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理工大学
圆孔拉刀的设计
目录
一.已知条件
二.拉削特点
三.刀具材料的选择及拉床的选择
四.拉床切削部分的选择
五.验证
六.工做部分的设计
一.已知条件
孔径35±0.01mm削长度60mm,材料45钢,硬度HRC32-35,拉前预制孔径为34,零件图如下:
二、拉削特点
要求设计出的精加工拉刀能够完成零件的内孔加工。拉削特点 拉削是利用拉刀切削金属的高生产率的加工方法,可以用来加工各种形状的通孔.槽.以及简单或复杂形状的外表面。拉削加工与其他切削加工方法相比其特点表现在:生产率高,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高.成本低、机床机构简单、
三、刀具材料及拉床的选择
由于材料为45钢,所以刀具材料可选择40cr、拉床可选择卧式拉床L6110A
四、拉刀切削部分的选择 切削部分是拉刀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拉削生产率和加工表面的质量。设计切削部分是解决下列任务:选择拉削方式,确定拉削余量,选择前角、后角及齿升量,确定齿距及容屑槽数量和尺寸等。
4.1:确定拉削余量 拉前孔为镗孔或粗绞孔到34mm,所以直径方向拉削余量A=Dmmax-dwin=35.01-34=0.01
4.2 齿升量 a.粗切齿齿升量 为了缩短拉刀长度,应尽量加大,使各刀齿切除总余量60%-80%,故取fz1=0.03
b.过渡齿齿升量 在各齿上是变化的,变化规律为逐齿递减,以使拉削力过渡平稳 所以f2分别取 0.025、0.02、0.015。
c.精切齿齿升量 按拉削表面质量要求选取 f3=0.01
d.标准齿齿升量f4=0 是起最后修光、校准拉削表面的作用。
4.3 齿数的确定 先预设 z2=3 z3=4 z4=6
则z1=[A-(A2+A3)]/2f1=[1.01-(0.025+0.02+0.015)x2-2x4x0.01]/2x0.03=13.5
所以取z1=13 余下切除余量为A4=1.01-[13x2x0.03+2x(0.025+0.02+0.015)+(4x2x0.01)]=0.03
所以过渡齿数为5 每齿切除的余量分别为0.05、0.04、0.03、0.015、0.015。
4.4 直径DX 粗切齿DZ1
DZ1=dwmin=34 第一齿为切除余量 故粗切齿余量A1=13x2x0.03=0.78
由公式 DZ2-DZ14=DZX-1+2f1
所以DZ2=34+2x0.03=34.06
DZ=34.06+0.06=34.12
DZ4=34.12+0.06=34.18
DZ5=34.18+0.06=34.24
DZ6=34.24+0.06=34.3
DZ7=34.3+0.06=34.36
DZ8=34.36+0.06=34.42
DZ9=34.42+0.06=34.48
DZ10=34.48+0.06=34.53
DZ11=34.53+0.06=34.59
DZ12=34.59+0.06=34.65
DZ13=34.65+0.06=34.71
DZ14=34.71+0.06=34.78
过渡齿DZ15=34.78+0.05=34.83
DZ16=34.83+0.04=34.87
DZ17=34.87+0.03=34.9
DZ18=34.9+0.015=34.915
DZ19=34.915+0.015=34.93
同理精切齿的齿数
DZ20- DZ24=34.95 34.97 34.99 35.01
标准齿:DZ25- DZ30=35.01
4.5 几何参数
(1)由于材料为45钢 所以前角取12°
拉普通钢后角去2.5°-4° 在这里可取2.5° 校准齿后角取1°.
(2)齿距P P=1.5X√L=1.5X√60=11.6 所以取p=12
精切齿 校准齿齿距 P=12X0.6=7.2 取7
(3)容屑槽的选择 由于圆弧齿背型容屑空间大,制造较易适用于拉削塑性材料和综合拉削拉刀上,所以可取圆弧齿背型拉刀其尺寸选取如下:
粗切齿、过渡齿:p=10 g=4 h=4 r=2 R=7
精切齿、校准齿:p=9 g=3 h=3.5 r=1.8R=5
(4)分屑槽的选择
弧形槽n=6, R=25
角度槽 角度60° hk=6 槽底后角5°
4.6 检验
检验同时工作齿数
Ze=L/P+1=60/12+1=6>3
容屑槽深度h=1.13x√klhD=1.13X√3X60X0.06=3.71
检验拉刀强度
6=Fcmax/Smin<[6]
Fcmax=Fc’bDmaxZek
经计算强度符合。
4.7 (1)前柄 D1=34 D2=29.5 L1=40
(2)过渡锥长 L3=20
颈部 D2=18 L2=100
(3)前导部与后导部
前导部:D4=dmin=34 L4=50
后导部:D6=Dmin=35 L6=40
长度L=前柄+过渡锥+颈部+前导部+刀齿部+后齿部=40+20+100+50+(18x12+11x7)+40=533
4.8 硬度
刀齿与后导部:63-66HRC
前导部:60-66HRC
柄部 40-52HRC
河南理工大学
圆孔拉刀的设计
工件直径Ф48H7( +0.025 0)mm,工件拉削孔长度38mm,空内无空刀槽,拉削表面粗糙度不得大于Ra1.6μm。工件拉削孔部截面图见图4-1。
工件材料:铜合金QA15,调质处理,硬度HBS200,抗拉强度бb=800MPa。
拉床型号:L6120型;工作情况:良好的旧拉床。
采用10%极压乳化液。
要求设计圆拉刀。设计时应考虑:预制空加工方式;标准麻花钻钻削;拉削变形量:拉削后孔收缩,收缩量(在直径上)为0.01mm。
[设计步骤]
(1) 选择拉刀材料及热处理硬度 参考附录表5选W6Mo5C
r4V2高速钢按整体式制造拉刀。热处理要求见图4-1。
(2) 确定拉削方式 综合式拉刀较短,适用拉削碳钢和低合金
钢,拉削精度和表面质量并不低于其它拉削方式,且拉削耐用度较高。因此,本例选择综合式拉削。
(3) 选择刀齿几何参数 按表4-2、表4-3选择,具体见图4-1。
(4) 确定校准齿直径 本例以脚标o、w、m、c、g、j和x依次
表示拉刀、预制孔、拉削孔、粗切齿、过渡齿、精切齿和校准齿。
do=dmmax+δ=48.035mm
式中 δ——拉削变形(收缩)量,δ=0.01mm。
(5) 确定拉削余量 计算余量(按表4-1)为
A′=0.005dm+(0.1~0.2)=(0.005×48+0.15)mm=1.16mm
按GB6137-85《锥柄长麻花钻》第1系列取Ф47.0mm的钻头。这样,实际拉削余量为
A=dox-dwmin=(48.035-47.0)mm=1.035mm
(6) 选取齿升量 按表4-4,选取粗切齿齿升量af=0.04mm。
(7) 设计容屑槽
1) 计算齿距 按表4-7,粗切齿与过渡齿齿距为
P=(1.2~1.5)=(1.2~1.5)=7.4~9.2mm
取 P=8mm
当P≤10mm时
精切齿和校准齿齿距为Pj=Px=P=8mm
2)选取拉刀容屑槽 查表4-8,选曲线齿背型,粗切齿和过渡齿取深槽,h=3mm:精切齿和校准齿取基本槽,h=2mm。
3)校验容屑条件 查表4-10得容屑系数k=3.0,则
h′=1.13=1.13×mm=3.4mm
显然,h′〈h,容屑条件校验合格。
4)校验同时工作齿数 照表4-7计算(l/p)=38/8=4,
zemin=4,zemax=4+1。满足3≤ze≤8的校验条件,校验合格。
(8)确定分屑槽参数 拉刀粗切齿与过度齿采用弧形分屑槽,精切齿(最后一个精切齿除外)采用三角形分屑槽。弧形槽按表4-12
设计,当domin=47mm,槽数nk=12,槽宽
a=domin sin90o/nk-(0.3~0.7)mm =47×sin90o/12-(0.3~0.7)mm=5.5mm
切屑宽度 aw=2dominsin90o/nk-a=(2×49×sin90o/12-6)mm=6.77mm
因aw>a,可使拉削表面质量较好,前后刀齿重叠拉削而无空隙。
三角形槽按表4-11设计,d。=48mm
N=(1/7~1/6)πd。=24
槽宽b=1~1.2mm,深h′=0.5mm,槽形角w≥90o
前后刀齿的分屑槽应在圆周方向错开半个槽距,交错排列。
(9) 选择拉刀前柄 按表4-17,选用Ⅱ型—A无周向定位面的圆柱形前柄,取d=45mm,卡爪处底径d2=34mm,其他见图4-1。
拉刀无需设后柄。
(10) 校验拉刀强度与拉床载荷 按表4-20、表4-21和表4-22计算最大刀削力。根据综合式拉削特点,切削厚度ac=2af。
Fmax=FZ∑awzemaxk0 k1 k2 k3 k4×10ˉ3
=196×48π/2×5×1.06×1.15×0.9×1.13×1.12×10-3KN=102.6KN
拉刀最小断面为前柄卡爪底部,其面积为
Armin=πd22/4=π×342/4mm2=907.9mm2
危险截面部位的拉应力为
б=Fmax/Armin=102.6/907.9GPa=0.113GPa
按表4-25,高速钢圆拉刀许用应力[б]=0.35GPa,显然,б<[б],拉刀强度校验合格。
按表4-23、表4-24和已知L6120型良好状态旧拉床,可算出拉床允许拉力
Frk=200×0.8KN=160KN
显然,Fmax<Frk,拉床载荷校验合格。
(11) 确定拉刀齿数和每齿直径尺寸 按本章一、3.齿升量中所述,取过度齿与精切齿齿升量递减为:0.03、0.025、0.020、0.015、0.01、0.01mm,共切除余量
Ag+Aj=2(0.03+0.025+0.020+0.015+0.01+0.01)mm=0.22mm其中,前2齿齿升量大于1/2af,可属过渡齿;后4齿齿升量较小,属精切齿。
粗切齿齿数按下式计算后取整为
Ze=[A-(Ag+Af)]/2af+1=(1.035-0.22)/2×0.04+1=11
粗切齿、过渡齿、精切齿共切除余量
[(11-1)×2×0.04+0.22]mm=1.02mm
剩下(1.035-1.02)mm=0.015mm的余量未切除,需增设一个精切齿切到要求的尺寸。
按表4-14,取校准齿7个,其直径尺寸dox已在前面计算确定了。
这样,拉刀总齿数为
zo+zg+zj+zx=11+2+5+7=25
图4-1中按齿号列出了各齿直径尺寸及其公差。
(12) 设计拉刀其他部分 按表4-19:
前柄 l1=110mm d1=45f8mm
颈部 l2=m+Bo+A-l3≈110mm d2=d1-0.5mm=44.5mm
过渡锥l3=15mm
前导部 l4=40mm d4=dwmin=49f7mm
后导部 l7=20mm d7=dmmin=50f7mm
拉刀前柄端面至第1刀齿的距离
L1′=l1′+m+Bs′+A+l4=(105+20+75+35+40)mm=275mm
(13) 计算和效验拉刀总长
粗切齿与过度齿长 l5=8×(11+2)=104mm
精切齿与效准齿长 lo=5.5×(5+7)=66mm
拉刀总长 L=L′+l5+l6+l7=465mm
按表4-26允许拉刀总长为24do=24×50mm=1200mm,显然,拉刀短得多,所以长度合格。
(14)制定拉刀技术条件 应根据本章二。主要内容应列入拉刀工作图中,见图4-1。
(15)绘制拉刀工作图 见图4-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