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细心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地》,探究人生境地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咨询:“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咨询:“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咨询:“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小孩。”记者咨询:“有了小孩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芸芸众生皆为利
“五一”将过,儿子吵闹着要去公园,并要我给他买卡布达、铁甲小宝、鲨鱼辣椒、蜻蜓队长等玩具。我和妻带儿子乘公共汽车来到日新月异的聊城。欲转乘无人售票车到南环路,一出租车司机见我一家三人步行,戛然停车,热情相请:“上车吧。”妻还在咨询多少钱时,我已打开车门,儿子就爬了上去,舒舒适服地到了姜堤乐园,快欢乐乐地玩到下午三点。出了公园,上了公交车,往城里返。车子开动了,我看到车往东走,一会儿就到了汽车站的南北大路——贯穿聊城的中心大街。咦,这么近?来时的“夏利”走西路有十公里路,如今走东路,才五公里……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本人。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完全、完满,到达如此绝妙境地者,周恩来是第一人。由于即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如此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引诱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结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假设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二、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别最明显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外表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天性,它关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因此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假设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地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地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地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非常高的境地,就一定有非常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地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地是道德境地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地中的人,其符合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本人的利。功利主义者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关于道德没有完全的理解。功利境地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符合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地是功利境地,而不是道德境地。
4.怎么样理解道德境地?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地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地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确实是说,道德境地也确实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地中的人以社会为“我”,因此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因此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行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假设冰雪,绰约假设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由于它们都需“有待”。“有待”确实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假设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所以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连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由的游览。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地确实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确实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因此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选题设计
1.三种境地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咨询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通过3种境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地:
第一种境地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地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地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久,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3)冯先生的人生境地。研究方法:比拟法。参读书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2.冯友兰和牟宗三文化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研究方法:
从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三方面比拟研究。
参读书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重建》。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对将来的关心》《中国论坛》。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
(6)唐亦难《从的新旧编看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辩证开展》,《冯友兰研究》第一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