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对称到均衡轴线在布扎建筑组构中的多重运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706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6.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对称到均衡轴线在布扎建筑组构中的多重运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对称到均衡轴线在布扎建筑组构中的多重运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5 4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r e 2 0 2 3 2钱锋倪佳仪岳婧欣Q I A NF e n g,N IJ i a y i,Y U EJ i n g x i n从对称到均衡轴线在布扎建筑“组构”中的多重运用F r omS y m m e t r yt oB a l a n c eD i v e r s eA ppl i c a t i on sofA x i si nt h eC om pos i t i onofB e a u x A r t sA r c h i t e c t u r e摘要“组构”理论作为“布扎”建筑设计和教学体系的核心,

2、是将有关的建筑元素进行组合的设计方法。“组构”概念的使用主要源于阿尔伯蒂的绘画理论,之后在迪朗手中获得核心性的发展。迪朗运用轴线引导设计的方法,主导了布扎设计体系的长期发展,加代等都受到这一方法的影响。布扎设计体系所使用轴线引导设计的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有所发展和调整,从1 8 世纪到2 0 世纪经历了一系列转化。文章试图在阐述“组构”“轴线”等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演变发展的基础上,梳理轴线引导组构设计的方法所经历的历史变化,从而在设计方法上考察布扎建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并助力于理解中国大量具有布扎教育背景的建筑师探索现代建筑的特征。关键词对称;均衡;轴线;组构;布扎A B S T R

3、 A C TA st h ec or eoft h ear c h i t e c t ur a I“组构”理论(c om pos i t i on)w 作为“布扎”建筑设计和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将有关的建筑元素(e l e m e n t s)进行组合的设计方法。“c om pos i t i on”在国内最早被翻译为“构图”,后有不少学者不断根据对它含义的理解将其再译为“组合”、“组构”。对于“组构”的概念和理论,国内学者们曾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李华教授早在2 0 0 9 年的论文“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中就已提出“组合是布扎d e s i g na n dt e a c

4、h i n gs y s t e mofB e a u x-A r t s,t h et h e or yof”c om pos i t i on w a sad e s i g nm e t h odc om b i n i n gr e l a t e d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 T h eu s eoft h ec on c e ptof”c om pos i t i on”m a i n l yor i g i n a t e dfr omA l b e r t i Spa i n t i n gt h e or y T h e

5、ni tg a i n e di m por t a n td e v e l opm e n ti nD ur a n d Sh a n d s D ur a n di n fl u e n c e dt h ed e v e l opm e n toft h eB e a u x A r t sd e s i g ns y s t e mb yu s i n gt h em e t h odofa x i s-g u i d e dd e s i g n G u a d e tw a sa l s oi n fl u e n c e db yt h i sm e t h od T h ea

6、 x i s g u i d e dd e s i g nm e t h odu s e db yt h eB e a u x-A r t ss y s t e mh a db e e nc on s t a n t l yd e v e l ope da n da d j u s t e da td i ffer e n tt i m e s I tU n d er w e n taS er i e soft r a n s for m a t i on sfr omt h e18 t hc e n t ur yt o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O nt h eb a

7、 s i sofe x pou n d i n gt h eh i s t or i c a lor i g i na n de v ol u t i onofc on c e pt ss u c ha s”c om pos i t i on”a n d”a x i s,。t h i spa pe ra t t e m pt s体系的基本工具(e s s e n t i a lt e c h n i q u e)”,并强调了其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作为一种构筑知识的方式所经历的历程。赖德霖教授在其同年的论文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一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中,追溯了西方学院派教学源头的

8、“构图与要素”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和发展,并将其对应梁思成所提出的“文法和词汇”的概念,对梁的“建筑可译论”创作思想进行了探讨。皿1 而王骏阳教授在2 0 2 1 年的论文建筑“组构”理论的t Os or tou tt h eh i s t or i c a lc h a n g e si nt h em e t h odofa x i s-g u i d e dd e s i g n I tw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pa t hofB e a u x A r t sa r c h i t e c t u r efr omt r a d i t i ont

9、 om od e r n i t yi nd e s i g nm e t h od s,w h i c hh e l pst ou n d er s t a n dt h ec h ar a c t e r i s t i c sofm od e r nar c h i t e c t ur ee x pl or e db yt h ear c h i t e c t sw i t hB e a u x A r t se d u c a t i on a lb a c k g r ou n d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SS y m m e tr y;B a l a

10、n c e;A x is:C om pos i t i on;B e a u x-A r t s中图分类号:T U 一0 9 8;T U 一0 2 4文献标识码:AD O I:10 13 7 17 j c n k i t a 2 0 2 3 0 2 15 4文章编号:10 0 5 6 8 4 X(2 0 2 3)0 2 0 15 4 10引文格式:钱锋,倪佳仪,岳婧欣从对称到均衡:轴线在布扎建筑“组构”中的多重运用【J】时代建筑,2 0 2 3(2):1 5 4 1 6 3 前世今生坂本一成等著 的历史语境与当代意义中,从组构理论的渊源、历史发展等一路梳理到当代设计著作中的概念呈现,全景式地展

11、现了它的演变历程,并揭示了其当代新特点。口。4】如果说组构方法是将建筑元素组合起来,那么,它是否要遵循某些原则?组构在设计学意义上的方法是怎样?对此,以往的论述仍然不是非常清晰。建筑的元素组构在一起的过程需要遵循某些基本原则,那么,这些基本原则是什么,其西方渊源和在中国本土转化的特点如何,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它又有怎样的演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从而在设计方法上考察布扎建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并助力于理解中国大量具有布扎教育背景的建筑师探索现代建筑的特征。组构概念的渊源主要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师及学者阿尔伯蒂(L e onB a t t i s t aA l b e

12、r t i,1 4 0 4 1 4 7 2 年)的绘画方法,后逐渐影响到建筑领域,并在后来法国的布扎体系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演变发展成为核心内容。建筑组构的基本法则和方法的重要奠基者是法国综合工科学院的教授迪朗(J e a n N i c ol a s L ou i sD ur a n d,1 7 6 0 1 8 3 4 年),他所形成的轴线引导设计的方法后来成为布扎体系的组构过程的基本原则。在组构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轴线发挥了多重作用。纵观从启蒙运动到现代主义兴起的漫长时段,轴线引导设计,从早期的对称轴线到后期的不对称均衡式布局轴线,再到建筑根据功能流线的伸展轴,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并

13、逐步过渡到具有现代特征的建筑组构。这一发展历程的特点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期也从西方通过留学生传播到中国,在近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设计核心教师保罗克瑞(P a u lC r e t),以及中国近现代的一些具有布扎教育背景的建筑师如克瑞的学生杨廷宝、谭垣及再传弟子黄毓麟等的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本文试图探讨有关轴线对于组构的作用及其历史演变,通过考察组构方法中对轴线运用的多种方式,探究这一核心原则的作用及其在历史中的转变历程,以揭示建筑设计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并为理解中国建筑的现代发展历程提供某种参考。1“组构”的历史和含义“组构”一词最早提出者之一5 6 1 是阿尔伯蒂(

14、L e onB a t t i s t aA l b e r t i,1 4 0 4 1 4 7 2 年),虽然在他之前也有对这个概念的使用,但他是此概念广泛产生影响的主要源头。他在1 4 3 5 年出版的绘画论(D epi c t u r a)中提到了组构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15 5(c om pos i t i o),它是绘画中的一个过程,指画面中的各个部分被系统和谐地组合在一起。阿尔伯蒂在绘画论中描述了组构的过程:“整体画意”(h i s t or i a)的组成部分是(身)体(b od i e s),(身)体的部分是部

15、件(m e m b e r s),部件的部分是面(s ur fa c e so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面,因为这些面组成了部件,部件组成了(身)体,(身)体组成了“整体画意”,最终形成了画家的成品。从面的组构产生了(身)体优雅的和谐,被称作美(b e a u t yo闭7 1 因此,这个词是从绘画领域兴起,之后逐渐影响并被运用到建筑领域。组构的概念也代表了阿尔伯蒂对艺术理论最具独创性的贡献之一。虽然阿尔伯蒂在后来1 4 8 5 年出版的建筑论(D er ea e d i fi c a t or i a)中并没有提到组构的概念,但是与此类似的思想仍然影响了他对设计建筑的基本观点,即部分(par t

16、s)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他提出,“轮廓线(1 i n e a m e n t s)的功能和职责是为整个建筑及其各个组成部分规定合适的位置、准确的数量、合适的规模和优美的秩序”,这里他强调为“组成部分”(c on s t i t u e n tpar t s)确定一系列特征,最终将形成整个建筑。联系到他在绘画论中的类似观点,可以看到他看待建筑如同人体一般,就像各种肢体部分组成了人体,建筑也是由不同的部分所组合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建筑拟人化和神人同形同性论(A n t h r opom or ph i s m)的特征。这方面的特点,现当代建筑历史学者里克沃特(J os e phR y k w

17、 e r t)在美术学院和古典传统一文中也有所强调,他指出,“建筑是人体的庇护所,也是人体的相似之物(这种有关建筑起源的观点)被所有参与建造的人从阿尔伯蒂到布隆代尔(J a c q u e s F r a n:oi sB l on d e l)所接受”矧1 2。1 3 所以里克沃特在英译阿尔伯蒂的建筑论一书中,将建筑看成一种“(身)体”(b od y),开篇译道:“首先,我们观察到建筑是(身)体(b od y)的一种形式”。1组构一词主要起源于绘画,后来在1 9 世纪的法国被广泛运用至建筑领域,成为了建筑设计的中心词汇。不过它的主导地位是逐渐形成的。在法国的语境中,1 8 世纪有“分1 5 6

18、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布”(d i s t r i b u t i on)和“布局”(d i s pos i t i on)等相关系列概念的使用。8。1 0 1 在此之后组构(c om pos i t i on)概念被迪朗等人认为和布局类似,并逐渐取代了前两者,成为最常用的设计术语。m 2 1组构在迪朗的手中获得核心性的发展。迪朗在其侣0 2 18 0 5 年的著作综合工科学院建筑学课程概要(P r e c i sd e sl e F on s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d on n 百e sjI 雷c

19、ol eP ol y t e c h n i q u e,下文简称概要J)中的引言开头部分,就明示了组构理论的意义,“建筑是一门组构和建造所有公共与私人建筑的艺术”(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apourob j e t,l ac om pos i t i one tI e x e c u t i ont a n td e s 垂d i fi c e spu b l i c sq u ed e s 垂d i fi c e spa r t i c u l i e r s)”;而到了2 0 世纪初,巴黎美术学院的于连加代(J u l i e nG u a d e t,1 8

20、3 4 1 9 0 8 年)在他的建筑元素与理论)X#l#m e n t se tt h 6 0 r i ed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y 9中称“组构就是利用已知的东西”(c eq u ons a l t)”2】2 0,即根据一定的明确步骤,将各类确定好的元素加以整合。因此对于布扎体系来说,设计几乎等于组构,组构也就成了设计的代名词。组构需要借助“元素”,每个平面以及每个建筑都由元素生成,如同几何学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建筑学同样有其基本元素。1 8 世纪末,人们越来越担心建筑学在进步方面落后于新科学,因此开始尝试构建一门建筑科学。在迪朗身上集中体现了这种

21、将建筑知识系统化的努力,他试图发现建筑作品中隐含的一般原则,并解决在设计中遇到的一些两难问题,如特殊与一般、抽象与物质等。”3】对于迪朗来说,元素被定义为那些在任意建筑中都能够找到的构件,无论其变化为何种形态。迪朗将墙体、门窗洞1 3、柱子、屋顶、楼板等构件视为构成建筑的第一级建筑元素(e l e m e n t sofar c h i t e c t ur e),它们组构成楼梯、门廊、庭院等第二级建筑元素。第二级建筑元素又被称作部件(pa r t i e s),它们最终组构成整个建筑。同时迪朗又提出组构的“建筑元素”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关于材料和构造;第二,关于形式和比例。”前者关注

22、建筑学中的物质层面(ph y s i c a lr e a l m),后者关注建筑学的抽象层面(a b s t r a c tr e a l m),并成为组构设计的基本元素。在此基础上,加代1 9 0 1 年左右将建筑元素进行了二次细分:墙体、门窗、屋顶等作为建筑要素(e l e m e n t sofa r c h i t e c t u r e),而门厅、门廊、楼梯等作为组构要素(e l e m e n t sofc om pos i t i ono这样就区分了组构与建造(c on s t r u c t i on)这两个建筑设计中的前后过程,为组构的程序进一步理清了其开始于抽象形式操作的

23、起点。有了元素之后,如何将它们组构起来?其基本方法是什么?加代并没有在他的著作建筑元素与理论中详细归纳出组构的基本原则,他认为“组构是无法教授的,只有通过许多试验、例子和批评,个人经验加上他人的经验,才能学会”4 1 0 2,但更早的迪朗在他的概要中给出了组构的具体原则和方法。迪朗在概要第一卷的最后一页,用题为“组合任何项目时应遵循的步骤”(M ar c h e:_ l _ _-LJ、L、,r _ l。弋1 I-苄澜一!孑桊整上-4l,+意采 专F 1 F T 7n 1r 5 f=o、r?“L。r 1 1 1 广E:1 r 1 捌基一+r l i=一一N。广_ LjS u i Vr ed a

24、nsI ac om poS i t i ond u nPr oj e tq u e l c on q u e)的图像形象地说明了运用轴线方法组构形成具体建筑的六个步骤(图1),成为其设计原理的基本图解。其主要特点是在主次轴线的基础上加入更次级的轴线,并置入门、墙、柱等构件,逐渐发展为整体的建筑。他这种以主次轴线生成建筑的方法也影响到了巴黎美术学院的设计教学,发展为布扎体系中以轴线为基本核心的组构设计方法。法国美术学院的组构理念通过1 9 世纪和2 0 世纪初期在法国学习建筑的美国留学生,进而影响了美国,成为重要的设计基本方法。同时它也在英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以至于现代建筑历史学家柯林罗(C

25、 ol i nR ow e)指出,1 9 0 0 一1 9 3 0 年问,整个英语世界的建筑专业的主要关键兴趣在于阐释建筑组构的原则,这类书的目的,被公认为很有教育意义。”5】6 0这些书中比较重要的有纳撤内尔科特兰柯蒂斯(N a t h a n i e lC or t l a n d tC u r t i s)19 2 3 年出版的建筑组构(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om pos i t i on)、霍华德罗伯森(H ow ar dR ob er t s on)1 9 2 4年出版的建筑组构原理(T h eP r i n c i pl e sofA r c h i

26、 t e c t u r a lC om pos i t i on),特别是约翰哈伯森(J oh nF H ar b e s on)1 9 2 6 年出版的建筑设计学习(T h eS t u d yof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g n)等。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布扎建筑设计中组构的一些重要特征。虽然戴维凡赞腾(D a v i dV a nZ a n t e n)认为前两者与后者(即哈伯森1 9 2 6 年的著作)相比,“缺乏它们的法国模板所拥有的自信和条理,总是试图在如画式娈L 专 叶三瞄专r:生F ld 二 二廿i i _ 1 迪朗在综合工科学院建

27、筑学课程概要第一卷的最后一页题为”组合任何项目时应遵循的步骤”的图示,及其分解六步骤说明2 古典神庙的双向三分法图示,双向A B A 节奏3 加代在建筑元素和理论中讲述“图纸绘制”部分所示多重轴线引导平面绘图1 D Ur a n d Sd i a gr a me n t i t I e d”M ar c h eas u i Vr ed a nsI ac om pos i t i ond u nP r oj e tq u e l c on q u e”ont h el a s tpa g eoft h efi r s tv ol u m eof h i sb ookP r e c i sd e

28、sl e fon s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d on n 6 e saI$c ol eP ol y t e c h n q u e a n di t se x pl a n a t i onofs i x s t e pc om pos i t i on2 T w ow a y T r i-par t i t i ond i a g r a mofc l a s s i c a lt e m pl e s3 G u a d e td e m on s t r a t e dm u l t i a x i sg u i d e dpl a n ei nt h ec h

29、a pt e ro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r a w i n g”i nh i sb ookE l e m e n t se tt h g or i ed eI a r c h i t e c t u r e构成(pi c t ur e s q u e)与布扎的平面式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嘲,但是可以发现当时在现代建筑和如画式思想影响下,组构方法所具有的转变和融合性特征,并为其后期更为灵活多变的现代转向铺垫了基础。从迪朗的图示可以发现,组构的最重要手法是对轴线的运用,将组构元素围绕轴线以多种方式布置。哈伯森在其建筑设计学习中指出了轴线的重要性。而柯蒂斯在其著作中主

30、要论述的组构方式也都与轴线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后两者下文将有进一步说明。2 轴线方法的历史与含义轴线(a x i s)引导建筑图纸设计方法的出现是比较晚近的事情,但它作为一种组织建筑的方式有着+分悠久的历史渊源,一直可以上溯到西方古典时期的三分法(T r i pa r t i t i on)模式。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P oe t i c s)中说明,“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一出悲剧、一组音乐和一个神庙,都是源于古典诗学和修辞学的组成规律而形成的”,它们是在大世界中创造出的一个精致而有秩序的小世界(aw or l dw i t h i nt h ew or l do”6】9 亚历山大仲尼斯(A l

31、e x a n d e rJ on e s)和利恩勒菲夫尔(L y n nL e ffe y)的著作古典建筑:秩序的诗学(C l a s s i c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P oe t i c sofO r d e r)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典建筑长期以来在上层思维结构中所构成的形式规律,在其三个层面方式法式(t a x i s)、属群(g e n e r a)和均衡(s y m m e t r y)中的第一个层面“法式”中,着重指出了其三分法(T r i par t i t i on)的组织方式,以列柱围廊式神庙为代表阐述其双向A B A 的节奏(图2),并且说明

32、在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比较复杂的构图时,仍然具有三分法的层层渗入,是从整体到部分,从全部直至最小细节的基本图解方法。亚里士多德也在他的诗学中指出,“整体,是三分的,有一个开始、中间和结束”,这种围合性的组合好像唤起了一个对维护起来的圣殿的记忆,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三分法已经具有了某种神性的概念。而这种三分法,广泛存在于古典艺术中,包括音乐、诗歌等,它们大多由三段构成,甚至亚里士多德的著名的论证方法“三段论”也是三分法的运用。在建筑中,层层叠叠嵌套的三分法存在于建筑平面以及立面甚至细部构件之中,成为其基本的图示模型。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33、2 3 215 7从古典时期至文艺复兴以来,三分法主要是通过建立边界,即划块的方式界定建筑部分的空间区域,控制建筑的组织。而到了1 9 世纪,尤其是经过迪朗的发展,其划块方式被“轴线”界定的方式所取代,即用轴线定义中心来抽象划分出三段。这样做的前提是假设根据轴线而划分的建筑部分是双边对称的,由此来形成中心和两边的三段划分。仲尼斯和勒菲夫尔指出,这种从轮廓到轴线的转变可能与当时自然研究的兴起有关,如双向对称法则在静力学、晶体学、动植物生态学方面的发展,是向着抽象思维的迈进。【1 7 m有关轴线方式的运用,迪朗概要一书中的建筑生成图解做出了最好的说明(图1)。它展现了轴线所形成的基本结构。事实上每

34、一根轴线都代表了一个三分划分,所以从其主次轴线穿插运用的组合中我们能感受到层层叠叠渗透的三分法,只是此时已由轴线所表达。之后的1 9 0 1 1 9 0 4 年,加代在建筑元素和理论中讲述“图纸绘制”部分所作的平、剖面图(图3),同样体现了多重轴线的组合。他指出:“轴线是绘图的关键,它也是组构的关键。”(|fa x ee s tl ac l e fd ud e s s i ne ts e r ac e l l ed el ac om pos i t i on)”踟4 0 配合图纸他介绍了绘制平、立、剖面图时运用多重轴线的方式,特别是平面图,采用纵横的中心主轴、两边次轴,然后再次轴的方法。里克沃

35、特认为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遵循的方法”(m 垂t h od eas u i v r e),呼应了迪朗概要中最重要的六个步骤的设计方法(图1)和相关图名“M a r c h eas u i v r e”。【8】1 6他们之间的联系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原本的三分法已经转换成了一种轴线形式而再次显现。3 轴线在组构中的运用轴线出现之后,逐渐成为布扎体系中建筑基本形式组构的重要工具。迪朗的有关图解也是组构方法最为直观的说明。虽然他并非巴黎美术学院的教授,而是在巴黎综合工科学院(I!c ol eP ol y t e c h n i q u e)任教,但是短期的两年的教学时间要求使他

36、形成了一套高效、简洁、抽象而具有科学特性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圳,并对巴黎美术学院的设计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代虽然在建筑元素与理论中也强调组构,但他并没有给出实质的组构原则,而更ababCbaba曩粤|曼嚣茹一矗露 嚣|-i 竺,:了,_-书警t t1 5 8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多的是关注对多种“建筑元素”和“组构元素”的掌握,而如何将这些元素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他可能认为这是在图坊(A t e l i e r)中由图坊导师(pa t r on)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时主要传授的内容。但即使如此,他也在有关绘图程序中给予了轴线较

37、多的重视。柯蒂斯的建筑组构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加代的论述方式,也强调“建筑元素”和“组构元素”。不过,他进一步提出了组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对称式(s y m m e t r i c a l)、不对称式(u n s y m m e t r i c a l)、非正式或如画式(i n for m a lorpi c t ur e s q u eo他解释说不对称式和如画式是有明确区别的,如画式是对称式的对立面,他认为它不是通过组构形成的,而是由时间和自然的力量自由产生的,它们的部分缺乏连贯性,布置上是不规则和不正式的。刚1 4 2。1 4 3 这一论述也和加代一脉相承。所以,柯蒂斯将组构讨论的范围限定在对称

38、式和不对称式两种方式上。这种对称式和不对称式也是基于轴线的认知基础上的。加代指出,“你要知道几何中的轴线是什么。它只是一条线,这条线把一个对称的平面图形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在建筑中,轴线的概念更具包容性;它延伸到将对称物体分成两半的整个垂直平面。【1 4】5 0 因此,对于对称和不对称式的理解均包含中轴线的基本假设。组构实际过程中对轴线是十分重视的。对此,哈伯森也有相关论述。他指出,快速绘制建筑图(包括平、剖、立面图)的重要辅助步骤是绘制其对称轴线,“所有的建筑绘图都要通过轴线(b y t h ea x e s)来制作”。”9 而这样的绘图方式,也影响了他们设计组构方面的基本设想。虽然一系列有关

39、组构的理论书籍讲述的基本原则并不是十分清晰完整,但通过其中的部分论断,并结合布扎设计作品的案例及其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其组构的一些特点及其进程发展,其中轴线是一个重要因素。考察轴线之于组构的运用,对于我们理解布扎建筑设计手法及其转变历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3 1 对称式轴线对称式轴线的设计方式事实上在之前的18世纪法国皇家建筑学院中已经出现,而迪朗在他的著作中更加强化了以轴线引导设计的特点。对称组构在建筑学院的初期使用中并未十分成熟。1 8 世纪中叶学院的学生常用的组构方法大多比较单一,可以概括为:在一块给定的场地 中利用轴线进行对称布局,在矩形轮廓内,两条轴线相互垂直交接,交点处布置中心空间(

40、C e n t r a lS pa c e,图4o之后,人们对于这种单一构图形式的厌倦,以及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建筑的方向性,即正面性与背面性的问题,成为了许多理论家争论的焦点。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师乔治格罗莫特(G e or g e sG r om or t)写道,“人们有且只能从一个唯一的方向进入建筑,因而这个方向的入口必定是十分奢华的。”讲1 1 1 2 4格罗莫特认为组构中的轴线应有主次之分,打破以往缺少等级秩序的平面构图方式,使得整个建筑布局具有方向感和仪式感。这种对正立面的强调派生出一系列的设计探索,其中以赫克托勒弗尔(H e c t orL e fu e l)的市政厅(图5),以及查尔斯

41、珀西尔(C h a r l e sP e r c i e r,1 7 6 4-1 8 3 8 年)的综合学l 璇A s s e m b l i n gt h eA c a d e m i e s,图6)较为典型,在均匀的十字轴线中通过改变入1 2 1 翼、将其通透化处理的方法给整个设计带来主要的方向性。后者事实上正是迪朗制作组构六步骤图版的原型,迪朗在此之上更加突出强化了多重主次轴线引导设计的抽象方法。1 8 世纪末期到1 9 世纪,布扎组构方法吸收了法国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布局方式,将广场(c ou rd。h on n e u r)、建筑(c or psd eI og i s)、花园的序列形式与

42、1 8 世纪前期布扎组构范式(轴线对称布局)相结合(图7),总体布局依然为两条交叉轴线布局,将广场放置在中心区域,后面是建筑区域,再往后及周边是花园。这种方式更加强化了入口的正立面,为之后常见的布扎基本组构方式奠定了基础。发展到2 0 世纪初期美国宾大的保罗克瑞这里,对称主次轴线组构方式已经运用得十分纯熟,纵深序列空间的变化和主入1 3 的方向性处理都很完善,比如他的泛美联盟总部大楼(图8),纵向对称主轴线将建筑分为两部分,其主轴线上依次分布入口台阶、门厅(v e s t i b u l e)、内院(pa t i o)、过厅(g a l l e r y),以及主要的二层集会大厅(h a l l

43、)、后面的平台(t e r r a c e),逐渐展开空间序列。吲2 2 1 他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公共图书馆(图9)同样体现了直交轴线体系。而这种对称轴线构图方式也由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传递到国内的建筑设计之中。如宾大著名毕业生杨廷宝的大量建筑创作(图1 0),都有这种典型的特征。同样毕业于宾大的谭垣及其他后来在近代中国之江大学的学生黄毓麟也是布扎设计教育的传人,同样在他们的作品,4 安托万一弗朗索瓦-佩雷设计的市场方案,1 7 6 2 年,罗马大奖一等奖作品5 赫克托勒弗尔设计的市政厅方案,罗马大奖一等奖作品,1 8 3 9 缶6 查尔斯珀西尔设计的综合学院,罗马大奖一等奖作品,1 7 8 6 年

44、7 路易杜克设计的巴黎市政厅方案,罗马大奖一等奖作品,1 8 2 5 在8 保罗克瑞等设计的泛美联盟总部大楼,1 9 0 7 年9 保罗-克瑞等设计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公共图书馆,1 9 1 4 1 9 1 7 年1 0 杨廷宝设计的东北大学图书馆,1 9 2 9 年1 1 谭垣担任顾问指导的杨浦中学设计,1 9 5 3 1 9 5 7 年4 A n t oi n e-F r a n _(:oi sP e y r e F oi r ec ou V e r t e(C ov e r e dF a i r)17 6 2 1s tP r i x P l a n5 H e c t orL e fu e l

45、 H O t e ld ev i l l e(C i t yH a l l)18 3 9 1s tG r a n dP r i x P l a n6 C h ar l e sP e r c i e nU nE d i fi c ear a s s e m b l erl e sA c a d e m i e sfAB u i l d i n gforA s s e m b l i n gt h eA c a d e m i e s)17 8 6 1s tP r i x P l a n7 L ou i sD u c U nH O t e ld eV i l l epourP ar i s(AC

46、i t yH a l l forP ar i s)18 2 5 1s tG r a n dP r i x P l a n8 P a u lC r e t,e t c I n t e r n a t i on a IB ur e a uoft h eA m e r i c a nR e pu b l i c sc om pe t i t i on,w i n n i n ge n t r y,19 0 7,s e c on d fl oorpl a n9 P a u lC r e t e t c I n d i a n a pol i sP u b l i cL i b r a r y,19 1

47、4 19 17,s e c on d-fl oorpl a n10 N o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L i b r ar yd e s i g n e db yT i n gP a oY a n g,1 9 2 91 1 D e s i g nofY a n g puM i d d l eS c h oolw i t hT a nY u a na sc on s u l t a n t,19 5 3 19 5 7卫l 匝匿奠l 盈嘲一1 一ft,f。一ff一硪缸“_ 4 j村如谭垣指导的杨浦中学(图1 1)、黄毓麟设计的同济西南楼宿舍之中采用了

48、这类组构方式,体现了对称轴线的强大生命力。对称式轴线是布扎设计的典型特点,特别常见的是其直交方式,但除此之外本文同时关注在这种对称轴线发展延伸之下更为有趣的两种设计模式:一是对称轴线的非直交运用,这在不规则设计地形中更为常见:二是从对称轴线发展到不对称轴线的均衡布置方法,这虽然早期也有(常见于对称式建筑的侧立面),但在2 0 世纪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成为布扎建筑师迈向现代建筑创作手法的重要途径。下文将对此展开阐述。3 2 对称轴线的非直交运用对称轴线在进行非直交运用的时候会产生富有趣味性的设计,特别是在碰到不规则地形的时候会显示强大的效用。事实上,这种类似的场地处理方法在布扎体系出现前的文艺复兴

49、时期,甚至在古罗马时期都有案例。布扎体系强调对古代先例的考查与研究运用,因此这些案例都被囊括在了它的分析体系之中。比如查尔斯珀西尔和皮埃尔一弗朗索瓦一伦纳德方丹(P i e r r e Fr a n q oi s L 4 0 n ar dF on t a i n e,1 7 6 2 1 8 5 3 年)在他们1 7 9 8 年出版的罗马的宫殿、住宅和其他现代建筑(P a a 5,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15 9。-。L,,Im a i s on se ta u t r e s6 d i fi c e sm od e r n e s

50、d e s s h l 6 saR om e)一书中,多次强调了文艺复兴建筑师巴尔达萨雷佩鲁齐(B a l d a s s ar eP er u z z i,14 8 1 15 3 6 年)及其作品麦西米府邸(P a l a z z oM a s s i m oo柯蒂斯也将其纳入了他的建筑组构一书中用作案例研究(图1 2)。建筑位于一个不规则的街道转角,柯蒂斯用三套纵横轴线分析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布局,次要的不规则空间作为过渡转接,使得每套住宅都有对称规则且堂皇的从门廊到内部庭院的序列,形成了典型的几何化空间。另一个类似的组构案例,是巴黎美术学院自身的设计作品,同样由柯蒂斯在建筑组构一书中提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