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YD∕T 2799.4-2021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4部分:400Gb∕s(通信).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89838 上传时间:2022-06-30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57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T 2799.4-2021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4部分:400Gb∕s(通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YD∕T 2799.4-2021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4部分:400Gb∕s(通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YD∕T 2799.4-2021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4部分:400Gb∕s(通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YD∕T 2799.4-2021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4部分:400Gb∕s(通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YD∕T 2799.4-2021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4部分:400Gb∕s(通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33.180.01 M 33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2799.4202X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 4 部分:400Gb/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integrated intradyne coherent receiver Part 4: 400Gb/s (报批稿) 202X-XX-XX 发布 202X-XX-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 布 YD/T 2799.4-202XI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2 5 工作原理和功能框图 .3 5.1

2、 工作原理 .3 5.2 功能框图 .3 6 技术要求 .4 6.1 光纤类型 .4 光纤要求 .5 光纤颜色 .5 6.2 极限工作条件 .5 6.3 推荐工作条件 .5 6.4 光电性能要求 .5 6.5 外形尺寸 .6 6.6 引出端排列和管脚定义 .6 6.7 外观要求 .6 6.8 环保符合性要求 .6 7 参数测试 .7 7.1 测试环境要求 .7 7.2 测试仪器要求 .7 7.3 3dB 射频信号带宽测试 .7 7.4 信号光响应度测试 .9 7.5 本振光响应度测试 .9 7.6 平衡度测试 .9 7.7 共模抑制比测试 .9 7.8 MPD 响应度测试 .9 7.9 MPD

3、 串扰测试 .9 7.10 光回波损耗测试 .9 7.11 VOA 衰减范围测试 .9 7.12 输出端回波损耗测试 .10 7.13 输出混频角测试 .10 YD/T 2799.4-202XII 7.14 差分通道内时延差、时延差测试 .10 7.15 偏振消光比测试 .10 7.16 总谐波失真测试 .10 8 可靠性试验 .10 8.1 可靠性试验环境要求 .10 8.2 可靠性试验要求 .10 8.3 失效判据 .11 9 检验规则 .11 9.1 检验分类 .11 9.2 出厂检验 .11 9.3 型式检验 .12 10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3 10.1 标志 .13 10.

4、2 包装 .14 10.3 运输 .14 10.4 贮存 .1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1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16 YD/T 2799.4-202XIII前言 YD/T 2799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分: 第 1 部分:40Gbit/s; 第 2 部分:100Gbit/s; 第 3 部分:100Gbit/s 小型化; 第 4 部分:400Gb/s; 。 本部分为 YD/T 2799 的第 4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

5、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 深圳新飞通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武汉华工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广鹏、张路、陈悦、武成宾、宋梦洋、吴冰冰、汤彪。 YD/T 2799.4-202X1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4部分:400Gb/s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 400Gb/s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 (以下简称 “接收器”) 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框图、 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可靠性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部分适用于400Gb/s集成相干光接收器,其它类型的集成相干光接收器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

6、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 1 部份: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9771.7-2012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 7 部分: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 GB/T 20440-2006 密集波分复用/解复用器技术条件 GB/T 24365-2009 通信用光探测器组件测试方法 GB/T 26125 电子电气产品 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镉、六价铬

7、、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测定 GB/T 26572-2011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YD/T 2799.1-2015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 1 部分:40Gbit/s YD/T 2799.2-2015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 2 部分:100Gbit/s YD/T 2799.3-202X 集成相干光接收器技术条件 第 3 部分:100Gbit/s 小型化 YD/T 3432-2018 通信用偏振保持光纤特性 SJ/T 11364-2014 电子信息产品中污染控制标识要求 ANSI/ESDA/JEDEC JS-001-2014 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人体放电模型(H

8、BM)组成等级(For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Sensitivity Testing-Human Body Model (HBM) Component Level) OIF-DPC-MRX-02.0 双偏振小型内差相干接收器实施协议 (Implementation Agreement for Micro Intradyne Coherent Receivers) Telcordia GR-468-CORE:2004 用于通信设备的光电器件通用可靠性保证要求(General reliability assurance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9、)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QL 接收质量限(Acceptance Quality Limit) MGC 手动增益控制(Manual Gain Control) MPD 监视光电二极管(Monitor Photo Diode) YD/T 2799.4-202X2 PD 光电二极管(Photo Diode) RF 射频(Radio Frequency) SDH 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PI SDH物理接口(SDH Physical Interface) TIA 跨阻抗前置放大器(Transimpedance Preamplifi

10、er) VOA 可变光衰减器(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 4术语和定义 YD/T 2799.1-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1 光回波损耗 optical return loss 输入端返回的光功率与入射光功率的比值,单位为dB。 4.2 VOA衰减范围 VOA attenuation range 可变光衰减器可设置的响应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单位为dB。 4.3 输出端回波损耗 output electrical return loss 输出端反射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比值,单位为dB。 4.4 3dB 射频信号带宽 3dB RF signa

11、l bandwidth 在归一化条件下,射频输出功率相对参考点(通常为1GHz)下降3dB时的频率即为该通道的3dB射频信号带宽,如图1所示。取所有通道带宽的最小值作为接收器的3dB射频信号带宽。 图13dB 射频信号带宽示意图 信号频率(GHz)3dB 归一化射频输出功率fref=1GHzf3dBYD/T 2799.4-202X35工作原理和功能框图 5.1工作原理 接收器工作原理如下: 接收器有两根输入光纤,分别为输入信号光的单模光纤和输入本振光的保偏光纤。 信号光进入接收器后,通过光分路器分出一部分光(一般不超过 10%)至 MPD 进行光功率监测, 其余的光经过 VOA 来调整到合适的

12、光功率大小, 然后由偏振分束器分成两路正交偏振光,分别送入两个 90o相干光混频器。 注:图中的 VOA 是可选的。VOA 的位置可根据不同设计方案调整。图中仅示意了一种 VOA 和 MPD 的设计方案。 本振光可采用保偏分路器或者偏振分束器分光,光路结构如下: 保偏分路器分光:用 5050 保偏分路器将本振光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偏振旋转器旋转90o后,送入 X 偏振的 90o相干光混频器与 X 偏振态的信号光进行干涉;而另一路则直接送入 Y 偏振的 90o相干光混频器,与 Y 偏振态的信号光进行干涉。 偏振分束器分光:用偏振分束器(本振光的偏振方向与偏振分束器的光轴成 45o角)将本振光分成

13、两路正交偏振光,其中一路直接送入(不需要通过偏振旋转器)X 偏振的 90o相干光混频器与 X 偏振态的信号光进行干涉;而另一路则直接送入 Y 偏振的 90o相干光混频器,与 Y 偏振态的信号光进行干涉。 两只 90o相干光混频器输出的 8 路(4 对)干涉信号通过 8 只 PD 进行光电转换后,得到的光电流送入 4 只差分跨阻抗前置放大器,最终转化为差分射频电压信号输出。 5.2功能框图 接收器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 YD/T 2799.4-202X4 图中: IN 反相信号输出电流; IP 正相信号输出电流; LO 本振光输入; N 反相信号; P 正相信号; SIG 信号光输入; TIA 跨

14、阻抗前置放大器; XI X偏振态信号光同相相位差分通道; XQ X偏振态信号光正交相位差分通道; YI Y偏振态信号光同相相位差分通道; YQ Y偏振态信号光正交相位差分通道。 图2接收器功能框图 6技术要求 6.1光纤类型 接收器的光纤类型见表 1。 X偏振态90度相干光混频器TIAY偏振态90度相干光混频器TIATIATIAMPDSIGPPPPNNNNIPINIPINIPINIPIN光分路器偏振分束器XIYIYQXQ光光输输入入射射频频输输出出XIPXINXQPXQNYIPYINYQPYQN偏振旋转器LO50:50保偏分路器或偏振分束器光传输电传输输出2输出1VOAXIPYD/T 2799

15、.4-202X5表1 光纤类型 光纤类型 光纤要求 光纤颜色 本振光输入光纤 保偏光纤,符合YD/T 3432-2018要求 透明 信号光输入光纤 单模光纤,符合GB/T 9771.7-2012要求 白色或有色(非透明) 6.2极限工作条件 接收器的极限工作条件见表 2。 表2 极限工作条件 参数 最小 最大 单位 贮存温度 -40 +85 最大输入光功率(信号和本振的总和) - 20 dBm 3.3V 供电电压dianya 0 4 V PD 反向偏置电压 5V 供电电压 -0.5 +7.0 V 6.3推荐工作条件 接收器的推荐工作条件见表3。 表3 推荐工作条件 参数 最小 典型 最大 单位

16、 工作温度(管壳) -5 - +80 符号速率 - 64 70 GBaud 常规波长 1529.16 - 1567.13 nm 工作波长 扩展波长 1524.50 1572.06 nm TIA 供电电压 3.14 - 3.47 V 3.3V 供电电压 3.14 - 3.47 V PD 反向偏置电压 5V 供电电压 4.75 - 5.25 控制引脚电压 0 - 3.3 V 输入信号光功率a -18 - 0 dBm 输入本振光功率a 3 - 16 dBm a 接收器工作时,用户将根据具体的使用条件,将输入本振光功率与输入信号光功率进行合适的匹配。 6.4光电性能要求 接收器的光电性能要求见表 4。

17、 YD/T 2799.4-202X6 表4 光电性能要求 参数名称 测试条件 最小值 最大值 单位 3dB 射频信号带宽 36.0 - GHz 信号光响应度 0.03 0.12 A/W 本振光响应度 0.03 0.12 A/W XY 平衡度 -1.5 +1.5 IQ 平衡度 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 -1 +1 dB 信号光输入,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 - -20.0 dBe 直流共模抑制比 本振光输入,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 - -16.0 dBe 信号光输入,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频率范围 40GHz - -16.0 dBe 交流共模抑制比 本振光输入,工作

18、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频率范围 40GHz - -14.0 dBe MPD 响应度 0.02 0.20 A/W MPD 串扰 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 35.0 - dB 光回波损耗 工作波长范围内,室温下 - -27.0 dB VOA 衰减范围 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 10.0 - dB 接收器功耗 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 - 1.7 W RF 频率 32GHz,工作温度范围内, 工作波长范围内 - -10.0 dBe 输出端回波损耗 32GHzRF 频率48GHz, 工作温度范围内, 工作波长范围内 - -8.0 dBe 输出混频角 82.5 97.5 差分通道

19、内时延差 - 1.0 ps XY 时延差 - 50.0 ps 偏振消光比 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 15.0 - dB 总谐波失真 RF 频率:1GHz 线性输出摆幅:700mV(差分输出,峰峰值) 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波长范围内 - 5.0 % 6.5外形尺寸 接收器的外形尺寸应符合OIF-DPC-MRX-02.0中7.2的要求,或者参见附录A。 6.6引出端排列和管脚定义 接收器引出端排列和管脚定义见附录B(数字或模拟控制可选)。 6.7外观要求 YD/T 2799.4-202X7接收器的外观应平滑、洁净、无油渍、无伤痕及裂纹,整个器件牢固,尾纤无松动或与连接器插拔平顺。标志清晰牢固

20、,标志内容应符合10.1的要求,标志贴放位置应符合GB/T 191中相关要求。 6.8环保符合性要求 接收器的组成单元分类应符合GB/T 26572-2011中表1的规定,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按GB/T 26125规定检测,应符合GB/T 26572-2011中表2的要求。 7参数测试 7.1测试环境要求 测试环境要求如下: 温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当不能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测试时,应在测试报告上写明测试环境条件。 7.2测试仪器要求 测试所用的仪器设备应在规定的有效校准期内, 如无特殊说明, 测试精度应高于所测参数精度至少一个数量级。

21、 7.33dB 射频信号带宽测试 7.3.1使用窄带光源进行测试 7.3.1.1测试框图 测试框图见图3。 应保证可调激光光源1和可调激光光源2的相干性。 图33dB 射频信号带宽测试框图 7.3.1.2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校正仪器,将两台可调激光光源校正到相同波长; 可调激光光源2偏振控制器可调激光光源18通道射频功率计直流电源被测接收器数据采集卡SIGLO 测试板YD/T 2799.4-202X8 b) 给测试板供电,通过数据采集卡,将接收器设置于 MGC 模式; c) 调整偏振控制器,使得 X 偏振态的各个 PD 响应度为最大; d) 保持可调激光光源 2 的波长不变,以 1

22、GHz 为步长,调整可调激光光源 1 的波长,使两激光光源的频率差从 1GHz50GHz; e) 测量相应频率差条件下的射频功率; f) 将所测得的射频功率对 f=1GHz 时的射频功率进行归一化,得到如图 1 所示的射频功率-信号频率的曲线; g) 在该曲线上查找 3dB 功率点的频率,即为被测通道的 3dB 射频信号带宽 BWi,单位为 GHz; 其中:iX 偏振各通道射频输出,包括 XIP、XIN、XQP、XQN; h) 调整偏振控制器,使得 Y 偏振态各个 PD 响应度为最大; i) 重复步骤 d)g),得到 Y 偏振被测通道的 3dB 射频信号带宽 BWj,单位为 GHz; 其中,j

23、Y 偏振各通道射频输出,包括 YIP、YIN、YQP、YQN。 7.3.2使用宽带光源进行测试 7.3.2.1 测试框图 测试框图见图4。 图43dB 射频信号带宽测试框图 7.3.2.2 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按照图 4 连接测试系统。被测接收器的信号端连接宽带光源,本振端连接可调激光器。 b) 通过数据采集卡,将接收器设置于 MGC 模式。 c) 将被测通道与频谱分析仪相连接。 被测通道为 XIP, XIN, XQP, XQN; YIP, YIN, YQP, YQN的其中任一个通道。 d) 将可调激光器调至规定的波长,并保持波长在测试的过程中固定不变。 e) 用频谱分析仪读取功率

24、频谱曲线。 测试板SIG被测接收器直流电源宽带光源可调激光器频谱分析仪数据采集卡LOYD/T 2799.4-202X9f) 将所测得的射频功率对 1GHz 时的射频功率进行归一化,得到射频功率信号频率的曲线;在功率下降 3dB 时对应的频率即为被测通道的 3dB 射频信号带宽,单位为 GHz。 g) 更换至另一被测通道。重复步骤 d)f)。 7.4信号光响应度测试 按YD/T 2799.1-2015中的7.3.2规定进行测试。 7.5本振光响应度测试 按YD/T 2799.2-2015中7.3.3的规定进行测试。 7.6平衡度测试 按YD/T 2799.1-2015中7.3.4的规定进行测试。

25、 7.7共模抑制比测试 测试步骤如下: a) 由 7.4 得出各个被测差分通道的信号光电流;由 7.5 得出各个被测差分通道的本振光电流; b) 通过公式(1)计算出信号光差分通道共模抑制比 CMRRSIG,单位为 dBe; CMRRSIGi= 20 lg(|)(1) 式中: i 差分通道号,包括 XI、XQ、YI、YQ; ISIGi 对应差分通道的正相P光电流与反相N光电流的差值,单位为A; ISIGi 对应差分通道的正相P光电流与反相N光电流的和值,单位为A。 c) 通过公式(2)计算出本振光差分通道共模抑制比 CMRRLO,单位为 dBe。 CMRRLOi= 20 lg(|)(2) 式中

26、: i 差分通道号,包括 XI、XQ、YI、YQ; ILOi 对应差分通道的正相 P 光电流与反相 N 光电流的差值,单位为 A; ILOi 对应差分通道的正相 P 光电流与反相 N 光电流的和值,单位为 A。 7.8MPD 响应度测试 按GB/T 24365-2009中4.3.10的规定进行测试,得到MPD的信号光响应度RSIG_MPD,单位为A/W。其中光源通过接收器的信号光输入端输入,并经过图2所示的光分路器分光后进入MPD。 7.9MPD 串扰测试 按YD/T 2799.1-2015中7.3.7的规定进行测试。 7.10光回波损耗测试 按GB/T 20440-2006中5.4.6的规定

27、进行测试。 7.11VOA 衰减范围测试 YD/T 2799.4-202X10 按YD/T 2799.3-201X中7.3.9的规定进行测试。 7.12输出端回波损耗测试 按YD/T 2799.1-2015中7.3.9的规定进行测试。 7.13输出混频角测试 按YD/T 2799.1-2015中7.3.10的规定进行测试。 7.14差分通道内时延差、时延差测试 按YD/T 2799.2-2015中附录C的规定进行测试。 7.15偏振消光比测试 按YD/T 2799.1-2015中7.3.11的规定进行测试。 7.16总谐波失真测试 按YD/T 2799.1-2015中7.3.12的规定进行测试

28、。 8可靠性试验 8.1可靠性试验环境要求 可靠性试验环境要求同7.1。 8.2可靠性试验要求 可靠性试验要求见表5。 表5 可靠性试验要求 抽样方案a 试验类别 试验项目 引用标准 试验条件 LTPD SS C 可焊性b Telcordia GR-468-CORE:2004 3.2.10.5 不要求蒸汽老化,焊槽法,浸入时间:5s 温度:2555 20 11 0 ESD 阈值 ANSI/ESDA/JEDEC JS-001-2014 人体放电模型250V - 6 0 物理特性试验 内部水汽含量 Telcordia GR-468-CORE:2004 3.2.10.1.1 5000 ppm 20

29、11 0 机械冲击 Telcordia GR-468-CORE:2004 3.3.1.1.1 加速度 500g, 脉冲持续时间 1.0ms, 冲击次数 :每方向 5 次,方向 X1、X2、Y1、Y2、Z1、Z2 20 11 0 机械 完整性 试验 变频振动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1.1.2 加速度:20g,频率:20Hz2000Hz,扫频速率: 4min/循环,循环次数:4 循环/轴向,方向 X、Y、Z 20 11 0 YD/T 2799.4-202X11表 5(续) 热冲击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1.2 温度

30、:0100,温差:T=100循环次数:15 次,转换时间 10s,极限温度下的停留时间不小于 2min5min 20 11 0 光纤 保持力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1.3.3 涂覆光纤或紧套光纤,保持力:4.9N,时间:1min ; 松套或增强性光纤,保持力:9.8N,时间1min。 20 11 0 机械 完整性试验 光纤侧向拉力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1.3.2 涂覆光纤或紧套光纤,拉力:2.45N,侧拉角度 90,距光纤保护套 22 cm28cm 20 11 0 高温贮存 贮存温度:85,时间:2000h

31、20 11 0 低温贮存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2.1 贮存温度:-40,时间:72h 20 11 0 温度循环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2.2 温度范围-40+85,循环次数 100 次,温度变换速率 10/min,极限温度下的停留时间至少 10min 20 11 0 非工作 环境 试验 恒定湿热 Telcordia GR-468-CORE:2004 3.3.2.3 温度 85,相对湿度 85%,时间 500h 20 11 0 工作 环境 试验 高温工作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2、3.3.3.1 温度 85,正常工作电压,时间 2000h 20 11 0 a LTPD 批允许不合格品率,SS 最小样品数,C 允许失效数; b 不要求参数测试,可用参数不合格的产品进行。 8.3失效判据 各项试验完成后,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出现下列故障中的任意一种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 外壳破裂或有裂纹,内部元器件发生脱落; 响应度变化大于 10%; 参数不满足表 4 的要求。 9检验规则 9.1检验分类 接收器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分为常规检验和抽样检验。 9.2出厂检验 9.2.1常规检验 常规检验应百分之百进行,检验项目如下: a) 外观:目测,符合 6.7 要求。 YD/

33、T 2799.4-202X12 b) 性能检测 : 按第 7 章规定的测试方法,对性能参数“3dB 射频信号带宽、响应度、MPD 串扰、平衡度、共模抑制比、光回波损耗、VOA 衰减范围、输出混频角、偏振消光比”进行检测,其结果符合表 4 的规定。 c) 高温电老化 老化条件:在最大工作温度下,接收器正常工作状态,老化时间至少 24h; 恢复: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h 后按第 7 章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失效判据:3dB 射频信号带宽、MPD 串扰、平衡度、共模抑制比、光回波损耗、VOA 衰减范围、输出混频角、偏振消光比等不满足表 4 的规定,响应度变化大于 10%或不满足表 4 的规定。

34、 d) 温度循环 老化条件:非工作状态,极限温度-40、+85,温度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 10/min,极限温度下的停留时间不小于 10min,循环次数 20 次; 恢复: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h 后按 7 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失效判据:3dB 射频信号带宽、MPD 串扰、平衡度、共模抑制比、光回波损耗、VOA 衰减范围、输出混频角、偏振消光比等不满足表 4 的规定,响应度变化大于 10%或不满足表 4 的规定。 9.2.2抽样检验 从批量生产中生产的同批或若干批产品中,按 GB/T 2828.1 规定,取一般检查水平,接收质量限(AQL)和检验项目如下: a) 外观: AQL 取 1.

35、5; 检验方法:目测,其结果符合 6.7 的要求。 b) 外形尺寸: AQL 取 1.5; 检验方法:用满足精度要求的量度工具测量,其结果符合 6.5 要求。 c) 性能检测: AQL 取 0.4; 检验方法:按第 7 章的规定进行测试,检验项目同 9.2.1 b),其结果符合表 4 的规定。 9.3型式检验 9.3.1检验条件 接收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产品定型时或已定型产品转场时; 正式生产后,如果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产品长期停产 12 个月后,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结果与定型时的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别时; YD/T 2799.4-202X13 正

36、常生产 24 个月后;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9.3.2检验要求 在进行型式检验前,按第7章的规定,对样品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9.3.3检验项目及抽样方案 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及抽样方案见表 5。 9.3.4样品的使用规则 样品的使用规则如下: a) 凡经受了型式检验的样品,一律不能作为合格品交付使用。 b) 在不影响检验和试验结果的条件下,一组样品可用于其他分组的检验和试验。 9.3.5产品的不合格判定 各项试验完成后,不合格的判定按 8.3 条规定执行,若其中任何一项试验不符合要求时,则判该批不合格。 9.3.6不合格批的重新提交 当提交型式检验的任一检

37、验批不符合表5中规定的任一分组要求时,应根据不合格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后,对不合格的检验分组重新提交检验。重新检验应采用加严抽样方案。若重新检验仍有失效,则该批拒收。如通过检验,则判为合格。但重新检验不得超过2次,并应清楚标明为重新检验批。 9.3.7检验批的构成 提交检验的批,可由一个生产批构成,或由符合下述条件的几个生产批构成: 这些生产批是在相同材料、工艺、设备等条件下制造出来的; 若干个生产批构成一个检验批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 10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0.1标志 10.1.1标志内容 每个产品应标明产品型号、规格、编号、批的识别代码等标志。 10.1.2标志要求 进行全部试验后,标

38、志应保持清晰。标志损伤了的产品应重新打印标志,以保证发货之前标志的清晰。 10.1.3污染物控制标志 产品的污染控制标志应按 SJ/T 11364-2014 第 5 章规定,在包装盒和产品上打印上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志。 YD/T 2799.4-202X14 10.2包装 产品应有良好的包装,及防静电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包装盒上应标有产品名称、型号和规格、生产厂家、产品执行标准号、防静电标识、激光防护标志等。 包装盒内应有产品说明书。说明书内容包括 : 产品名称、型号、简要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极限工作条件、安装尺寸和管脚排列、使用注意事项等。 10.3运输 包装好的产品可用常

39、用的交通工具运输,运输中避免雨、雪的直接淋袭,烈日曝晒和猛烈撞击。 10.4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环境温度为-10+40,相对湿度不大于 80%且无腐蚀性气体、液体的仓库里。贮存期超过一年的产品,出库前,应按第 7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光电特性测试,测试结果符合表 4 要求方可出库。 YD/T 2799.4-202X15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接收器外形尺寸 A.1外形尺寸 外形尺寸见图A.1。 单位为毫米 图 A.1 接收器外形尺寸图 YD/T 2799.4-202X16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接收器引出端排列和管脚定义 B.1. 引出端排列 接收器引出端排列见图B.1。 图B.1 接收

40、器引出端排列(顶视图) B.2. 高速电接口管脚定义 接收器高速电接口管脚定义见表B.1。 表B.1 高速电接口管脚定义 管脚号 符号 描述 管脚号 符号 描述 1 GND 参考地 8 YIP YI 正相输出 2 XIP XI 正相输出 9 YIN YI 反相输出 3 XIN XI 反相输出 10 GND 参考地 4 GND 参考地 11 YQP YQ 正相输出 5 XQP XQ 正相输出 12 YQN YQ 反相输出 6 XQN XQ 反相输出 13 GND 参考地 7 GND 参考地 低速电接口低速电接口1171834113高速电接口YD/T 2799.4-202X17B.3. 低速电接口

41、管脚定义 接收器低速电接口管脚定义见表B.2和表B.3。 表B.2 采用模拟控制的低速电接口管脚定义 管脚号 符号 描述 管脚号 符号 描述 1 RFU/SPI-MOSI 保留以供扩展/主输出,从输入(可选) 18 PI-XI XI 峰值指示 2 RFU/SPI-MISO 保留以供扩展/主输入,从输出(可选) 19 GA-XI XI 增益调节 3 MGC/AGC MGC/AGC 调节选择 20 OA-XI XI 输出放大调节 4 MPD_C 监控二极管阴极(可选) 21 GND 参考地 5 MPD_A 监控二极管阳极(可选) 22 VCC-X X TIA 电源 6 PD-YI YI 光电二极管

42、偏压 23 OA-XQ XQ 输出放大调节 7 PD-YI YI 光电二极管偏压 24 GA-XQ XQ 增益调节 8 PD-YQ YQ 光电二极管偏压 25 PI-XQ XQ 峰值指示 9 PD-YQ YQ 光电二极管偏压 26 PD-XI XI 光电二极管偏压 10 PI-YI YI 峰值指示 27 PD-XI XI 光电二极管偏压 11 GA-YI YI 增益调节 28 PD-XQ XQ 光电二极管偏压 12 OA-YI YI 输出放大调节 29 PD-XQ XQ 光电二极管偏压 13 VCC-Y Y TIA 电源 30 VOA2 VOA 管脚 2(可选) 14 GND 参考地 31 V

43、OA1 VOA 管脚 1(可选) 15 OA-YQ YQ 输出放大调节 32 SD/SPI-RST TIA 关闭/SPI 复位(可选) 16 GA-YQ YQ 增益调节 33 RFU/SPI-CS 保留以供扩展/串行时钟(可选) 17 PI-YQ YQ 峰值指示 34 RFU/SPI-CLK 保留以供扩展/从选择 (可选) 表B.3 采用数字 SPI 控制低速电接口管脚定义 管脚号 符号 描述 管脚号 符号 描述 1 SPI-MOSI 主机输出/从机输入 18 M0 模拟信号监控 XI 输出峰值或增益 2 SPI-MISO 主机输入/从机输出 19 RFU XI 增益调节 3 RFU 保留以供

44、扩展 20 A0 模拟输出幅度或增益调节 XI 4 MPD_C 监控二极管阴极(可选) 21 GND 参考地 5 MPD_A 监控二极管阳极(可选) 22 VCC-X X TIA 电源 6 PD-YI YI 光电二极管偏压 23 A1 模拟输出幅度或增益调节 XQ 7 PD-YI YI 光电二极管偏压 24 RFU 保留以供扩展 8 PD-YQ YQ 光电二极管偏压 25 M1 模拟信号监控 XQ 输出峰值或增益 9 PD-YQ YQ 光电二极管偏压 26 PD-XI XI 光电二极管偏压 YD/T 2799.4-202X18 表 B.3(续) 管脚号 符号 描述 管脚号 符号 描述 10 M2 模拟信号监控 YI 输出峰值或增益 27 PD-XI XI 光电二极管偏压 11 RFU 保留以供扩展 28 PD-XQ XQ 光电二极管偏压 12 A2 模拟输出幅度或增益调节 YI 29 PD-XQ XQ 光电二极管偏压 13 VCC-Y Y TIA 电源 30 VOA2 VOA 管脚 2(可选) 14 GND 参考地 31 VOA1 VOA 管脚 1(可选) 15 A3 模拟输出幅度或增益调节 YQ 32 SPI-RST SPI 重置 16 RFU YQ 增益调节 33 SPI-CS 片选 17 M3 模拟信号监控 YQ 输出峰值或增益 34 SPI-CKL 串行时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系统集成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