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考试大纲
所使用教材:郑学坚,周斌.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一 课程性质和目的
“微机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备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 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微机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硬件结构。掌握汇编语言的程序设计,掌握对基本微机系统的接口电路的设计及编程方法。
三 考试内容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对于课程介绍的简化计算机和8086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应比较熟悉,能熟练掌握8086指令系统及中断控制方式,能够用汇编语言设计简单的应用程序。对于课程介绍的各类接口芯片的功能应比较熟悉,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接口芯片,对于给定较为简单的常用接口原理图及接口控制程序,能够读懂该接口电路的作用。
应掌握:80386、80486微处理器的结构及指令。DOS系统功能调用。常用简单接口电路的设计。通过查资料读懂较为复杂的系统组成原理图、接口原理图及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数制:数制的基与权及数制的转换;
1.2 基本逻辑电路:3种基本逻辑电路;
1.3 布尔代数:“或”“与”“非”及基本运算;
1.4 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计算机是如何实现加减法运算,加减法电路。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电路组成
2.1 算术逻辑单元: 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也可以进行加减法运算;
2.2 触发器:“RS”“D”“JK”触发器的工作过程;
2.3 寄存器:缓冲、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累加器的工作原理;
2.4 三态输出电路:三态门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
2.5 总线结构:总线结构如何实现数据的传送;
2.6 存储器:只读与随机存储器的材料构成与工作原理的不同。
第3章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1 微型计算机结构简化形式:简化形式的各个部件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3.2 指令系统:5条基本指令的所执行的命令;
3.3 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
3.4 执行指令的例行程序:例行程序的取指与执行;
3.5 控制部件:环形计数器、指令译码器、控制矩阵、;
3.6 微型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对于硬件及软件指令数的扩展;
3.7 初级程序的设计举例:了解基本指令的使用及简单的算法程序;
3.8 控制部件的扩展:主要是控制矩阵的扩展;
3.9 现代技术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流水线技术、高速缓冲存储器、虚拟存储器。
第4章 16位微处理器
4.1 16位微处理器概述;
4.2 8086/8088CPU的结构:执行部件、总线接口部件BIU、存储器结构、8086总线的工作周期;
4.3 8086/8088 CPU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各引脚的作用与功能、最小工作模式和最大工作模式;
4.4 8086/8088 的主要操作功能:系统的复位和启动、总线操作、中断操作、最小工作模式下的总线保持、最大工作模式下的读写操作。
第5章 86系列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5.1 86系列汇编语言及指令的格式与寻址方式:语句格式,立即数存储器寄存器、直接寄存器间接寻址;
5.2 传送类指令:通用数据传送指令、目标地址传送类指令、标志位传送指令、输入/输出数据传送指令;
5.3 数据操作类指令: 算术运算类指令、逻辑运算和移位指令;
5.4 串操作指令:字符串的传送、字符串的扫描和比较、重复前缀;
5.5 控制类指令:程序转移的地址、条件转移指令、循环控制指令、处理机控制指令。
第6章 微型计算机的程序设计
6.1 程序设计的步骤:程序设计共分为7步;
6.2 简单程序:是一种顺序执行程序的方式;
6.3 分支程序:利用条件转移指令来改变程序的执行次序;
6.4 循环程序:强制CPU重复执行某一指令系列;
6.5 子程序:是被父程序调用的程序段;
6.6 查表程序。
第7章 微型计算机汇编语言及汇编程序
7.1 宏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伪指令语句格式,常数、变量和标号,表达式和运算符;
7.2 伪指令:掌握MASM-86中使用的14类基本伪指令;
7.3 宏指令: 宏代换的作用与宏指令语句的意义;
7.4 系统功能调用:对于MS-DOS系统中设置的内部子程序的调用;
7.5 汇编程序的功能及汇编过程:汇编程序在编辑微型计算机汇编语言程序中的作用与实现过程;
7.6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第8章 输入/输出接口
8.1 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的交换信号与控制方式;
8.2 并行通信与并行接口:并行通信的模式与实现方式;
8.3 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A:8255A的结构功能,控制字及工作方式;
8.4 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串行通信线路,串行通信数据的收发方式;
8.5 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8251A的结构功能,控制字及工作方式。
第9章 中断控制器、计数/定时控制器及DMA控制器
9.1 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 8259A的结构,工作方式, 8259A级联使用控制字及工作方式;
9.2 可编程计数/定时控制器8253:8253的结构和工作方式;
9.3 可编程DMA控制器8237A:8237A的结构和使用;
小结: 8259A芯片的内部结构,芯片的级联使用的方法及工作方式,8259A芯片中对中断优先权的管理方式,8259A芯片的控制字及其工作方式;8253芯片的内部结构及工作方式;可编程DMA控制器8237A的结构和使用。
第10章 A/D及D/A转换器
10.1 D/A转换器工作原理;
10.2 D/A转换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0.3 DAC0832D/A转换器:DAC0832D/A的结果和工作方式;
10.4 A/D转换器主要性能指标:
10.5 A/D转换器工作原理:A/D转换器的工作过程与转换原理;
10.6 ADC0809 A/D转换器:ADC0809 A/D转换器的结构及软硬件的实现。
10.7 ADC 570 A/D转换器。
四 试卷结构
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满分100分占该科目期末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和考察分占该科目期末总成绩的30%)。 试题结构形式如下:
1.试题难易比例:基本题占60%,综合题占20%,灵活题占20%;
2.试题类型:计算题+填空题+简答题占60%,编程题+应用题占40%。
五 教学参考书:
[1] 欧阳星明,陈传波.《数字逻辑》(第一版)[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戴梅萼.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沈美明,温冬婵. 《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4] 李伯成.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5
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