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ppt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02922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第一节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二、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三、经济发展的标志 图2-1 经济地域与诸条件因素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口与劳动力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也是区域消费的主要对象。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区位基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经济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要素及其配置(一)生产要素资源(R)、劳动力(L)、资金(K)、技

2、术(T)(二)生产要素的配置R,L,K,TRL,RK,RT;LK,LT,KLRLK,RLT,RKT,LKTRLKT(RLKT)(三)生产函数模型 一般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社会劳动力(区域)或职工人数(部门)隐函了技术的作用,称技术因子,也称是经济技术管理水平,、需通过间接途径求得,如可用多区域或多部门统计数字回归分析得到。一般情况下取=0.3,=0.7。(四)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地区(部门)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的比较取=0.3,=0.7,或用回归的方法求出、之后,反求。不同地区,不同,Ai代表地区的经济技术水平。Ai越大,i地区技术管理水平越

3、高。.区域规模经济报酬分析用回归的方法求出、后,根据二者之和的大小,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规模报酬分析:当,规模报酬不变,产出量增加比例与投入量的增加比例相同当,规模报酬递减,产出量的增加比例小于投入量的增加比例当,规模报酬递增,产出量的增加比例大于投入量的增加比例希望,产出的增长快于投入的增长,是集约式增长,是高效率的增长。在的情况下,应增大投入,加快发展。当时,增加投入就要慎重,因为规模报酬递减是增长质量下降的征兆,持续下去将导致边际产出投入为负。.生产要素贡献率分析取=0.3,=0.7,基期时间标度为0,目标期时间标度为年t(间隔为t-0=t)。有如下定义:产出平均变化率lg(t0)t技术平

4、均变化率lg(t0)t资金平均变化率lg(t0)t劳动力平均变化率lg(t0)t技术进步贡献率A资金增加贡献率K(A)()劳动力增加贡献率LAK显然,AKL,即经济的总增长是由资金、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 三、经济发展的标志(一)经济增长(二)技术进步(三)产业结构的改进(四)资本积累(五)与区外经济关系的改善(一)经济增长1.描述经济规模的指标 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农工建运商)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农工建运商产值)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地区生产总值GRP)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

5、l products)2.经济增长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生产的增长导致收入及其分配的增长,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而更多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3.描述经济增长的指标:增长的幅度;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二)到底是要GDP还是要GNP1.GDP和GNP之间的关系GNPGDP来自国(区)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区)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2.GDP和GNP都有意义GDP是繁荣的标志:带来就业、税收、土地增值GNP是富裕的标志:GDP和GNP都有意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2010年):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

6、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2010年中国人均GNP 4260美元,2011年达到5000多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3.更要关注绿色GDP:G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三)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进资本积累与区外经济关系的改善 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发展交通;发展工业;开办学校和公用事业如医疗、文化中心、图书中心等;建立现代化的金融机构;吸引外资;增加人员流动;积累资金;科技进步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发优势后发优势高高 积积 累累高速增长高速增长 我国高速增长简单示意图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

7、变化规律 一、时间过程规律(1):趋势性规律二、时间过程规律(2):经济发展阶段论 二、空间过程规律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和方向性规律趋势性和方向性规律(一)高级化、复杂化、有序化(一)高级化、复杂化、有序化(二)资源经济(二)资源经济劳动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经济知知识经济(从物质经济到知识经济)识经济(从物质经济到知识经济)(三)资源开发阶段(三)资源开发阶段模仿开发阶段模仿开发阶段市场市场开发阶段开发阶段创新开发阶段创新开发阶段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和方向性规律趋势性和方向性规律(四)非农化(工业化)与制造业空心化(四)非农化(工业化)与制造业

8、空心化 (五)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五)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钱纳里城市化、工业化标准模式一、时间过程规律(1):趋势性、方向性规律从自然经济到社会经济从资源经济到技术经济从物质经济到知识经济“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诺瑟姆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图二、时间过程规律:经济发展阶段论(一)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1.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和依据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 1.(吴传钧、邓锋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的研究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研究成果 3.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演变定理)1.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和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生产社会化程

9、度;(2)经济结构的演变阶段;(3)国民经济内向性与外向性程度;(4)人均收入情况;(5)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特征。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准备起飞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罗斯托理论的核心是“起飞”,“起飞”要求下列全部三个相关的条件”:(1)生产性投资的提高,从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下增加到10以上;(2)一个或更多的主要制造业部门的高速发展;(3)这样一种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存在或很快出现,即它能够开发现代部门扩展的冲力和在起飞中外来经济潜在的影响,并且能够赋予增长

10、一种持续前进的特征(适宜的软环境)1.(吴传钧、邓锋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的研究(1)区域工业化前期(2)快速工业化阶段(3)工业化稳定发展阶段(4)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轻纺)食品工业电力、石化、钢铁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家电)电子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生命技术产业划分工业化阶段的三项指标:人均GDP、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其中按人均GDP美元计,初期:6001200中期:12002400后期:24004500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研究成果(1)非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净产值)占商品附加值比重20;(2)正在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附加

11、值(净产值)占商品附加值比重20-40;(3)半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净产值)占商品附加值比重4060(4)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净产值)占商品附加值比重60(5)后工业化阶段(耐斯比特大趋势,19501960年世界开始进入,标志:美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总量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主导产业消费结构收入水平传统经济阶段农业混沌无序均衡状态饮食支出比重大低工业化初级阶段纺织,食品,采矿极核发展阶段饮食支出比重减少,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有所提高全面工业化阶段电力,化学,钢铁,汽车,机电城镇化速度加快,数量增多,空间分布不平衡,首

12、位分布转向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并呈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大幅提高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城市空间分布平衡化,城市规模呈序列分布从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转向文化娱乐享受很高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基于工业化过程的考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 增加值比重(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就业比重(%)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农业社会农业社会39.439.438.238.232.432.474.974.99.29.215.915.9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前期31.731.733.433

13、.434.634.665.165.113.213.221.721.7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中期22.822.839.239.237.837.851.751.719.219.229.129.1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后期15.415.443.443.441.241.238.138.125.625.636.336.3现代社会现代社会9.79.745.645.644.744.724.224.232.632.643.243.2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人均人均GDPGDP19701970年(美元)年(美元)20082008年(美元)年(美元)准工业化阶段准工业化阶段140-280140-280750-1500750-

14、1500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实现阶段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280-560280-5601500-30001500-3000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560-1120560-11203000-60003000-6000工业化高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1120-21001120-21006000-110006000-11000发达经济阶发达经济阶段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2100-33602100-336011000-1800011000-18000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发达经济高级阶段3360-50403360-50401800018000以上以上H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

15、分 3.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演变定理)(1)理论前提:三次产业的划分;考察指标劳动力就业比重(2)结论(理论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比重状况,第一次产业将稳步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将稳步增加。三次产业就业(产值)比例变化一产一产 二产二产 三产三产国别 日 本美 国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世纪90年代GDP比重42.72136.317.944.138就业比重72131542283020世纪20年代GDP比

16、重28.137.734.211.241.347.5就业比重5522232734391960-65年GDP比重9.747.942.43.343.553.2就业比重2931407345980年代中期GDP比重354.842.3234.064.0就业比重10.334.854.93.630.266.21995年GDP比重2386022672就业比重5.832.861.43.522.574日本、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日本、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单位:%表3-3 中国劳动力构成的变化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71.716.112.2196263.221.315.5197253.228.418.4

17、197847.434.618198041.439.219.4198535.94123.11990344125199531.238.830200033.431.734.9200133.230.236.6200234.428.736.9200334.728.237.1200434.42837.6200534.128.137.8200633.727.738.6200732.427.640.1200831.927.540.6200930.627.242.2辽宁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 表3-5.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030.248.221.6198528.442.928.

18、7199027.141.331.6199519.947.232.9200015.145.939.0200512.547.540.0(3 3)说明)说明A 克拉克定理是针对较大国家或地区、较长时间过程而言的,对较小国家(如新加坡)、较小地区、或较大国家、较大地区的短期变化来说,未必如此。B 克拉克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工业中体现的科技进步含量较高,易形成规模经济和垄断经济()第三产业较易进入(不需太多资本、条件),且需求弹性较大。不易产生垄断,故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大。C 克拉克定理给我们的启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安,无科教不强 三、空间过程规律(一)区域

19、经济的不平衡运动(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运动向中心极集聚为主的阶段和由中心极核向外扩散为主的阶段 区域经济中心极核向外扩散的方式有三种,即邻里扩散、等级扩散和随机扩散。倒“U”字形规律(威尔逊定理)(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准封闭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经济主体是农业,非基本部门占有绝对优势,其规模有限,影响空间范围狭小。区域内经济活动前向、后向联系甚少。城镇等级均衡,各级城镇单个和总体的规模较小,城镇的职能均较单一,相互联系较少,而且是以上、下等级城镇之间的行政、商业以及其它服务

20、性活动的联系为主,同级城镇之间缺乏较密切的联系,更谈不上职能分工;区域被围绕着县城为中心的各个较小封闭区域所分割,诸多相互孤立的县城是区域城镇体系的主体,形成低水平的、均衡的、稳定的城镇体系。(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极核发展阶段以极核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基本部门开始形成,集中发展几个主要的基本部门,但区域经济基础仍很薄弱。在空间布局上,无论是依赖区内的支持还是靠区外的援助,总是积聚这些经济力量,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城镇,形成具有优势的区位,集中发展那些基本部门,形成区域发展的极核点(地带),在极核点(地带)上也吸引了基本部门较大规模的集聚。.扩散阶段 以由极核城市

21、(地带)向外扩散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基本部门体系以垂直发展为主,前向联系向纵深发展,它的层次更加丰富,原有不同层次的活动在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在极核城市(地带)涌现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它原来具有的某一层次经济活动向较低等级城镇扩散,或在这些城镇涌现,由于区域经济水平提高,较低等级城镇也具有进行这一层次经济活动的门槛水平。基本部门垂直发展,城镇发展由极核逐级递进和均衡化,形成非稳态的、由极核城市向较低等级城市逐步扩散发展的城镇体系。.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部门体系;在空间上为非集聚、网络状交错分布,使城镇的经济结构出现多样化,也就造成了各

22、城镇在职能上的分异,打破了单一部门结构所造成的同级城镇的经济结构相似性较大和互不关联的局面,促成了同级城市和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各级城镇的经济结构变得复杂稳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而城镇体系向均衡化发展;区域内多种较高等级的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出现分异,出现了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的特征是:均衡化、网络化和多中心,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群体在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较为均衡,以一个综合性中心城市或数个职能分异、互补的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大、中、小城镇之间交错联系的均衡网络。第二章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1)生产要素 (2)生产函数 2.举例说明生产要素配置方式3.简述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5.分析说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6.试分析区域发展过程中GNP与GDP之间的辨证关系参考作业:试分析测算你家乡十一五期间,劳动力、资本、技术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