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产绿色食品满足市场需求典型材料
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xx县担负着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双重责任,为实现“政府得绿,社会得益,农民、集体和企业得利”的目标,xx县提出了林业由造林、营林逐步向发展林下经济转变,根据实际情况打造适合本地区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生产绿色食品,满足市场需求,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
一、多种模式齐头并进
xx县的林下经济模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成为了xx县林业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式。发展面积达3.5万亩,其中,林花0.7万亩,林药1.3万亩,林桑0.1万亩,林菌1.1万亩,林禽0.3万亩。涉及农户800余户,1600余人,总产值达455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600余人,平均每亩林地比以前增收500元,同时林下经济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现有玫瑰花、菊花加工厂2个,协会(合作社)2个。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企业和基地的纽带,将农户和市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解决了林农产品销售问题。
xx县选定有特点的乡镇,建立起高标准的林下经济综合经营示范区。设置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花模式等经营模式。在郁闭成林的栗树下栽植栗菇、在松树林下种植口蘑,在果树林下栽培黄芩、板蓝根等中草药材,这些示范区已取得成功经验,堪称在XX县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典范。四海大面积推广林下玫瑰、茶菊种植,开辟生产香料与饮品的新市场;千家店镇建立了以中草药茶饮品、野生菌类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优良种苗繁育基地。为进一步摸索林菌、林药等品种栽培技术和经验,为今后快速、大面积推广林下经济强化科技支撑,xx县还建立了占地60亩的林菌、林药研究基地,开展产量和质量的栽培试验及科学研究。
二、多项措施合力推进
为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xx县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政府给力,创活力。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对林下经济建设给予了资金和政策保障,特别是在发展林下经济的项目立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重点对菌棒、微喷头、小拱棚、深水井、机井、林间道路、冷却池和大型灭菌设施等方面给资金予扶持。镇政府建立鼓励政策,对于玫瑰鲜花给予农民每公斤补贴2元的奖励;腾出5栋日光温室和3栋春秋棚专门做为村民菊苗繁育基地,并聘请北京农科院专家到田间地头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的教茶农如何栽植定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种植。xx县结合各乡镇自身特点,在充分调查研究、考察市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XX县区县经验,立足本县条件,制定出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稳步实施,先行培育试点,重视示范带动,让农民群众看到林下经济发展的成效和收益,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
四海镇气候非常适宜玫瑰、菊花和食用菌的生长。政府利用这个优势,对区域进行了区划,楼梁村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特有冷凉天然条件,适宜发展茶菊;黑汉岭村利用松林繁茂,野生食用菌自然生长的特殊环境,进行仿野生食用菌训化和栽植及特色林药—猪苓的种植示范;同时还在公路两侧进行玫瑰产业带建设。珍珠泉准确把握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结合山地多、耕地少、森林覆盖率高,是一片未经任何工业污染的原生态区域。打造珍珠泉品牌,发展林禽经济,开发生产天然绿色的林禽产品,增强农副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搞试点,带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型产业,xx县立足本地实际,选择适宜发展的模式,抓好典型示范带动。2007年在楼梁村动员几户农户进行试种茶菊,当时新鲜茶菊一公斤卖两元钱,每亩产值能达到1500元以上,金灿灿的菊花给寂静的小山村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2008年,其它村民纷纷效仿,涉及全村98%的农户,种植菊花302亩,占全村总耕地的94%,成了名副其实的菊花村。当年全村菊花平均亩产2000斤,亩收益2000元,产值达60万元。现在通过政府的支持,茶菊生产已成为当地的品牌项目,向周边地区规模扩散,总面积达到1500亩,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为丰富林下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提升了xx县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四海镇在茶菊和野生食用菌发展上大量引种和推广了新品种核心技术,茶菊新引进金米1号、2号、3号和胎菊等新品种,林菌栽培技术由原来的人工培育转变成了穴播仿野生和半人工仿野生口蘑栽植,品种由原来的褐口蘑增加为白口蘑、栗磨、香菇、猪苓。穴播仿野生技术的推广为村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周边村民每年仅上山捡野生菇一项收入人均可达6000-8000元不等。仿野生林药猪苓,已经发展到2000多亩,将填补我国目前猪苓野生资源稀少的现状。
三、蓬勃发展大见成效
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已在一些示范地区大见成效。四海镇位于xx县东部山区,四面环山,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资源丰富,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尤其是林下食用菌和茶菊等。从2007年起,该镇看到林地资源优势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冷凉气候,重点发展林下仿野生菌栽培和林缘菊花、玫瑰等,生产出仿野生食用菌、茶菊、玫瑰花等天然绿色食品,直接供给相关超市,满足市场需求。截止目前,四海镇重点发展了林菌、林花(包括茶菊和玫瑰)和林药(猪苓),其中林菌1.2万亩,茶菊0.3万亩,玫瑰0.2万亩,猪苓0.2万亩。在楼梁、前山、王顺沟等村建立了茶用菊花一条沟,在黑汉岭和大胜岭村等村建立了油用玫瑰带,在黑汉岭、前山和菜食河等村的山上林下种植了仿野生口蘑和猪苓分布区。经过几年发展,四海镇的林下经济大大提升了当地的林业产值和农民收益,已成为四海镇的主导产业。
千家店镇位于xx县东部深山区,属山地生态保育区,现有耕地22594.5亩,几年来退耕退稻还林1.9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现有山场面积47.8万亩,林木绿化率为82%。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林地资源,非常适宜林药的发展。千家店镇从2005年开始种植黄芩,在镇政府号召下及给予资金补助的政策下,村民种植黄芩的热情高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止目前,全镇共种植黄芩等中药材1.3万亩,三年后亩产600公斤(鲜重),按每公斤3元计算,亩产值达1800元。黄芩的嫩尖可做黄芩茶,根可入药,黄芩花开的时候一片紫色,万亩的紫花不仅酝酿着收获,而且给风景优美的千家店更添秀色,给辛勤的人们增添了无限的喜悦与希望。
伴随着中国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转轨,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要求。xx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充分体现了xx县“国家级生态示xx县”的特性,纯天然、绿色、有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调整了xx县林农业产业结构,使林业产业结构和农民脱贫致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向特色农业方向转变,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惠农富农的目的。
第5页 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