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25583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1-03-01 15:57:17 作者:恩施州人民政府 编辑:今点辰光 来源:www.ESRD 阅读:1003 次  第三篇 改善基础设施   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以道路交通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农村条件、推进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 第六章 构建快捷交通运输网络   按照“县县通铁路、高速公路,乡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油路”的目标,逐步建成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八个县市至州城“两小时交通圈”及与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连通,确立恩施州在中西结合部和武陵山区交通枢纽中的战略地位。   加快铁路建设。加快铁路通道和枢纽建设,建成渝利铁路、黔张常铁路,加快推进安恩张铁路建设,加大恩黔铁路、郑渝铁路过境恩施的前期工作力度,铁路总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   完善高速公路网。建成沪蓉高速巴东段、恩施至来凤、恩施至黔江、利川至万州、恩施至奉节高速公路,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力争开工建设五峰至来凤高速,积极推进神农架至张家界、利川至来凤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为实现县县通高速,构建全州“三横三纵一支”高速公路网奠定基础。   畅通州内循环线。调整国道、省道网布局,加大干线公路、重点旅游公路等改造升等力度,建成恩施、利川环线快速通道,巴东、建始、咸丰、来凤绕城线,鹤峰大垭隧道、巴东至野三关、鹤峰城区至宣恩当阳坪、巴东长岭至泗淌、利川至彭水等重点工程和大峡谷、腾龙洞、坪坝营、神农溪等旅游公路。实现8县市通二级以上国道,100%建制乡镇通国省道二级公路,重点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公路高等级化。   打造农村公路网。建设农村公路23000公里,进一步打通乡与乡、村与村及区域间重要循环线,完善农村公路网结构,力争实现拆并建制村通公路,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打造安全舒适、畅洁绿美的农村公路网。   着力建设航空港。积极推进航空一类口岸建设。完成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增加营运单位、开辟新航线、增开航班、扩大服务范围、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扩大航空运输量,增强保障能力,满足扩大对外开放和运输量增长的需要。   加强港口及水运体系建设。推进长江巴东港及清江恩施港航运工程建设,加快三峡库区长江支流航道和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工程建设,提升内河航运功能。实施农村公路渡口渡船改造和渡改桥工程,基本形成设施完善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   努力构建综合运输枢纽。着力打造恩施主枢纽和利川、来凤等8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以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城际、城市和城乡交通相互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努力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 专栏3: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机场-- 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 铁路 --渝利铁路、黔张常铁路,安恩张铁路,恩黔铁路、郑渝铁路,恩施铁路物资专用线。 高速公路 建成沪蓉高速巴东段、恩施至来凤、恩施至黔江、利川至万州、恩施至奉节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五峰至来凤高速公路,积极推进神农架至张家界、利川至来凤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 州内循环线 建成恩施、利川二市环城线等3个一级公路项目,巴东县城至野三关等国省干线二级公路、重点旅游公路和农村重要二级公路项目。 通达通畅工程 建设农村公路23000公里,力争实现拆并建制村通公路,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港口及水运 以长江巴东港、恩施清江港为龙头,配套完善巴东港长江三个港区,推进三峡库区巴东沿渡河、鳊鱼溪等五条长江支流航道工程,完善长江巴东港口功能;以清江恩施组合港为重点,建成清江沿线旅游、综合码头,推进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工程,提高内河航道通航能力。 客货运站场 力争建成6个一级客运站、 8个二级客运站、6个三级客运站、35个乡镇五级客运站和5个一级货运站、8个二级货运站共68个客货运站场。   第七章 加强水利电力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一是防洪减灾。加快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推进清江干流治理工程建设。二是民生水利建设。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大力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我州灌溉面积占农田面积比例;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标准;推进应急抗旱水源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加大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力度,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启动农村塘坝环境整治工程,美化农村生活、生产环境。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恩施市、咸丰县等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步伐,提高水源应急保障能力;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增加供水能力。四是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强恩施市、利川市等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五是水土保持。继续大力推进长江上中游、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革命老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石漠化治理和利用外资项目。六是水生态修复。加强城区主要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重点水库水生态环境。七是水利水产行业能力建设。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完善水利信息化体系;加强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电网建设。优化电网建设结构,完善电力外送主通道,实施渝利铁路、黔张常铁路、安恩张铁路配套供电工程以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区域性电网,建成武陵山区重要电网中心,城乡用电条件明显改善。 专栏4: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143座三类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全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2013年前解决规划内138.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基本完成172.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任务。 灌区建设与节水灌溉 完成15个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新建宣恩县、鹤峰县共12个小型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实施云龙河等22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 水源工程 建设州城应急备用水源,实施车坝河水库备用供水工程、带水河右源一级支流清水河应急水源工程;实施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鹤峰县重点水源工程;实施乡镇饮水水源工程。 城市防洪 实施恩施市、利川市、来凤县城区防洪工程和巴东县重点乡集镇防洪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 基本完成全州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目标。 水土保持 全面启动易灾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进一步推进革命老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和石漠化治理项目。 山洪灾害治理 实施全州山洪灾害治理非工程措施项目。 <font style="BACKGROUND>第八章 改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信息化进程,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强化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对有线网络进行双向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发展移动宽带通信,建设“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框架。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第四篇 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产业兴州战略,加快优势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州域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 第九章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加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逐步把恩施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基地。   一、加强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   围绕“六百双五”目标,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专业乡镇、专业村。到2015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5%。   茶叶:全州新建茶园20万亩,每年改造老茶园4万亩,力争5年内完成全州20万亩老茶园改造任务,到2015年,建成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万亩,总产量达到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种植业亩平产值3500元,产值达到35亿元,茶叶加工、贸易产值达到45亿元,茶业相关产业(茶苗、茶文化、茶旅游、包装、运输等)产值达到20亿元。   蔬菜:高山蔬菜种植基地以32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基地板块,总面积60万亩。地方特种菜重点发展凤头姜、山药、白皮大蒜、莼菜、葛仙米等品种,总面积25万亩。山野菜重点发展薇菜、葛、厥菜、遏蓝菜(又名虎耳菜)、鱼腥草,总面积15万亩。食用菌规模达到6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全州高山蔬菜、地方特种菜和山野菜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产量达150万吨,蔬菜综合产值达40亿元。   畜牧:推进形成以“一体两翼”(以生猪业为主体,牛羊业、家禽业为两翼)为主,以兔、蜂等养殖业为辅的特色畜牧产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全州出栏肉猪700万头,肉牛18万头,肉羊100万只,出笼家禽1500万只,畜牧产业综合产值(含加工、流通)达100亿元以上。   林果:水果产业重点建设长江流域巴东10万亩甜橙带、清江流域15万亩宽皮柑桔带、酉水流域10万亩柑橘白柚带和省道“椒石”10万亩优质梨线、国道“318”优质梨猕猴桃线15万亩以及20万亩城镇近郊小水果区。干果主要发展板栗和核桃,其中板栗基地40万亩、核桃基地20万亩。完成全州10万亩低产劣质果园改造任务。到2015年,全州林果面积发展到14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45亿元。其中水果面积80万亩,综合产值24亿元;干果面积60万亩,综合产值21亿元。抓好油桐、油茶和漆树基地建设,力争建成20万亩油桐基地、30万亩油茶基地和10万亩漆树基地。   地道药材:加快12个万亩中药材乡镇、48个千亩中药材村和百里紫油厚朴长廊建设。到2015年,全州地道药材板块基地发展到170万亩以上,其中草本药材基地9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80万亩,综合产值35亿元。   烟叶:实施烟水配套整村推进,加强烤晾房等设施建设,深化优质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白肋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95%以上的烟叶生产面积实现基地化。到2015年,全州基本烟田面积达到100万亩,烟叶种植规模稳定在62万亩,收购计划稳定在190万担,烟叶收购值达12.63亿元。   魔芋:以40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东部、西北部、西南部三大基地板块,到2015年,全州魔芋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达到7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亿元、加工业产值10亿元。   优质粮油:建优质米基地面积10万亩、优质马铃薯商品基地100万亩、优质小杂粮(高山芸豆、小杂豆)基地面积5万亩、双低优质油菜面积60万亩。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以现有州级重点龙头企业为基础,外引内联,每个优势产业确定3-4家重点龙头企业,集中资源扶优培壮。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产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盘活存量,整合重组,做大做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有关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领军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州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过10亿元的1家,过5亿元的5家,过1亿元的20家。支持一家本地公司成长为上市公司。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特色农业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建设茶叶、特色蔬菜、畜禽产品、魔芋、中药材加工、特色饮料(酒)系列、粮油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等产业集群。粮食加工以加工优质大米、小杂粮开发和马铃薯精淀粉、薯片、薯条加工为重点,油料加工以优质菜籽油开发为重点。茶叶加工以名优茶开发为重点,名优茶比重达到60%以上。高山蔬菜加工以蔬菜汁、蔬菜饮料和脱水蔬菜加工为重点;地方特种菜加工以姜制品、山药制品、大蒜素提取、罐装莼菜加工为重点;山野菜加工以薇菜、蕨菜、复原菜、葛产品加工为重点。魔芋加工以以膳食纤维保健品、饮料、仿生食品、环保型涂料等加工开发为重点。水果加工重点在30个柑橘主产乡镇均建立采后商品化处理示范厂,在50个水果生产重点乡镇各建立1座储藏保鲜库。地道药材以中药饮片加工和医药中间体提取,促进药化工业发展为重点。畜产品加工要加大改扩建屠宰加工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传统风味肉制品、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加快生猪屠宰向肉品精细分割转变,积极开发火腿、香肠等精深产品。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的加工园区1个,10亿元以上的4个。到2015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5:1,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扶持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批合作层次高、合作机制完善、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十二五”末,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00家,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50%以上。创省级示范社10家,州级示范社100家,县(市)级示范社400家。6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员收入比当地未入社农户高出30%以上,生产生鲜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达到50%以上。   加强农业名牌创建。加大品牌整合、注册和认证评定工作力度,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做大做强茶叶、蔬菜、药材、水果、畜牧等特色农业品牌,茶叶上重点进行“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咸丰乌龙茶”、“恩施红茶”、“鹤峰茶”五大品牌建设,力争把“恩施玉露”打造成为中国知名品牌。蔬菜上力争将“大山鼎”高山蔬菜打造成为中国知名品牌。水果上主打“贡水白柚”、“宣恩早蜜柑”、咸丰“糖梨”、“益寿”牌猕猴桃等品牌。药材上加大GAP认证力度,主打“香莲”、“紫油厚朴”、“中华板党”、“清江源黄连”、“巴东玄参”、“川续断”等品牌。烟叶上重点打造“清江源”优质特色烟叶品牌,力争成为中国知名品牌。畜牧上主要打造“思乐”肉类制品、“大派”火腿、建始景阳鸡等品牌,力争把思乐品牌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夯实农业品牌发展基础。加大富硒农产品开发力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标志产品认证,经认证的农业“三品”量占产品总量的比例超过50%。支持企业参加品牌申报评选工作,力争“湖北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湖北著名商标”分别达到45个、20个、40个。加大对品牌的营销、推介、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加快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建设。   三、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以率先实施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加快州、县(市)、乡镇三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搞好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服务。组织技术培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新设备。加大农机推广力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综合水平达到40%以上。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积极推行“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服务运行模式。   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按照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相兼顾的原则,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信息发布、质量检测、冷链运输、保鲜仓储等基础设施。以鲜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建设恩施州茶叶产地批发市场、马铃薯交易批发市场、城郊牧畜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和绿色果菜加工配送中心等专业市场。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购销网络、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四大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逐步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为基础,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逐步建立产销对接,国内与国际市场一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鼓励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产品营销促销,推行直销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力争将恩施州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州、县(市)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培养、引进检测人才,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完善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建立州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产品及兽药检测中心,开展畜产品及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检测,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   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州、县(市)两级植物病虫害防治监测中心和州、县(市)、乡(镇)、村四级动物疫病监控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动植物流行性、暴发性病虫草鼠害防控、检测基础设施,健全防控预案和应急机制,实现动植物疫情控制区域化、制度化、规范化,保障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信息服务窗口,形成资源、技术、人才及市场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重点建好各类农业信息网站、“农技12316”、“农村百事通”、“电脑农业”等信息平台。 第十章 突破性发展资源型新型工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发展资源型新型工业。做大做强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力争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一、做强工业支柱产业   绿色食品工业。深度开发茶叶、魔芋、特色蔬菜、特色饮料、畜产品和森林菌类产品等绿色食品,重点培育“清江源”烟叶、“恩施玉露”茶叶、“铁观音”茶叶、“长友”山野菜、“大山鼎”高山蔬菜、“思乐”畜产品、“安普乐”肉食品等一批特色品牌,努力把恩施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全州绿色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能源工业。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建成姚家坪等清江上游梯级电站、江坪河、淋溪河等水电站,全州水电装机达到400万KW以上;推进石煤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力争装机达到60万KW;积极推进风能、生物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展,支持齐岳山风电在完成一期工程基础上加快二、三期开发,支持武汉凯迪公司在来凤等地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建成生物质发电厂;支持太阳能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以建南天然气资源为依托,完善管道运输网,续建完成川气东送工程,扩建忠武线增压扩能工程,建成建南至利川支线、恩施至建始支线,形成以天然气运输为主体的管道运输体系,支持中国石化年产5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建设。推进宣恩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做好核电工业立项的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战略、战备性项目布局恩施州。到2015年,全州能源工业实现总产值60亿元以上,逐步建成“华中地区重要洁净能源基地”。   烟草工业。以恩施卷烟厂为龙头,带动烟叶打叶复烤、卷烟盘纸、嘴棒及卷烟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推动恩施卷烟厂技改升级,提升装备能力,争取产能达到100万大箱;积极争取中烟公司支持调优产品结构,提高单箱收入,力争卷烟均箱产值达9000元以上, 支持恩施卷烟厂培训研发中心项目建设。继续支持金叶烟草公司完善打叶复烤生产线及扩能改造,形成打叶复烤生产线年加工能力200万担以上;大力支持锦华纸业公司进行卷烟盘纸配套改造,扩能提升到A级卷烟盘纸4000吨规模。到2015年,力争全州烟草工业及配套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矿产工业。大力推进铁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重点支持武钢“双50万吨”、新兴铸管集团500万吨生铁和350万吨制件等项目建设,推进五氧化二钒和硫铁矿项目建设,抓好煤矿、磷矿和石膏、高岭土、大理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开发及精深加工,做好建设恩施钢厂的前期工作,努力建设全省重要的矿产工业基地。到2015年,全州矿产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建材工业。继续推进旋窑等量替换立窑工程,进一步优化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节能保温材料、高密度纤维板及木塑板等新型建材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水泥旋窑生产线,推进2.4万吨木塑产品和利川、咸丰石材开发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州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医药化工产业。围绕中药材资源精深加工,推进中药饮片、中间体、功能保健品及中成药开发,扶持化学原料药、生物生化制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生产。重点支持八峰药化资产重组,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支持香连药业、成城药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圣峰药业、时珍堂药业等企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州药化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二、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围绕发展壮大六大工业支柱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推进20个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和提升目前基础较好、优势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清洁能源、烟草支柱、铁矿开发、新型建材、石煤综合利用、煤炭产业、畜禽产业、茶叶精深加工、特色蔬菜精深加工、药化药业等10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壮大硅矿开发、林(化工)产品、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设备制造及电子电器仪器仪表装配、特色饮料(酒)系列、非金属矿开发、魔芋精深加工、磷化工、印刷包装(装潢)等10个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全州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以上。 专栏5: “十二五” 20个重点产业集群 ——6个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茶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特色蔬菜精深加工、出口创汇产业集群,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集群,特色饮料(酒)系列开发产业集群,魔芋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3个能源产业集群。石煤综合利用发电产业集群,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洁净能源(水电、风电)产业集群; ——1个烟草产业集群。恩施市烟草工业产业集群; ——5个矿产产业集群。铁矿开发产业集群,煤炭产业集群,硅矿开发产业集群,其他非金属矿开发产业集群,磷化工产业集群; ——2个建材产业集群。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林业特色建材产业集群; ——1个药业、药化产业集群。药化、药业产业集群; ——1个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设备制造及电子电器、仪器仪表装配产业集群; ——1个印刷包装产业集群。印刷(包装装潢)产业集群。   三、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和项目支撑工程   重点实施“双亿”工程,组织实施40个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和100个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培植壮大80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推进企业成长工程,全州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总量达到400户以上。实施“双十佳”扶持计划,选择一批优势企业进入“双十佳”给予重点扶持,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企业人才培训工程。增加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每年组织1—2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开展金融、财务、营销及现代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专栏6:工业重点工程 恩施烟厂装备改造及研发中心: 实施工艺装备改造,完成培训、研发中心建设。 武钢“双50万吨”项目 加快推进600万吨/年铁矿球团或冶炼项目建设,实现达产达效 。 新兴铸管集团500万吨生铁项目 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石煤综合开发利用 建设60万KW发电机组,配套建设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制砖厂。 水电开发 新建姚家坪等28座中小型水电站,新增装机170万KW以上。 风电开发 完成利川齐岳山风电场二、三期工程,总装机容量达15万KW。 城乡电网完善工程 以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电力外送主通道建设,继续完善城乡电网建设。 天然气开发 加强天然气资源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 水泥生产 大力发展水泥旋窑生产线,提高全州水泥产能。   第十一章 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使之成为全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努力把恩施州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的跨越。到2015年, 4A级景区达到8家以上,5A级景区达到1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以上。   一、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   坚持全州旅游“一盘棋”,突出生态风景、民族风情特色,优化以州城为中心,以北线清江山水画廊、南线民族风情走廊为两翼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以州城为中心,发挥立体交通网络和旅游要素相对集中的优势,把州城建成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打造覆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的北线清江山水画廊,以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恩施土司城、梭布垭、野三河、清江画廊、佛宝山、大水井等为节点,连接长江三峡,突出神农溪的节点地位,开通“双神线”,西与重庆万州相接,东与宜昌、神农架相通,共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覆盖宣恩、咸丰、来凤、鹤峰的南线民族风情走廊,以坪坝营、唐崖河、仙佛寺、贡水河、彭家寨、庆阳老街、屏山爵府、董家河等为节点,与重庆黔江、湖南湘西、张家界相连,共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融入大武陵旅游圈,形成长江三峡—恩施—张家界国际知名旅游金三角。加强与宜昌、重庆、张家界等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共建,形成恩宜合作区、恩渝合作区、恩张合作区框架。   二、加强重点景区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各方配合”原则,加快核心景区(景点)建设,强力推进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神农溪、坪坝营、清江画廊、野三河、唐崖河、贡水河、屏山爵府、董家河、仙佛寺等重点景区的建设。以景区延伸开发、景区与景区融合发展、增强配套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恩施大峡谷二、三期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搞好腾龙洞景区二期开发项目和利川土苗风情园建设;推动神农溪景区延伸开发建设;加快坪坝营二期项目进度,力争成为带动南线民族风情游的龙头景区;加快清江画廊、野三河等景区建设步伐,建设2—3个有震撼力的大牌景区;启动恩施龙洞景区建设;以恩施市、利川市创建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为依托,积极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   三、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重点开发鄂、渝、川、黔、湘、豫等八小时经济圈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巩固日韩、港澳台等市场,拓展南亚及欧美等新兴市场。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继续实行州县(市)联合、政企联合,每年捆绑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以上,统一开展宣传促销。整合各种新闻媒介资源,构建立体宣传网络。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开展网络营销和联合营销。重点办好恩施女儿会、龙船调艺术节、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土家摆手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着力培育旅游节庆会展品牌。   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按照所有A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基本配套达标的要求,配套完善“行、游、食、住、购、娱”旅游六要素,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整体需求。重视州城在全州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他县市的节点功能。着力构建进出恩施的快速旅游通道,加快州内旅游环线建设,重点建设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坪坝营三大景区之间的循环旅游公路,建成利川团堡至恩施大峡谷的旅游出口通道,加强恩施州游客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建设,建成县市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和景区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到2015年,建成星级饭店60家以上,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13家以上,实现每个县市都有四星级以上饭店。启动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等级评定,规范和引导农家乐健康发展。重视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引导形成一批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生产、销售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建设购物街、精品店等旅游商品销售业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强化州城购物、餐饮、娱乐等旅游要素配套,建设“中华土家女儿城”、“民族饮食街区”、“民族建筑街区”、“民族歌舞风俗演艺中心”和重点景区实景演出场所建设等项目。到2015年,力争建立有组团出境旅游资质的国际旅行社和培育1~2个省内知名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集团。   五、整合旅游资源   以培育“大旅游、大产业”的旅游发展体制为重点,着力发展州域旅游产业,把全州作为一个大景区打造。全面整合旅游景区资源,纳入统一管理。以州旅游委员会牵头,充分吸收其他8个县市及相关部门参与,整合六县二市的核心旅游景区,对跨行政区域的景区,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推介,统一经营,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利用和共同发展。对旅游实行整体策划,整体包装,整体推介;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开发全过程,促进资源的文化价值转换为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两歌三节”(龙船调、黄四姐、女儿会、纤夫节、摆手节)民族节庆品牌。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建,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市场分割,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利用恩施州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业,增加恩施旅游的内涵。   六、创建旅游名镇名村   高质量建设谋道镇为首批湖北旅游名镇创建示范镇,大力扶持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沿渡河镇、景阳镇、甲马池镇、高坪镇、走马镇、百福司镇等创建湖北旅游名镇;积极打造恩施市沐抚办事处营上村、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利川市南坪乡朝阳村、利川市都亭办事处龙潭村、建始县业州镇代陈沟村、巴东县沿渡河镇高岩村、巴东县水布垭镇三友坪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咸丰县甲马池镇坪坝营村、来凤县三胡乡黄柏村、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鹤峰走马镇升子村等为湖北省旅游名村;大力扶持条件具备的村镇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村)。   七、加强行业自身建设   积极开展城市创优、景区创A、饭店创星、导游创佳、旅行社创强活动,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规范旅游服务市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第十二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的要求,以建设武陵山区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服务产业新格局。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坚持“政府规划先行,企业自主运作,市场引导,政策扶持”的发展原则,以州城为集散地,以物流园区为载体,以交通网络为纽带,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快构筑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力争将恩施建成武陵山区重要的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支持骨干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引进省内及区域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加快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引导烟草行业、卷烟配送、食品加工等工业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联动发展。推进物流企业进园区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后山湾叶挺路一带、高桥坝、红庙、旗峰大道、龙凤原收费站一带的小企业向龙凤新区聚集。力争到2015年,引进3-5家州外大型物流企业,培育3-5家年销售过5000万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支持物流业聚集发展,打造恩施龙凤新区-利川-巴东物流集聚区。以恩施市为中心,建设州域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在周围重点县市建设2-3个中等规模的物流园区。重点发展恩施市火车站物流园区、利川市商贸物流园区、巴东野三关公铁(路)联运物流中心、巴东港物流中心、建始铁矿物流中心、建始火车站物流园区、宣恩县椒园物流园区、咸丰县城东物流园区、来凤县物流园区、鹤峰县细柳城物流园区等10个园区。   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把恩施市建设成为客运综合集散中心,把利川、巴东、来凤城区建成集散副中心,完善货运枢纽布局,加快公路货运枢纽、铁路运输枢纽、港口货运运输枢纽建设,推动恩施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   二、发展提升金融业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和城乡金融布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完善调控机制和服务功能,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银行业。鼓励大型银行增设具有有效贷款功能的县域分支机构,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支持鼓励农业银行在乡镇恢复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联社全部组建成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加大邮储资金回流县域力度。创造条件引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争取5年内全州各县市均设立村镇银行,引进2家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项目为纽带,促进银企合作;规范县(市)政府融资平台运作,增强城投公司风险管控能力,提升政银合作水平和质量。增强信贷投入力度,增加信贷投入总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城乡支付结算环境建设,推广银行自助设备等现代化支付手段的延伸和覆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创建“金融信用州”为目标,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构建“恩施州金融安全区”,打造“诚信恩施”。   稳步发展保险业。加强保险机构建设,稳步增加保险公司的数量和类型,规范发展保险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包括民营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保险业,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拓展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开发保险新产品。   培育资本市场。促进直接融资发展,积极培育企业上市,发展债券融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三、积极发展中介和信息服务业   中介服务业。建成以恩施市为龙头,带动州内其他城市中介服务网络。加快发展会计、律师、审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拍卖、专利、检测、认证、咨询和公证仲裁等市场性中介组织,引导科技、文艺、体育、旅游、会展广告、教育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邮政、通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信息服务业。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积极发展为农服务信息业,缩小城乡信息服务水平的差距。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   四、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合理调整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完善商贸流通网络,建立覆盖全州、辐射武陵地区的大型商贸服务网络体系。积极打造恩施州经济开发区旅游港商业网圈等城市商贸聚集区。以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实施“中小商贸企业成长工程”,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主体。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区域性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依托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程”、“新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工程”,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   五、促进房地产等其他服务业健康发展   促进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和供应住房为主与政府保障调控相结合的机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比例,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政策性保障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和物业管理市场化。完善房地产开发信用档案,加强房地产市场和住宅小区物业监管。   促进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专栏7:服务业重点项目 重点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