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新闻学中重拾我们生命的激情:一位老记者致一位苦恼的新闻系同学的信(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自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段弦同学:
我在天涯网站上读到了你《普通院校的新闻系学子的困惑》的帖子,我这个老记者无法掩饰我内心的震撼。你说:“怀着对记者职业的崇敬选择了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可两年的学习生活过去了,我对新闻学的激情都快磨光了……平时开的课程讲的那些理论条条框框,基本都把同学们灌趴在桌上了。专业课基本都没多少人愿意听。”“好象都有些人现在决定以后不从事这一行业了,和我专业一样的新闻学子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好家伙,连着5个惊叹号!从你的帖子里可以看出,你有着真诚的苦恼和苍凉的叩问,那一连串的惊叹号,都表明了你的苦闷和追求,你不甘心做一朵还没开放就谢幕的花朵。从中还可以看出,你和你的同学对培育你们的养料和方法,有不满意的地方,好像你们的园丁暂时也还没有改变它的意思。所以你们很苦恼,很彷徨,很无奈。
“新闻无学论”贻害至今
说实话,你已经是大三的同学了,这样的学习状况不仅你们自己的内心很苦恼,关心你们的师长也必定深感忧虑。因此,我作为一位老记者,想通过《媒体交流》这个专栏,谈谈我的看法,为你在夜深人静思考你的人生之路的时候,增添一点激励你的心志的烛光,它可能并不算明亮,但却是真真的,淡淡的,暖暖的烛光。
我是一个有着20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职业生涯应该与你的年龄不相上下,在五家大型媒体工作过(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我做过十几年的记者,也做过记者站站长、华西都市报副总编,代表作品是被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评论为“树立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一座丰碑”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出版有《红岩英魂逢春记》,有电视连续剧和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有作品被大学新闻院系选用。我提到这些职业经历,仅仅是为了使你感到我们有学习新闻学的共同的对话基础。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我指导过很多年轻记者和实习生,其中有些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你在帖子里有这样一层意思:“老师也基本是讲书上的东西,专业课全班80多人最后只有20多个在听课,老师也没什么办法上了”。你可能叙述的是真实情况,但是我希望你千万不要去责怪老师,要知道新闻学其实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你的老师讲得不好并不是她不愿意讲好,而是她受的教育和培训,使她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讲得更好。所以请你一定要体谅她,一定不要有不敬的想法。做一个好记者,先要做一个好人,对待师长的基本态度就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我们的新闻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新闻无学”的谬论的戕害,其流毒至今都没有消除。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就是一切,新闻完全从属于政治,完全为政治服务,扼杀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播学”更是提都不提,政治宣传代替了新闻传播。这些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们的新闻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虽然近几年经过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的努力,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体系不成熟和理论滞后于实际这两大问题,师资方面也存在缺乏新闻实践的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全国新闻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逐步解决。当然各所高校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基础和师资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全国的新闻传播教学点已经发展到了600多个,这么大量的教学点,质量上肯定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大学新闻专业学习“功夫在课外”
在这种大背景下,你又已经在你的学校学习了两年新闻学,我希望你求诸于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消除那种学习中的苦闷。具体来说,根据我多年当记者的经验体会,建议你做好下面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可以在不增加老师负担的前提下,依靠你自己的知识准备就可以做到的。大学的新闻学习,其实可以套用一句古语“功夫在课外”。现在让我们先来分分类,也就是根据你今后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该下的功夫。好比学习武功,先要确定是学少林拳还是跆拳道或者柔道,再开始训练,它们虽然都是技击搏斗之法,其实也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先分四个大类:记者、编辑、经营、教学科研,再来看看每个大类该怎样做。
记者——发展方向是职业记者。
记者是什么?记者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者。记者职业与刑警、医生最为相似,记者采集多方面的社会信息,刑警采集罪案信息,医生采集病员信息。关键词:采集、信息。刑警采集信息要形成推理和判断,确定犯罪嫌疑人。医生采集信息要形成疾病诊断,开出治疗处方。记者采集信息要进行制作,用于大众传播。
围绕这个目标,你可以试试:
一、每天写作一千字,像石匠那样把你头脑中的语句和思想刻在石墙上。
无论从事以什么为媒介的新闻传播,文字写作是最基本的。即使是信息量最大的“一图胜千文”的图片传播,也需要写文字说明。从有人类历史之初到现在的信息社会,文字信息一直都是信息传播的主流符号。在视频等符号逐渐增多的未来仍然会是这样,文字练好了,一个记者就成功了一半。作为职业记者,你至少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信息和你对信息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好比刑警不会察看蛛丝马迹,医生不会开处方,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从你的帖子我可以看出,你们学校的语言文字基本训练还是不够的。比如文中有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有错别字,如“堪称”误为“勘称”之类。当然你文中的“那些理论条条框框基本(似该用“几乎”)都把同学们灌趴在桌上了”这一句是生动的。用“灌”和“趴”两个动词把师生双方一“灌”、一“趴”的动态和教条框框的效果写活了。如果真正当了记者,像以上这些最基本的文字处理,你每天都会遇到上百处。你要是处理不好,你在媒体工作会比在教室里听课还要苦闷,你在媒体里甚至会呆不下去,因为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程序里,没有人会有时间和耐烦心去给你改作文。现在的一些新闻系学生中,大部分是很想当记者的,但是我听说他们每周还写不到一两千字,四年学习下来总共也不过几万字。才写几万字就可以成为像样的文字记者吗?这肯定是要打问号的,这好比只打过几十发子弹的士兵就要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去打仗,老兵会为他们的性命担忧。我也真为我们的一些未来的记者担忧,因为记者是“吃文字饭的”,文字艰涩,这碗饭就很难吃了,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去写一千字以上,持之以恒,打通文字关。
任何事情都是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写作主要是靠大脑和手,不是靠耳朵,不要以为我每天都听了课,任务就完成了。不写,你还是没完成。写什么不重要,写没写更重要,写主要是训练你的思维和文字表达。如果一个想当记者的人,又视写作这项最重要的基本功为畏途,那就应该想想傅雷先生的这句话了:“爱好艺术与从事艺术不宜混为一谈,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入歧途。”
二、每天浏览五个新闻网站,像鲨鱼在海量信息中游泳,将千百条小鱼儿一口吞下。
既然记者工作的本质是信息采集,那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该浸泡在新闻信息的海洋里,以前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这就是古代的信息采集者和文史学习者采集信息的圭臬。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只有多读书,多走路,直接采集信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这一切都变得极为方便,特别是信息的获取,依赖于互联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要看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几毫秒时间就可以如愿。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也是分秒之间就可以从几千公里之外传到你的眼前,图文并茂,新闻与评论齐发,还有海量的背景链接。所以说互联网的新闻网站是新闻学子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任何权威的新闻教师在互联网面前都只是沧海一粟。
古人有训:“观千剑而识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观“新闻千剑”的条件,经过大量的观看,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全球的新闻信息,经过认真的比较和感受,我们就可以判别新闻处理的优劣,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你对什么是新闻,怎么判断与选择新闻,就会有直接的认识和体会。一天浏览五个新闻网站实在不算多,最多花两个小时吧。试想一位剑客在一天当中,花两个小时去“观千剑”,实在也是最起码的吧。因为“剑”将是他立身、报国的依仗,他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上新闻网,和写作一样,也是从量变到质变,好比鲨鱼食小鱼,吃不到一定数量,不会变为自己身上的养分。
比如最近频繁发生的台风和飓风的新闻,如果你真的把近日中国福建沿海的“龙王”台风的新闻,和前些日子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难的新闻从互联网上大量地采集了,不用谁去手把手地教你,以你现有的文化知识基础,足可以从中学到大量有用的东西。例如突发灾难损害,气象预警,政府救灾系统运作,灾害规避与防护,豆腐渣建筑的危害及成因,水利工程维护的失误,灾难中的人性与救助,媒体在灾难中的责任等等相关新闻,这些新闻的采集不能说对你今后当记者没用吧?要知道灾难新闻在任何国家的新闻报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一个职业记者都是最严峻的考验。
当你像一位身担报国重任,即将仗剑远行的剑客那样投入互联网新闻网站,去观重大新闻之“剑”时,你还会困惑地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吗?我想你作为一个胸怀当记者的宏愿的新闻学子,面对满目的灾难新闻,面对千百万人失去家园的苦难,应该足以点燃你心中的新闻激情吧?虽然你现在还不能投身其中去报道,就好像军校学生现在还不能上战场,但是你毕竟是未来的新闻战士啊,你应该热血奔涌,跃跃欲试吧?至少不应该觉得学新闻很无聊吧?更不该“好象都有些人现在决定以后不从事这一行业了。”在国家的需要面前,在人类的需要面前,在自己的愿望面前,在师长的期望面前,你们怎么可以仅仅因为课程枯燥,就采取新兵在没有听见枪声就逃离战场那样的行为呢?
再举一个例子,新闻系学生,对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影响巨大的传播现象,总会有所关心吧?湖南卫视最近搅动的超级女生和《大长今》的传播风暴,不正是学习新闻与传播知识的大好机会吗?也是学习传媒经营的好机会。当然书本上没有,但是它在现实中正在轰轰烈烈地发生着。虽然是卫星电视的传播现象,但是在网络上的信息量更大。就这两件事当中所包含的新闻传播知识、理论,你们可能一年都学不完,一两本书也写不完。例如:为什么湖南卫视地处内陆省份,它的“娱乐中国”的路线却使它成了中国传媒的“超级娱乐明星”?超级女生利用卫星传播、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的优势,成功地动员了上亿观众参与到大众娱乐中来,形成了何等壮观的媒体传播现象,新闻报道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韩剧《大长今》为什么能够热播中国,热播华人文化圈?虽说文化无国界,但市场有业主,韩国文化为什么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如此的挑战?青春励志剧给我们未来的新闻记者带来了什么?还有很多很多题目,都是和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关系的,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上网搜索,去上网学习,去上网研究,难道我们还会打瞌睡吗?难道我们还会“专业课全班80多人最后只有20多个在听课”吗?不会吧?你说呢,段弦同学?
我在天涯传媒论坛给段旭同学的帖子发了之后,许多学新闻的同学们表达出了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使我这个老记者回想起了我年轻时代渴望学习新闻写作时与你们同样的热情。回首往事,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如在眼前。
80年代前期,我才20多岁,我的报告文学《红岩英魂逢春记》在上海文汇报连载,引起了轰动,我也在无意间受到了文化界老前辈热情的指点和帮助,与我素不相识的复旦大学老校长谷超豪先生,在文汇报上撰文说:读孟勇的报告文学所写的重庆中美合作所蒙冤受屈的革命烈士的报道,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对于一个刚刚从事写作不久的青年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誉和鼓励啊。电影大师谢晋还专门派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到四川,与我商谈改编电影的事。紧接着人民日报的老师们又决定拿出上万字的版面,加上编者按转载了我的这篇作品。这对一个热爱新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新闻学子来说是何等巨大的鼓舞!这之后,在一些师长们的帮助下,我真正地走进了新闻界的宏伟殿堂。否则我是专业田径运动员出身,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呢?这中间的跨度你想想有多大。
现在这些老前辈有的已经退休了,有的我至今也无缘认识他们,但是他们对新闻学子精心的栽培,对业界后进真诚的奖掖,多少年来一直感动着我,鼓励着我。所以当看了段旭同学学新闻学得好苦恼的帖子后,我觉得有责任帮帮你和与你有类似想法的同学,就像当年那些帮助过我的素不相识的前辈一样。当然我只能提供一些远程的间接的智力支持。
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我继续说说做记者编辑的基本功。下面四条,有三条是记者编辑都共同需要具备的,只有一条是专门谈编辑的,当然上一帖谈的写作与上网的基本功,也是记者编辑共同需要的。我想这个好理解,编辑其实是一个小概念,包括在记者的大概念中,就像教授包含在教师的概念中一样。中国新闻界只发记者证而不发编辑证,是不是?
三、长一双千里眼去了望,长一双顺风耳去倾听。观察、思考、交流。
在四川古文化遗址“三星堆”有一件文物,想必很多人都看见过,那就是一双突出了一寸的眼睛。千年之后的我辈对它只有作猜想,有人说它是描绘的古太空动物,我的看法那可能是一个远古的观察家的图腾,古人可能认为动物的肉眼如果突出来,就可以超越别人,观察世界的能力可能更强,在认知神秘的生存环境时会具有优势。那时的信息传播手段十分落后,但是祖先们却对观察世界如此渴求,令人感动。
观察蝴蝶与风
新闻学子观察我们所处的这个纷繁的世界,与公众进行频密的交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慎密深入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学新闻要从这里做起。有一句名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名言正是道出了新闻人在信息世界里所应有的状态。这“声声入耳”,可以理解为对外界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关注与获取。“事事关心”,可以理解为留心去思考与判断。这应该是新闻学子在整个学习期间和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基本的生存状态。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夫子,或许可以去做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他绝不应该学习新闻。就好比100米成绩15秒的人不应该去学刘翔那一行。
我说的观察是广义的,观察社会,观察人,观察自然。要有好奇心,要像牛顿观察那棵苹果树那样,观察整个世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整个世界当成你的那棵苹果树,每天都要观察它,琢磨它,思考它。看这世界那里起了飓风,那里打了战火,那里的独裁者被打倒了,那里的人民过上了好日子。看臭氧层穿孔了南极的冰川又融化了一寸。看炒房子的阴谋者正在怎样盘剥人。要看的确实太多了。当然也不能忽略你身边的各种变化,你的室友突然高兴得走路都在唱歌,那是不是收到MM 的情书了?老妈妈打电话来,嗓子有点沙哑,你要想想她是不是伤风了?总之一切都要观察。 要知道一个在生活中观察力迟钝的人,你要让他有新闻敏感性,可不可能?这就是俗话说的“不会走的人,你要他跑”。新闻虽然是信息,但它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是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要素,值得大众关心的时事信息。例如你妈妈嗓子哑了,是信息,但公众不关心,所以还不是新闻。锻炼观察力可以从“家事”开始,华人神探李昌钰开玩笑说:“我在外面工作一天,回到家里我一看垃圾桶就知道太太今天都做了些什么事。”这就是职业眼光,侦探的职业眼光主要盯住细节。记者的职业眼光应该比侦探要宏观得多,宽泛得多,是具有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等等许多背景的观察。
如果用那个著名的蝴蝶翅膀理论来比喻,李神探可以只观察那只蝴蝶的翅膀,看它和某个命案有没有关系,但是记者不仅要观察蝴蝶翅膀的振动,还要观察这个振动远隔重洋造成的飓风灾害。也就是不仅要观察起于“青萍之末”的风,还要一直追踪观察那“蹶石伐木,梢杀林莽”,刮倒大树的风。这还不够,还要像宋玉说的将风辨它个“雄雌”。将风分辨雄雌就属于我们今天说的抽象思维了,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蛛丝马迹。
观察社会,观察世界,观察人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大课题,我在这篇短文就不展开了)这是做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一点了。它比写作还重要。一个记者的力量感主要体现在这里。文字表现力好而观察思考力差,可以做一个铺陈风花雪月的才子,但不可能成为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因为他只占了后面一半,只有妙手,没有铁肩。这个铁肩不是真正的铁肩头,而是观察思考的力量的肩头。没有观察与思考就谈不上新闻敏感,观察与思考是新闻敏感的基础。因为新闻毕竟不是靠直觉,不是鼻子闻香臭那样的敏感,如果是那样的话,茅台的调酒师就可以成为最伟大的记者。虽然生理学家对大脑的研究承认直觉的存在,但是以社会和公众群体为工作对象的新闻记者,绝大多数情况是在理性和逻辑的指导下决定其行为方式的,所以离不开观察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和思考也是写作的基础,可以说它们解决“鱼”的问题,写作解决“渔”的问题。
蜜蜂般的交流
如果一个记者写了一手漂亮文章,又有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又能够思考问题,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都有了,那他是不是就是一个好记者了呢?(只谈业务技能,后面再谈新闻理念)回答:不是。为什么?因为还要看他会不会交流。记者是做大众传播工作的,传播就是交流。记者和采蜜的蜜蜂一样,他自己就是一个媒介,媒体好比是个大蜂巢,记者要像蜜蜂那样把新闻信息的花粉采集回去。记者要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但是记者在获取信息前首先要把自己需要获取某种信息的意图传播给信息所有者,相当于蜜蜂的传授花粉,蜜蜂也是先授粉再采粉。记者采访,也就是访问别人采集信息,记者也为对方提供信息。不信你看看,那些大公司周围是不是都有一些关系密切的记者?互相之间提供信息。记者为了采访新闻,就必须与采访对象交流。二次大战当中的苏联著名间谍左格尔就是新闻记者,他与具有战争信息的人打得火热,从中得到了德国要进攻苏联的最重要的情报。如果当时能够公开,那一定是最重大的爆炸性的国际新闻。因为不能公开,所以只能是情报。当然从采访业务角度也不妨把它看成是新闻。我在这里要说的意思是,交流对记者的重要。
作为新闻学子,当然不可能让你们去获悉在东海大陆架春晓油田附近将要发生一些什么事。但是你们从现在起,就应该与身边的每一个人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有行为学家统计过,一般的人在一生当中,认识的人最多也就一、两千个。但是一个新闻记者在职业当中要采访的人可能会上万,何况多数采访的时间都很仓促,在极短的时间里你还要从别人那里得到新闻素材。这其中还可能有隐私,有顾虑,有恐惧,甚至有针对你的陷阱。这些都要靠你的交流能力去解决。
如果你是新闻学子,那从今天起就认真交往每一个人,从他们那里获得信息。而且你要有意识的进行隐形的采访,这应该是善意的,不涉及隐私的,不惹人反感的。你可以围绕你感兴趣的,他们可以提供的信息进行交谈。要把它看成是采访,而不是张大爷、王大妈之间的“今天天气……哈哈哈”的鸡毛蒜皮。要聊有意义的话题,要聊最近发生的事情,要弄清楚所聊话题的新闻类要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特别重要的是要涉及原因,要听取他人对某一件事情的评论,那怕他是在骂娘。有时候骂人的话不敢说句句是真理至少也句句是刀子,其种信息含义极为丰富。比如有个人说如果把某岛屿分割出去,就是割了某某的命根子。你说这句骂人的话多厉害,信息量多大。
交流,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如果一个新闻学子现在还羞于见人,三句话脸红,在寝室里卧谈都还疙疙瘩瘩理不清头绪,那以后怎么去采访别人?第一、你得不到新闻。第二、别人会瞧不起你。第三、别人会小看你所在的媒体。你的弱点传开去,用你的媒体为了工作效率和他们的名誉,只好另请高明了。中国青年报副总编陈小川说过,有的学新闻的同学到了报社后,前两年的工资基本上是白给的。大概就包括上面的情况。不过这算是仁慈的了,如果换了现在的市场类的报纸,估计这种仁慈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月,因为实习期一般是三个月。
我以前也常常望着一些资质不错的新记者出门时的背影深感痛惜:“我们怎么不再多给他一点时间呢?他是一块好料啊。”但是另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报社不是学校啊,这里是干活儿的地方,他们本来应该更成熟一些啊!”这是来自市场的声音。郁郁独行的他们终于一个个的走了。我时常在想,他们到底现在在做什么工作呢?他们虽然还可以做各种工作,但是他们毕竟从青少年时期就怀有做一个好记者的人生之梦呀,难道他们如此年轻就美梦失真了吗?这是多么的不应该啊!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市场就是这样,竞争就是这样。它只承认强者。
所以我要忠告看这篇帖子的学子朋友们,你们不要学“鲶鱼故事”中那些装进运输的箱子里才被赶得拼命游泳,死里逃生的小鲶鱼,而要在大海里的时候就练就好一身游泳冲浪的体魄和本领,这样才能在任何新闻职场的竞争中游得最快,游得最好,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大海就是你们现在学习新闻学的学校。如果现在你们感到失去了新闻的激情,那就赶快去拾起它来吧。
午夜三点,锦官城之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不觉的又像办报纸做值班副总编那样熬夜码字了,春夏秋冬上夜班经历的那些樱花飘零、雪花飘零、花重锦官城又浮现在眼前。此时蒙胧的夜色中,芙蓉花又正飘零,花下灯下,为未来的记者写字,我心飞扬。
孟勇
10月9日凌晨3时
永远的巴金说:“报纸要讲真话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因为我这个系列帖子的主题是“重拾我们生命的激情”,所以我要结合这几天最大的新闻来谈谈巴金,谈谈巴金对年轻的新闻学子和青年记者的启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贪官属于前者,巴金属于后者。有人对巴金生命的尾声颇有微言,但我始终认为巴金是在真诚的生活,包括他的晚年,包括他的病榻生活,这一切都是巴金老人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今后可能的归宿。巴金只不过是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接受了关爱。我们应该用善良的心态去关爱这个中国的文化巨人,而不应该用功利的眼光去轻视我们的文化巨人。
巴金在中国的文学地位和思想地位,绝对不会比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低,但是我在日本却看见日本人提起夏目漱石的那种表情非常神圣,完全不亚于我伫立在京都岚山的周恩来诗碑前的那种神圣状。所以,一个成熟的民族,一定是有它的精神偶像的。这种精神偶像,绝对不是那种昨天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美少女,更不应该是那些用身体写作的什么女,也不该是那种可以令韩国中年妇女上街游行,并通过日本女观众拉近了日韩关系的《冬季恋歌》里的小生裴永俊之类。一个民族的精神偶像,一定是在一定时期支撑过民族的精神危机的文化巨人。巴金在三、四十年代就承担过这个责任。他的作品使许许多多的青年从封建的《家》走向了《激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对文化和社会的贡献是无限的。
人的生命脆弱,像巴金超过百岁,在自然的长河里,仍然是沧海一粟。但是巴金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具有永恒的价值。在人们纷纷奔向市场的今天,我们不能遗忘我们真正的文化巨人,哪怕他卧病在床,哪怕他随风而逝,我们都要视他为神圣。不能世俗的看他还能不能在市场上继续为我们“攒书”赚钱,就像一个商人在集市上吆喝他的红高粱酒那样。
我们应该像我在日本看到的日本人发自内心的崇敬文化巨人夏目漱石;就像我在印度看到的印度人发自内心的崇敬文化巨人泰戈尔;就像我在美国看到的美国人发自内心的崇敬文化巨人马丁.路德金。这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这不是用金钱可以取代的。这是一个民族有没有真正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如果一个民族轻视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偶像,而仅仅把娱乐偶像当成民族的文化英雄,那至少是我们的传播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现在我们探讨一下巴金和新闻学子的关系。作家是写作人,记者也是写作人。在许多国家,在许多情况下,作家就是记者,记者就是作家。作家需要用新闻作为加工文学作品的素材,记者观察人生观察社会需要作家的方法。文字记者和作家都共同使用文字作为表现内容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都需要使用叙述,描写,议论等等写作方法。特别是在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念、是非判断方面,更具有高度的共性。直到最近,四川大学等综合大学的文学与新闻专业都还同处一个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说明这两者相通的地方很多。从传播学来看,文学的能量极为强大。一部划时代的《家》,对于当时青年思想的强大冲击力,远远胜过当时的《申报》、《大公报》。
巴金留给新闻学子的遗产,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主要是思想财富。作家和记者共同以社会为工作对象,因此,也就有着共同的思想财富。汲取这些财富,对于我们做一个好记者是有益处的。
一、巴金有卓越的新闻思想。他说:“报纸要讲真话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报纸替人民讲话,就有发展前途。” 说得多好!文学家也就是思想家,他用形象表现思想。文学家也就是传播学家,他最掌握读者受众的心理和社会心理。巴金涉及新闻的这两句话,不是形象的,它抽象到了极点,通俗到了极点,经典到了极点。
“讲真话”、“人民信任”、“才能取得”三个关键词,超过了许多厚书本。讲真话——是新闻的灵魂,被巴金抓准了。人民信任——是新闻的生命,也被巴金抓准了。才能取得——是新闻的航向,也被巴金抓准了。再编辑一下就是:“讲真话,取得人民的信任。”你看,这是不是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新闻学子的座右铭?试想还有什么座右铭比这句更适合新闻学子的呢?
巴金的另一句话:“报纸替人民说话,就有发展前途。”这句话也说到了媒体的命根子上。现实中,我们的一些报纸不是没有前途吗?不是亏损吗?那它一般来说就没有怎么替人民说话,所以人民不买账。人民不买账,那这个报纸肯定没有前途。你看,这是多么通俗而深奥的传播学道理呵。不论你用哲学的方法还是统计学的方法去验证,它都不会错。
巴金谈及新闻,其思想精髓就是:1、要讲真话。2、要替人民说话。道理简单而正确,完全符合传播学的基本规律。但是在实际中要做到,却有很高的难度。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这两句话就是最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原理,放之全国而皆准,也可以和国际接轨。
二、巴金一生追求理想和信仰,值得青年媒体人学习。巴金青年时代就说过:“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我是可以来牺牲我的一切的。”多么坚定豪迈的誓言。青年巴金在赴法国留学时就立志献身人类:“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它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 到了 1978年,老年巴金在《随想录》中,仍然在激动地盛赞伏尔泰和左拉为维护真理与正义而斗争的精神:“社会的进步是一部殉道的记录,人类进化的每个时代中都浸透着殉道者的热血。”巴金之所以成为巴金,就是因为一直有理想,有信仰,有希望:“ 我献身写作的时候,我充满了信仰和希望。我把写作当作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新闻记者,献身写作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这么一种浩然之气,心里充满信仰和希望去写?而不仅仅是为了挣稿费而写。是不是应该把写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报社老板在打工?在一些物欲横流,理想暗淡的媒体,巴金的写作理想对我们的青年记者来说,仿佛是一颗启明星。
为理想而写作,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但是我们的社会和人类都需要这种理想。请看30年代就有《大公报》记者这样品评巴金的写作境界: “从三十年代起,就一直有人在问:在目前中国的许许多多的作家中,还有谁比巴金先生更伟大呢?当时我却躇踌了,沉默了,因为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比巴金先生更伟大,更真挚,更激烈,更为正义而苦痛着的作家来。而且这问题摆在我面前一直到了如今,如今我依然找不出一个适当的解答来。他的一切的著作都是感着人间的罪恶而苦恼,为着全世界人类的不幸的命运而痛哭。而且他的每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这段评论也是具有极高境界的,具有情感激越的滚烫字句,具有深度关怀社会的心灵。它使我们从巴金身上看到——有理想有境界方成大师。难道这不值得我们从事写作的人深思吗?而且,“每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对从事写作的人来说,这是多么至高至上至美至纯的人文关怀呵!这种人文关怀,只有用巴金自己的话才能诠释:“这里的国土!这样的人民!我的心怎么能够离开你们! ”
下面几段话,感到巴金就像是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学子讲的,是对和他当年一样充满理想的写作人讲的,我在此将它转赠给同学们:
巴金说:“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说真话,做到言行一致。”
“我哭,为了我的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的受苦而哭,我的灵魂为着世间的不平而哭泣着。”
“……”
这就是写作巨匠巴金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与席卷人民的财富奔逃海外的贪官相比,就好比喜马拉雅山与乱葬坟包。
巴金的这段话对即将走向社会的新闻学子很适合:
“我辞别了山,渡过了江,划起一只独木小舟,向着人间的海驶去。暴风吹打我的脸,巨浪颠簸我的船,但是它们并不曾淹没了我。”
孟勇
10、20
转载请注明出自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