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黄纱巾》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90297 上传时间:2025-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黄纱巾》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黄纱巾》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纱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黄纱巾》位于北京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小小说两篇中的第一篇。 这篇小小说超越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模式,以散文化的结构,质朴无华而又隽永深刻的语言记录了一段平常的生活细节——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孩喜欢上一条黄纱巾,商贩"中年人"极力怂恿她买下来。可是女孩最终因为家庭经济窘迫而无力购买,而中年人愿意送给她,她却拒绝了这种赠送,为了能圆女孩子的梦,中年人给黄纱巾贴上"永不出售"的标签。 因为小说只是通过人物简单的言行实写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虚化了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黄纱巾》巧妙的留白。就在这留白中,却透着作者极其精细的铺设:两人之间的心理活动云山雾罩般淡淡地铺开,作者让读者参与设计两颗美丽心灵丰富的活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主题空间。作品同时也取得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这留白,即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通过阅读过程由读者来加以丰富和具体化。这正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 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的设计接近中学生生活,符合这一年龄阶段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的语言留白能够调动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便于他们获得独特理解和体验。适合用作两段式教学素材。此为本文第二个重要的教学价值所在。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学生通过对《孔乙己》、《百合花》和《范进中举》这三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这一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说的阅读方法。 经过初一初二的记叙文阅读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评析词句、分析人物、把握主旨等方面具备基本的能力。 这两个条件为本文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细读文本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品味留白语言背后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感悟追求美,成全美的美丽心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品味留白语言背后人物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品味留白语言背后人物心理活动; 文章主旨的多角度把握。 五、教学方法 § 两段式教学法 六、学法 文本细读法 君朋合作讨论法 自主发言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可曾在有过这样的经历:特别想得到某个东西,却又无法一时得到,或者永远也无法得到。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请两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述一下他们这样的经历。 环节一: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问题: 1、请以“黄纱巾”线索,概括小说情节。 (示例:人物_____黄纱巾)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情节、事件的概括能力 ◇课堂预设:本题较为简单,通过示例,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 § 答案预设 情节一: 中年人劝买黄纱巾,小女孩买不起黄纱巾。 情节二: 中年人赠送黄纱巾,小女孩拒受黄纱巾。 情节三:中年人永不出售黄纱巾,小女孩窗内欣赏黄纱巾 ( 三个不:"买不起--送不出--定不卖" ) ◇教师提问 2、结合全文,请分别梳理小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提示:喜欢——无奈……) 设计意图:心理变化过程或情感变化过程,是中考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题型,本课适合做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课堂预设:基本能够完成,但某些过程的总结上,会出现语言不准确,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答案预设: 小女孩:喜欢 无奈 犹豫 坚定 感谢 中年人: 劝买 惋惜 赠予 拒售 环节二: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提问: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年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可从情节和语句两个角度入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品质的习惯。 ◇课堂预设:学生基本能够完成,但可能不够全面,通过君朋合作,互相补充。个别地方教师适当引导。 答案预设: 小女孩:热爱美好事物 执著 懂事、体贴 自尊、自爱 中年人:善良,善解人意 热爱美好事物,成人之美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 在“懂事、体贴”这一品质上学生容易从小女孩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不给家庭造成麻烦,压抑自己的愿望的角度,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答出来。 文段示范: “买下吧,孩子。就剩这一条了,只买十元。 女孩无奈的摇摇头。钱,女孩没有。(提示学生从句式的角度分析)   可以向家里要嘛,我给你留着。看得出你很喜欢它。   女孩恋恋不舍地离开它。   整个晚上,女孩都没下定向家里要钱的决心。   最终,女孩也没提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   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句式) ” 文段示范: “不,我不能白收人家的东西。女孩毫不犹豫地说。 收下,是我愿意送你的。我自愿的。 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 女孩跑开了。 女孩又回过头说,反正站在楼上也能看见它。能看见它,就很好了。(为什么跑开了又为什么回头说了这些话?) 从此处也能看出女孩体贴中年人的内心感受,这一块内容学生容易忽视。” 环节三:探究人物心理 教师问题:文中有多处留白,让我们试着来补写它。老师来指定两处: “女孩准备离开了。注定买不下它,还不如早点儿走开好。     女孩刚走开,中年人便摘下黄纱巾,并追上女孩。     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     女孩一愣。(这时她在想什么?)    不,我不能白收人家的东西。女孩毫不犹豫地说 。” § “收下,是我愿意送你的。我自愿的。   §   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这两个“难受”分别指什么?)   §   女孩跑开了。   §   女孩有回过头说,反正站在楼上也能看见它。能看见它,就很好了。   §   中年人立在那儿。(中年人此刻想了什么?) ”  “从此,女孩不再从那里经过。注定买不下它,绕开它不是更好吗?女孩写作业累了时就往楼下看看,看看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黄纱巾。” 教师提问:“绕开它”与时不时“往楼下看看”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堂设想: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指导。从人情美和黄纱巾的寓意两个角度启发 探究文章主旨 教师提问: 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旨的理解?它带给你什么启发?请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中考记叙文阅读最后一题,多为鉴赏感悟题,分值较高。从本质上讲,这一题型,属于主旨探究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堂预计:答案多样,只要言之成理,应多鼓励。 答案预设: § 主旨一:作者想表达对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的赞美 。 § 主旨二:拥有一颗美的心灵,追求美,创造美,成全美。(女孩喜爱美丽的黄纱巾,中年人欣赏有一颗美好心灵的女孩,这基于他们二位有一颗美好的心。他们互为风景。) § 主旨三:美好的事物不一定非要得到,欣赏美,重要的是能够发现美、欣赏美。 (黄纱巾的寓意) 课堂预设: 对主旨理解有困难的时候,可做如下引导: § “那条纱巾装饰了女孩子的梦。”这句话对文章主旨理解的作用。可用卞之琳的诗做启发: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 “那条纱巾装饰了女孩子的梦。” 质疑探究: 黄纱巾结尾“永不出售”,如果改写为“对不起,这是留给我女儿的。”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尾?说说你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