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应对印度保护贸易措施的对策建议.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900275 上传时间:2025-03-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应对印度保护贸易措施的对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应对印度保护贸易措施的对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应对印度保护贸易措施的对策建议 秦静媛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中国与印度是世界贸易强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备受世界瞩目,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或放缓的趋势。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愈加明显。我国作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成为印度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对象之一。本文试图剖析印度频繁对华反倾销的背景和原因,总结印度对华反保护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并探讨国内出口企业应对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与印度 贸易保护措施 对策 建议 Abstract:China and India is the world's trade power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 bu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national economies are subject to different levels of combat, or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own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pparent. China, as India'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in India to implement one of the objec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ndian anti-dumping on China frequently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summed up India's protective trade measures against China, the main features and to explore India's response to domestic exporters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strategie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put forward. Keywords: China and India,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Suggestions 一、绪论 中国与印度是传统亚洲强国,又都是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双边贸易出现高速发展态势,两国贸易额以年均46%的速度增长,截至2000年9月,中国在印度已签定的投资合同金额将近2.8亿美元,但是这些合作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信息产业,如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和化工等领域进行的投资。其他如信息技术和电信领域的投资项目也正在逐步商谈中。目前印度在中国的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主要集中在制药、信息技术、耐火材料和金刚石等领域。印度驻华使馆官员指出,印度企业对国的汽车轮胎、汽车配件、两轮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很感兴趣,希望今后在这些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一系列情况表明,中印贸易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印双边的工作中心,甚至成为两国在亚洲范围内进行经济合作的重心。但是由于中印历史和政治背景灯原因,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印经济合作在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有些事端甚至严重制约了中印经济的进一步合作和发展,有待我们重视。 二、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特点 (一)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单一,反倾销为主要的手段和形式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贸易保护措施有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进口禁令、垄断的海关估价等形式。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印度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较为单一,反倾销是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中国出口产品从1979年开始遭遇到反倾销的困扰,截至2010年6月,中国共遭遇多起反倾销调查,并从1992年开始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欧共体等发达贸易伙伴是反倾销的主要使用者,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运用反倾销来限制中国产品,而其中印度是最突出的一个。 自1994年印度对我国出口产品启动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10年,印度对华出口产品共采取一百多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有反倾销措施,特保措施(涉案产品为缝纫机针),保障措施,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是继欧盟、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也是对华立案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大约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的二分之一左右,我国是印度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目前正在遭其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也居首位,据统计,在印度对华发起的众多反倾销案件中,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占多数。 2010年,印度对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立案总数为20多起,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为10多起,占比91%。涉华反倾销案的总金额约为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印度出口总额的3.1%,占中印进出口总额的2.5%。其中,2007年1~7月,印度反倾销总局共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8起,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案件就达7起,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的87.5%。并且好偶上升的趋势。 (二)涉及商品范围窄,主要以化工产品为主 与欧美国家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范围相比,印度对华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实施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还没有涉及到第三产业。据印度反倾销总局年报统计,1992年~至今,印度共启动好几百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涉及化工产品的反倾销案位居首位,其次为药品、纺织品、日用品和钢铁产品等。历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化工产品一直占据50%以上的比重,特别是近两年来,印度对我国反倾销针对性更加明显,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柠檬酸、苛性钠、特定橡胶化学品、纯碱,氯喹磷酸盐、维生素C,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第一案异丁基苯反倾销案就属于此行业。 我国的纺织和轻工业产品近两年也逐渐遭受到比较多的反倾销调查,累计达22例,并且比例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紧凑荧光灯、干电池、玩具、运动鞋、瓷砖、塑料光学镜头、窄羊毛织物等。特别是在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印度担心被美国和欧盟特保拦截的中国纺织品及服装转而涌向印度,因而在2005年连续对中国3项纺织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对这一情况,我国企业必须予以重视。而我国对印度出口量较大的机电、机械设备等产品较少遭到反倾销调查。这与印度的产业结构有关,说明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据很重要地位。 (三)涉案总金额和个案金额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 尽管印度对我国立案频繁,数量居高不下,但每笔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并不高,远远无法与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动辄上亿美元的涉案金额相比。据印度反倾销总局2005年~2006年报统计,1994年~2006年,印度启动的188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总计7.6亿美元。2008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6400万美元;2009年对中国产品发起的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也仅为2830万美元。 但近两年,特别是2010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呈现出一个攀升的态势。2010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总金额为4亿美元,而2006年上半年就已达1.81亿美元。其中,仅2005年5月18日发起的坯绸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就高达1.8亿美元,为印度历来对华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最高的个案。2006年1月16日发起的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1.23亿美元,是第二起印度对我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个案,但该案由于申请方撤诉,印度政府已终止调查。在2005年的10起反倾销案中,有5起案件的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2006年上半年的7起反倾销案中,已有4起超过1000万美元,个案金额高于1000万美元的案件超过50%,而且这个增长幅度直至2010年还在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四)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实施力度大 近年来印度不断地对其较高关税进行调整,但关税仍居较高水平,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平均关税由87%降至27%,另外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行政干预较多。以印度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为例,除个别商品在10%以下外,大部分征收幅度都在百分之几十到百分之几百不等,2009年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窄织布作出的反倾销初裁的倾销幅度就高达355%,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裁量要高得多。面对高额反倾销税,中国的相关出口企业无法承受,最后不得不退出印度市场。加之对印度反倾销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我国企业应诉率普遍较低,导致绝大多数案件以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结案。即使是在应诉的案件中,由于提交信息不够完整、全面,极少被调查机关采纳,而且印度反倾销法案有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再加上困扰我国出口产品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中国企业在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胜诉的比率很低。已结案的76件反倾销案中,除5件申诉方撤诉、1件因中国出口量微小而不征税、2件因不存在损害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1件因倾销和损害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终止以外,其余均被裁定征收最终反倾销税。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印度案件的应诉非常积极。 三、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原因 中国与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较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两个国家贸易的高速发展,使得两个国家的贸易额快速增长。进而也出现了更多的贸易竞争和贸易摩擦。为保护面临激烈竞争的国内产业,印度也越来越频繁地动用保护措施保护其国内生产商的利益。 (一)中印两国在政治和安全因素上存在障碍 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是个经济问题,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对其产生着间接的影响,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印方看来,密切的中巴关系为中印政治关系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为中印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长期以来,印度对于中巴的密切关系依然怀有戒备心理,把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正常的国家关系看作是对印度国家利益的威胁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其次,“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使印度对中国的崛起产生畏惧心理,对中国的的商品产生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中印贸易发展受挫。再次,中印边界和西藏问题。中印作为亚洲的邻国,边界长达2000公里。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我国西南边疆进行侵略时遗留下了许多边境问题,直至目前双方仍未找到最终妥善解决边界问题方案。在西藏问题上,印度政府多次重申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不允许西藏的反动势力在印度领土上进行反华活动的官方立场。这不仅给中印政治上的互信蒙上了阴影,同时也阻碍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便利运输业。这种政治和安全上因素制约着中国和印度两国贸易的发展,从而也使印度对中国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 (二)中印两国在政策法规、投资领域有所不同 首先在对外贸易政策上有很大的不同。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中印两国经济起步都较晚,且两国经济增速很快,在很多领域,具有相同的需求。特别是对基础建设领域的大量资金投入,这种共同的资金缺口使两国不得不寻求其他国家的投资。这种在需要投资领域的重叠,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相似的投入,使中印的产业结构以及国内需求产品趋同,从而增强了竞争性,阻碍了中印贸易的发展。 (三)中印两国在产品结构上有很大的出入 1.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医药品、轻工产品、纺织品、化工、食品、金属制品以及生丝、杂豆、纸张纸浆、松香、焦炭等。而且从90年代中期以来,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矿产品曾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近一两年来已经退居于第三或第四的位置上,而机电产品则跃居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表明中国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受到印度消费者喜爱和欢迎,今后在印度市场上将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发展。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铁矿砂、铬矿砂、宝石、钢材、皮革和化工原料等,多年来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两国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具有发展潜力。 2.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具有明显的重叠。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性的存在;中国和印度均存在着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及中印经济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中国和印度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或需求档次相似。中印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印2005年出口产品构成: 中国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制成品分别为0.5%、3.2%、2.3%、1.9%、91.9%,印度1.5%、8.9%、11.4%、6.9%、 70.3%; 进口构成:中国 3.6%、 3.3%、 9.7%、 8.1%、75.1% , 印度2.0%、 3.3%、 36.3%、 5.0%、52.4%。中印 2005年进口来源出口去向构成:两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货物分别为55.2%、45.1%,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4.8%、54.98%;从发达国家进口分别为38.5%、34.4%,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分别为 61.5%、65.6%。从以上数据得知,除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及个别外,各项基本一致,这表明中印两国进出口和经济结构雷同,发展水平相似。明显这成为双方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背景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中印经贸发展的步伐虽然有所加快,但是存在问题也很多,这些问题不仅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也使两国经贸合作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中国威胁论”在印度经贸领域抬头可能影响两国经贸发展 2000年下半年,“中国威胁论”在印度经贸领域也有所抬头。印度政界和工商界少数头面人物不断发表讲话,宣扬“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印度在新世纪领导世界的努力构成最大的挑战”,说中国商品像“洪水猛兽”一样的涌进印度市场,“向印度发动经济人侵”。印度的一些新闻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一时间,什么中国向印度倾销,印度为维护“本国利益”向中国提出反倾销等言论充斥印度的各种报刊。事实上,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上并不多。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尚不足3%,不仅低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更低于美国、欧盟在印度市场两位数的占有率。印度媒体如此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印度市场上销售的中国商品,多数是印度商人从其周边国家,如尼泊尔、缅甸、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国家间接进口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印度走私进来的中国产品。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对印度的消费者很有诱惑力,因此也成为某些印度商人谋取暴利的最佳选择。 (二)印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森严致使中国商品难以进入 近年来,印度为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对其较高的关税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仍居较高水平,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平均关税由87%降到27%。高关税阻止了外国商品的进入,中国商品同样也难以进入,致使印度的走私猖獗。另外,印度的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行政干预较多,对自己有利的就放行,对自己不利或可能产生不利的就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印度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而且透明度较低,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使人难以适应。 (三)中国企业多头出口、自相残杀给印度反倾销提供口实 近来,国内企业出现一种对印度经商的“盲目”热,很多企业都从事对印度的经贸活动。当听说某种商品好销后,便匆忙组织生产和出口。在印度市场上经常是一种商品,中国多家企业经销和出口,为争夺市场甚至不惜赔本,相互削价竞销,自相残杀,给印度以中国倾销的口 实,结果是中国出口企业在印度市场全军覆没,中国产品全部被逐出印度市场。2002年,印度政府决定对中国的300种对印出口“敏感”商品实施严密监控, 定期公布监控结果,随时提出预警。可以预见,伴随着这一措施的出台,极有可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陆续出台。 1.是发起贸易摩擦的手段将趋于多样化。反补贴、保障措施将成为新的摩擦动向,2004年7月8日印度对从中国进口的淀粉启动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即是一个信号。 1994年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有4件,1995年、1996年2件,1997年5件,1998年、1999年7件,2000年后有一个骤升,达到11件,2001年14件;2002到2004年印度反倾销立案总数呈下降趋势,2002年立案总数为31起,2003年为19起,2004年为12起。但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数分别为13起、6起和6起。2005年,随着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印度对华反倾销呈攀升势头,2005年1月~9月,印度共发起了7件对华反倾销案件,占立案总数的87.5%。 2.是贸易摩擦的范围从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领域。近年来,中国在印度的投资涉及钢铁、煤炭、采矿、电力、通讯、软件开发、工程承包、家电等领域,印度对华投资主要在信息技术、制药、汽车部件、耐火材料以及包装材料制造等行业。双边投资规模较小,中国对印投资尚不足中国对外投资的1%。尽管双方投资额不大,印度却单方面制造摩擦,对中国的投资设限。据《印度快报》2002年10月3日报道,在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之后,印度政府最终可能将在有关法规中加人一项“国家安全”条款,禁止中国公司参与印度边境地区和通讯行业、国防、国防研究与开发以及空间工业等“特定战略性行业”的投资和投标活动,印度“政府准备对中国公司关门”。 五、国内企业的应对措施 印度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增长潜力巨大。而反倾销措施一旦实施,往往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我国对印度出口金额不大、受到直接影响较小,就忽视了对印度反倾销的应对工作。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协调运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 善我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同时,加快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2.通过中印民间商事调解。商事调解是通过中立第三方的支持和协助,使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通,达成和解协议,具有独立公正、灵活高效、经济便捷、不伤和气等特点,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调解机构和联合调解的合作协议,这种方式在解决中印贸易摩擦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可以通过两国间的两大主要贸易组织——印度商会和工业协会联合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组成中间调节机构,对中印双方的贸易摩擦进行商事调解。 3.调整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印两国经济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彼此间的出口商品结构类似。从两国问贸易商品构成上来看,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而从印进口的则多是原料性商品或半制成品。但是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两国制成品贸易逐渐增加,导致竞争加剧。因而我国对印度的出口要适当地从竞争性产品转向为互补性产品。 4.注重对印度市场的调研。保持对印度出口的平稳增长。第一,要注重出口产品在印度市场的调研工作,疏通信息渠道,了解并掌握印度同行的生产能力、质量标准、市场销量和价格水平。第二,要研究印度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情况,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做到心中有数,优质优价,预防反倾销的发生。第三,企业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发印度市场,逐步进入,实施产品多元化和市场进入方式的转化,减弱对印度国内企业造成的“市场恐慌”。 5.运用贸易救济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对于反倾销的调查,一是企业要积极应诉。只有应诉就有机会争取有利的结果,不应诉就只能遭受损失。二是运用联合的手段形成同盟进行有效抵制。中国政府、行业或企业应与印度国内反对实施反倾销的利益集团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统一战线,共同对印度国内决策机构进行游说和公关,降低反倾销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三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维护企业和行业的正当利益。过去,通常是由中国政府(主要是中国商务部组织应诉和调解)率领国内企业与印度进行谈判,易使经济问题出现复杂的政治化倾向而导致贸易摩擦在段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选择行业协会代替政府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是符合国外做法的。 六、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在合作共赢中求得发展,如何更快、更好的促进中印贸易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从上面对中印贸易发展的特点、背景、发展趋势等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要促进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首先,中国政府和企业要主动去了解印度的投资和合作环境。尽量避免中印贸易中的重叠性,促进互补性产品的开发,减少贸易摩擦;其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通过高层互访来增强政治上的互信,修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及构想其他通道,为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准备条件。总之,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关系正处于历史性的良好发展阶段。从中印贸易和产业结构比较来看,两国明显在许多领域拥有非常大的贸易发展潜力。虽然中印两国在某些外贸程序和政策法规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印度对华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导致了两国贸易的发展。但通过对中国贸易救济的措施、政策法规的改变等等一些相应的对策,两国今后将能够在贸易和产业合作方面创造更大的贸易发展前景,而其对亚洲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说也将是一个历史性的双边经济合作典范。 参考文献: 1、杨欢进武义清:《WTO与重点行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WTO与反倾销反补贴争端——WTO案例丛书 3、李铁峰,李军,中印贸易问题透析及解决[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陈继勇,刘威,解决中印贸易摩擦的八条举措[J],对外经贸实务,2006年02期 5、郭建宏,中印外贸体制改革比较研究[J],当代亚太,2006年02期 6、严春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张铁鹰,中印经贸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4年07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