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及探析.docx

上传人:asd****19 文档编号:8976247 上传时间:2025-03-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及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及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及探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党和国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分析总结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指出我国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所以只要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一定会成为美丽的现实。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 若干问题 基本原则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一是受产量的影响,占农民总收入25%以上的粮食收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受价格的影响,主要农副产品价格的下降,直 1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受硬件落后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不仅影响农民消费,而且还影响农村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四是由于农民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尤其是受教育权没有得到保障,影响农民自身的素质,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同时,城市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与农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一是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二是城市偏向政策导致公共物品投资对城市倾斜,加剧了城乡社会福利收益之间的差距;三是工农技术进步不平衡导致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四)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五)土地管理法律政策不配套,影响农民权益的保护 《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3月1日正式事实以来,有关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时如何保护土地承包农户合法权益的相关配套政策一直没有跟上,《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物权性质的保护的规定,没有在现有的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政策中体 2现和落实,使政府发给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形同虚设,使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政府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缺乏认同感,影响了农民对权益的保护。 (六)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 乡镇对村委会选举的操纵和控制和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矛盾,使得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如果他们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一: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 (1)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结合起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2)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要对农民全面开展农业、林业、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及法律、 3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4)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既要加快培训现有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又要培训农民“走出去”所需要的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 (1)提高农民的产业知识水平,加强技能培训,从人的角度提高农业智力因素的作用;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均衡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3)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投入,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 (4)以工业化为理念,促进农村产业集聚,达到以工支农的目的;(5)以加大资金投入为基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三: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1)要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创新村务管理机制,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得到加强。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要建立创先争优机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 4人才基础。 (3)要建立起工作责任机制,提高各县(市、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科学决策、宏观谋划、驾驭市场、统筹协调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四。以科学发展观做好规划工作,统筹城乡发展。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应注意生活与生产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并重并举、人居与自然和谐、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建立城乡一元化体制,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网络平台,树立城乡统筹发展核心取向,追求城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境界。 (2)要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确保长期规划,能分期实施,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优抚制度等;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从而保证城乡公民公平竞争,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调节和配置的新机制; 五: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提升新农村活力 (1)大力培养教育新型农民,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内部活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和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宽范围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保证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外部活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争取更多市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增强 5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3)改革农村金融与财税制度。加快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培育农村信贷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完善对担保机构的监督框架。在农业补贴方面,应逐步增加农业补贴资金,稳定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原则: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从当地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注重各乡村特点,保持独特的地域特征,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 (3)坚持农民参与的原则: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在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民的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不尊重农民意愿,新农村建设试点不会有好的效果,不调动农民积极性,新农村建设不会有生命力; (4)坚持基础先行的原则:建设规划要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突出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容整治,首先确保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 6环境得以改善。 (5)坚持中心辐射的原则:规划要从宏观经济的理论出发,依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城市及城镇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经济中心的对接。(6)其次还要坚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政府在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问题上应该征求农民的意见;坚持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建设新农村必须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给农民看得见摸的着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利益;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二:建设新农村的“五大目标” 一要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二要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三要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切实得到加强。四要使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切实得到发展。五要使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五要五不要”。 第一,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第二,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第三,要民主协商,不要强迫命令。要善于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第四,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一代新型的农民,只有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思想觉悟和科技文化水平,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第五,要突出 7特色,不要强求一律。一是要体现农村特色,让农民生产生活更方便;二是要突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三要保持民族特色。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深刻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旨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应当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与此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系统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的要义和根本任务。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处理与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只有抓住我国的国情之一基本要求,才能制定出更加实用的、更加有效的方针政策;只有在诸多方面努力改善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助力于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云.关于XX省新农村建设思路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5[2]王雍君,陈灵.新农村建设论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王伟光.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J].半月谈, 82006[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孙续功.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山西日报,2006 [5]巫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崭新亮点[n].新浪财经,2006[6]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第10页 共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