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明代泥彩塑造像伯禽像看中国古代雕塑魅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759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明代泥彩塑造像伯禽像看中国古代雕塑魅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明代泥彩塑造像伯禽像看中国古代雕塑魅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明代泥彩塑造像伯禽像看中国古代雕塑魅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是在洛阳周公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弘扬周公文化、展示周公生平史迹、传承礼乐文明的专题性博物馆,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馆现有一组明清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分别为元圣殿遗址、定鼎堂、礼乐堂、先祖堂及东西庑房。其中主殿定鼎堂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是为纪念周公辅佐成王定鼎洛阳、营造洛邑而设的。定鼎堂大殿正中恭安三公像,周公居中,召公、毕公位列左右,台下两侧配祀则为周公长子伯禽和次子君陈(伯羽)立像。其中伯禽彩绘泥塑显得尤为特别。该像为大型明代泥塑彩绘像,与传统的泥塑造像一脉相承,塑绘结合,堪称精品。

2、造像通高2.45米,宽0.9米,比例修长,造型端庄,纹饰流畅,栩栩如生,静立于正方形石座之上。整体塑像注重细节,把伯禽刻画得形神兼备、威严儒雅、惟妙惟肖,将其端庄之相、儒雅之风、含蓄之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表情肃穆严谨,视线正前微向下方,正衣正冠,循礼循仪,双手端放于身前,颇有谦谦君子、儒雅国君之风。造像面部俊朗,表情祥和,眉眼上挑,嘴角微扬,推测应为明代周公庙主殿内供奉配祀塑像,为洛阳周公庙仅存的古代供奉塑像,虽历经数百年,但风采依旧,是河南省保存下来较大的明代泥塑造像之一,无论是从体量还是技法表现上看,都不失为明代泥塑彩绘造像艺术的一件精品,在整个河南省范围内也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大型彩塑像珍

3、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历史价值。伯禽像(图1、表1)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主殿定鼎堂东侧的壁龛内被发现,经勘测保护后展示于世人面前,双手疑因藏身壁龛而折损残缺,同时因长期未加干预,其彩绘仍保持数百年前的配色、画法、风格以及明代服饰礼仪规范。造像高度写实,形体的轮廓线清晰,归纳有序,简洁概括,彩绘色彩丰富,衣纹转折圆润,体量厚重,褶皱轻软自然流畅,衣着饰物刻画细腻,更加突出造像的整体感和装饰性。伯禽头发束顶(图2),插戴青色、朱砂红相间小冠,纹丝清晰不乱,面部神态端方,面容微带笑意,视线正前微向下方,唇部和下颌留有梳理整齐的胡须,大耳垂轮。双臂做拱手示意状,按照同时期塑像的特征,推测其双手持笏

4、板,给人留下遐想空间。其身穿广袖长衫,交领右衽,衣褶流畅,随风飘动,上绣纹饰,腰【作者简介】高慧,女,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利用。【作者简介】孙怡萌,女,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利用。从明代泥彩塑造像伯禽像看中国古代雕塑魅力摘要:中国古代雕塑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雕塑特色和风格形式。文章以河南省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主殿定鼎堂内的伯禽像为例,探究明代河洛地区泥塑雕像的风貌特征,为研究中原泥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伯禽为周公姬旦长子,姓姬字伯禽,替父周公姬旦受封于鲁国,为西周第一任鲁国国君。其谨从周公教诲,坚持礼乐治国,在位46年期间鲁国政治经济均出现了新面貌。

5、定鼎堂内配祀的伯禽像为大型明代泥塑彩绘像,同时也是馆内仅存的古代供奉塑像,这在河南省是极其罕见的。伯禽像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发现,因其藏身于定鼎堂东侧的壁龛内才得以免于兵燹浩劫,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因此也让我们得以重见明代彩塑的风采。该塑像面部神态端方、威严儒雅、惟妙惟肖,双手残缺,彩绘色彩丰富,衣着饰物刻画细腻,仍保持数百年前的配色、画法、风格以及明代服饰礼仪规范。关键词:明代泥塑;文物赏析;历史文化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8.029高慧孙怡萌(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河南洛阳471700)1292023.9(下)IDENTIFICATION AN

6、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系绳索结节于胸前,衣衫下垂盖住双脚的脚面,特别是胸肩、肩臂交界处的衣纹质感明显,细腻精湛。泥塑彩绘技法丰富细致,细细端详便可发现,它眉眼上挑、嘴角微扬,发髻、眉眼、胡须仅用简单的线条勾勒便将伯禽谦和、从容的儒雅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中国古代雕塑“重神轻形”,更加重视气韵的传递和体现,不难发现,塑造者在创造该塑造时特别注重细节的把控,因此才能把伯禽塑像刻画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史记鲁国公世家记载:武王灭商后,“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旦因要辅佐成王,便派长子伯禽代其受封。鲁国原是先秦时姬姓封国,

7、也是西周重要的诸侯国,基于周公卓越功绩,鲁国等级待遇要高于其他诸侯国。国语鲁语上明确记载“鲁之班长”,鲁国享有其他诸侯国不敢奢望的特权,祭祀周公时可以用天子礼乐。因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所行之礼即为典型的周礼,鲁国也成为周公推行周代礼乐制度的中心核心国。伯禽为鲁国第一任国君,他即位后谨记“法则周公”,严格执行祖述先王之训,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贯彻实施者。在位46年间,他勤政爱民、崇礼尚贤,试图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无论是都城建设还是等级形态都最接近于周王朝,使鲁国发展成为当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在周王室控制东方势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有历史记载

8、,最早的家风家训诫伯禽书正是周公对伯禽的训诫之言。周公恐伯禽到任管理有失,亲自书写“慎勿言”于同行老仆的背上:“古之慎言人也,诫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以诫,无行所悔。”金人铭。这就是著名的历史典故“金人铭背”的由来,洛阳周公庙和曲阜周公庙均有金人陪侍的实证。意在伯禽为人处世有违礼制或犹豫难决时,随时予以警示、提醒,以此告诫伯禽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也造就了伯禽谨慎收敛、谦和儒雅之气质。在伯禽泥塑雕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人对他的形象以及品格都定位于谦恭、内敛的君王之列。梁思成先生言:“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艺术之最古者也。”雕塑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

9、的民族特色和人文情怀。泥塑表1文物登记简表名称明代伯禽彩绘泥塑像成型工艺泥塑和彩绘收藏单位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来源洛阳周公庙原附属物时代明嘉靖四年(1525)质地泥尺寸高246厘米,宽90厘米;底座边长101厘米,高34厘米完残状况双手残缺图1伯禽像图2伯禽像局部130Vol.261【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彩绘可以说是人类智慧和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古代泥塑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朝各类宗教的兴起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直接促进了泥塑造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水平的发展与提升,可以说泥塑造像不仅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观念,同时

10、也体现了社会世俗的审美艺术。到了宋代,雕塑造型由意象转为具象,同时形体结构的刻画手法更加强调和突出人的特征,增加了世俗化内容特征和世俗信仰,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结合的形象更加普遍。到了元代,在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之下,雕塑艺术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征,比如不同材质的广泛应用,雕塑艺术中彩绘手法的普遍推广,雕塑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是表现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热爱,占据主体位置的艺术内容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加贴合世俗生活,世俗化成为主流,雕塑的构图更加注重人性化特征的体现,把情节性和完整性放进作品的创作当中。明代宗教本身也走向世俗化,雕塑也延续了宋元以来世俗化这一显著的改变,人的特征更加突出,除大量已经出

11、现的城隍庙、土地庙等名目繁多的新型神庙外,还供奉敬仰起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比如周公庙、孔子文庙、关羽关帝庙、岳飞岳王庙等,基于神像和人像的合流共铸,雕塑作品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宗教撼人心魄的质感。明清时期宗教生活已然演变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民间风俗,河洛地区地处中原盆地,工匠在塑造泥塑之时,在题材样式的选择和细节的处理以及形象的塑造上将其所理解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风俗都揉捏在这些传统雕塑上,同时将传统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笔的绘画手法与传统手工技艺融合在一起,通过面部表情微弱的变化、服饰纹路的处理、衣褶的走势、手相的各种程式以及举止姿态所呈现出来整体形态(图3),体现出泥塑各种人格性情,创造出特有的独立造型

12、与美学形式,从而塑造出来类于鲁国君伯禽之列的艺术形象,追求真实的国画艺术之美,达到造型准确、反映真实人物特征的美学效果。俗话说的“千人千面”用来描述雕塑也不为过,它不同于书法和绘画之类可以一气呵成,雕塑重在细节增减变化,对造型进行填补、刻画,使雕像最终更加完善生动。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伯禽像的服饰上有装饰,平直圆润、简洁大方的衣褶处理,工匠大师们习惯于将衣纹用浮雕的方法嵌在平面外形里,这样就可以雕刻上更多的纹饰和装扮,既可以给人营造出飘逸的美感,又不影响整体外形的平整感和一致性。彩绘泥塑是纯粹泥土的艺术,它的制作主要分为泥胎、塑泥和彩绘三大部分。泥胎是泥塑整体形状塑造的基础,根据塑像大小可有骨架或

13、无骨架,也可以是空心或者实心。塑泥通常是先敷粗泥,再敷细泥。彩绘一般是在塑泥打磨光滑后涂抹白灰层,最后涂绘上颜料层或者其他装饰。从制模到勾线,从上色到成品,整个过程皆需工匠们手工制作。通常泥塑彩绘的塑层分为粗泥层和细泥层,粗泥层在外,细泥层在内。泥塑层的主要材料就是土,泥料分粗泥和细泥。粗泥层一般是需要提前预处理工序,用经过筛选或者清洗处理过的土料加砂和相对粗大的纤维混合而成,沉淀或者过筛可以减小土和砂的粒径,能够使制作塑泥的泥浆更加均匀和细腻,混合粗大纤维之后就可获得比较好的可塑性和附着力(图4)。我们可以从伯禽像裸露在外的木结构上看到木骨,从双手折损残缺处可以清晰看到粗细泥层以及彩绘用土的

14、初貌(图5)。由于双手残缺,露出粗泥层和细泥层,可以分辨出伯禽像外部粗泥层的材质类似于麦秆纤维和麦壳之类。细泥层通常是经过筛选或淘洗处理过的土料融合细小图3伯禽像局部1312023.9(下)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纤维,比如像麻、棉等,棉纤维比较细腻,掺入混合土料中可以增加黏合度,同时能够让塑像呈现出细腻光滑的一面,易于捏塑比较精细的形态和部位,比如手指。由此可见,古代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已经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灵活专业地使用不同的植物纤维来达到他们想要的预期制作效果。从为数不多的文献记载来看,粗泥层中砂的

15、比例相对比细泥层会多一些。至于严格的调制泥浆的比例尚没有明确数据。在民间,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可见,上彩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古代工匠在上彩时用色十分讲究,多为自己动手调制颜料,为了增加无机矿物颜料的附着力和黏结力,通常匠人会在颜料中加入胶黏剂,动物胶和蛋清是中国古代泥塑制作工艺中常用的两种胶黏剂。原料要地道,通过研、炼、沉、汰等制作过程,分出深、浅、精、粗,方能使用。古时矿物质颜料众多,且制作精良,可历经千年不变色,仍能保持鲜艳的色彩。从伯禽这件造像上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既有灿烂明艳的朱砂红、藤黄,又有朴素淡雅的赭石、青绿,工匠将用笔和施彩巧妙结合,矿彩历经百年如新装,神奇无比,相互映衬

16、、激发,便形成了整件造像和谐色彩之美。无可否认,穿越百年、千年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存时至今日已经在空间地域上发生各种变化,但是能够流传并保存下来的每一件文物泥塑都是举世无双的,它们的一线一面无不反映着生动、形象、质朴的人文风情,同时更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无论是在历史价值、文化传播还是科研学术等方面都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功能。从这个范畴来看,在文物“活化”、文旅产业创新、故事叙述和场景营造等方面,博物馆人肩上的责任愈加重大,在深挖每一件文物背后的艺术、文物、美学多重历史价值的探索之路上任重道远。参考文献1柴泽俊.中国古代建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2唐荀.元代雕塑风格解析J.艺术评论,2007(5):79-80.3薄松年.中国美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5贺西林.古代雕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郭克煜,等.鲁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图4伯禽像局部图5伯禽像局部132Vol.2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