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筑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大坝.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74751 上传时间:2025-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筑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大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筑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大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筑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大坝 ——写在小浪底截流之际      小浪底水利枢纽,如期截流!伴随着大坝的巍然耸起,人们的焦灼、疑虑,冰 消雪释。      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诸多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以及工程管理上全方位同国际 接轨的尝试,使小浪底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90年代以来,一直成为世人注 目的焦点。       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治黄难,难在泥沙。年复一年的泥沙淤积,在黄河 下游形成了举世罕见的地上悬河。迄今,下游河床仍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 两岸人民群众的头顶,犹如放置了一个硕大的水盆,随时面临灭顶之灾。为了减淤 除害,共和国的水利专家们绞尽了脑汁,先后提出了“下游加高堤防”、“下游大 改道”、“引汉刷黄”、“滩区放淤”等11套方案。经反复论证,最终专家们把 目光投向了小浪底。 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和济源市之间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在 承上启下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造物主赋予的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此地 成为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坝址。       小浪底工程,可以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 2.3%,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在防洪效益上,小浪底工程总库容126 .5亿立方米,可以使下游的防洪能力由当前的六十年一遇提高到一千年一遇,即 使出现万年一遇的洪水,通过上游三门峡、陆浑等水库的联合调度也可确保黄河大 堤的安全;在减淤效益上,由于水库淤沙库容为75.5亿立方米,可减少下游7 8亿吨泥沙的淤积,使下游河床20年内不会抬高———我们可以利用这20年的 宝贵时间对黄河采取蓄清排浑等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此外,它还具有防凌、供水 、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       在小浪底建工程,谈何容易:老天爷只给了我们一座可供选择的体积很小的山 体,而这座山体主要由缓倾角的砂岩和粘土质粉砂岩组成,从裸露的断面看,清晰 可辨的20多条断层线,把基岩割裂得支离破碎,远远望去就像一摞“千层馅饼” 。在这样的岩层中开凿,洞室形成原本就困难,遇上断层,洞挖作业就更加困难。 枢纽所有的100多个大小洞室,就这样纵横交错地布置在“千层馅饼”中。现实 逼迫我们要把左岸山体打成“蜂窝煤”。       此外,山体内多条隧道立体开挖引起的施工交通干扰,多次开挖对洞体围岩的 相互扰动,都给洞挖施工带来异乎寻常的困难。为了稳定山体,在隧道进口洞脸的 岩面上需加固和支护12米长的锚杆3224根,30米至40米的锚索578根 ,钻12米深的排水孔1382个,这一串串数字,把岩壁“钉”得密密麻麻,有 人形容这是在“纳鞋底”。       为了防止渗漏,需在大坝下面筑起一道混凝土防渗墙。这道“地下长城”,长 439米,厚1.2米,最大深度81.9米,是目前国内最深的防渗墙。施工槽 孔偏斜率不得超过2‰,就是说,这座地下墙体,墙角不得偏离设计要求16厘米 。这在地面上也难以做到……小浪底工程的技术复杂程度,国内首屈一指。       “小联合国”       小浪底工程的另一引人注目之处是,尝试与国际工程管理的全方位接轨。       工程引进了11.09亿美元的国际贷款,按照世行规定,必须进行国际招标 。通过激烈的竞争,以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为责任方的联营体中标大坝工程(Ⅰ标 ),以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的联营体中标泄洪工程(Ⅱ标),以法国杜美兹公 司为责任方的联营体中标发电设施工程(Ⅲ标)。       这些公司中标后,又将各自的部分工程以工程分包或劳务分包的形式分包给其 它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如此,在小浪底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生产关系。工地上,共 有51个国家的700多名外商和上万名中国建设者参加进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 “小联合国”。       如此多的国家参加同一工程的建设,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罕见。大家同台竞技 ,展现各自风采,这便使得小浪底拥有了与国内其它任何工程所不同的特点。       外商众多,在管理形式上也形形色色:有中—外—中,中—外—外,也有中— 外—外—中……你牵着我,我联着你,错综复杂。       就拿中—外—中这种关系来说,它像一块夹心饼干,两头是中国人,中间是外 商。在上层是由中方业主、监理单位组成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对工程的重大问题行 使决策权。中间层是以外商为主的承包商,他们依合同组织施工,是施工的责任方 。而基层是由中方组成的分包商,他们或从老外那里成块分包工程,或单纯为外商 提供劳务。这样,在施工管理结构中,就表现为处在上层的中方机构按合同约束和 监督外商履行义务,而外商又以施工责任方的身份来约束和管理在基层的中国劳务 或分包商。这就意味着中方与中方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从而在经济上没有直接联系 ,中方的意图要通过外商才能贯彻下去。       国别不同,各自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管理模式差异迥然。这一 切,都给工程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们能否适应这种复杂的环境?在同外商的同场竞技中,中国人到底能得多少 分?世人用极大的兴趣关注着……      索赔效应      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中国工人面对的,是陌生的一 切。      这里,没有说了就算的领导,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都必须遵循的唯一准则 就是合同———国际通用的菲迪克条款。在合同面前,无论是承包商还是业主,一 律平等,谁违反合同,谁受罚。于是,便发生了一系列让中国工人心绪难平的故事 ……       ———一名中国工人在施工中掉了4颗钉子,外方管理人员马上派人拍照。不 久,中方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函:浪费材料,索赔28万元。       28万元?能买多少钉子!外方是这样计算的:一个工作面掉了4颗钉子,1 万个工作面就是4万颗。钉子从买回到投放于施工中,经历了运输、储存、管理等 11个环节,成本便翻了32倍。       ———合同规定,施工现场,必须干净有序。某工程局导流洞开挖时收到一封 外方信函:“施工现场有积水和淤泥,根据合同××条款规定,限期清理干净,否 则我方将派人前来清理,费用由你方支付。”起初,中方颇不以为然:洞子开挖, 能没积水和淤泥?过了两天,外商派来了90名劳务前来帮助清理。当然,外方是 不会白干的,各种费用一算,共计200万元。       在小浪底,最难堪的应属某隧道局了,3000多人,辛辛苦苦干了9个多月 ,得到的报偿是,被外方索赔5700多万元。而他们的全部劳务费用只有540 0万元。也就是说,他们这9个月,分文未挣还倒贴了300万元。       在小浪底,没有哪个施工单位没有收到过索赔信函。几年来,中方收到的各种 索赔信函达2000多份,摞起来有一人多高。       起初,中国工人想不通,有人甚至跑到外商营地抗议。       然而,不管你想通想不通,低报价,高索赔,这是国际惯例!你要想同国际接 轨,就必须按国际惯例办事。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民族,心理上应该是强健的,他 应该具有海纳百川般的宽容与大气。       水利部领导和小浪底建管局领导,及时告诫施工单位,索赔是一种正常的商业 行为,我们要调整情绪,适应国际惯例。       索赔的权利是对等的:承包商享有,分包商、业主同样享有。可以说,索赔能 否成立与索赔量的大小,是衡量业主、承包商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尺度。随着时间 的推移,中国工人先是从心理上,后是从行动上渐渐适应了这种管理模式。       水电第六工程局小浪底工程项目部副经理王瑞林回忆起这段经历,感慨万端: 刚开始遇到索赔,我们茫然不知所措。后来我们一方面加强管理,不给外方索赔的 机会,另一方面也瞅准外方的薄弱环节,主动出击———向外方索赔。慢慢地,外 方的索赔函越来越少。到后来,Ⅲ标的外方经理杜邦主动找到我说:“以后没有特 殊情况,我方不向你方提出索赔,你方也不要向我方提出索赔。”       索赔,让我们付出昂贵的学费,那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Ⅱ标外方经理克劳斯先生非常幽默,如果他做了什么得意的事受到你的夸奖, 他会操着生硬的汉语说:“马马虎虎。”       许多外商在小浪底学到的第一句中国话就是“马马虎虎”。可见“马马虎虎” 是一些人身上的一种“通病”。       几年下来,在小浪底,这种“通病”渐渐不见了。       ———中外双方合作开挖排水洞,外方负责钻爆,中方负责除渣。尽管合同对 钻爆和除渣所用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中方总是慢半拍。月底一算账,中方每人 每月只得了30元钱。第二个月,曾经慢半拍的中国工人,个个像上足劲的发条。       一位干了几十年的“老水电”告诉记者,在老外手下干,有一种如履薄冰之感 :多用了材料,外商会不会索赔?完不成定额,外商会不会索赔?逼着你把每天的 工作做好。       小浪底建管局一位领导同志说:“我敢这样打保票,从小浪底出去的工人,今 后在国内将会更有竞争力。”       在小浪底,如果问我们和外商的差距在哪里?得到的回答,如出一辙:管理!       管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记者曾请教过一位先后在鲁布革、小浪底工作过 的“老水电”:为什么在鲁布革暴露出的问题是管理,小浪底还是?这位“老水电 ”回答:“因为我们缺乏认真的态度和细致的精神。”那么再追问下去,为什么会 缺乏认真的态度和细致的精神?经过小浪底锻炼的工人最有感慨,那是因为我们缺 乏一种机制:一种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机制。       不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不能给贡献大的人以重奖,依然没有真正打破“大 锅饭”。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大锅饭”,“马虎病”就永远不会消除,我们的 管理水平也只能永远在原地打转。       小浪底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谈起外商的工作效率,水电十四局小浪底项目部经理吴云红连连称赞:外商为 了提高工作效率,真算是绞尽了脑汁。譬如打钻,什么时候开钻,几分几秒钻了多 深,几分几秒提钻,人家都有详细的记录。回去后会认真总结,怎样将时间缩到最 短。洞身喷砼用了多少料,喷了多大面积,是节约了,还是浪费了,当天他们就会 用电脑进行细致的分析,随时调整,真正做到了多快好省。而我们呢?在施工中, 既没有日报表制度,也没有认真核算,要多少材料给多少,活干完了,亏了,亏在 哪里?不清楚。       水电三局小浪底项目部经理王新友感受最深的是外商的质量意识:一般在仓号 浇筑前,经过自检,监理检验签字后,就可浇筑,但外商却要亲自检验,哪怕有一 丁点不符合要求,他都会让你重干。有时要反复好几次才能拿上验仓合格证。外商 那股认真劲儿,有时,真让我们感到不可理喻:我们局在3#导流洞开挖施工中碰 到了断层带,按照外商的施工规定,开挖2米就必须支护,有一位姓刘的职工,接 班时,看岩石结构比较好,接连干了十几米,再回头支护。虽然他超额完成施工任 务,但等待他的是:开除。       “在小浪底,我们学会了资产经营。”OTFF董事长黎汉皋喜形于色地告诉 记者。“以前,我们的施工,基本上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不算投入产出账。施工 中碰到超预算,就向业主诉苦。挖一方土28元赔了,一诉苦,就会改成30元。 又超预算了,再跑去诉苦,就会涨成35元一方。现在不行了,签了合同就不能更 改,一方土28元就是28元,亏,也得干。逼着你去节约成本,学会资产经营。 ”       要走向世界,我们就必须遵从国际惯例。但是,“遵从国际惯例,并不是机械 地照搬照抄。国际惯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这是中 国工人的又一感悟。       OTFF联营体的引进,就是对这一感悟的最好诠释。       1995年8月,一条从小浪底传出的消息让世界为之震惊:Ⅱ标承包商单方 面宣布,小浪底截流延期一年。理由是导流洞洞体地质条件太差,不能保证安全。       Ⅱ标延期一年,这将意味着:承建大坝工程的黄河联营体由于不能交接施工工 作面要向业主提出索赔,世界银行的贷款利息增加一年,第一台机组将推迟一年发 电,仅这三方面的直接损失,预计将达40亿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菲迪克条款上无章可循。       1996年2月,水利部党组果断做出决定:成建制引进中国专业水电队伍— ——OTFF联营体,以劳务分包的形式承担了3条导流洞的赶工任务。这种劳务 分包,既遵守了国际惯例———没有改变业主与外商的国际合同关系,联营体与外 商签订的劳务分包同样按国际惯例执行;又具备了中国特色———无私奉献的民族 精神,各级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事实证明了这一创举所产生的强大威力:不但把贻误的工期全部追赶了回来, 而且使导流洞提前一个月完工。干成了外国人干不成的事。       “小浪底”意义,不仅在于建一座现代化的水利水电工程,更重要的是,它进 行了一场同国际接轨的全方位的探索。尽管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 教训),但是,通过这次同场竞技,通过这个“国际大学校”的学习,发现了自身 的不足,知道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接轨,路还有多远?       通过小浪底工程,是不是就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是不是我们已经具备了走向世 界的能力?       探讨起这个问题,加拿大国际工程管理公司的项目部副经理吉斯·普力先生没 有正面回答:“小浪底是我碰到的被承包商索赔最多的工程。这说明你们还有许多 工作需要改善。你们在国际招标中唯一有竞争力的,是你们廉价的劳务。单靠这一 点,是很难赚到钱的。”       自己人的回答,更加直白。吴云红说:“即使说通过小浪底的锻炼,我们适应 了国际惯例。但置身国内市场,又不行了。因为缺乏实行国际惯例的环境。你按国 际惯例办事,人家不按照;你提出索赔,人家不给;你能怎么办?再说,现在许多 业主,就是你的顶头上司,别说索赔,看你不顺眼,一句话就会把你撸了。”一位 参加过鲁布革工程的领导同志告诉记者,当年我们从鲁布革学到的东西,并没得到 很好的应用…… 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绝不仅仅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我们的原材料 市场发育也不健全,我们的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发育还不够快。此外, 种种不正之风的存在,也使我们同国际接轨有不少困难。       就拿招标来说,国际招标从招标设计、编制标书,到投标书评审、合同谈判等 全过程,都在国际通用条款约束下严格按规定标准操作。承包商处在公开、公平、 公正的同一条件下竞争。而国内如何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避免桌子下的交易,任 重道远。       采访中,有一位工程局的领导同志直截了当地说:“在小浪底,我们学到了很 多东西,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他告诉记者,和他们一起参与Ⅱ标建设的德国旭普林公司,承包的工程额达3 0多个亿,只来了16个管理人员。在国外,超过100人的建筑公司,就算是大 的了。国外,管理和劳务是分开的。每个建筑公司都有一个人才库,发现有用的人 才,就会随时纳入他们的人才库。招到工程,再从人才库中挑人;工程结束,人员 就各回原单位。这样,建筑公司就没有什么包袱了。而我们,每个局至少有1万多 人,还有退休职工。因为人多,每个工程局都有一多半人在家待岗。现在推行提前 退休制度,工龄满7年就可以退休。有的姑娘技校毕业,一直在家待岗,还没有尝 到上班的滋味,就退休了……       另一个工程局的领导说:“减员增效,安置富余职工,除了企业内部消化,还 迫切需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劳务市场等。”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工程局的领导这样感慨地说: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只要深化改革,奋起竞争,我们就能大步前进。〔原载1997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