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男篮倒退,信兰成七宗罪
第一篇:男篮倒退,信兰成七宗罪男篮倒退,信兰成七宗罪
在信兰成再度接手中国篮球之后,不仅全盘否定了前任李元伟对cba职业化推动的种种改革,更是开历史倒车,一切以国家队成绩为重,缩减cba联赛赛程、限制外援、强调体育局管理俱乐部,让本处在正轨的职业化路线一夜回到解放前,联赛的供血严重不足。而在国家队层面,五年换了4任主帅,男篮的换血也一推再推,这种种举措,最终导致了对中华台北创下39年历史的惨案。
一宗罪:国家队至上废除cba南北分区缩减赛程
赛程缩短1/4球员连休8个月难保持竞技状态尤纳斯:cba缩短赛程倒退20年
2009年信兰成接手退休的李元伟,再度成为中国篮球的掌门人。信兰成一上来就推出“信八点”,而“信八点”也被认为是对李元伟“北极星”战略的全盘否定。信八点的核心便是国家队至上,其中争议最大的举措就是废除了cba的南北分区、缩减赛程,为国家队集训让路。
李元伟任上,推动了cba的赛制改革,对cba进行南北分区,并扩军到18支队伍,迅速提高了联赛的观赏性和影响力。而在信兰成上台之后,首先取消的便是南北分区并缩减赛程,原本同区的球队间要相互进行4场比赛,不同赛区的球队则是互相间进行两场比赛。而在南北分区制被取消后,所有的参赛球队将采取双循环的赛制,整个常规赛也从上个赛季的50轮被缩减到了34轮,联赛的周期也从6个月被压缩到了4个半月。
cba的赛程原本就比nba短,而赛程压缩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除了少数国家队队员外,cba的职业球员将面临长达近8个月的休赛期,而cba本身并没有系统的休赛期联赛,球员的休赛期训练基本要靠自律,这让他们很难持续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长此以往,国手与非国手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也难怪现役国手年龄老化以后,想要从联赛中补充新鲜血液,更显得难举贤才。前中国男篮主帅尤纳斯在09年欧锦赛期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如果cba缩短赛程等于倒退20年。
信兰成上台后迅速全盘否定前任李元伟对于cba联赛的改革。
二宗罪:成绩至上,男篮换血越换越老
男篮亚锦赛平均年龄创十年第二老扬纳斯基有意培养新人却被逼带上老将
这支中国男篮有多老。有人从2001年就已经在队中,为男篮征战13年。打过这么多届亚锦赛,冠军也拿过、世界前八也进过。无论是竞技状态,还是从荣誉感来说,肯定大不如前。甚至12人名单中,有6人打过北京奥运会。在放弃了老将刘炜的情况下,这届男篮的平均年龄仍然是十年来第二高,仅次于2012年奥运会。再来看看我们的竞争对手韩国,本届亚锦赛他们带了5名90后球员。
其实中国男篮在北京奥运会杀入了八强,完成了既定目标,按照过去一个奥运周期人员换血的规律,男篮本应该在随后的2年里完成新老交替。但是随后的几届大赛,在信兰成成绩至上的理念下,不断推迟更新换代。结果09年亚锦赛家门口失冠,10年世锦赛幸运晋级,11年亚锦赛夺冠,篮协高层被虚假的繁荣蒙蔽双眼。时间来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没能完成人员的交替,除了姚明离开外,还是靠2008年那帮人在打球,好不容易有个新人王哲林横空出世,但因为带新人可能就打不出好成绩,而果断放弃,结果让王哲林失去了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而这届亚锦赛才成为他的第一个国际大赛,虽然表现不错,但是仍处处散发出青涩和稚嫩。
其实,自扬纳基斯接手中国男篮以来,一直大胆启用新人,诸如王哲林、李慕豪、韩硕和刘晓宇等年轻球员,都得到了不少的上场时间。扬纳基斯一上岗就着意提拔新人,是基于对中国篮球未来的考虑,可最终,这位欧洲名帅抗争不过中国篮球的潜规则,篮协在亚锦赛名单确认的最后时刻还是要求带上了老将。王治郅已经为这支中国队效力了17年,北京奥运后,每次王治郅都说这可能是最后一届大赛,但每次王治郅都被排进了名单。
三宗罪:5年换4教练风格摇摆不定
李元伟坚定洋帅路线被信兰成推翻折腾五年重找欧洲名帅却拖了半年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中国男篮在过去五年换了4个教练,经历了本土、欧洲教练、美式教练等3种不同风格。李元伟任上,对于国字号教练,一直坚定走外教路线,从"银狐"哈里斯到"凯撒"尤纳斯,都是世界一流名帅,而曾经是哈里斯助教的尤纳斯,在技战术风格上也是一脉相承。
而自信兰成上任后,先是力排众议启用了本土主帅郭士强,对此他的解释是:"如果一味请外教,中国连自己的教练都没有,完全依靠外国人,发展是很被动的,其实还是很大一部分人希望中国队有自己的教练队伍和打法风格。"然而随后的亚锦赛惨败让郭士强的执教能力饱受质疑,最终下课。
在郭士强下课后,篮协再次走上了洋帅的老路,但是这一次篮协选择了与以往洋帅风格截然不同的美国人邓华德。实际上邓华德在cba时期的执教能力就已经遭受了质疑。在邓华德任上,他对男篮灌输的更多是美式的精神激励,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改善了男篮的精神面貌,但精神毕竟掩盖不了真实的实力,伦敦奥运会男篮五战全负仅拿到12名后,邓华德于12月下课。
在伦敦后,中国篮协尽管承诺将会尽快将选帅提上日程,但实际上,直到今年1月中旬,才有消息称,中国男篮的主帅人选已经锁定了一份20人的名单,而直到4月底,才曝出,扬纳基斯将接任中国男篮主帅。5月14日,扬纳基斯飞抵北京正式成为中国男篮的主帅,而此时,距离菲律宾亚锦赛开赛,时间剩下不足两个半月了。中国篮协留只给中国男篮两个半月的时间去夺取亚锦赛的冠军。经过了5年的折腾,男篮再次走回了欧洲教练的老路上。
信兰成上任后立刻推倒了李元伟坚定请外教的路线,力排众议启用了郭士强,而此举仅仅是为了迎合体育总局"三大球培养本土年轻教练"的指示。
四宗罪:纵容全运会毒瘤让亚锦赛变鸡肋
全运会巨额奖金让球员打亚锦赛出工不出力篮协早应效仿足球派u20打全运
全运会冲击亚锦赛,这听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却因为中国队吊儿郎当的表现而联系到了一起。其先后逻辑也很简单,因为全运会是国内的比赛,全运会篮球项目夺冠将为本省增添三枚金牌,省级球队之间互相竞争,当中会涉及到巨额的奖金,冠军主力成员甚至一人就能得到数百万的数额。而亚锦赛,说白了只是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孰轻孰重。在不少球员心中有自己的天平。
所以,为了能够给接下来的全运会蓄力,中国队的一些球员就会在一些看似不太相关的比赛中偷懒。早在2009年时,类似的话题就已经被提起过,当时男篮两队对阵黎巴嫩队,分别只赢了3分和4分;决赛对阵伊朗,输了18分之多。外界就有人提到了全运会的话题,认为中国队在放水。而在本届亚锦赛的小组赛上,愤怒的扬纳斯基甚至在下半场换下大半主力阵容,赛后他对媒体表示:"有些球员根本没尽力。"这些现象的发生,让球迷不得不引发出这样的推断,要知道很多省市的相关领导也会在私底下叮嘱自己球队的队员:“在国家队悠着点,千万别受伤。”而对于这样奇葩的现象,篮协从来没有站出来表态或者进行调查。
造成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篮协,对于职业球员来说,并不需要全运会这样的鸡肋比赛去提高水平,反而会影响到在职业和国家队比赛的发挥。实际上全运会的足球项目早已经只分为u20和u18两个组参赛,中超球员基本不会参加全运会。如果篮协能够效仿足球进行改制,只派u20以下的选手参加全运会,像在亚锦赛上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
全运会的足球比赛早就已经改为只有u20和u18两个组别参赛,各省派出的基本都是俱乐部的梯队球员,并不影响中超比赛。
五宗罪:cba裁判乱象频出却使用"不透明处理法"cba争议判罚频发裁判成比赛主角引入录像回放却不能放争议镜头
在信兰成任上,cba的裁判问题愈发严重,不仅出现球迷追打裁判的情况,在每年的季后赛关键战中,裁判总是会成为主角。让人印象深刻的青岛队和八一队的比赛,因为这种争议判罚险些导致罢赛事件。
而篮协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则是"不透明处理法"。所谓的"不透明处理法",就是指裁判的判罚即合理,不能进行抗议,赛后再研究是不是正确,但比赛的结果却不能更改,这直接导致裁判成为众矢之的。既要树立裁判的权威,又要加强比赛的公平,这个看似困难的问题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扩大录像回放的使用范围,借鉴nba对录像回放的掌握,但信兰成却并没有与之同步,好不容易引入了回放技术,还规定为:"每一节比赛的最后两分钟,使用范围为界定球员是否脚踩三分线以及出手投篮时是否到时。即便其余时间内出现争议,裁判员依旧不可参考录像。"
而为了所谓的"和谐",现场大屏幕还禁止回放争议镜头,这种莫名其妙的遮遮掩掩所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加深了现场球员,教练,球迷和裁判之间的误会和不满,既然要保证裁判在球场上的绝对权威,那么对于裁判的判罚所带来的争议就应该光明正大的解释出来。
此前有过报道,称篮协已经开始决定要逐步开放录像回放,但却表示由于硬件同nba有差距,因此只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改进,但对于收到十亿二十亿赞助的cba联赛来说,这样的说词也只能看做是为自己的保守所找的借口。
篮球媒体人苏群在中国惨败台北之后指出首先要整治的就是cba黑哨问题:“首先是联赛的问题,在最多赞助款3.3个亿的时候,却拿到最差成绩,有人该为这个负责。联赛本身需要改革,要借此惩治一下中国篮坛黑哨问题,非常严重,影响到联赛的正常运作。”随后,苏群爆料:“山西队不是为了要一个多亿才离开,就是觉得水太深太黑,才卖的。”
麦迪上赛季加盟青岛不久便领教了一把cba裁判的功力,在比赛还剩1分08秒的时候青岛男篮90-93落后3分,八一队进攻八一队的进攻超过24秒裁判却仍不鸣哨,随后拿到篮板球的八一队打进了一个三分球。愤怒的青岛队工作人员一脚踢飞技术代表铭牌。
六宗罪:加强限制外援闭关锁国
李元伟开放外援策略被逆行尤纳斯:没有高水平外援就没有高水平国家队
李元伟任上,曾是cba外援最开放的时代,2008-09赛季,中国篮协放开了外援的引进和使用限制,外援可以四节八人次上场,这使得那个赛季成为外援最惹眼的一个赛季。而在信兰成上台后,加强了对外援的限制,使用双外援4节6人次的全新外援政策,此外,上个赛季排名联赛13-18位的6支球队还可以引进一名亚洲外援。赛季期间允许各参赛队更换外籍球员,但不得超过3人次。
表面上看,这样做是为了让本土球员获得更多的打球机会,但这就好比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一样,没有高水平的联赛和竞争,哪里能锻炼国内球员的水平。反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篮球联赛,也没有因为外援的涌入而影响国家队的水平。外援李元伟提出开放外援策略的最终的目的也正是帮助国内球员提高自身的水平,能在同高水平外援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国内球员,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当时李元伟还举过莫斯科中央陆军的例子:"他们球队有九名外援,但其他的三名本土球员全部都是国家队的成员。"
前男篮主帅尤纳斯曾经在多个国家执教过,他认为只有联赛才是国家队的立身之本,没有高水平的外援就没有高水平的国家队:“职业联赛是国家队的立身之本。欧洲联赛的外援人数甚至没有限制,西班牙联赛每支球队只需要有5名本国球员,其他7人都是来自各国的优秀外援,西班牙的年轻球员能从这些优秀外援的身上学到很多好东西;而过去水准很高的立陶宛国家队,却因为这几年国内联赛水平的下降,直接导致立陶宛国家队水准降低。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篮协都是为俱乐部服务的,都是为了让俱乐部、让联赛变得更强;只有在中国,这是相反的,俱乐部是为篮协服务的。”尤纳斯在听闻信兰成上台后缩减赛程限制外援的举措后表示:"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篮协都是为俱乐部服务的,都是为了让俱乐部、让联赛变得更强;只有在中国,这是相反的,俱乐部是为篮协服务的。"。
七宗罪:地方体育局复辟开职业化倒车
信八条强调加强体育局管理俱乐部"职业联赛"唐正东自由身却难以转会
信兰成上台后在他“信八点”的第一条就列出“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基础较弱。脱离了实际,省市体育局的定位含糊,过于强调俱乐部,弱化了政府的角色,举国体制作用在联赛中未能充分发挥”。用了五十八个字其实就为了说明了一个中心思想——"钱,你们来出;权,我们说的算"。
从现在的cba联赛看,体育局对俱乐部的插手可不是一个"含糊"就能蒙混的过去。以山东俱乐部为例,核心管理层的九人中间,官员占了6人,企业只有3人,而且直接负责球队日常管理的全是体育局的人。拿山东举例子,决不是说其他俱乐部就比山东强,其实很大一部分的球队都是当官的掌握话语权。
再比如江苏俱乐部,出钱的南钢集团在人事任免上处处被动,反倒是省体育局篮排球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卫权站在媒体前信誓旦旦的告诉大众将要炒了谁或者是支持谁。已经是自由身的唐正东不愿续约想去新疆,却因为江苏体育局的全运会利益卡住不让放行,铁了心要走的唐正东只能说出"只要能走,我愿意免费给江苏打一年"这样在其他联赛无法想象的话。而巴特尔此前转会新疆,更是被迫退役一年才能如愿成行。
信兰成任上对于地方体育局权力的扶持,让俱乐部形同虚设,甚至出现了辽宁这样在体育局要求下制定方针放弃联赛重点打全运的策略。体育局权力过大,也让转会市场形同虚设,国内球员转会难,想要补充实力的球队也只能转向外援,战术也经常围绕外援设定,国内球员反成了龙套。除去外援,人员缺少变化的联赛可以说是毫无新意,江苏球迷数年如一日的看着唐正东领衔阵地战,上海球迷习惯了刘炜控球飞奔……球员转会市场的停滞,让球队的战术一成不变,球迷对这样的比赛,也最终会失去乐趣。2010年,合同到期的唐正东拒绝与江苏队续约,欲转会新疆,但是江苏体育局却卡住唐正东的人事关系不予放行。在折腾了近两年后,唐正东终于在2011赛季转会新疆,前提条件是他仍然要代表江苏打全运会。
结语
中国足球已经是篮球的前车之鉴,只有真正职业化的联赛,正视篮球规律不追求短期利益的规划,才能让中国篮球重现辉煌。
第二篇:七宗罪《七宗罪》观后感
老警官沙摩塞最后说: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我想我也是。
课后又看了好多遍冰茶了好些资料,这是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七宗罪,其实就是天主教中的七原罪。影片中依次出现的顺序是暴食、贪婪、懒惰、傲慢、淫欲、嫉妒和暴怒。《七宗罪》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追凶的过程中,新老两界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最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与令人深思的结局。影片中的七桩案件忽隐忽现,若明若暗,不时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对犯罪心理学做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还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或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
在我们看来,一直到john自首的时候,他分别杀了5人:暴食、贪婪、傲慢、傲慢、及色欲,这样我们会疑惑,还有:妒忌、暴怒呢。
这是john的一个圈套,其实john被年轻警察杀死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妒忌”老警察看出了他的圈套,所以一直跟年轻的警察说:你杀了他,他就赢了。当然“暴怒”就是年轻警察,他杀了光头,按法律,他也是犯死刑。刚好七个...有一个场面很经典,当沙摩赛走向邮车时,约翰开始挑衅一无所知的米尔斯,当沙摩赛打开盒子,他知道约翰已控制了全局,他边跑边让米尔斯放下枪,而这时,从约翰的口中,米尔斯已经知道妻子被杀,起初他表现出的是惊讶和不相信,他一遍遍问沙摩赛:盒子里是什么。语气里是透着慌张的焦急和迫切,急于求证又怕听到那个答案,而沙摩赛的沉默等同于默认,他的表情慢慢地转化为难过,而这种确认对于毫无准备的他来说,犹如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愿相信,短短一天他的天堂已沦陷,那一刻米尔斯脸上的绝望和无助令人揪心。他用枪指着约翰的头,沙摩赛说,如果你杀了他,他就赢了。这时的米尔斯象个无助的孩子,手足无措地喊着:god,oh,god。眼神四处求助,想寻找一个答案,可没人能给他圆满的答案,他身边是沉默的麦田,如同他一望无际的绝望。
他来回踱着步,端起的枪几次举起又放下,内心强烈而汹涌的情感和对凶手的愤怒以及做为警察的责任感相互纠结斗争着,奔涌奔至,显然前两者更强悍些,他的意识和理智已游离正常轨道,而约翰还在刺激他,引他上钩,看着眼前这个可怜的男人虽然拿着枪,但约翰知道他失败了,当米尔斯听到妻子怀孕的消息时他脸上定格般惊噩的表情象中了一枚炸弹,妻子面孔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如同抽离他全部的情感,他的泪夺眶而出,那一刻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悲痛欲绝,心中至爱突然被夺走被毁灭,那感觉象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最心爱的珍宝却不能告诉别人,心痛中带着难言的无奈却又无法将这痛苦宣泄出来,而这种压抑的痛苦已在四处蔓延,扩张,这痛苦的含量在外因刺激下一步步升级,他已不堪重负,难以自持,而眼前就有一个能让他暂时排遣和发泄的出口,他终于溃不成军,开了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出自身体本能的愤怒里有一种无奈的绝望。米尔斯作为一名警察,他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比常人更强韧,但任何一个人,他的心理也许能做好应对一切可预知灾难的侵袭准备,但对突发的偶然性事件,而且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高强度、高力度的冲击,无疑正中死穴,没有丝毫的预防就让他猝不及防,心理防线轰然失守,复仇没有带给他任何的轻松和快感,他虽然无法自控开枪结束约翰的生命,但他永远无法消亡约翰已经完成的恶果,这个无法更改的事
实带给米尔斯的痛苦远远大于其他死者肉体一时之苦并终将困扰他一生。这同样是凶手最想达到的目的。约翰似乎早就知道这个赌局自己会赢,从沙摩塞和米尔斯找到john的住所,并在阴沉的雨天中追捕他,到john将手里的枪从米尔斯的头顶移开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该明白,结局将会令人震撼。当john双手血淋淋地来到警察局自首时,那双平静从容的眸子已经预示着高潮的到来。
在理性和人性的对抗中,由于极端愤怒,理智已走向崩溃。枪声到底还是在沉闷的旷野上响起。一切都将结束了。而一个警察却在最终成为杀手计划中的执行者和终结者。
影片的最后,暮色四合,西边天空是惨淡颓靡的斜晖,四周依然是压抑的昏暗。米尔斯被带上了囚车,他澄澈的眼眸里已然没有了生气,有的只是麻木和绝望的混沌,一如整部影片的风格。
目送着囚车离去的william在暮色中已经看不出他脸上的表情。警官问他退休后将会去哪里,他说:“around,iwillbearound.”影片到最后似乎仍然存在一丝希望。他说,海明威曾说过:‘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人们为其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我也是,即使世界再不完美,我们也无法放弃奋斗。
第三篇:七宗罪《七宗罪》之影评
——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海明威)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然而有人却让它生念邪恶、罪行。《七宗罪》恰巧为我们讲述了一桩围绕“7”这个数字的连环杀人案。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故事
故事由一个结开始,又由一个局结束。第一天,一个肥硕无比的胖子被杀死在屋里,他被人连续不停地喂食12个小时,最终吃到胃胀破和内出血,死状令人作呕,但最令人畏惧的是凶手的残忍作案手法。荆棘缚住被害者的手脚,仿佛他就是犯了大错将被处决的犯人,无法反抗的被迫不停吃东西,最后倒在饭桌前、脸泡在食物中悲哀的死去。这就是第一宗罪“暴食”。
第二天,一位著名的律师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地上巨大的血字触目惊心,”greed”——贪婪。负责这件案子的老探员突然联想到这是圣经里的七宗罪,于是和年轻的米尔警探一起展开深入调查。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找到一位嫌疑犯,基督教徒,犯过多起案件,最后在律师的帮助下判了轻罪。巧合的是这位律师就是刚被谋杀的那位,似乎那就是凶手无疑。于是特警出动前去逮捕。破旧的老房子中,当人们打开门,只发现一具干枯丑陋的“尸体”,当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而懊恼不已时,“尸体”突然剧烈的咳嗽,嘴巴张得老大,死鱼般的眼珠缓慢蠕动,他还活着。他们在他的房间找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懒惰”。死者是被人禁锢在那个房子里,然后为他注射大量抗生素,使其及其痛苦却又不至于死去,懒惰带给他的是地狱般的痛楚。
犯罪永无止境,惨案仍在发生,一宗接着一宗。第四个死去的是一个妓女,凶手用枪指着嫖客的脑袋,强迫他戴上非人的刑具折磨那个妓女,最终惨不忍睹。嫖客面色发青,精神几乎崩溃,凶手的作案手段令人发指。第四宗罪“淫欲”。
然后,是“骄傲”。美丽的女子被割了鼻子,毁去容貌,女子不堪忍受,服了大量安眠药死在自家床上。这已经是第五宗醉了。然而,转机来临,他们接到举报,这次他们真的找到了凶手,米尔与之火拼,受伤了,却让罪犯跑掉了。正在他们懊恼时,凶手却悄无声息的自己到警局自首,满身血污,带着被害者的血。故事进行到这里,有人以为已近结束,它却是个开始。罪犯说还有两具尸体,要米尔跟老探员一起去取。当他们来到野外时。罪犯告诉米尔他把他的妻子杀掉了,并且把鼻子割掉了,当时米尔的妻子已怀孕。米尔愤怒,终于举枪将罪犯杀掉,最后一刻罪犯完成了七宗罪。罪犯的“嫉妒”,米尔的“愤怒”……
诉说
贪吃,淫荡,贪婪,懒惰,高傲,嫉妒,愤怒---------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没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确实已经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惊.他可以强迫一个人吃到胃涨裂和内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时间精心"养育"他的受害人;为了完美的犯罪过程,他把自己手指头的皮肤剥去,以免日后留下指纹.全部的过程都在在这个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们随着罪犯的带领下,欣赏这他引以为豪的犯罪过程.七种原罪在时间横行,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恶魔,而我们的凶手只是这些罪恶的一个化身.每天都有人因为贪婪而死;因为嫉妒而死,因为愤怒而死......一场不简单的凶杀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却没人能说清真的正义与真的邪恶。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也许人们会认为剧中的凶手是一个及其变态的杀人狂魔,其实不然。凶手在被审问的时候非常配合,看不出他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其实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到,导演并不是要向我们刻意描述了一个变态狂的心理,凶手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他处事不是以法律来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观在他的心里占据了全部,他对于现世中的种种现象和人心存不满,但是这些问题在当今的人类文明还无法解决,我们可以感到凶手在做这些非法行为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道德观强烈的人甚至在看完影片后应该反省现实中的种种罪孽,很多人的行为不触及法律,却违反道德标准,虽然如此,但人们却拿这些人束手无策,因为道德是以自我约束为标准的,没有强制的制裁措施。影片中的这种对违反道德者的极端制裁虽然让我们看来是恐怖血腥,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应该思考,他们虽然罪不至死,但是否应该逃避受罚。法律与道德,总是纠缠不清,正义与邪恶,却也难以道明。
理
有句台词印象深刻,罪犯说。“无辜。听上去太可笑了。一个死胖子,胖到自己不能站立,你若在街上看到他将与朋友一起嘲笑他,你若在餐厅遇见他,他将使你食难下咽……一个律师——你们应该为我的作为而暗暗庆贺——穷其一生都在通过欺骗的手段赚黑心钱。一个女人,竟然无法忍受外表美丽的丧失,足见内心的丑陋。一个毒贩,一个鸡奸犯——事实上,还有带菌的妓女……在这个令人作呕的世界上,你怎能称他们"无辜"。你怎能对此无动于衷。”罪犯自认为是上帝选中的救世主,他有权惩罚时间所有违反七宗罪的人,打着为上帝做善事的幌子犯罪。他是撒旦,却自诩上帝,自诩天使,对自己的罪行毫无知觉。法律,不知在他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或许,他漠视法律,并且戏弄米尔,让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本身是一个多大的讽刺啊。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doe(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假设七宗罪是存在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罪犯,“暴食罪”“贪婪罪”“嫉妒罪”“懒惰罪”“愤怒罪”“淫欲罪”,所有人都将会被送进监狱,那么社会如何存在下去,法律更不用说。那只是有关道德的问题,这部电影就警示我们时刻注意道德问题。你以为法律约束不了你就可以为所欲为。永远有第三只眼睛看着你。
现实的社会,正是因为习惯,所以选择承受。
现实的社会,正是因为不习惯,所以选择惩罚。
“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邪恶。”
——无论世界如何,“我”会在附近
人文学院广告0802方金娟200808280205
第四篇:七宗罪观后感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这是一部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整个影片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就是昏暗、潮湿,肮脏、混乱,一连串离奇的凶杀案,凶手故意在现场留下人类的七个罪诫“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每个凶案的作案方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以如此方式来传教,简直就没有了传教的意义,只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攻击、相互伤害,让人咋舌称之变态罢了,其中我个人觉得凶手以残忍的作案方式来表达他貌似理智的传教更让人觉得恐惧。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开头是老少两代警官追查杀人凶手,感觉好像一部侦探片。被杀者的惨象和阴森的作案现场在影片开头就让人心理紧张。在案子进行到第三个时,他们突然领悟到凶手是以杀戮的方式进行传道,在以上帝之名惩罚被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片子的宗教意义也就从这里开始显现,并在剧情行进中愈加强调,特别是将近影片最后,凶手极力控诉的一段话,他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
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影片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我们来分析杀手的杀人动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有两种: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这两种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动机源。影片中的杀手正是在死本能的驱使下制造了一连串的凶杀案。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应激事件,当个人防御机制无法缓解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时,人们往往把死本能向外转化,做出攻击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部出色的惊险悬疑影片对犯罪心理学作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结束时斯班瑟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第五篇:七宗罪观后感七宗罪观后感
094310许天宇
看了《七宗罪》这部电影之后我整个人很是郁闷了一把,这剧情有很明显的悲观主义倾向了,特别看到最后的结局时沙摩赛的话几乎等同于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了。
我本人的观点而言,根本就不觉得杜约翰所做的犯罪行为有什么能激起我的特殊感情的,可能是对于中国人而言,很难理解基督教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吧。反正我从中体会不到什么启示或是感动,我只是认为这个杜约翰的犯罪很巧妙地利用了他人的感情而已吧。
就我的理解而言,这样的罪犯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反道德观念的,应为他们的道德观念相对于正常人是有区别的。令人觉得玩味的是,这与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些德国军官几乎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伤害他人,对于正处于扭曲的道德观的人来讲其实并没有触及其道德底线,对于罪犯来讲他的行为自始至终都是在向人们揭示什么,或是想要宣扬他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行为跟所有的类似的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不论如何践踏影子,不论如何击打水面,影子还是不会消失,水面还是不会消失。正如不论杜约翰如何选择了七个触犯了deadlysins的“罪人”并且杀死了他们,但是人们并不会因为这样就都成为了充满爱心的天使。因为在我看来,可能中国很多人都看的很透彻,那就是这所谓的原罪,无非是人的最根本的欲望,人的本能,说的好听一点,叫做人与时间战斗的本能。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对抗死亡和繁衍后代的本能而已,人所反的罪恶无外乎都可以用这个理由解释,连杜约翰这件事情本身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来解释。行动的动机不外乎就是几种,然而行动的罪恶与否实质上都是由人所定义,基督教存在不过区区两千多年,而几万年前人类就经常因食物或是领地而互相争夺厮杀,连所谓的“强奸”都是莫须有的事情,兴致来了随地就可以交配,更没有什么夫妻之类的身份,莫说有什么暴食、淫欲、贪婪了,现代法律杀人犯法,但是这终究也只是一种定义行为的形式,在杜约翰的心中,宗教教义就是一种定义形式,并且他认为这要高于法律罢了。
这就是我对杜约翰所作所为的定性,我认为杜约翰的所作所为就是纯粹的犯罪,甚至于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这与饲养人类作为食用家畜或是大规模种族屠杀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区别,可能这也是基督教等宗教之中隐藏的某些不稳定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作用吧。
或许我的观点无法代表所有中国人,但是我对于中国人道德观念的理解却让我觉得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至少在现在看来,中国不会有这么高级的犯罪,中国人的犯罪始终还是徘徊在偷了东西抢了钱,爱我的人不爱我所以捅死你这样的层次中。最多也只是“爆头哥”在中国内陆流窜犯罪,玩弄执法机关于鼓掌之中,但也仅仅是枪杀了几个在银行取钱的人而已""究其区别,根本在于中国这些犯罪实用价值非常高,而这看似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杜约翰,就如那马家爵直流一般,统统滴枪毙最好了。
第25页 共25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