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复习策略
张雪平
一、考点要求(略)
二、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篇目统计。(散文居多,小说也有,开始有实用类文本)。
地区 文章 作者 分值
全国1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22分
全国2 《马缨花》 季羡林22分
北京 《碧云寺的秋色》18分
天津 《敦煌》18分
上海 《 灯笼红》22分
重庆 《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22分
福建 《吟风》张绪佑22分
湖南 《谈静》 朱光潜17分
湖北 《雾》 季羡林18分
浙江 《乌米》 [俄] 阿•马•高尔基18分
辽宁 《雨韵》从维熙 22分
山东 《歌德之勺》张炜 18分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 18分
江西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21分
安徽 《我与地坛 (节选)》史铁生 22分
四川 《我爱水》 张秀亚 22分
广东 文学类文本阅读:《河的第三条岸》[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15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绝妙的错误》[美]刘易斯·托马斯 15分
宁夏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25分
江苏 《侯银匠》 汪曾祺 20分
论述类:《纯朴的嗜血者》18分
实用类:《晚清学人杨守敬》18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高分策略
(一)读懂文本的策略
1.“读懂”的基本要求:
(1)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2)明确文体
通过以上阅读,确定所给现代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同,要求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仔细研读确定阅读方向。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读后问问自己,本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物)……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情”,什么“理”……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2. “读懂”的具体操作策略:
充分吸纳文本信息。重点关注:题目、作者、注释(补充材料)、以及关键语句(特别是与行文思路有关的语句和作者抒情、议论以及有意味的语句)
(二)审准要求的策略
根据考纲,综观近年各地高考题,大致分为三种题型:语言理解题型 、分析综合题型 和技巧鉴赏题型。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1.语言理解题型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常见设问形式】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须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操作规则】
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常见设问形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操作规则】
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答题步骤: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常见设问形式】某句话中几个词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题步骤: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常见设问形式】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操作规则】
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
看句子是否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看句子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是总起句,则从句子所涉及的范围去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
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句义。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总之,理解词、句的含义,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纵观全篇,从整体上去分析、理解,注重上下文的联系,依文释词,依义释词,依文解句。
2.分析综合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通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的可爱(或值得珍惜等)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操作规则】
分析综合题考查的主要是对作品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
答题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摘录、提取关键词归纳;若是要求理解段意,则或理清段落层次,提取要点组合答案,或摘录中心句作答;若是要求理解篇意,则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篇章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等,抓住一些关键句、关键词进行全面归纳;若是要求理解中心思想(主旨),则须有整体意识,从内容、立意、构思、结构等多方审视全篇,寻找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或摘录或提取,准确全面的组合答案。
3.技巧鉴赏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本文以××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操作规则】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
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对比等)。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再次,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
(三)分题材阅读策略(施丛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