静与安宁或许才是人类幸福的标志,所以影片的结尾没有把镜头落在他曾经理解的豪车豪宅上,而是投注在主人公与儿子的对话上,两人还是如当初一样携手前进,只是主人公脸上少了一份焦灼,多了一份笃定,两人谈话的内容恰恰是儿童世界的谜语与笑话,无关功利。此时他的幸福,与成功无关、和豪车无关,那是生命历经艰险之后的平静与从容,他终于用生命奋斗升华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是生命在历经岁月搏击后,留给这个世界的感受,留给自我内心的宁静。在阳光的映衬下,父子和时空达成的和谐与美丽是如此动人,或许这才是当幸福来敲门带给我们的关

13、于教育的启示。一个已在法院实习的研二法律专业学生最近来看我,他说自己大学时走在东北城中村时,看到马路一边是破旧的矮房,一边是簇新的高楼,内心忽然涌起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我想,那一刻他真正懂得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的“先生”眼里可以有学业成绩,但绝不能只有学业成绩。只有胸襟宽广、热爱真理,能带领学生探寻自我心灵的“大先生”,才能培养出胸怀天下、心连广宇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看到人间的疾苦,看到奋斗的紧迫,看到努力的希望,才能培养出一代新的青年,才能真正无愧于“先生”的称谓!(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第六十一中学)责任编辑 黄佳锐一出,顿觉周身清透,惠

14、风明朗。念一处清幽一节课是一次最美的旅行,竹林的光、影、色是最好的课本。之前的种种憧憬是最美的心灵企盼,美的企盼带来精神的明亮,已然超越了课程本身的意义。我凭借真境视频展播、课前创编的教材导读导引和小课题研究,引发了孩子们对竹林的向往之情,待得他们伸长脖子问什么时间去的时候,仿佛有十月怀胎的孩子可以瓜熟蒂落,是时候给世界带来新生的惊喜和惊艳了。一、展视频凭借真境视频展播青竹潭影,东风拂面,绿水荡波,沿着弯弯水边小路,幽幽竹林风姿出尘,青竹潭影水墨画一般意境幽美。竹影中白鹭起飞、野鸭浮水。清风中竹影摇曳,明月下鸟雀酣眠,世界清静。二、导读本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是“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一,创编竹文化读本,将孩子带入竹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