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
间
设计
思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导入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说到“文化”这个词,大家很熟悉了。但到底什么是“文化”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已经有了200多种。那我们这里所提的“文化”是指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文化”的概念。
[板 书]1.4地域文化与人口
[思 考]
2分钟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他们引导到学习课题上来
新
课
第
一
部
—
分
文
化
与
地
域
文
化
[课件展示]文化的概念
[讲 述]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视频“女儿国”
[提 问]视频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哪些是属于文化?如果属于文化,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图片,如印度、埃及等。
[讲 述]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图片时,就能判断出这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我们把这样的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叫做地域文化。
[板 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观察思考]
8分钟
以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强调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利用图片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新
课
第
二
部
——
分
文
化
背
景
与
人
口
[承 转] 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地域文化与人口”,那么地域文化究竟与人口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来看“文化背景与人口”。
[板 书]二、文化背景与人口
[展示课件]爱尔兰和菲律宾人口出生率状况的材料
[提 问]以上文字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 问]那除了这两方面,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人口的出生率出生影响,是怎么影响的?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22页,完成表格
差
异
化
文
响
影
现 象
出 生 率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婚俗
初婚年龄大小
婚姻稳定程度
宗 教
[板 书]
初婚年龄大小
婚 俗
婚姻稳定程度
宗 教
[预设答案]初婚年龄大,人口出生率低;宗教也会影响人口出生率。
[讨论交流]
15分钟
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和归纳,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能力
新
课
第
三
部
分
——
中
国
文
化
与
人
口
[过 渡]从这里我们发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婚俗、宗教等文化方面的差异,人口的发展也有很大不同。其实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算是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文化会有所差异,人口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中国文化与人口”
[板 书]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讲 述]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23页,完成表格
古 代
现 代
婚 姻 观
生 育 观
择 业 观
迁 徙 观
[讲 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国家的婚姻观、生育观、择业观和迁徙观都有了很大差异。下面我们先来看婚姻观。婚姻观是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这也可以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的法定婚龄来看出。
[展示课件]材料:我国历史上对结婚年龄的规定
[提 问]为什么古代提倡早婚早育,而现在又提倡要晚婚晚育了呢?
[讲 述]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人口的出生率就下降了。其实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不仅和晚婚晚育有关,还和生的孩子少了有关。接下来我们就看来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由于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增加财富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特别是男性劳动力,从而形成了“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崇尚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展示课件]
材料:“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十三经注疏》
[讲 述]但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承 转]以上两方面都是从生育方面来说的。那职业选择呢?是从“学而优则仕”到了“全民皆商”。这又是为什么呢?
[讲 述]伴随着人们的职业观发生变化,人口流动情况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是从安土重迁到了“四海为家”。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因而安土重迁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如《汉书·元帝纪》里就提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破,各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就有不少人“四海为家”了。人口流动状况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婚姻的范围也空前广阔,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也大为提高。
[活动探究]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小 结]生物学研究表明,婚姻范围小,夫妻双方有可能有着比较近的血缘关系,共同的基因缺陷使得子女患“家族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婚姻范围的扩大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基因缺陷,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另外,任何地域都会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思考讨论]
[预设答案]
古代人口相对不足,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繁殖;而现在人口压力已经十分沉重了。
[预设答案]
“士”、“农”、“工”、“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而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
[思考讨论]
18分钟
补充一些课外材料,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
堂
小
结
[讲 述]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域文化与人口”。请同学根据板书,给我们简单讲述下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略。
[回忆构建]
2分钟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逻辑性并加强理解记忆。
板
书
设
计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背景与人口
初婚年龄大小
婚 俗
婚姻稳定程度
宗 教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 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较多的采用了对比教学法和讨论法,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上课时,学生全神贯注,讨论激烈,回答问题时能结合实际生活,说的头头是道,完全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反馈的也很好。从各位老师听课的评价、学生上课的表现和我自己的感觉,都表明了这次创设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比较成功。
通过这节课,我也深刻体会到,只有着眼点于围绕学生为课堂主体,设置情境,并使情境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学生课堂学习的始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