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出师表教案1 新人教版
时间
参加人员
地点
主备人
课题
出师表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⑵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学生借助工具书,掌握字音及重点实词。
2.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使用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备 注
第一课时
背景资料介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并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背诵课文。
一、导语设计
开篇教师以《三国演义》动画版主题歌词的动情诵读导入:
有缘有情有义 肝胆相照
是非忠奸善恶 分道扬镳
江山美人 竞待折腰
文韬武略卧龙凤雏 哪堪寂寥
结伴结盟结交 难结同好
借风借火借箭 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 皆一肩挑
深谋远虑都为今朝 梦在燃烧
问鼎三足怎落脚 隆中对分晓
只盼来日登蜀道 再续出师表
二、资料助读
.关于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要背得抑扬顿挫、感情丰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教师领读课文片断,学生跟读,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相关读音:
(1)生字:
殂(cú) 弘(hóng) 菲(fěi)薄 攸(yōu) 谏(jiàn)
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 诹(zōu)
(2)通假字:
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ē)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òu)
(3)多音字:
以遗陛下(wèi) 遗诏(yí) 妄自菲薄(bó) 性行(xíng) 行阵(háng)
塞忠谏之路(sè) 长史(zhǎng) 裨补(bì) 臧否(pī)
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两人一份;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
(2)古今异义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中道崩殂(路) 以遗陛下(给予)
道 遗
咨诹善道(方法)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俱为一体(是)
效 为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论 无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然后施行(实行) 有所广益(益处)
行 性行淑均(行为) 益
行阵和睦(行列)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却)
而
可计日而待也(连接状语与谓语,表修辞)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于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4)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五、思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原句回答)
(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以下建议:
①诚宜开张圣听;
②昭平明之理③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④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⑤亲贤臣,远小人;
⑥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
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
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
(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3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3.理清全文思路,指导背诵。
师生一同梳理全文思路,内容如下:
(1)形势危急——大臣表现——开张圣听
(2)赏罚严明
第一部分 宫中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4)荐贤臣
营中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 提建议——亲贤远佞(先汉兴隆,后汉倾颓)
(6)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第二部分 报先帝,忠陛下
(7)展望雄图——表示伐魏决心
请命出师——表决心
第三部分(8) 用贤臣——兴德之言
叮嘱陛下——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第四部分(9)临表拜别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尝试背诵第一二三自然段。
作
业
布
置
背诵一二三自然段
重
难
点
及
考
点
巩
固
性
练
习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降下二三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隆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 加点字注音
卑鄙 猥 夙夜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 咎 咨诹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躬耕 布衣 闻达 卑鄙 感激 驱驰 二十有一年 谨慎 夙夜 庶竭驽钝 斟酌损益 兴复之效 不效 以彰其咎 咨诹 雅言 不胜
3、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4、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
①以伤先帝之明 ②是以谓之“文”也
③以刀劈狼首 ④策之不以其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