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琮琮”是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它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身上的纹理形态取自良渚稻作文化中的稻穗,头饰的“神人兽面纹”取自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这一设计( )
A.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B.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C.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2.汉初,“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的这些举措是为了(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贯彻政府的民本思想
C.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D.解决地方豪强的问题
3.金初,太宗因“私用过度”,诸贵族大臣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此后金朝大量吸收宋制,学习中原王朝的威仪,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转,皇帝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这种变化表明金朝( )
A.完全放弃了女真传统政治文化 B.政权因为汉化而衰弱
C.受中原王朝政治生态影响较大 D.“大定之治”成效显著
4.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 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 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5.据图推断( )
A.汉唐时期农业得到持续发展 B.宋元粮食增产依赖于中原开发
C.明清时期人地矛盾走向尖锐 D.古代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同时派出大批宦官做“矿监”“税使”。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情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小农经济仍占优势 B.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
C.宦官专权较为普遍 D.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
7.轮船招商局是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它修订的《招商局章程》中明确规定:在招商过程中要“杜洋人借名”入股,并对股票的买卖做了严格的规定:“凡有股份者,如欲将股份单转售别人,必须先赴本局告明,以便注册。惟只准售于华商。”这些规定旨在( )
A.保障企业的民族性 B.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C.借鉴西方经营模式 D.抢占航运业市场份额
8.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 B.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9.观察下图《辛亥革命形势图》,据此可知( )
A.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 B.革命的领导者是孙中山
C.袁世凯抢走革命果实 D.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地区
1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11.1962年,经过关停并转,我国企业数减少了38%,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4300多万。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退赔工作,为在“共产风”中被拆毁住房的移民解决住房,划拨土地,退赔集体和个人财产。这些做法是( )
A.对八字方针的具体贯彻 B.为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C.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纠正反右派斗争中的失误
12.如图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与城市化增速变化及预测情况的统计。由如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改革开放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3.847年,西法兰克王国颁布《麦尔森法令》:“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从我们或我们的忠臣中,选择一个领主……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这表明该王国( )
A. 封建化程度加深 B.试图抑制市民流动
C.王权进一步强化 D.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4.如表是1501年至1550年间西班牙塞维利亚物价指数变化的情况。这直接反映出当时西班牙( )
年代
物价指数
1501—1510
76.26
1511—1520
74.90
1521—1530
100
1531—1540
121.19
1541—1550
155.10
A.出现了价格革命 B.出现了商业革命
C.开始了工业革命 D.发生了经济危机
15.近代以来,棉花产业分布由如图转变为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洲殖民的拓展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6.学者们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会在商品、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即“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进而影响社会的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下图是学者们绘制的“全球化、经济基础与思想谱系的逻辑关系与动态演化图”。由此可以深刻认识到( )
A.推进全球化应建立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B.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决定全球化程度
C.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D.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
二、材料分析题
17.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为探究延伸拓展该主题,小明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材料五 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
世祖顺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
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0
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摘编自[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
(1)谈谈材料一对于该主题研究的意义。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四提供了哪些探究该主题的新视角?并简要说明它们为什么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
(3)根据材料五,指出清朝前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事实上,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给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是具有商品的性质。从1874年起,天津机器局首先得到出售军火款项收入,1884年后江南制造局因出售军火而所得的财务收入更多。此外,这些近代军火工厂所使用的工人,在一开始多数是雇佣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国工厂雇佣来的技工。
——摘编自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
材料二 据农商部注册的顺序号码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11月止,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共1627家,平均每年102.8家。从所注册的企业内容来看,纺织、矿业、华工、机械、电业、航运、火柴、医药以及农、林、牧、渔、水利等企业,均得到发展。这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个棉纺织建厂高潮。据统计,从1890年至1911年国内建厂31家,而1912年至1923年间,新建棉纺织厂达71家之多,建厂速度大大加快。布机数由1912年的2316台,增加到1919年的13796台,1928年的29582台。
——摘编自徐进功《试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所具有的性质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12年至1928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并归纳其特点。
19. 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学价值,同时还可以传递出不同的历史信息。根据研究主题运用史料论证问题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英国各地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
材料二英国人口统计表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的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决不允许超过12小时的最高限度,吃饭时间不计在内。 工作决不允许延长到晚上九时以后,亦不得在早上六时以前开始。
——摘自《1802年英国工厂法》
材料六 漫步全城,工厂一间接着一间,那里成千上万的工人在机器震耳的隆隆声中,一年到头日夜都在机械地开动着这庞然大物的机器男人、女人、小孩在潮湿的空气中蠕动。他们的衣服都很肮脏,许多孩子都是光着脚;面目瘦削而带愁容;多么阴森的街啊。
——1860年代法国文学家泰恩旅英时的所见
问题
(1)如果你要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问题,上述材料中,你将优先选择哪三则材料,说明理由。
(2)请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问题的看法。
三、论述题
20.下列材料均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县人,5岁入私塾,13岁放弃科举“正途”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船泊驾驶,24岁时,作为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在课堂上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课余阅读了大量西方社科人文学术著作,并实地考察英国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机构,深化了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理论的认识。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名著,宣扬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是启蒙维新的有力思想武器,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材料二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75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1878年,随母赴檀香山,先后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较系统地接受西式近代教育,并成为西医医师,19世纪末期,目睹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材料三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同时也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最初学医,但后来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时,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归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支持和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留学青年生涯规划的特征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书写工整)
试卷第9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它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身上的纹理形态取自良渚稻作文化中的稻穗,头饰的‘神人兽面纹’取自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琮琮”的角色设计来自于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这说明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A项正确;“兼收并蓄”表现了中华文化可以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多元一体”的指的是中华文化存在多个来源同时形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但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并且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抑商方面的信息,未涉及重农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本思想的相关内容,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为了限制豪强大族的势力,限制盐铁私营,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金朝初年,曾发生过大臣杖打皇帝的事情,后金朝学习宋制,加强皇权,皇帝对大臣用杖刑,可见金朝受中原王朝政治生态影响较大,C项正确;金超仍然保留一定的女真传统政治文化,完全放弃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政权是否因学习汉制而衰弱,排除B项;金朝第五任君主完颜雍,使金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到现代(中国)。根据图片中的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可知,在北宋以前,北方人才占据优势,在此之后,南方人才所占比重一路攀升,最终超过北方人才所占比重,据此可知,这是受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此种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D项正确;图表并未涉及南方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排除A项;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并不趋同,排除B项;人才比重在北宋时期达到平衡点,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题干呈现秦至清粮食总产量、粮食总需求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其中的粮食总产量和粮食总需求量的差距最大,需求量高于产量,这意味着明清时期,人地矛盾逐渐走向尖锐,C项正确;汉唐时期的粮食总产量有曲折变化,有升有降, “持续”发展说法错误,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明显的波动,从人均粮食占有量来看,明清低于秦汉,这说明当时的民众生活水平有升有降,最终是下降的, “不断提高”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可知明政府派出的矿监设立杂税,导致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日益衰落,由此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阻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并不能体现小农经济占优势,排除A项;“较为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C项;矿监设立杂税导致民营手工业衰落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凡有股份者,如欲将股份单转售别人,必须先赴本局告明,以便注册。惟只准售于华商。”及所学可知,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提出组建由华商合股而成的轮船招商局,吸引华商资本回流民族企业,从洋商手中夺回航运利权,以“招商以强国”的坚定信念,引领推动着中国民族资本的觉醒与奋进,保障企业民族性,A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是官商合办企业,并非民营企业,排除B项;借鉴西方经营模式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对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买卖做了严格规定,未体现其对航运业市场的抢夺,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年后是指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直接呼唤“救亡”,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加深,A项正确;维新变法强调学习西方制度,但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且通过材料信息看不出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排除B项;西方学说的进一步传播会加深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但并不会直接推动知识分子高呼“救亡”,排除C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但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学习制度尚不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辛亥革命形势图》可以看出,武昌起义的地点在南方,且宣布独立的省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因此可以推断出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地区,D项正确;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排除A项;图中并未标出革命的领导者,因此无法得出“革命的领导者是孙中山”这一结论,排除B项;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抢走革命果实,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类题。依据本题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结合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国民革命是1925年的国民大革命,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62年,经过关停并转,我国企业数减少了38%”“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退赔工作”“退赔集体和个人财产”及所学可知,1962年,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整,并且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过度“共产风”的错误,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还允许一定私有制的存在,这些做法贯彻了“八字方针”的要求,A项正确;“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属于“左”倾错误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纠正反右派斗争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城市工厂的大量建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向城市集聚,推动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C项最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提高,释放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但基本是进入乡镇企业务工,极少部分进入城市务工,A项有一定道理/次佳;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化进程,但其是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不如C项表述全面,B项有一定道理/次佳;20世纪90年代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答案为:C(3分)A(1分);B(1分);D(0分)。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47年(西法兰克王国)。根据材料“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从我们或我们的忠臣中,选择一个领主⋯⋯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并结合所学可知,《麦尔森法令》中的规定揭示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层层分封的特征,8世纪,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赐地的人成为封君,封君保护封臣,国王以下各级封建主,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每个封君可以管辖自己的封臣。这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庄园经济下农民的情况,未体现市民的流动,排除B项;中世纪王权强化的表现有利用各种方式将权力集中在君主个人手中,统一国家,削弱贵族和教会的权力,统一全国法律和经济制度,集中财政权力,建立保障王权的常备部队等国家机器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骤然分裂,西欧陷入乱战,分化为诸多王国,且再也没有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1—1550年的西班牙。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的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的流入,促使欧洲出现价格革命,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没有描述经济危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棉花产业分布的变化和所学可知,1600-1780年世界棉花生产网络逐渐集中在欧洲,欧洲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带回欧洲消费,或运往非洲购买劳动力运往美洲种植园中工作,欧洲用棉花联接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贸易体系;1780-1860年世界棉花产业变成了欧洲主导的单极世界,工业革命后,技术上的革新和蒸汽动力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棉纺织业的效率,欧洲从商人角色变成最大的制造者,欧洲棉纺织品销往世界,D项正确;欧洲殖民的拓展主要与1600-1780年的现象相关,排除A项;世界市场在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雏形,其的形成也不涉及世界棉纺织制造中心在西欧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棉花产业分布图未涉及贸易中心的转移的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在全球化过程中带来效应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全球化的心态,进而影响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结合图示可知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基础和战略思想选择之间,当全球化给参与者带来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时,参与者会对全球化持开放的态度,但是当全球化引发参与者内部严重分化时,参与者会对全球化更加保守,所以需要建立更公正的国际秩序,A项正确;决定全球化程度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B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化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与经济基础以及思想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出其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7.【参考答案】(1)该史料从经济总量角度说明了西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关中地区,这就为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比较对象。
(2)新视角:人口、人才、赋税等角度。
说明: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才会带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导致南方赋税的增加,及文化南移带来的人才增加。(或者:人口、人才、赋税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所以它们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
(3)问题: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
影响:①积极方面: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流动,有利于边疆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消极方面:土地等资源开发过度,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生存资源分配比例增大,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下降。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可知,该史料从经济总量的角度说明了西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关中地区,这就为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比较对象。
(2)新视角: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二反映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材料三提及“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材料四反映宋朝时政府从南方征收的田税超过北方,这为探究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人口、人才、赋税等新视角。
说明: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人才、赋税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比南北方在这些方面的情况能够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问题: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可知,此时人均耕地(亩)逐渐降低,反映了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积极方面:根据材料“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可知,人口和耕地不断增长,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地矛盾逐渐尖锐,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流动,有利于边疆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消极方面:根据材料“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可知,此时人均耕地(亩)逐渐降低,会导致土地等资源开发过度,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生存资源分配比例增大,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下降等等。
18.【参考答案】(1)性质: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理由:利用机器化生产;军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2)条件: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时机;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特点:新增企业数量较多;轻工业发展迅速;涉及行业较多。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性质:据材料“1884年后江南制造局因出售军火而所得的财务收入更多”“计价就是具有商品的性质……在一开始多数是雇佣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可知,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理由:据材料“天津机器局”及所学知识可知,利用机器化生产;据材料“1884年后江南制造局因出售军火而所得的财务收入更多”可知,军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据材料“在一开始多数是雇佣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可知,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条件: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至1928年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时机;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方面进行说明。
特点:据材料“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共1627家,平均每年102.8家”可知,新增企业数量较多;据材料“这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个棉纺织建厂高潮”可知,轻工业发展迅速;据材料“纺织、矿业、华工、机械、电业、航运、火柴、医药以及农、林、牧、渔、水利等企业,均得到发展”可知,涉及行业较多。
19.【参考答案】(1)材料: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问题,我要选择的三则材料是材料一,材料四,材料六。
理由:因为材料一、反映了工业化背景下工人的工资水平;材料四反映了工业化中童工的使用;材料六进一步反映了工人工作的恶劣环境。三则材料与英国工人的状况有直接关系。
(2)工业化进程一方面是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与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相比,工人阶级的工资提高幅度不是很不大,且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工业化是以牺牲工人的健康和利益为代价;对童工的使用,极大地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详解】(1)材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根据题意要求,选择材料时,要紧扣“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主题,结合六则材料内容,应选择材料一,材料四和材料六。
理由: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对几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上述三则材料都反映了工业化背景下工人的状况,如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达看法时要客观辩证的看待工业化,一分为二,围绕“工业化进程中的利与弊”,根据材料和所学,从工业化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述即可。例如:积极方面可从工业化进程是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的提高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与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相比,工人阶级的工资提高幅度不是很不大,且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工业化是以牺牲工人的健康和利益为代价;对童工的使用,极大地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分析。
20.【参考答案】
(1)指出生涯规划特征:立志报国,救亡图存;不断探索调适规划。
(2)原因剖析:民族危机加深。清王朝腐朽。(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不断反思救国道路,认识发展。对西方的学习和认知不断加深。出生于风气开化早的沿海地区,对西方新事物接受力较强等。
(3)生涯规划的意义:严复翻译《天演论》参与戊戌变法,推动民族觉醒。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创立中华民国。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4)启迪:青年应励志报国才能成就人生辉煌。识时务者为俊杰。适时调适生涯规划等。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概括严复、孙中山及鲁迅为代表的近代留学青年生涯选择所起到的意义,明确近代留学青年生涯规划的特征。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一,“在课堂上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课余阅读了大量西方社科人文学术著作,并实地考察英国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机构,深化了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理论的认识。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名著,宣扬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可以看出严复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在启蒙思想的传播、参与戊戌变法,推动民族觉醒方面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期,目睹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可以看出孙中山弃医从文,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之后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创立中华民国。根据材料三,“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时,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归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可以看出鲁迅在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促进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方面做出了贡献。综合上述分析,看到其生涯规划的特征是:立志报国,救亡图存、不断探索调适规划。
其次,分析原因。从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近代沿海地区生活环境及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经历等角度进行原因剖析。
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从青年应励志报国才能成就人生辉煌。识时务者为俊杰。适时调适生涯规划等角度简要谈一点即可。
答案第9页,共9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