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
教学课题
孟子二章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2课时 本教时为第1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语设计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5、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三、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点拨指导通假字、一字多义、重难句翻译。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学生齐背课文。
五、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六、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七、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学生活动
解题。学生了解作者
学生观看幻灯片
学生识记知
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并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认真记录重要字词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语言翻译重点句子
根据问题思考。
前后交流
学生交流意见,并能了解作者的情感作用。
设计意图
一方面培养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会从文章中获取和提炼信息。
补充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有助于课文内容的把握
通过齐读,集中学生注意力,熟悉文本内容。
再次引导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训练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
通过齐读,集中学生注意力,熟悉文本内容。
再次引导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训练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
授后小记:
学生能较好完成文意的疏通,能较有效的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但对于文章作者所表
露的情感不能较为准确的把握。
授课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