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武宣县三里中学 廖万春
一、教学设计
1、课题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关键是催化剂概念的建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建立催化剂的概念,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了解催化剂合催化作用
(3)、了解分解反应
3、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是把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随堂探究实验,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4、课前准备:
(1)、教室制作课件和导学案
(2)、药品及仪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火柴等。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学生闭气看看谁的时间得更久,引出氧气
(2)大屏幕投影潜水作业、航空特技飞行等四幅与氧气有关的图片,目的在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引出氧气的制法。
2、实验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提出问题: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
(2)各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3)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探究。
(4)各小组小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法应原理。
3、学生思考和讨论:
(1)、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以外还可以用哪些药品来制取氧气?反应需要什么条件?
(2)、以上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由比较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未能全部完成,只讲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还有催化剂的概念和分解反应没有学习。原因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接触得少,不知怎么猜想假设,实验操作生疏,再加上教师对引导不到位,因而浪费时间。课没讲完,播放的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不理解反应原理的不同。
在今后对本课题进行教学时应该事先对学生有更充分的了解,重新设计课程和调整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实验设计先进行探究,再有探究的结果小结反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概念,保证了教学进度。教学设计要有易到难,符合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设计实验,真正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成功课堂的保证,在今后的教学里我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恰当教学手段,争取把每一堂课都成功地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