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鸡西市鸡东县第三中学 孟庆红
课题名称
《扁鹊见蔡桓公》
科 目
初中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步入初三,对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和方法也已轻车熟路,所以借助于参考书和书下注释也可自行完成。本文故事情节层层深入,很有教育意义,希望学生们在学习此文时,能深刻领会寓言故事的内涵,在阅读中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的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课本剧表演。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方法。
3、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方法。
2、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1. 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 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1
情境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假如你生病了,会怎么办?(学生回答)哪种方法是做安全的呢?(学生回答)是的,找医生是最安全的方法,不仅不会耽误病情,还会更快的让你恢复健康。可是就有这样一位国君,他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去医治,但因为对医生有严重的偏见,贻误了病情,最终命丧黄泉的悲惨故事,他是谁呢?又是怎样的一位国君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提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点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生病了,会怎么办?”,以此引入课题。“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2
一、自主探究环节:
1、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2、 作者简介:检查预习情况,谁能以作者的身份介绍一下作者呢?
3、 检测生字和句子:找学生读大屏幕中的生字和句子。
4、 4、学习文言文五步法:一、读课文,读准节奏。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读课文,角色扮演。
四、读课文,问题探究。
五、读课文,快速记忆。
5、 5朗读课文:听录音,认准字词,注意语气节奏,在此基础 上学生分组大声朗读课文(配乐),学生加以点评。
6、 6、疏通文意:学生可借助翻译书和书下注释来翻译课文。
7、 7、课本剧表演:为了更好地剖析人物身份性格,学生们借助情境将故事表演出来。
教学活动3
8、 二、整体感知环节:
9、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记叙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并找出关键词)
10、 2、文中写扁鹊一共见几次蔡桓公?
11、 3、扁鹊每次诊断的结果怎样?蔡桓公反应如何?(可用文中句子回答)
12、 4、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为什么还走?
13、 5、从中可看出扁鹊和蔡桓公各什么样的性格?
14、 6、文中故事演变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15、 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6、 同学们以抽签的方式小组长上前抽取自己小组要答的问题。
17、 点拨:
18、 1和2、本文按_时间_____顺序,记叙了扁鹊和蔡桓公的_四__次见面的情形。
19、 3、
20、 次 数
21、 时 间
22、 蔡桓公病情
23、 蔡桓公的反应
24、 第一次
25、
26、 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7、
28、 寡人无疾
29、
30、 第二次
31、 居十日,复见
32、
33、 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4、 不应,又不悦
35、
36、 第三次
37、 居十日,复见
38、
39、 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0、 不应,又不悦
41、
42、 第四次
43、 居十日,
44、
45、 今在骨髓
46、 故使人问之
47、 结 果
48、 居五日
49、
50、 体痛,遂死
51、 使人索扁鹊
52、
4、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为什么还走?
点拨: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
53、 5、、从中可看出扁鹊和蔡桓公各什么样的性格?
扁鹊形象: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他是观察仔细,医术高明的人。
原文:扁鹊四见桓公。
他是认真负责,医德高尚的人
原文:“望桓侯而还走”“已逃秦矣”
他是为人机警聪明的人。
桓候形象:
原文:“寡人无疾”
他是固执、盲目自信的人。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他是对医生的猜忌、反感的人。
“不应”、“又不悦”
他是对医生态度冷淡、反感,拒人以千里之外的人。
54、 6、文中故事演变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55、 讳疾忌医
“讳” :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自己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这个成语就源自《扁鹊见蔡桓公》。
56、 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正视生活中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三、拓展延伸环节: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文中的蔡桓公由于对医生有偏见,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最终命丧黄泉,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学们,我们应不应该向他学习呢?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点拨:同学们仍然以小组的形式各抒己见,从多角度进行举例,思维开阔很多,如列举不法商家、司机、犯罪分子、沉迷游戏手机等方面举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教学活动4
四、同学们谈收获:积极踊跃发言,看来收获很多。
五、课后作业:
试着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蔡桓公在临死之前,是不是非常想见到扁鹊呢?他会有怎样的临终遗言呢?试着模拟他的口吻写一写,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教师寄语: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中学生的我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蔡桓公悲惨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要坚决的杜绝,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成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谢谢大家!下课!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