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三农问题范文.docx

上传人:asd****19 文档编号:8982578 上传时间:2025-03-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三农问题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三农问题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三农问题范文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评析 题姓学专业、年级 结课论文 目 中国“三农”问题探讨 名王斌号1204121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2班 中国“三农”问题探讨 【摘要】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我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民增收困难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而且严重制约农村购买力的提高,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障碍。“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服务“三农”文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紧迫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三农问题原因表现解决对策 【正文】 温铁军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源自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他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路径是“农民、农村、农业”。 一、我国“三农”问题现状 1、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困难。有研究表明,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人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人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 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差距已扩大为1: 3.24。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缓慢,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 首先,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带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据最新的模型测算, 1我国目前大约有1.7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占现有乡村从业人员人数的35%,就业压力相当大。其次,入世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格局将造成较大冲击。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最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很难在城里找到理想的工作。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2001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数量的比重为23.5%,币2000年上升4.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6.9%,下降2.2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12.7%,下降12.4个百分点。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3、农民税外负担沉重 从2002年期,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并已经取得初步出成效,农民负担切实减轻,农村税费制度渐趋规范。但是,由于村级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如农村基本建设、义务教育等问题),农民税外负担、隐性负担依然承重。例如根据北大陶然等做的一项研究表明,自1993年后,各省农民总负担增加,而且农民负担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学费和其他教育支出的增加;贫困地方的农民税外负担比富裕地方要重 4、.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 个别基层干部为显示政绩和索取高额提留,任意夸大农民收入水平,造成部分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泡沫严重。今年来由于农民收入提高,村干部腐败现象日益加重。加上“三乱”屡禁不止,各种达标、评比、形象工程层出不穷、变本加厉,部分地区农民负担极为沉重,造成农民与基层干部的矛盾日趋激化,部分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增加了农民的不信任感,也必将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影响和制约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三农问题形成原因 1、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及由此造成的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 三农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愈加凸显,最根本的制度障碍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我国长期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不合理,这集中反映到我国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城市及工业倾向。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财政支出体 2制使农民负担重、增收困难的制度性因素。首先,目前我国对农业的财政开支仅为2000亿元左右,不到财政总开支的11%,如果扣除农民每年所缴纳的1200亿元税、费,净投入仅800亿元左右,投入明显偏低。其次,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农村承担过重的义务教育费用。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起来也只有11%,县XX县区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在现行体制下,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主要被转嫁给了农村社会和农民,加重了农村和农民负担,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税费征收不合理 我国农业税是根据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征收的,到现在已有47年,中国农村的情况在28年以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条例一直沿用至今而没有改革。《条例》规定农业税的纳税人主体,主要是合作社(后来是生产队)。对农业税征收主体,规定得并不明确,实际上是由人民公社(后来是乡镇人民政府)征收。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变化,集体组织变成了千万个小农,纳税对象由集体组织的法人变成了人。基层组织包括乡村两级的干部成了农业税的征收主体,都成了向农民要钱的征税人。 3、农民种粮积极性低,缺乏领路人 现在农民种地大都按照以前的种地方式进行,产量低而且浪费材料。每年种粮食的收入除去农药、化肥以及人工费就所剩无几。并且农业劳动强度大,要人每次都要精心照料,但往往一年收入还不如打工挣得多。所以很多人都想出去打工而把农业搁置下。由于农民缺乏领路人,他们不知道市场行情,有人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蔬菜,却由于丰收的时候没人要而滞销。这大大降低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 3发展之间的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2、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维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积极引导农民了解市场行情,给予农民正确的市场指导。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投入体制。 3、加强对农民的受教育管理,改变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现象 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就业、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农民贫困与其说是收入贫困不如说是知识贫困。它日益加重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边缘化的趋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将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鸿沟,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将会更加固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如果说,国家准备开始历史欠账对农民进行“补偿”,以解决历史“欠账”问题,那么就因从解决最基本的农民平等受教育的问题做起。 【结束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4 第8页 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