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校园文化快餐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调研.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910547 上传时间:2025-03-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校园文化快餐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校园文化快餐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园文化快餐与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 彭 豪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传统文化的失落与否和文化快餐的影响这两个主要方面着手,旨在通过调查大学生对这两方面的态度,了解大学生的主要文化需求,从而提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快餐,文学经典 前言 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大学校园文化对培养一流的大学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已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不再带有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时代特点,而有了新的特色。校园文化不再与社会文化疏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文化快餐悄然在大学校园里蔓延,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也相应地有了许多变化。营建怎样的校园文化,如何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文化需求,是关系到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大事,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景的大事。      鉴于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传统文化的失落与否和文化快餐的影响这两个主要方面着手,旨在通过调查大学生对这两方面的态度,了解大学生的主要文化需求,进而尝试探求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1]。它最基本的核心是教师、学生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外延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2]和校园精神文化。学校的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的物质形态,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是指学校的每一座建设、每一种设施、各项活动等等。学校的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如校园的行政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与学校管理有直接联系的校园主体(即全体师生员工) 的意识形态。如学校风气(包括领导作风、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整体精神面貌等)、传统、习惯、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学校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本质、特色、精神的集中反映[3]。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1. 校园文化的自生性[3] 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类型小社会文化的最大区别是校园文化的自生性。高校不需要引进外部社会的现代文化成果,因为高等院校本身就是文化的生产者和社会文化的供体。高校聚集着社会中的文化精英,他们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生产当代文化新产品和探索未来文化发展方向、育才兴邦为己任。因此,校园文化是自生的。 2. 校园文化的自为性[3] 校园文化的自为性是相对于自生性而言的。高校自身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属于自在的文化,虽然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但又不能相互替代,因此,自在的文化不属于一般概念的校园文化。高校自在的文化的自在状态是具体的、学术性的、分散的、封闭性的。校园文化必须是自为的,即必须有积极的、能动的创建过程。自为的营造出来的校园文化,是抽象的、大文化性的、综合的和开放性的。自在的专业文化缺少鲜活的生命躁动,典籍是它的最终归宿。自为的校园文化则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震撼力。 3. 校园文化的先进性[3, 4] 在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校园文化是最先进的。高校云集社会的文化精英,他们本身的职业就是从事研究各个门类的文化元素、文化现象及文化运动规律。从理论上讲,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是由高校的客观条件和社会职能决定的。另外,现代大学的教育过程不只是教学的过程,而越来越同解决科研和社会实践的各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学与科研的齐头并进不断产生出新的科学技术,并推动着观念的更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校园文化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4. 校园文化的包容性[4] 校园文化具有包容性。大学不仅传承了历代的经典文化和思想精华,而且通过广大师生与社会各界的深入交流,吸收了外界各种文化,并将这些文化进行整合,形成了多种文化兼容并包的局面,是各种文化碰撞交流的平台,并不断成长,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宏观上被社会主文化所控制和引导,处于从属地位。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不是简单地认同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即吐故纳新。校园文化因此具有了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有一下几种: 1. 导向功能[3, 5]     校园文化围绕学校教育的目的建设,作为大学的精神代表,它始终引导学校各级向着先进前进,具有导向作用。同时,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的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2. 认识功能[3]     校园文化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校园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勤劳勇敢善良的美德,了解、认识中国国情。开展校园文化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丰富阅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3. 育才功能[3] 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写作能力、 组织能力、 社交能力、 活动能力等。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校园文化的育才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德、 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方面。 4. 约束功能[5] 校园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它对大学里的个人和集体都有约束功能,用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又以一定的精神底蕴影响人的思想。 5. 凝聚功能[5]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大学人的整体素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因而对师生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6. 辐射功能[5] 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校园内的文化,它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形态,同时又不失自己的特色,它以自己的先进文化影响着社会各层面的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 二、华师的传统文化 在关于我校的传统文化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我校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当问到对我校的历史和办学理念有多少了解时,被调查者中有77﹪文科同学和83﹪理科同学都表示对此有一定了解。理科生中有47﹪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对我们大学生影响很大,在生活许多方面都有体现;而文科生认同这个观点的比例更大,有62﹪。对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体现,文理科学生都赞同应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自强不息、勤奋善思的学风,富有文化气息兼具个性特点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来表现。可见,同学们对我校的传统文化有相当大程度上的认识,他们多数认为学校的传统文化应该由教师、学生的共同表现来体现,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而在学校管理方面主张的制度文化则认识稍显淡薄。 图1 文、理科生对华师的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体现的看法 事实上,校园的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导师制的确立,对实施因材施教、开展教书育人、完善学分制改革、促进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培养精英人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本科生科研制度为那些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创造了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规范的大学管理制度是校园秩序井然的保证,也是师生幸福生活的前提! 三、校园快餐文化 “快餐”一词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八十年代初期传入中国,因其指称对象受世人青睐而具有褒义色彩。截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快餐”族语词的不断滋生,其感情色彩转为集褒贬于一身。这是市场经济衍生物“快餐文化”冲击世人所引起的不同反响的一种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得到极大的丰富,由此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中产阶级,这就决定了当今的文化主流只能是一种文化工业,而文化快餐就适时地产生了,并成为这种文化工业的典型[6]。      “文化快餐”的解释:①指有声读物。《上海译报》(1986.1.20):“在工作紧张、流动性大、时间观念强的美国社会,听有声读物成了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人们甚至称它为‘文化快餐’。”②指形式短小、内容通俗的文化产品,多以短期速成、流行一时为特点。《书讯报》(1987.10.5):“‘五角丛书’的畅销,孕育着编辑的苦心,也得益于发行单位的辛苦,然而以‘快’为特色的‘文化快餐’特别重视人们口味的变化。”(王均熙《当代汉语新词词典》) [7]     文化快餐作为一种商品,注定了其消费的本性。这种消费本性是通过市场关系来定位的,正由于大众情感有一种这样的需求,才形成了文化快餐这种消费文本。 (一)文化快餐与校园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主流文化的影响。文化快餐在校园里无处不见。随着电子文化和印刷文化的盛行,各种快餐式的读物以它诱人的线条、绚丽的画面让人爱不释手,使许多学生用眼睛的阅读代替了思考;经典的音乐、歌剧在校园里难以存身,人们耳畔响起的常常是虚拟情感的流行歌手至情的声音;网络游戏也开始占据同学们课余的宝贵时间,让人在游戏机前领略纵横捭阖的豪情…… 然而,对于时刻接触的“文化快餐”,许多的被调查者却难以道破其确切含义。从结果可知,近70﹪的文理科学生都只是有一点了解什么是文化快餐,认识比较模糊。对那些了解文化快餐的同学来说,他们中约一半的人认为文化快餐反映了现代人真实生活的一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看问题的理性和现实,对文化快餐既不完全排斥,也不随意接受。他们的回答认可了文化快餐的现实性,他们中5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文化快餐对校园传统文化是一种新元素的加入,将丰富校园文化。然而也有部分同学也认为,文化快餐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精神表面性,缺乏精神厚度而难以在人们心中扎根。 (二)文学经典的失落与重读 我们不难看到,图书馆里大部分的文学名著、传统的经史文集已经近乎无人问津,然而,流行前沿的报刊杂志、新派小说却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文学经典的前途从我们对文学经典研读情况的调查中可以看到:虽然有69﹪的理科学生和59﹪的文科学生对文学名著表示出较高的热情,然而只有33﹪的文科学生对文学名著有一些兴趣,理科生仅有一五﹪的同学发表相似的看法。由调查的结果可以得知,同学们的名著阅读量普遍偏少,究其原因,文理科生都把学业负担过重、没时间阅读归为最主要的因素,理科生中有35﹪的同学则是因为对名著阅读不感兴趣,认为其太沉重,更愿意看轻松一点的读物。这表明同学们看待文学名著的态度较之以往在文学名著是阅读主流的时代有了许多变迁。但可喜的是,当被问到“若你想要了解中外名著,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时,45﹪的理科生和60﹪的文科生都愿意阅读原著,可见,“要真正了解名著,非得读其原文”这种认识普遍存在于同学们当中。另外,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文学经典的命运非常关注,而且抱有极大的信心,认为在现代文学经典依然有它无法被取代的地位,由此,同学们看待快餐文化对经典的冲击是比较理智的。他们不迷信经典,而是实事求是,以现实的眼光来重新认识文学经典,这是值得欣慰的。 图2 学生看待文学经典的命运 传统是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而文学经典则是其中最珍贵的一笔。文学经典记载了历代最著名、最伟大的思想精华,将永远给我们后人以启示,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文化快餐集褒贬于一身,有待于我们严肃地深层次地思考,它究竟是蓄意炒作、大众审美情趣降低的产物,还是今后文化的走向,抑或是其他,都是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校园文化“快餐化”现象的背后彰显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校园的转型困境。对校园文化快餐,我们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挞伐,而是应当理性地对待“校园文化快餐”现象,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对其探索、求解,才能促使我们找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校园发展的途径,使“文化快餐”健康发展。 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的精神内化,是高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我们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与高校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置身于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里,什么样的文化氛围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取向。市场化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对现代大学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大学的市场化趋势下,在大众文化对校园的渗入愈演愈烈下,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面临着很多方面的不适应。为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应有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首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发挥应有的导向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超越。 身处在高校新校区,如何营造既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社会文化,又能兼容并包且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得出,努力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活动是被调查者普遍认可的举措(分别占23﹪、22﹪)。此外,同学们还认为应该在美化校园环境,构建优美的校园自然人文环境(17﹪)方面努力,大力发扬我校的办学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营建真正的和谐的校园文化。 图3 高校学生对如何加强大学城新校区的传统文化建设的建议 我们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要贯彻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基本理念:1、坚持以人为本[8],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服务于培养人才的特色文化;2、体现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性,保持校园文化的朝气与活力;3、显现历史积淀,传承老校区的文化精髓;4、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打造生态型校园。 其次,要统筹规划、统一领导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本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具有全局性,在统一领导共同努力下才能建设好属于本校自己的文化,才能体现本校师生特有的精神气质。 再次,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给学校的道路、建筑等其他公共设施起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通过开展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如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等来促使文化氛围的形成;通过回归经典、重读经典、举行高雅艺术展等活动来陶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理性地看待快餐文化,培养雅俗共赏的情趣。 此外,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的制度往往能促进学校学风、教风及其他文明精神风气的形成,是其他文化优良的保证。如加强网络的管理,使之在校园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加强教学管理,将“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学生向着高素质方向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高校、社会等的共同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校园文化的建设之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找准了方向,就一定会不断进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懿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性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3):145-147. [2]  罗丽华.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7,(4):202-205. [3]  杨馨玫,刘德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J]. 文教资料, 2007,(3):38-39. [4]  罗立群.浅谈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22-124. [5]  施欣.浅论素质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5):60-64. [6]  余开亮.文化快餐·大众情感·审美自足[J].文艺评论,2001,(5):89-91. [7]  李晓云.“快餐”族语词及快餐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0-102. [8]  熊大辉.试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根本性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1):77-79. Survey of the Campus ‘Cultural fast-food’ and the Students’ Demand of Culture Peng Hao (School of Chemistry &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This survey coupled with questionnaire focuse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fast-food’ on campus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students’ cultural demand and aim to be of great use to the pres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new campus of university. Key words: student, campus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fast-food, classical literature 3.3.202500:1600:16:0425.3.312时16分12时16分4秒3月. 3, 253 三月 202512:16:04 上午00:16:04 2025年3月3日星期一00:16:0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