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愈趋激烈,车型细分等级越来越多的同时,厂家对于车身分类的描述更是层出不穷。消费者在选择车型的时候,往往会喊不出某些拗口的生造词,甚至读起来都不明就里。当然这是因为厂商乐于用一些“新派造词法”制造噱头与话题,争夺眼球和曝光度。商品推广的手法无可厚非,让人担忧的只是消费者甚至行业长期得不到系统的指引,对于整个汽车市场的秩序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构筑,总会有些不利影响的。在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较为常见的车身名词,希望各位看官能够在定义某款车型的车身分类时,能够对上号入上座吧。 (一)车身形态 这里要先明白什么是“厢”。“厢”就是一个封闭的功能区间,包厢、厢房,不同的厢之间是有明显
2、的分割标记的。于是,在定义汽车厢数的问题上,可以通过车身侧面的形态,看看有没有明显划归出形状截然不同的数个厢体便是了。 1、三厢顾名思义,三厢指的就是引擎舱、乘员舱与行李舱有着明确界线的车型,简而言之就是俗称“有尾的”。三厢的车型包括了轿车(Sedan)、轿跑车(Coupe)、大部分跑车(Sports Car),而作为轿车的变种车,休旅车(Avant/Estate/Wagon)、掀背车(Hatchback)以及溜背车(Fastback)不在此列。 2、两厢两厢车指的是仅包含引擎舱与乘员舱两个厢体的车型。至于两厢车的行李舱,则被视为从乘员舱分割出来的一个空间,而并不是在设计车身的时候便独立出来的
3、功能区。两厢车通俗的说法就是“没有尾巴的”,也就是从车顶线条,顺延着往下,不用经过由接近水平面的线条所形成的车尾,便直接延伸至车尾的竖平面。两厢车的形态主要包括了掀背车(Hatchback)、Fastback(溜背车)与旅行车(Avant/Estate/Wagon)。对于国内媒体将两厢车等同于掀背车,而溜背车与旅行车自成一格,甚至将旅行车归类到单厢车,而且在很多人观念中形成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笔者只能表示有点无力了,当成“中国特色”来接受又过不了自己那关,真纠结。3、单厢 单厢车也被称为厢式车,这是对面包车、Van、子弹头等各种车头车厢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车型的统称。国内将旅行车归类到单厢车,也许
4、是将休旅车与旅行车混为一谈了吧。旅行车是轿车的变种,而休旅车则是卡车或者小客车的变种,它们的共同点只是功能上的相似。 4、二点五厢(Notchback) Notchback描述的是那些有一个流线型的小尾巴,从车顶下方较为柔和地过渡到车尾竖平面。Notchback综合了两厢流畅的尾部曲线以及三厢车拥有“尾巴”的特点,因此将Notchback原创地翻译为二点五厢吧。其实部分的溜背车,例如奥迪A5 Sportback、MG6,并不是一“溜”到底,还留下一个小小的尾巴,也是属于Notchback的范畴。如果硬要将Notchback这种不伦不类的车身类型归类到主流的形态,那只要将“二点五”四舍五入变为“
5、三”就OK了。 奔驰CLS就是很典型的Notchback,各位读者消化消化吧。(二)车型分类1Sedan/Berlina/Berline/Tourism:中文意思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轿车。这个不用多说了,常规的三厢结构,乘员舱有四扇车门,座位数量不超过三排,后备箱盖可以带后挡风玻璃一并打开。车顶也不可以带“变型”机构,当然天窗除外。Coupe/Berlinetta:双门跑车,2座位或者4座位均可。除了Convertible(早期汽车的车顶主要使用可活动式软篷)以外,Coupe可以说是近代绝大部分车型的鼻祖形态,日产阳光、宝马3系以及奥迪A6等等,都以Coupe车型发家。虽然与轿车渊源深厚,但将Co
6、upe翻译为轿跑车又貌似不精准,并非所有的Coupe都与轿车使用相似的布局,或者从轿车演化过来的,例如Z4M Coupe,它是用来与敞篷版Z4 Roadster区分的,总不能把前者翻译成Z4轿跑吧?Hatchback:掀背车,也就是后挡风玻璃能够跟随后行李舱盖被打开。翻查资料,Hatchback的定义当中有一条是,“行李舱的空间与车厢没有明显的分界”,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说能够将后排座椅放倒,将行李舱与乘员舱打通就可以了。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三厢车如马自达6轿跑版,也是Hatchback了。Station Wagon/Wagon/Avant/Estate/Break特指由轿车底盘发展而成的旅行
7、车。旅行车顾名思义,就是用以满足中长途出行需求的车型,于是旅行车的一大特点便是拥有一个容积超大的装载空间,后行李舱容积超过1000公升的旅行车不在少数。而这也是旅行车与两厢掀背车的主要区分手段,掀背车主要是以紧凑以及短途出行为目的,因此行李舱容积很少会超过400公升。基于轿车平台,因此旅行车拥有与轿车相去不远的驾乘性能以及配置级别,因此对于喜爱自驾出行的人而言,旅行车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欧洲,很多车款都会推出旅行版,以满足欧洲人民驾车周游列国的喜好,例如奥迪会将旅行版车型称作Avant,奔驰则会以Estate命名之,同样地瞄准欧洲市场的马自达6Wagon就是马自达6的旅行车版本。(二)
8、车型分类2MPV: 多功能车,Multi-Purpose Vehicle(Van)的缩写。因为MPV的经典布局,是前中后三排共7个座位,所以在港澳地区也被俗称为“七人车”。 MPV传统上被划归到单厢车的类别,即便它们大多从轿车底盘衍生而来。虽然MPV的概念是近代才提出来的,不过世界上第一辆融入“多功能”理念的车Stout Scarab,早在1930年代便以车厢内体现了180度旋转座位的概念而宣告诞生。其后,MPV这个概念更多的以“Minivan”来表现。1950年大众的Type2,便是现代MPV设计理念的雏形,以轿车甲壳虫底盘为基础,拉伸底盘长度并沿用机械布局,然后使用类似巴士外壳制造而成,以
9、容纳更多乘员以及行李为目的。 基于轿车底盘研发,车身在1.5米或明显高于普通轿车,那就可以被称作MPV了。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鼻祖是“吉普车”,由美国的军用以及民用越野车制造商Jeep音译过来。在中国以及美国本土,还有不少以“吉普车”来代表SUV这个车型的现象,可见Jeep形象之深入民心,亦可以说Jeep是SUV的创始者。SUV的风行从美国开始,以轻型卡车以及Pick-up为基础,加入四驱系统以及针对通过性的一系列改良,起用全封闭式车厢以及偏重家用风格的内笼设计,全地形多功能车便宣告诞生。有人提出,是否非承载式车身是SUV与Off-Road的分界点。美式SUV
10、多基于轻卡车以及Pick-up而制造,因而会沿用非承载式车身;欧洲的以及日本的SUV则多以轿车底盘为开发基础,因而多是承载式车身。不能以车身形式一概而论。总之,只要有一定的通过能力,并且拥有一定的家用车的实用性,就是SUV;而是以越野能力为第一追求,只保留一定的乘坐舒适性以及公路行驶性,那就是Off-Road。 Crossover: 综上所述,如果你看到一辆车除了像SUV之外,还宣称自己是一辆Coupe,例如宝马X6这类的,那么就把它放到Crossover跨界车的类别吧。跨界车一直以来都是车厂突破传统,突入细分市场甚至创造细分市场的方法,像SAV、新概念轿跑、CUV等等这些概念,便是将两个不同
11、级别的车型特性融合,避开饱和或者竞争激烈的常规级别市场,以擦边进攻取得销售量。跨界车欢迎一切糅合多个不同车型派别,而无法单纯地归为的混血儿。 X6可以说是跨界车当中跨得最彻底的。(三)车顶形式1 车顶还有形式之分吗?不就是可以动和不可以动这么简单的事情吗?按照车顶形式来划分,是另外一种车型区分的方式,它不同于级别划分的体积以及用途的概念,是一个车身形态的划分方式。其实如果要细化去做细分的话,车顶的形式也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所有的敞篷车都叫Spyder,也不是所有的非敞篷车就叫Sedan(轿车)或者Coupe(双门跑车)。 1、车顶固定式:上文已经有提及的车顶固定式车型,除了主流的Sedan、H
12、atchback以及Coupe等等以外,还有一些数量不多,但都属于经典设计,并且在现今仍然在车坛时不时地露露面。 Fastback: 译为“溜背车”也可谓传神。Fastback意思就是从车顶到车尾之间的过渡,是通过平滑的斜面完成的。当初溜背形态的出现,就是为了模仿水滴的形态,提升车身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在溜背形态在1930年代被创造出来之后,由于造型对于当时车坛来说过于前卫,专门的修饰词“Fastback”在20余年后的1954年才被收录入词典。同样地,溜背是有限制条件的,那便是它必须是用在后挡风玻璃不会随着行李箱盖被打开的车型上。典型的溜背车包括了大众老甲壳虫、保时捷911车系等。 后挡风玻璃
13、不会连着后舱门被打开,才是Fastback。所以911是溜背,MG6不是溜背,A5 Sportback也不是溜背。 Liftback: Liftback与Hatchback的开门方式相似,将后挡风玻璃与后行李舱盖做成一体,也就是后挡风玻璃能随着行李舱盖被打开。而与Hatchback不同的是,前者车身形态是三厢或者二点五厢的Coupe,可以说是Coupe的一个子类。在八、九十年代,Liftback造型可谓风光一时,保时捷924、马自达RX-7 FC3S、丰田AE86斜背版等等,均是Liftback的经典之作。 CR-Z是Hatchback还是Liftback?看看CR-Z的车身形态以及后舱门开启
14、方式就知道了,斜背造型,后挡风玻璃可一并打开,答案已然揭晓。那么86呢?各位聪明的读者应该知道怎么判断了吧。Hard top: 硬顶,起初对硬顶的定义是可以拆卸的硬质车顶,但如今演化为对车门无窗框设计的总称了,例如旧款的斯巴鲁翼豹,GD或者更久远的GC时代的翼豹,便是无窗框设计,在美国以及欧洲会被称作Hard top。(但如今斯巴鲁的车门开始有窗框了,于是不再归类到Hard Top类别) 留意这辆GDB-F的车门,没有窗框,于是被列入Hard Top行列。(三)车顶形式22、车顶活动式: Cabriolet /Convertible: 国内很多媒体或者车友,只要是开蓬车就会叫“开蓬跑车”,如果
15、将这个笼统地将开蓬形式的车型归入到“跑车”类别,那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和乌龙了。Convertible,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转化的,只有可以完美地呈现有顶状态与开篷状态的车型,才能被称为Convertible,或者说,在设计之初,就是同时将敞篷效果与有顶效果考虑进去,才能被称为Convertible。而Convertible的篷可以是布质的软顶,也可以是金属的硬顶。Carbriolet,是有顶篷马车车厢的意思,随着汽车的出现,现在引用为称呼顶篷能够开合的汽车了,与Convertible同义。 打开顶篷的E93完全开阳,而关上顶篷的E93与E92乍看之下分别不大,这就是两种形态都力求完美呈现的结果。T
16、arga: Targa的由来有一个典故。保时捷以著名的拉力赛段Targa Folio之名,为这种半开篷形式命名。Targa的开篷更准确说是“开顶”,将车顶掀开。车顶的材质不限,只要在开顶的状态下,车子的B柱仍“健在”那就能算进Targa的范畴。注意,如果某款车型的后缀是T,而这个T是描述开篷形式的,那就要和以下要说的T-Top加以区分了。 Targa已经广义地引申为半敞篷了。T-Top: T-Top顾名思义,就是在敞篷之后能够在车顶看到一个类似字母“T”的框架从前玻璃上方的车顶延伸至后玻璃上方的车架的构件。当然这道杠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左右两块可以移除或安装的车顶。 细看AW11车顶,中间那道纵向
17、杠,便是“T”的来源。 Spyder(Spider)/Roadster: Spyder来源于“蜘蛛”。Spyder的车身形态由来已久,起初是始于拥有全天候敞篷(当然有个所谓车顶意思意思,以备不时之需)设计的车身造型,与蜘蛛有几分相似,于是便以Spyder为这种车身形态命名了。因此Spyder/Roadster是为敞篷形态而设计的跑车,车顶只是以备不时之需。如果非要字斟句酌地将Roadster与Convertible分开,Spyder的定义,可以很简单地判断:敞篷比有篷好看,或者说车篷关上后,总是没有敞篷的形态协调,那便是Spyder/Roadster了。 四)各种“门”1 别遐想什么“燕赵门”
18、瘦瘦们”了,这里的门指的是车门。在车门的定义上,英国人和美国人首先就吵起来了:英国人认为,有窗户的就能叫门,所以Mini是三门掀背车,高尔夫是五门掀背车;老美不干了,你不是给人进出的还能叫门么,于是在美式称呼上,Mini和高尔夫分别是双门掀背车与四门掀背车。由此衍生出的问题是,奇瑞风云是五门轿车还是四门轿车,同理地还有MG6和马自达6轿跑版呢?个人比较认同英国人的分类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很简单地表达出这辆车后备箱的开启方式。把后备箱盖算上一个门的话,那就表示这款车的后备箱门连着后挡风玻璃一起打开,开口面积相当大,也大致能想象出这款车打开后备箱之后的形态如何了,用四门版与五门版来区分马自达6和
19、马自达6轿跑是不是也不错呢。好,上面可以说是题外话,我们来看看有关于各种奇怪的“门”的车身名词吧。 1、对开式车门(观音门): 其实准确来说,对开式车门是一种后开门方式外加前开门的混合体。最著名的对开车门,莫过于劳斯莱斯的旗舰银灵(Silver Ghost),到了今天银灵的入替者幻影(Phantom)还依然坚持了这个标志性的传统,甚至100EX亦通过后开式车门表达这一元素。后开式车门是对开式车门的原型。后开式车门(Suicide Door,字面翻译过来是“自杀门”,是的,就是自杀门)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开门方法。有记载的后开式车门使用者,是1928年奔驰170车型。“自杀门”的名字由来于当初后
20、开式车门,在行车的同时如果门没关紧,容易因为撞风而被风力撑开,车内乘员便很容易掉出车外。于是使用后开式车门,便无异于为自己埋下一个被自杀的种子。当然,二十世纪中期的黑帮以及暗杀组织对这个设计倒是很钟情。为了掩人耳目以及躲避警方的追查,他们非常乐于用“被自杀”让某些人消失,尤其在车内谈判破裂之后,用后开式车门制造“意外”,将被害人设计成失足掉下车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当然亦因为后开式车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而逐渐式微,虽然它会让后排乘客非常尊贵地上下车,方便前排的司机迅速打开车门。只不过,为了图这点方便丢了安全可不值。除了传统的对开式车门外,近些年还出现了一种对开门的演化形式,这种形式最早在马自达的RX
21、8上出现,而后又在Mini Clubman上再度出现,相信熟悉这两款车的同学都知道那是什么样子了。 劳斯莱斯100EX亦将劳斯莱斯经典的后开式车门复刻,会不会再次成为黑帮新宠?开玩笑啦。这哥们在Delahaye Type 135上演示自杀门是怎么“被自杀”的:“假如在开车,车门没关紧,被风吹开了,万一失足”2、鸥翼门(Gull-wing): 同样地,国人在不少人云亦云的指引下,认为所有往上开的门都被称为剪刀门(或者鸥翼门等等)。但其实同样是往上开启的车门,也会因为门关节的位置不同,以及开启后的形态不同而有细分。鸥翼门最初的创始者是1952年的奔驰300SL(W194),随后两年后的量产版W1
22、98便正式宣告鸥翼门进入“民用”,虽然只是“先富起来”的一小小小撮。车门枢轴位于车顶,并且左右门枢轴之间距离非常近,于是车门便会连着车顶的一小部分而被开启。而鸥翼式车门也因为开启之后,车身以及车门的形态酷似海鸥展翅翱翔而得名。随后300SL复刻作品SLS AMG,即便车身造型早已不同,细节亦处处显露奔驰现代化的设计,但继承了这一鸥翼式设计的车门,便能被一眼辨认出其300SL复刻版的身份。 鸥翼车门在被创造出来之后可谓令车坛为之一震。SLS AMG,打开车门算是向前辈敬礼吗?1981年的怪车Delorean DMC-12,也是采用鸥翼开门方式。(四)各种“门”23、剪刀门:和劳斯莱斯以及奔驰一样
23、坚持使用某种开门方式作为自己品牌标志的,还有超跑名流兰博基尼。第一辆使用剪刀门概念的车型是1968年阿尔法罗密欧的Carabo,出自Berton设计室的设计师Marcello Gandini。而第一个投入量产的剪刀门车型,则是由同一位设计师所担任开发的兰博基尼Countach。之后,凡是兰博基尼的顶级跑车,Countach之后是Diablo、接下来是Murcielago以及Revonton,均使用剪刀门设计。不过兰博基尼对于剪刀门的钟情并没有泛滥,在级别稍低的非顶级“林宝”上,例如Gallado,就不会看到剪刀门设计的出现。这种开门方式的定义,“剪刀”可以说是最贴切的,剪刀的转轴,只允许刀片
24、围绕转轴做围绕转轴的二维转动,而不能做轴向的移动。对于剪刀门,兰博基尼执行起来也是最坚决的。你不会看到有任何一扇兰博基尼剪刀门是往外推出哪怕一点点再向上翻设计师死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坚持就是胜利,现在兰博基尼得到的是,“剪刀门又被称为林宝门”这句约定俗成的话。我们说的改装剪刀门,由于本身车身设计局限性,并不能百分百地以兰博基尼的方式开启,而必须先往外打开少许。所以,这些门从来不称自己为剪刀门,而是LSD,Lambo Style Door,只以兰博风格自居,也算是实事求是了。虽然Lamborghini的剪刀门几乎成了它的独家造型,但也有其他一些量产车型有使用过,最知名的莫过于布加迪的EB110了,
25、同样使用剪刀式车门的它,同样堪称一个车坛神话般的车型。这便是设计怪诞的Carabo,不过形态和不久后问世的Countach非常接近,剪刀门更是保留下来。剪刀门开启之后宽度不会有任何的改变,这才是剪刀啊。4、蝴蝶门如果说鸥翼门的开启气势如虹,剪刀门开启风度翩翩,那么这扇蝴蝶门则可以用唯美惊艳来形容了。蝴蝶门是用来定义那些车门打开之后,从车头正前方看过去,车门正面朝前,并且朝上同时翻转约九十度所形成的形态,状如蝴蝶之羽翼。用蝴蝶来为这个华丽的开门方法命名,实在是实至名归。一般要实现蝴蝶门的开启方式,门的转轴就必须安装在A柱,然后以A柱为轴心将门朝前上方开启。当初蝴蝶门之所以被发明出来,就在于为参加Group C以及IMSA GTP/Camel Lights赛事的赛车,提供一个车手快速进出赛车的方法。朝前上方打开车门(连着驾驶舱),确实是这些浴盆式车身赛车最好/唯一的开门方式。而至于到后来,这些顶级赛事的元素被引用到民用车当中,当然这些民用车也不是一般的民所能用的啦,蝴蝶门的使用者包括:法拉利Enzo、保时捷911GT1、迈凯轮F1以及拥有迈凯轮血液的奔驰SLR Mclaren。性能不够格的车还是不敢造次,除了丰田Sera之外。虽然丰田Sera自称自己用的是鸥翼门,但无论从形态还是定义来看,这更应该被称为蝴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