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参赛教学设计
课题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课型
研究科
授课班级
高二1班
课时
1
授课时间
2016.9.6
授课人
李建国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物理核心素养的实验探究要求,学生要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初中时初步学习了产生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即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尝试利用所给的仪器产生感应电流。
2.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实验事实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特征,领悟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尝试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锻炼学生对实验现象归纳并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
2.根据实验事实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难点
1.教师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控制
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
教学资源
多媒体 线圈 电磁铁,灵敏电流表。
教学方法
探索,分组研究,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分类:
教学环节
所需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1: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个连有线圈的发光二极管,现在你们觉得它能发光吗?
接下来请看(将连接有线圈的小灯泡靠近另外一个通有交变电流的线圈,发光二极管发光了。)
发光二极管怎么亮了呢?其实在讲桌上,老师放了一个线圈。当发光二极管的线圈靠近桌上的线圈,就发光了,那么请问同学们,发光二极管内的电流是什么流呢?
既然通过二极管的电流是感应电流,那老师想请问同学,初中时,你们学习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再次观察今天的实验,线圈并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但是也产生了感应电流。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以下器材:灵敏电流表、线圈,可调节磁感应强度的电磁铁。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尝试各种方法,如何能够让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并把你们的方法记录下来,各组开始行动。
(学生探究,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
好了,各组探究的已经非常充分,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设计方案。(请各小组分别交流自己的方案)
老师将大家的方案画在黑板上。
黑板上已经展示了我们各组的方案,要通过这些方案总结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我们就要对这些方案分类,请问同学,你们觉得这些方案能分类吗?
既然能分类,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分类,并指明分类依据,现在请组内进行讨论。
(一般情况,学生能够分成“动生”和“感生”两类,也许会有学生按照其他方式分类,这里希望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得到了以上这几种分类,而且都有自己的依据。接下来,请根据你们自己的分类,用一句话尝试总结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现在开始讨论。
请各个组说说自己总结的规律。
(按“动生”和“感生”分类的组应该能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但其他分类方式的组总结起来一定会比较困难。)
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进行概括。
通过我们自己的尝试,总结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导体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
接下来,我们就来验证该规律的正确性。
请看大屏幕:
图1 图2
图1中,让线圈在磁场内水平运动,图2中,改变磁场强度,按照我们刚刚得出的规律,请问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吗?
请同学自己尝试一下吧!
刚刚的实验,再次验证了规律的正确性。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了一个线圈,当把磁体插入或拔出线圈的过程中,线圈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亲自操作一下看看。
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同学们不难发现,只有当磁体插入或拔出的过程中,有感应电流产生。有些同学还注意到,插入和拔出的过程中,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不同,有时,指针的偏转角度也不同。这反应了感应电流的什么不同呢?
对了,这说明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也不同,那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又蕴含着怎样的规律呢,这是下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的内容。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 法拉第”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不能发光
观察实验,回答问题,
流过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为感应电流。
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
各组自主设计探究,并记录方案。
说出自己组的方案
可以分类
讨论分类
结合自己组的分类,尝试总结规律
分享自己组总结的规律
尝试用物理语言描述规律
结合规律判断并动手尝试
可以,因为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大小和方向不同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表现的不够大胆,同时又一些组的学生束缚在初中学习的切割知识里,设计的方案较为局限,在老师的提示下,有了改善。学生在分享实验设计方案时提出了两个么有感应电流的方案,对本节课有很大的帮助,应该设计这样的环节;分类环节学生表现出色,提出了多种分类依据。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对传统方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教师演示实验方式大胆得调整为让学生探索,自主设计实验,体验规律的发现过程。分类是考察学生对已有信息的概括能力,属于高级思维过程。最后,通过合理的分类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整个过程,学生自主完成,老师给予相应的引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量较传统方式大大提升,这样会令学生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4页 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