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ppt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900585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47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展与变迁公共管理学院保险学教研室公共管理学院保险学教研室曾映雪曾映雪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各个阶段变迁的背史阶段及各个阶段变迁的背景;景;掌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变化掌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人物和标志等的关键时期,人物和标志等内容内容本节学习目标本节学习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划分依据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实践内容为依据 -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

2、会福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 展成熟)展成熟)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社会保障发展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道德伦理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

3、保 障的需求障的需求政府介入的程度政府介入的程度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萌萌芽芽阶阶段段建建立立时时期期形形成成时时期期改改革革时时期期发发展展时时期期一、萌芽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一、萌芽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在英国在1601年颁布年颁布济贫法济贫法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英国在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年颁布新济贫法济

4、贫法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原则原则: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种积极的福利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种积极的福利举措。举措。意义:意义:首次体现了现代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首次体现了现代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互济性及受益人的权利与义务互济性及受益人的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的一致性。二、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期(十九世纪晚期)二、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期(十九世纪晚期)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德国在德国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疾病保险法 1884年,颁布了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工伤事

5、故保险法 1889年,颁布了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老年和残障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德国俾斯麦社会保险特

6、点德国俾斯麦社会保险特点德国的历史学派(讲坛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思想德国的历史学派(讲坛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思想 从从1919世世纪纪7070年年代代至至“一一战战”前前后后,新新历历史史学学派派成成为为当当时时德德国国境境内内主主导导的的“意意识识形形态态”。其其代代表表人人物物有有:施施穆穆勒勒、布布伦伦坦坦诺诺等等。他他们们的的“福福利利国国家家理理论论为为俾俾斯斯麦麦政政府府实实施施社社会会保保险险奠奠定定了了理理论论基基础础。他他们们非非常常强强调调伦伦理理道道德德因因素素在在经经济济生生活活中中的的地地位位和和作作用用。认认为为劳劳资资冲冲突突是是一一个个伦伦理理道道德德问问题题”

7、。国国家家除除了了维维护护社社会会秩秩序序和和国国家家安安定定之之外外,还还有有一一个个“文文化化和和福福利利的的目目的的”,主主张张国国家家兴兴办办一一些些公公共共事事业业来来改改善善国国民民的的生生活活。如如实实行行社社会会保保险险,发发展展公公共共教教育育、改改善善卫卫生生、实实行行遗遗产产税税等等。国国家家可可以以通通过过举举办办一一些些公公共共福福利利事事业业,间间接接地地对对收收入入实实行行再再分分配配,可可缓缓和和、协调当时的阶级矛盾。协调当时的阶级矛盾。2020世世纪纪初初,英英国国费费边边主主义义者者韦韦伯伯夫夫妇妇也也设设计计了了“福福利利国国家家”的的蓝蓝图图,主主张张通

8、通过过资资产产阶阶级级议议会会,对对贫贫民民和和失失业业者者,包包括括病病人人、残残废废人人、老老年年人人实实行行救救济济。企企图图通通过过这这种种渐渐进进改良的办法实现改良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同同一一时时期期,英英国国经经济济学学家家和和改改良良主主义义者者霍霍布布森森主主张张以以“社社会会福福利利”作作为为经经济济研研究究的的中中心心问问题题,通通过过税税收收政政策策或或国国有有化化措措施施,使使“剩剩余余价价值值”归归政政府府所所有有,用用于于“社社会会福福利利。”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制度化

9、保障,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经常性的转变-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 共同分担机制共同分担机制-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 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策,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

10、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n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时期(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时期(20世纪世纪30年代)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新政”为代表为代表 以美国罗斯福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新政”为代表为代表 1935年年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的颁布为标志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特点特点 (1)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

11、性的老年保险;)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性的老年保险;(2)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3)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 1936年年凯凯恩恩斯斯在在其其代代表表作作就就业业利利息息与与货货币币通通论论一一书书中中,应应用用总总量量分分析析方方法法,提提出出了了有有效效需需求求不不足足理理论论及及相相应应的的国国家家经经济济干干预预思思想想。认认为为资资本本主主义义国国家家经经济济发发

12、展展或或萧萧条条及及其其就就业业水水平平是是由由社社会会有有效效需需求求决决定定的的。他他从从反反危危机机的的角角度度研研究究社社会会保保障障问问题题。认认为为经经济济危危机机是是由由国国民民收收入入没没有有全全部部转转化化为为社社会会有有效效需需求求,即即社社会会有有效效需需求求不不足足引引起起的的,而而社社会会有有效效需需求求不不足足又又是是由由“消消费费倾倾向向”(供供给给大大于于需需求求)、“对对资资本本未未来来收收益益的的预预期期”和和对对货货币币的的“流流动动性性偏偏好好”等等三三大大心心理理因因素素造造成成的的。也也就就是是说说有有效效需需求求低低于于有有效效供供给给,导导致致生

13、生产产投投入入不不足足导导致致失失业业导导致致贫贫困困最最终终加加重重有有效效需需不不足足。因因此此,反反危危机机的的根本点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刺激社会有效需求。根本点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刺激社会有效需求。针对以上分析,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思想。即政府通针对以上分析,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思想。即政府通过兴办各种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福利,对失业提供社会过兴办各种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福利,对失业提供社会救济等都可以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救济等都可以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增加社会有效需求,达到充分就业,缓解和消除经济危机的目的。达到充分就业,缓解和消除经济危机的目的。西方国家纷纷接受了凯恩斯的主张

14、。为罗斯福的新政提西方国家纷纷接受了凯恩斯的主张。为罗斯福的新政提出了理论依据。出了理论依据。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基本标志-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 -立法先行立法先行 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整合;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整合;-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不断完善不断完善-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四、社会保障充分发展时期(四、社会保障充分发展时期(20世纪中叶)世纪中叶)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特点

15、的主要特点n1942年,社会保障服务委员会报告:年,社会保障服务委员会报告: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即即“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其主要观点:,其主要观点:n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中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从英国现实出发,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中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从英国现实出发,指出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五大障碍:指出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五大障碍: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n社会保障的七个方面: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社会保障的七个方面: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

16、来源的救济、妇女福利。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的救济、妇女福利。n社会保障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障基本社会保障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障基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n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n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展的四重含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展的四重含义:n一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n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n三是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n四是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

17、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制度类型不断增加。制度类型代表国 基本特征费用来源责任归属福利型英国、瑞典全民保障;措施系统完善;津贴广泛而优厚,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不联系;收支标准统一;财政负担沉重国家一般性税收政府保险型美、德、日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支付限期;保障基本生活;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个人、单位、政府三方强制储蓄型集中管理和运营基金新加坡强制劳资双方缴费并计入个人账户;基金投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雇主、雇员个人私营公司竞争运营基金智利雇员国家型前苏联、中国等保障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的工人及其家属;支付标准为全额工资;统一办理保险企业主、国家政府为什么社会

18、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而不是为什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而不是在老牌资本主义英国?在老牌资本主义英国?第一、是德国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和劳资矛盾第一、是德国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和劳资矛盾的政策的政策第二、虽然第二、虽然19世纪的德国工业化的规模等不如英国,但德国具备了世纪的德国工业化的规模等不如英国,但德国具备了率先实行国家社会保障的社会政治条件。表现在率先实行国家社会保障的社会政治条件。表现在19世纪下半叶,德世纪下半叶,德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当强大;这时出现并流行于德国的新历史学派主张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当强大;这时出现并流行于德国的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

19、济和社会生活,主张法律至高无上,主张实施包括社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主张法律至高无上,主张实施包括社会法、工厂法在内的社会政策,主张走调和劳资关系的道路以消除德会法、工厂法在内的社会政策,主张走调和劳资关系的道路以消除德国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为德国国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为德国“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立论政策立论第三、历史学派更强调阶级调和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的作用。第三、历史学派更强调阶级调和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的作用。五、改革时期(五、改革时期(20世纪世纪80年代至今)年代至今)改革的背景改革的背景(1)经济增长率低)经济增长率低(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世界市场上的竞

20、争加剧(3)自然资源的不规则分配)自然资源的不规则分配(4)家庭结构的裂变)家庭结构的裂变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1)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国家财政负担严重)国家财政负担严重 (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改革目的改革目的(1)更适应社会需求)更适应社会需求(2)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改革方法:开源;节流改革方法:开源;节流改革改革n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n1、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造成一系列经济后果n福利国家促使公共部门占有的经济资源日益扩大,限制了私人市

21、场经济的发展。n庞大的公共支出造成了沉重的税务负担。n高额税收赶不上公共支出的迅速膨胀,财政赤字严重。n2、高福利和高税收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了消极影响:n高福利使人们的工作动机严重受挫,微观主体活力不足;n高税收政策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热情;n高福利制度败坏人们的劳动道德,产生了“吃大锅饭”的现象,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下降。改革改革n3、高福利增加劳动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n4、社会保障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n5、社会保障规则繁琐,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改革改革全世界所有国家几乎都在进行改革,那么,不同模式全世界所有国家几乎都在进行改革,那么,不同模式的改革重点有什么不同的改革重点有什么不同?难点

22、有什么差异难点有什么差异?改革的措施有什么区别改革的措施有什么区别?经验经验-尊重本国的国情尊重本国的国情-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努力追求社会化努力追求社会化-社会保险一体化社会保险一体化教训教训-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 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可

23、以概括的规律可以概括的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 -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社会结构、特定社会问题、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社会结构、特定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目标社会保障目标 -采用经济援助手段,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采用经济援助手段,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 刚性发展规律刚性发展规律 -需求不断增长需求不断增长 -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制度化的保障机制 -保障范围和水平刚性发展保障范围和水平刚性发展 -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 -各具体项目之间各具体项目之间 -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多样化发展规律多样化发展规律 -项目体系多样化项目体系多样化 -管理体制

24、多样化管理体制多样化 -实施方式多样化实施方式多样化 -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 -社会保障支出渠道多元化社会保障支出渠道多元化可以概括的规律可以概括的规律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了解国家了解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制度框架和特成与发展以及制度框架和特色色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迁能了解历史上的相关知识能了解历史上的相关知识本节学习目标本节学习目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单位保障制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国家国家社会保

25、障制社会保障制按照年代划分按照年代划分(粗分和细分)(粗分和细分)按照城乡划分按照城乡划分按照社会保障项目划分按照社会保障项目划分按照关键事件划分按照关键事件划分一、国家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创建(单位保障制的创建(1949195619491956)这一时期依据这一时期依据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险条例全国建立了统全国建立了统一的企业职工一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是有社会保险体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是有别于企业的独别于企业的独立运行的社会保险体系。立运行的社会保险体系。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的调整(单位保障制的调整(195719

26、6819571968)对国家对国家单位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国家承担主单位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国家承担主要责任,但调整要责任,但调整任务未完成。任务未完成。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责任中心的转移(单位保障制责任中心的转移(1969198519691985)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动与初步改革阶段。失业保险(传统成为动与初步改革阶段。失业保险(传统成为”待业保待业保险险“)初步建立。)初步建立。传统国家传统国家-单位社会保障制的实质及其单位为重心单位社会保障制的实质及其单位为重心的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的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

27、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制度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这一制度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迈进(社会保障制迈进(19861986年以来)年以来)一、国家一、国家单位保障制框架与特色单位保障制框架与特色国家国家保障板块保障板块农村集体农村集体保障板块保障板块城城镇镇单单位位保保障障板板块块框架框架 国家保障板块国家保障板块 城镇单位保障板块城镇单位保障板块 农村集体保障板块农村集体保障板块特色特色 国家负责国家负责 单位包办单位包办 板块分割板块分割 封闭运行封闭运行 全面保障全面保障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特征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特征n1、传统

28、社会保障制度实质是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n2、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单位包办的全面保障模式。n3、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是缺乏效率的封闭运行。n4、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就业关联的板块结构。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城镇存在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从就业部门上看,存在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两大部门。二、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二、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 -国家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制度转型的时代背景制度转型的时代背景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动摇了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单位保障

29、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自身亦存在着缺陷,并在实践中单位保障制自身亦存在着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三个重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从近期看,则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有关社会保障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 -国家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制度转型的简要历程制度转型的简要历程第一

30、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国家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国家单位保障制在延续,但国家单位保障制在延续,但国家社社会保障制开始生长。会保障制开始生长。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国家重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和国家单位保障制和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但社会保障制并存,但此消彼长。此消彼长。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年以来)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国家会制度,国家社会保障制的特色日益明显地得到体现。社会

31、保障制的特色日益明显地得到体现。三、两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三、两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共性:共性:国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国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政府直接干预;政府直接干预;国家和政府承担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责任国家和政府承担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责任区别:区别:19511951年颁布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险条例19781978年制定104104号文19931993年和年和19941994年年设计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设计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20002000年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年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四四、中中国国社社会会保保障障历历史史上上不不该该忘忘却却的的大大事事19511951年颁布年颁布

32、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险条例中中国国社社会会保保障障历历史史上上不不该该忘忘却却的的大大事事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3月1日正式实施劳动保险待遇包括伤残、死亡、疾病、养老、生育及供养直系亲属待遇等方面,短期待遇企业支付,长期待遇基金支付。对供养直系亲属规定劳动保险待遇,是劳动保险制度的一大特色,包括医疗待遇、死亡待遇、生育待遇。劳动保险待遇中的部分项目是根据职工是否加入工会组织而有所区别的。劳动保险待遇项目中不含失业。(为什么?)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只覆盖企业职工。“文革”前,劳动保险事业统一由中华全国总工会负责,费用来源于企业缴纳的劳动保险金,费率为3%。“文革

33、”后,负责执行劳动保险事务的工会各级组织瘫痪,费用由企业营业外列支。企业直接支付企业直接支付劳动保险基金支付劳动保险基金支付负伤待遇负伤待遇1.1.因公负伤:全部诊疗费,药费,住院费,住因公负伤:全部诊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时的膳费与就医路费,全额发给工资院时的膳费与就医路费,全额发给工资2.2.非因公负伤: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非因公负伤: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病伤假期工资通药费,病伤假期工资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连续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连续6个月以上个月以上者);救济费者);救济费残废待遇残废待遇1.因工负伤致残:抚恤费或补助费因工负伤致残:抚恤费或补助费2.因病或非因工致残;

34、救济费因病或非因工致残;救济费疾病待遇疾病待遇1.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2.病伤假工资病伤假工资1.本人负担贵重药费,住院膳费及就本人负担贵重药费,住院膳费及就医路费确有困难;酌予补助医路费确有困难;酌予补助2.疾病救济费疾病救济费死亡待遇死亡待遇丧葬费(仅限因公死亡)丧葬费(仅限因公死亡)1.抚恤费(因公死亡或因工全残后死抚恤费(因公死亡或因工全残后死亡)亡)2.丧葬补助费和救济费丧葬补助费和救济费养老待遇养老待遇照发工资(已符合退休养老条件但仍被企业留照发工资(已符合退休养老条件但仍被企业留用,用,1958年取消)年取消)1.退职养老补助费退职养老

35、补助费2.在职养老补助费(在职养老补助费(1958年取消)年取消)生育待遇生育待遇1.产假工资产假工资2.检查费和接生费检查费和接生费生育补助费生育补助费供养直系金属供养直系金属待遇待遇1.免费诊疗,并负担一半手术费和普通药费免费诊疗,并负担一半手术费和普通药费2.丧葬费丧葬费1.抚恤费或救济费抚恤费或救济费2.丧葬补助费丧葬补助费3.生育补助费生育补助费资料:资料:19511951年年劳动保劳动保险条例险条例 1978 1978年年104104号文新亮点号文新亮点n19781978年年104104号文是中组部和国家劳动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号文是中组部和国家劳动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

36、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行办法其亮点有:其亮点有:n分别规定了干部和工人的分别规定了干部和工人的退休与退职退休与退职条件。干部退休的条件是:条件。干部退休的条件是:男年满男年满6060周岁,女年满周岁,女年满55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满周岁,参加革命工作满1010年;完全丧失工作年;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年龄各放宽能力的,年龄各放宽1010岁。工人退休的条件式:男年满岁。工人退休的条件式:男年满6060周岁,女年周岁,女年满满5050周岁,连续工龄年满周岁,连续工龄年满1010年;从事特殊工种或岗位的,年龄

37、各放宽年;从事特殊工种或岗位的,年龄各放宽5 5岁岁n规定了最低退休金标准。无论是干部工人,退休金低于规定了最低退休金标准。无论是干部工人,退休金低于3535元的,元的,均按均按3535元计发元计发n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有特殊贡献的干部和工人,从优计发退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有特殊贡献的干部和工人,从优计发退休待遇,浮动标准为退休金的休待遇,浮动标准为退休金的5%5%至至15%.15%.n允许子女顶替,即工人退休后,其允许子女顶替,即工人退休后,其1 1名子女顶替到国营企业工作名子女顶替到国营企业工作(该项政策于(该项政策于19861986年废止)年废止)n改变退职待遇支付方式,把一次性支付

38、改为按月发放给生活费,改变退职待遇支付方式,把一次性支付改为按月发放给生活费,干部和工人的标准都一样,即为本人工资的干部和工人的标准都一样,即为本人工资的40%.40%.资料:资料:19781978年年104104号文号文退休和退职退休和退职n退休和退职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退休和退职是两种不同的概念n退休退休:职工因年老或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按规:职工因年老或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按规定定期领取生活费用,养老休息的法律行为。凡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定定期领取生活费用,养老休息的法律行为。凡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工龄,或具有较长工龄因身体衰弱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继续工作的,工龄,或具有

39、较长工龄因身体衰弱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继续工作的,或因公残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都可以退休。退休职工按照规定或因公残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都可以退休。退休职工按照规定的标准领取退休费,直到本人去世为止。的标准领取退休费,直到本人去世为止。n退职退职:对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连续工龄较短,不够退休条件,或:对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连续工龄较短,不够退休条件,或经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退经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退职。退职可领取退职生活费,并享有医疗和死亡待遇。职。退职可领取退职生活费,并享有医疗和死亡待遇。1993-19941993-1994

40、年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一)年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一)资料:资料:1993-1993-19941994年年1993年和年和1994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决策最为关键的两个年头,社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决策最为关键的两个年头,社会保障在这两年中激烈辩论中敲定。会保障在这两年中激烈辩论中敲定。n社会统筹部分社会统筹部分 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始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始于19831983年的退休费用的统筹经过年的退休费用的统筹经过1010年的改革到年的改革到19931993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19931993年末,全国共有年末,全国共有5050多万户企业参加退多万户企业参加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涉

41、及在职职工休费用的社会统筹,涉及在职职工78007800多万人,离退休人员多万人,离退休人员17001700多万人多万人 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到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到19931993年,全国共有年,全国共有1616个省,个省,直辖市的直辖市的8888个市县和个市县和2828个系统(行业)开展了中小企业大病医疗费用社个系统(行业)开展了中小企业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参加统筹的职工为会统筹,参加统筹的职工为27.227.2万人。万人。n失业保险部分失业保险部分 1993年年4月月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开始实施开始实施1993-1994年社会

42、保障改革大思路(二)年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二)资料:资料:1993-1993-19941994年年n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部分: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部分:19931993年年1010月,劳动部正式发布月,劳动部正式发布关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关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养老金的计发方法进行了新的改革,对养老金的计发方法进行了新的改革,即把养老金分成两部分:即把养老金分成两部分:n第一部分是同本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计发标准为省、第一部分是同本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计发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职工平均工资的自治区、直辖市职工平均工资的25%25%;n第二部分同职工本人

43、的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挂钩,每缴费一第二部分同职工本人的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挂钩,每缴费一年按年按1%1%计算。计算。劳动和保险的统一性劳动和保险的统一性n1.劳动是享受劳动保险的前提。职工之外的人不能享受劳动是享受劳动保险的前提。职工之外的人不能享受职工的劳动保险待遇。职工的劳动保险待遇。n2.劳动也是享受劳动保险的一种尺度。参加工作时间长劳动也是享受劳动保险的一种尺度。参加工作时间长短、劳动贡献大小构成了劳动保险待遇高低的依据。短、劳动贡献大小构成了劳动保险待遇高低的依据。n3.劳动是保险的保证。企业的劳动效果、经营状况决定劳动是保险的保证。企业的劳动效果、经营状况决定了劳动保险的实现程度了劳

44、动保险的实现程度。资料:资料:什么是什么是劳动保险劳动保险资料:资料:20002000年年中国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 2000200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年,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年,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完善城镇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基本完成了各项制度的统一:,基本完成了各项制度的统一:n养老金制度改革从分散走向统一养老金制度改革从分散走向统一 19971997年年7 7月月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n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启航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启航 19981998年年1111月月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45、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n失业保险确定失业保险确定 19991999年年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n工伤保险工伤保险 20032003年年 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1996(1996年年,有试行条例有试行条例)n生育保险生育保险 19951995年年1 1月月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n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71997年年8 8月月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n社会保障改革研讨热社会保障改革研讨热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n一是实行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 n二是

46、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 n三是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n四是逐步推行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n五是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n六是实行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的属地化管理 n七是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1994年1994年至今 改革进程与内容在公费医疗单位实行定额包干、超定额部分按一定比例报销的改革举措,并在部分城市的企业进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试点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并逐步形成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

47、疗社会救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相衔接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相衔接失业保险和促进就业的有机结合失业保险和促进就业的有机结合 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伤保险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是生育保险进入了制度化轨道,生育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规范生育保险待遇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的多元化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取代“送温暖”式的临时性、随机性的救助方式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线(贫困线)的制定采取“菜篮子法”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48、统一社会保障行政管统一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理体制 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管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理体制 社会保障制度的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机制创新效应创新效应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评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评估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迁评估的标准构变迁评估的标准能运用这些标准对目前我国能运用这些标准对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客观合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理的评估本节学习目标本节学习目标思考讨论思考讨论社会保障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国企改革的配套制度?国企改革的配套制度?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基本的

49、社会制度?基本的社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评价?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评价?制度的特点意味着什么?制度的特点意味着什么?社会制度意味着有哪些指标?社会制度意味着有哪些指标?经济补偿手段意味着有哪些指标?经济补偿手段意味着有哪些指标?保障程度意味着有哪些指标?保障程度意味着有哪些指标?一、社会保障评估的主要指标一、社会保障评估的主要指标-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 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主张公平取向;主张公平取向;-主张效率取向;主张效率取向;-主张公平与效率兼顾主张公平与效率兼顾理念:理念:-英国:济贫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英国:济贫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德国:以德国:以“怀柔怀柔”政策化解工人

50、阶级的反抗;政策化解工人阶级的反抗;-美国:弥补市场美国:弥补市场“失灵失灵”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制度的适应性:制度的适应性:时代适应性时代适应性国情适应性国情适应性评估的主要指标评估的主要指标制度的有效性制度的有效性 -制度结构的合理性制度结构的合理性 -制度运行的规范性制度运行的规范性 -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程度 -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 -社会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社会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制度的可持续性制度的可持续性 -制度的稳定性制度的稳定性 -财政的可靠性财政的可靠性 -制度的发展性制度的发展性 -支持社会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