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案
年 级:高二 使用时间:2014-6
主备人:曹小娟 使 用 人:曹小娟
课题
唯物论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知识点,增强理解和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运用知识点分析现实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教学重点
夯实基础,加深解题技巧的积累,理论联系实际中灵活运用知识点。
教学难点
系统总结知识点,夯实基础,标志疑难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课 时
1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导学单
教学流程
复备栏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 的组成部分。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是不依赖于 ,并能为 所反映的 。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 的物质形态。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体现:
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 。这三者都是 的 的要素; 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 的规律。
⑵世界物质性原理内容: 是物质的; 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 ,使 和 相符合。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 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特点不同:运动是 的、 的和 的。静止是 的、 的、 的。
联系:物质世界是 和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诡辩论。
4、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 的、 的、 的联系。
5、规律是 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
6、规律是 的, 、 和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而不能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合作探究
1、 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的不同。2
2、 区分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的根本特性的不同。
3、规律是永恒存在的、万古不变的,对吗?
4、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
达标测验
1、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C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庖丁解牛”事半功倍,“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B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
3、“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5.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7.“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C. 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8.“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 )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拓展提升
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