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第二章 犯罪学发展历史,宏观上,可分为:,一、西方犯罪学发展历史,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19世纪末实证主义学派,当代西方犯罪学,二、中国犯罪学发展历史,1/83,第一节 西方犯罪学发展历史,一、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一)贝卡利亚犯罪学思想,(Beccaria,1738-1794),是犯罪学古典学派创始人。,近代刑法学诞生以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出版为标志,也是他犯罪学思想集中表达,。,2/83,1、刑法三大标准,(1)罪行法定标准:法无明文要求不为罪;法无明文要求不处罚,(2)罪行相适应标准:刑罚与罪行相适应;提倡轻刑化,(3)适用刑罚人道标准:与当初背景相关;提出废除刑讯和死刑,实施无罪推定,2、刑罚观:“刑罚目标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已犯下罪行。刑罚目标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戒其它人不要重蹈覆辙。”,3/83,说明浓厚功利主义思想表现。对罪犯处罚是有目标。也不是要消除罪行。也不是恢复被犯罪破坏社会关系。而是普通预防和特殊预防。,普通预防:规诫其它公民不要像犯罪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特殊:对本身进行改造,不至于侵害其它人,4/83,(二)边沁犯罪学思想,1、人都有两种驱动力驱使:追求高兴和防止痛苦,2、关于犯罪与处罚关系:,(1)社会对于犯罪处罚是必须,(2)对犯罪者处罚是经过给犯罪者施加痛苦,以其收到惩戒和教育作用,(3)犯罪人内心存在着驱使犯罪和阻止犯罪动机,(4)对犯罪处罚严厉程度与犯罪诱发力成正百分比,5/83,边沁,犯罪学理论:功利主义理论,或称为,“幸福计算”理论。,“自然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主宰痛苦与高兴统治之下。只有它们二者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促进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功利主义标准。,6/83,古典犯罪学派主要观点:,一、基本标准,1、理性标准,2、享乐标准,3、处罚标准,4、人权标准,5、适当程序标准,7/83,二、犯罪原因论,1、人性自私,2、意志自由,3、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三、刑罚学说,1、刑罚依据,2、刑罚标准,3、刑罚作用,8/83,四、立法与司法问题,1、法律尤其是刑法应简明扼要,2、法律要公布于众,3、法律必须要明确要求犯罪及对犯罪所适用刑罚,4、法律面前一律平等,5、刑罚不能由法官任意裁决,9/83,总结,古典犯罪学派预防犯罪思想:,一、法律控制论,二、心理强制论,三、报应刑论,10/83,古典,18,人是理性人,精于高兴痛苦计算而趋利避害。犯罪正是行为人自由意志选择结果。社会要提升人犯罪代价,降低因犯罪取得高兴。自由意志论、心理强制论、报应刑论,贝卡利亚,边泌,费尔巴哈等。,11/83,二、实证犯罪学派,(一)龙勃罗梭犯罪学生物学思想,龙勃罗梭(Lombroso)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创始人,代表作犯罪人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意大利学派之父,”、犯罪学鼻祖。,基本思想是,:认为确实存在一个生来就倾向于犯罪犯罪人类型,这种犯罪人因为隔代遗传、退化等原因以其一系列体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异常区分于非犯罪人。晚年对天生犯罪人理论有所修正,认为犯罪原因也包含气候、谷物价格、性和婚姻传统、刑法、社会结构、教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原因。,12/83,1、天生犯罪人理论:,犯罪人类型:,生来犯罪人、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偶然犯罪人,2、犯罪控制理论,处罚犯罪要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程度相一致,要与不一样类型犯罪相适应,3、刑罚目标不在报应而在防卫社会,13/83,“刑罚,并不像在古典派犯罪学者和立法者主张影响之下而产生公共舆论所想象那样,是简单犯罪万应灵药,它对犯罪威慑作用是有限。所以,犯罪社会学家自然应该在对犯罪及其自然起因实际研究中寻找其它社会防卫伎俩。”,14/83,龙氏对天生犯罪人部分描述,他相信自己在罪犯身上看到了一些与横蛮人相同特征,并对天生犯罪人作了以下描述:,“下腿不发达、头盖甚小、前额后陷、前骨节过伸、颅骨缝线关合过早、头盖过厚、额骨与颧骨过大、凸额斜眶、皮肤过红、大耳、丛发、过于灵敏、不知疲苦、触觉不灵、视觉过敏、伤愈极速、情爱甚弱、淫念过早、两性不大分、怠惰、易受激动、好赌博、饮酒、迷信等等。”,转自:陈兴良基因奴隶龙勃罗梭论,15/83,16/83,17/83,马家爵,18/83,邱兴华,19/83,靳如超石家庄爆炸案 109人丧生,20/83,袭警案犯 杨佳,21/83,(二)菲利犯罪社会学思想,恩里科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意大利社会学家,犯罪学家。代表作是犯罪社会学。,菲利犯罪学思想主要有:,1、犯罪三元论,2、犯罪饱和法则,3、相关刑罚学说,4、犯罪预防论,22/83,犯罪三元论,犯罪三元论,是指认为犯罪是由人类学原因、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三类原因引发理论学说。,1、人类学原因或个人原因:,年纪、性别、法律地位、职业、居住地、社会阶级、训练和教育程度、器官与心理结构,2、自然原因:,种族、气候、土壤,昼夜、季节、气象、气温等,3、社会原因:,人口、移民、习俗和宗教、家庭、政治、金融商业活动等。,23/83,犯罪过分饱和,假如碰到饥荒年代、商业、财政及工业危机等自然和社会灾害以及其它重大社会事件时,社会环境会处于一个不稳定、不平衡状态中,财产犯罪波动幅度就会大大增加。与人身犯罪相关原因产生急剧变动时,人身犯罪也会产生大幅度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短暂,“犯罪过分饱和”,现象。,24/83,犯罪饱和法则,菲利自己认为,这是从犯罪统计资料中得出“最主要犯罪社会学结论”。,1、犯罪周期性波动:,伴随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改变,犯罪往往表现出一定波动模式,在每年财产犯罪和人身犯罪变动中存在着一个交替:当一类犯罪上升时,另一类犯罪就下降。,2、犯罪周期性增加:,因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发展和改变,犯罪率趋于上升,表现为周期性增加。如出生率和移民入境等。,有时会形成,犯罪过分饱和,现象。,25/83,26/83,犯罪人类型论,1、生来犯罪人:是本能型犯罪人。,2、精神病犯罪人,3、偶然犯罪人:是机会犯罪人。这是经受不住个人情况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诱惑而犯罪人。,4、激情犯罪人,5、习惯犯罪人,27/83,刑罚学说,1、刑事责任理论:主张,社会责任,。,2、刑罚办法:,(1)不定时刑。行刑委员会,(2)强制赔偿。赔偿国家和受害人,(3)犯罪精神病院。收容犯了罪精神病人。,(4)死刑,28/83,犯罪预防论,关键犯罪预防学说是“刑罚替换办法”或“保安办法”。,思想基础,1、经济领域。如自由贸易、限制酒类消费等。,2、政治领域。协调政府和民众愿望等。,3、科学领域。如防盗门等。,4、立法和行政领域。如遗嘱立法能够预防谋杀。,5、教育领域。道德和文化教育。,29/83,(三)加罗法洛犯罪学思想,1、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含有最基本怜悯和正直道德观念真正犯罪,国家经过立法要求属于自然犯罪范围之外犯罪非真正犯罪,真正犯罪人:谋杀犯、暴力犯、财产犯、风俗犯,2、全球性刑事政策,30/83,实证19末人不含有自由意志,犯罪行为受个人、社会、环境等原因制约。,天生犯罪人论、犯罪三元论、犯罪饱和法则,犯罪学三圣,31/83,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比较,一、历史背景与研究方法差异,二、犯罪原因论差异,三、刑事责任论差异,四、刑罚裁量依据差异,五、刑罚目标论差异,32/83,三、当代西方犯罪学,当代西方犯罪学,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33/83,(一)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1、社会结构理论,(1)文化冲突理论,(2)担心理论,(3)亚文化理论,(4)社会生态学理论,34/83,当代,20中,理论繁盛时代。差异交往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等。,萨瑟兰、塞林等。,35/83,塞林文化冲突理论认为:,刑法是主流文化行为规范表现,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产物;因为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冲突,所以,遵从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就必定会产生违反刑法犯罪行为。,36/83,担心理论,犯罪是因为行为人不能经过正当伎俩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沮丧和生气产物,37/83,亚文化理论,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那些,非主流,、局部文化现象。,亚文化是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个亚文化不但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独特价值与观念,并组成亚文化。,文化,38/83,科恩(1918-)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认为:在下层阶级贫民中存在着一个少年犯罪亚文化和少年犯罪亚文化群(帮伙),它们是下层阶级少年为克服社会适应困难或地位挫折感而产生群体性反应;这些亚文化与中产阶级文化相矛盾,遵从这种帮伙亚文化必定造成越轨与犯罪行为。,1953年:少年犯罪人:帮伙亚文化,39/83,下层阶级青少年对自我实现目标追求,先赋地位,自致地位,处于失败地位反应,街角青少年,(corner boy),是最普通反应形式。他们通常徘徊于邻里街道,从事赌博、运动和其它群体性活动,以后经过取得一份体力劳开工作而踏入社会。,大学青少年,是下层阶级青少年中优异分子,经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犯罪青少年,对中产阶级价值观持对立态度。结成帮伙,一起进行各种少年犯罪活动,并在活动中形成不一样于中产阶级价值体系独特价值观和行为方式。,40/83,社会生态学理论,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关系,41/83,案例,郑民生杀人案,42/83,2、社会化过程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萨瑟兰:差异交往论,1939年萨瑟兰在犯罪学原理中提出,基本思想:,犯罪行为是如同学习读写和绘画等其它行为一样也是学习来。正是犯罪思想造成了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在发生之前犯罪人思想上已经存在着一个犯罪定义,43/83,这一理论认为:,(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2)犯罪行为是经过与他人交往过程而学得。,(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亲密群体中学习得到。,(4)犯罪行为学习内容包含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取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遵法心理。,(6)犯罪学习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次序、强度不一样而异。在犯罪多发区,因为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所以犯罪行为多是必定。,44/83,(2)社会控制理论,社会中全部人都有犯罪可能,当代社会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犯罪机会,犯罪学应该研究人们为何不犯罪。,犯罪行为发生与各种社会控制减弱有联络,45/83,社会控制理论,与其它犯罪理论不一样,社会控制理论假设全部人都有犯罪动机和能力,不过,为何绝大多数人不犯罪呢?是社会控制结果,换言之,是社会控制预防和阻止了人们犯罪。,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内在控制,社会凝聚理论:社会凝聚力是人们不犯罪主要原因,社会凝聚由四个要素组成:联结感、大众性投入、常规活动参加和信念,自我控制理论:低自我控制是犯罪主要原因,低自我控制特征有着重眼前利益、缺乏坚韧和连续精神、对长久规划缺乏兴趣、自我中心、缺乏对挫折忍受力等。低自我控制来自幼年时期管教。,46/83,(3)标签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社会定义结果。,代表作是:1969年局外人对违法行为社会学研究,贝克尔被称为“与标定(labeling)”一词联络最为亲密人.标定一词首先出现在贝克尔局外人一书中:,社会群众经过制订那些违反它们就会组成越轨行为规则来创造越轨行为,而且将那些规则适合用于特定人,给他们贴上局外人(outsider)标签。依据这种观点,越轨行为不是个人实施行为特征,而是他人将规则和制裁适合用于“犯罪人”结果。越轨者是被成功地贴上了标签人;越轨行为是人们如此标定行为。,47/83,标签论,犯罪概念,犯罪本质不在它社会危害性,而是统治者给它贴上标签结果。,犯罪生成,因为某个失误,或者仅仅是个人身体方面特征,被社会贴上越轨标签。,被贴标签者对所贴标签认同。,下次面临越轨时按标签身份行事,成为犯罪人。,48/83,案例,董文语杀人案,49/83,(二)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1、精神分析理论,(1)潜意思理论,(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50/83,人格决定犯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利用人格结构理论来解释个体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他认为个体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潜意识,超我,强意识,自我,意识,51/83,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自己,包含生存所需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高兴标准行事。,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执行思索、感觉、判断或记忆部分,自我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照是现实标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行为,超我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照是道德标准。,犯罪人犯罪是因为人格结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缺点,不能对人原始本我加以限制和调整而造成,52/83,53/83,异常人格与犯罪,德国精神病学家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精神病质人格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联络。,他认为易于造成犯罪异常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1)意志微弱型,对外界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声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含有冷酷、无耻人格特征。,(3)暴发型,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伎俩攻击他人。,(4)激奋型,很轻易激动兴奋,做事不慎重、无耐心,很轻易与人发生纠纷。,(5)自我显示型,有强烈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所和方法。,54/83,(6)偏执型,顽固地坚持违反社会规范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杨佳袭警案,),(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8)软弱型,缺乏人格尊严,经受不了外界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事情。,(9)自卑型,极度自卑,否定自己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伎俩来谋生。,(10)忧郁型,整日情绪低沉消极,碰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事,并以此支配自己行动。,55/83,2、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理论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多拉德、梅尔、米勒等人提出。,这一理论认为,攻击行为发生必先有挫折。,所谓“挫折”是依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标行为时,因为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满足受到妨碍或至使个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动机没有实现内心体验,这种状态就是挫折。,他认为,攻击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强度也越大。,56/83,(三)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1、遗传生物学研究,(1)家族史研究,(2)双胞胎研究,(3)性染色体异常研究,57/83,58/83,所谓同卵双生胞胎,是指在受精过程中,由一个卵子与一个精子结合,从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分成双胞胎。,59/83,60/83,2、体质生物学研究,(1)月经与犯罪,(2)性激素与犯罪,61/83,内分泌失调与犯罪,这一理论认为,人体中内分泌失调是产生犯罪原因,失调后,引发人情绪、意志、理智改变。,如,甲状腺亢进,人易急躁,甚至发生粗暴攻击行为,性激素过量,可使人性欲亢进。,内分泌失调消失,犯罪也就消失。其中最经典是性激素失调与犯罪心理关系。许多性犯罪和攻击性犯罪与性激素失调相关。,62/83,生物化学原因与犯罪,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家认为,人体摄取过量化学物质和矿物质、血糖过高或过低、荷尔蒙激素、过敏反应和环境污染等生物化学原因会与犯罪相关。,63/83,(四)恢复性司法,、恢复性司法产生历史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学者们认为经过处罚犯罪所到达社会平衡状态是一个有害正义。,(1)、刑罚再严厉也不能使受到损害恢复到原来状态,(2)、罪行法定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忽略了被害人,(3)、受到侵害不但仅是被害人还包含,犯罪人 和小区(菲利三原因论社会原因),1、第一次侵害,2、第二次侵害,64/83,、恢复性司法概念,英国,犯罪学家托尼马歇尔提出,恢复性司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部与特定犯罪相关当事人走到一起,共同商讨怎样处理犯罪所造成后果及其对未来影响。,刑罚作用:否定之否定原理关注过去而恢复性司法学者认为应关注未来。(,契机,),定义有代表性但还存在问题:,为此加拿大学者苏珊夏普提出五个要素:,65/83,恢复性司法五个要素:加拿大学者苏珊夏普提出,(1)、恢复性司法勉励充分参加协商,(2)、恢复性司法在于寻求愈合因犯罪而造成创伤。,(3)、恢复性司法寻求充分而直接责任,(4)、恢复性司法寻求整合已经造成分裂,(5)、恢复性司法强化小区以预防深入伤害,66/83,、恢复性司法理论基础,(1)、恢复性司法不但跟社会条件相关系而且跟小区相关系,(2)、犯罪预防不光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而且有赖于基层小区采取办法。,(3)、假如没有犯罪双方当事人参加,犯罪所造成后果就不能完全地得到处理。,(4)、司法办法应该含有足够灵活性,(5)、司法机构之间以及司法机关与小区之间应该有一个协作关系。,(6)、司法应该追求平衡,单一目标不能凌驾于其它目标之上。,67/83,、恢复性司法基本模式,(1)、被害人与犯人调整模式,(2)、小组会议,(3)、圆桌会议,68/83,、恢复性司法价值,恢复性司法是对当代刑事司法危机乃至社会危机反应和改革,对当代刑事司法制度提出了质疑甚至否定。认为当代刑事司法制度主要还是一个报应刑事司法系统,只是一味地处罚和打击犯罪人,没相关注被害人和小区利益。这只是一个有害正义。,恢复性司法认为,犯罪发生后,受到损害不但仅是被害人,而且还包含犯罪人和小区。所以,刑事司法任务不是处罚犯罪人,而是要全方面恢复犯罪人、被害人和小区因犯罪所造成损失,以试图到达一个“无害正义”。无害正义是恢复性司法追求关键价值。,69/83,(五)当代西方犯罪学研究特点,1、科际整合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70/83,71/83,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研究,环境预防、TAP(Time of Arrival of Police)预防论、小区参加预防,72/83,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73/83,74/83,75/83,76/83,77/83,78/83,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犯罪人 被害人,静态方式 动态社会过程,79/83,第二节 中国犯罪学发展历史,一、建国前中国犯罪学研究情况,孔子:道德感化对预防犯罪作用,老子:主张愚民政策,严景耀:在充分调查、扎实求证基础上,研究犯罪学基础理论、犯罪统计、犯罪类型、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方面问题,80/83,81/83,(一)犯罪学在旧中国传输,著名社会学家、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及其,著作,中国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关系,(右图为严景耀与雷洁琼合影),82/83,二、新中国犯罪学研究情况,(一)犯罪学研究队伍不停壮大,(二)犯罪学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三)犯罪学理论刊物相继问世,(四)犯罪学研究结果丰硕,(五)犯罪学教学受到重视,83/8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