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白芍的本草考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89381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芍的本草考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白芍的本草考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白芍的本草考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医药通报2023年8月 第22卷 第8期 TCMJ,Vol.22,No.8,Aug 2023白芍的本草考证茹凯月1,2 仇婧玥1,2 宋厚盼1,2 隆采玲1,2 吴嫚婷1,2 吴佳3 龙荣3 曾梅艳1 袁振仪1摘要 目的目的:厘清经典名方中白芍的药名、基原、产地、药性、采收炮制、证候禁忌、功效主治。方法方法:通过超星数据库、中医智库、国学大师、CNKI等数据库或网站,查阅、收集、整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资料中关于白芍的文献记载,结合现代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果:白芍别名有11种之多,现临床应用中常用名只有“白芍”“白芍药”“芍药”三种。白芍的产地今多以杭、川、亳为道地产区。炮制加工多以煮制

2、之法,毒性作用记载为无毒或有小毒。其性味归经相关记载与现代权威中药材记载差异较小。临床上白芍主要应用于妇科和内科。结论结论:考证结果为白芍的种植采收、炮制及应用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关键词 白芍;本草考证;产地;炮制;证候禁忌;功效主治白芍(拉丁名为Paeonia lactiflora Pall.)具有敛阴止汗、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柔肝止痛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自汗、盗汗、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等病证的治疗1。白芍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最早记载于 神农本草经 卷二2:“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现代研究证实白

3、芍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便秘、病毒性肝炎、泌尿系统结石、男性高泌乳素性不育症、急性肠炎、腓肠肌痉挛、类风湿关节炎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3-9。课题组前期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关于白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尚少有或缺少关于其基原、炮制、性味归经、不良反应、功效、临床应用的古代文献的系统考证研究。因此,为了深入挖掘白芍的古籍文献信息,进一步推动白芍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本研究将基于文献记载,对白芍的基原、产地、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证候禁忌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证分析,为单味白芍药材或含白芍的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白芍的处方

4、信息白芍药性温和,临床应用广泛,历代文献记载颇丰,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且公布的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白芍的经典名方有25首,其中有11首标注为芍药,14首标注为白芍或白芍药。见表1。2 白芍的药名考证2.1释名白芍属于芍药的一种,现存古籍资料中,“芍药”最早见于 诗经 国风10:“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辞源11释曰:“汉书 颜师古注: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一说认为是和调的意思。清 王念书说勺药

5、是 适历 的音转,读若酌略,即均调的意思。”该观点认为芍药其名为和调、调匀之意。本草纲目12载曰:“芍药,犹约也。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约。”李时珍认为芍药之名由于花形美貌而来。日本著名学者伊豫专安所著 中国药物学大纲13记载:“绰约美好貌。故名。其花根能制食毒故有药名。”其认为芍药之名与其花姿与功用皆有关联。目前有关于白芍的药名考证尚未有较权威统一之说法。2.2别名白芍最早入药时尚未从芍药中分化出来,古籍记载中多以芍药之名,故笔者将芍药之别名方药研究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703920;No.82004427);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No.2021RC3101);中国博士

6、后科学基金面上 项 目(No.2019M662790);湖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重 点 项 目(No.21A0240);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No.2020XJJJ012)通信作者 宋厚盼,男,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E-mail: 作者单位 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中医诊断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46中医药通报2023年8月 第22卷 第8期 TCMJ,Vol.22,No.8,Aug 2023也纳入别名考证中。今广泛

7、使用的芍药之名最早出现在 神农本草经2:“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疝瘕、寒热,利小便,止痛,益气。”魏晋 吴普本草14记载:“一名其积,一名解仓,一名诞,一名余容,一名白术。”此处芍药之别名其积、解仓、诞、余容、白术皆首次出现。南朝 陶弘景在 名医别录15中记载:“一名白木,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车铤。生中岳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此处记载了芍药有白木、犁食、车铤之别称。但在同时期著作 本草经集注16中“白木”记作“白术”,后世医籍中关于“白木”与“白术”之称皆有,新修本草17、证类本草18、开宝本草19记作“白木”,本草纲目12记作“白术”。宋 苏颂

8、本草图经20摘录崔豹 古今注 云:“牛亨问曰:将离相别,赠以芍药何也?答曰:芍药一名何离,故相赠犹相招召。”因离别时有赠芍药的习俗,故芍药有“何离”的别称。明代 本草发挥21中将其名称为“白芍药”。明 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22中提到白芍有金芍药之称,书云:“又或以为花王之副也。花之名,曰余容、绰概言之,曰花婢,种种幻巧,难以缕述。根之名曰,曰犁食,曰白木,曰余容,入药只宜白花单瓣之根,气味全浓,然根之赤白,亦随花之赤白也。白者曰金芍药,赤者曰木芍药。”综上可知,白芍的别名有其积、解仓、诞、余容、白术、白木、犁食、车铤、何离、金芍药、白芍药等。3 产地基原考证早在 神农本草经2中已有白芍入药的记

9、载,但该书其名曰芍药,尚未有白芍之说。同一时期 山海经23记载“绣山其草多芍药”,也尚未提出白芍之名,但明确提到其为草本植物,与现代芍药之植物形态基本一致。名医别录15记载:“一名白木,一名犁食,一名余容,一名解仓,一名车铤。生中岳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首次提到白芍的产地为中岳地区,即今河南嵩山一带。尽管缺乏其植物形态描述,但还是可以初步判断该著作所记载芍药为Paeonia lactiflora Pall.,在这一历史时期,白芍尚未从芍药中划分出来。白芍一说首次出现在南朝梁时陶弘景之 本草经集注16,其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乃

10、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陶弘景提出芍药有白芍、赤芍之分,但该描述尚未明确,“白而长大”之“白”具体是指外皮颜色还是断面颜色,或是加工炮制后的颜色,尚不能确定是否为现代临床应用之白芍。同时期的中药炮制学著作 雷公炮炙论24记载:“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由此可推测,当时炮制之法为刮皮水煮之法,与现代炮制方法基本相同。由此可推断“白而长大”或为加工炮制后颜色。结合其采收地理环境白山(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今南京紫金山)、茅山(今江苏省句容县),推测此处白芍品种可能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唐代孙思邈在

11、备急千金要方25首次提出“白补赤泻”的观点:“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须赤者。”同时,该书中含芍药的方剂多达400余首,但仅有10首标明其为白芍。同一时期中医学著作 外台秘要 收载含芍药相关方剂400余首,但只有10首标明其为白芍。五代 日华子本草26记载:“芍药,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益气,除烦,天行热疾,惊狂,瘟瘴,妇人血运,及肠表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白芍的处方方名芍药甘草汤真武汤当归四逆汤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建中汤小续命汤当归饮子温经汤三痹汤升阳益胃汤大秦艽汤保阴煎化肝煎托里消毒散达原饮三甲复脉汤宣郁通经汤完带汤清经散

12、清肝止淋汤两地汤桃红四物汤散偏汤出处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严氏济生方妇人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脾胃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外科正宗瘟疫论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妇科冰鉴辨证录朝代及作者汉 张仲景汉 张仲景汉 张仲景汉 张仲景汉 张仲景汉 张仲景唐 孙思邈唐 孙思邈宋 严用和宋 陈自明宋 陈自明金 李东垣金 刘完素明 张景岳明 张景岳明 陈实功明 吴又可清 吴瑭清 傅山清 傅山清 傅山清 傅山清 傅山清 柴得华清 陈士铎白芍剂量与炮制白芍药四两(炙)芍药三两芍药三两芍药三两芍药三两芍药三两芍药六两芍药一两白芍药一两

13、芍药半两白芍药一两白芍药五钱白芍药二两芍药二钱芍药二钱白芍一钱芍药一钱生白芍六钱白芍五钱(酒炒)白芍五钱(酒炒)白芍三钱(酒炒)白芍一两(醋炒)白芍药五钱(酒炒)白芍药五分(酒炒)白芍五钱47中医药通报2023年8月 第22卷 第8期 TCMJ,Vol.22,No.8,Aug 2023风,泻血,痔瘘,头痛,发背,疮疥,明目,目赤胬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该书对芍药的功效作出具体概括,提出“白芍治血”的观点。南朝至五代十国期间,白芍在临床应用中逐渐从芍药中分化出来,但就现存资料记载来看,这一时期,虽然白芍在临床应用上正逐渐从芍药中分化,但实际应用依然较为混乱。临床上白芍和赤芍尚未有明确的划

14、分标准,关于其产地记载同 名医别录15,尚未见不同描述。宋代 开宝本草19记载:“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首次载录其花色赤、白的相关描述,但仍未指出白芍的划分是否与花色有关。宋代 本草图经20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首次对白芍的植物形态展开了具体描述,此处白芍植物学形态与今芍药属植物特征重合度极高,所载芍药应为Paeonia lactifloral Pall.,并且该书提出其根有赤白二色,全国皆产,淮南

15、地区(今安徽一带)为主产区。宋 寇宗奭所著 本草衍义27提出白芍在选用时“花红而单叶”的观点,并指出其根皮赤色居多,书中记载:“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经。”元 王好古所著 汤液本草28首次提出白芍依花色划分,其曰:“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这也是现存相关资料中首次提及白芍与赤芍的区分标准。明 陈嘉谟在 本草蒙筌29提出白芍依据根色划分以别赤芍,其书曰:“近道俱生,淮南独胜。开花虽颜色五品,入药惟赤白二根。山谷花叶单,根重实有力;家园花叶盛,根轻虚无能。”同时指出,白芍道

16、地产区为淮南(今安徽一带),单瓣者品质更佳。明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12记载:“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李时珍提出根色同花色的观点,白芍白根白花,然此与今植物实际特征不同。同时,其将扬州列为白芍主要产区,然而此前,相关资料多记载白芍主要产区为淮南。结合所附植物图证,以及同时期著作 滇南本草30图证可推测明代所用白芍可能为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清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31记载:“芍药,本经 中品,古以为和,今入药

17、,用单瓣者。”再次提出以单瓣入药的观点,结合书中图证,其植物学形态与今之白芍大致相同。清 张锡纯所著 医学衷中参西录32记载:“芍药原有白、赤二种,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至于化瘀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缘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白芍产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根,故张隐庵、陈修园皆疑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皆小,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张锡纯指出方书中多用白芍,并对白芍的功用、药材性状作了

18、具体描述,首次提出白芍的道地产区为杭州。结合清 张秉承所著 本草便读33所附图可推测清代所用白芍为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历代药典记载白芍的基原均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现代药学著作 药材资料汇编34记载:“白芍按照产地分为东芍(浙江东阳、磐安一带)、亳芍(安徽亳州)、川芍(四川中江一带)三大产区,现以亳州为主。”综上可知,秦汉之际尚未有白芍之说,皆统称为芍药,其主产区为今河南嵩山一带;南朝陶弘景首次提出白芍之说,其道地产区迁移至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京紫金山、句容县附近;隋唐至两宋时期方书中已有白芍的记载,但仍未

19、有明确的划分标准,该时期白芍的主产区为江浙地区。元明清时期,提出了明确的白芍判别标准,以根色为依据,其主产区为安徽、浙江和江苏,道地产区为杭州。今以浙江杭州、金华,四川中江,安徽亳州等地为道地产区。历代所用白芍拉丁名应都为Paeonia lactiflora Pall.。历代本草典籍中所附白芍图证见图1。4 炮制考白芍的炮制方法有生用、酒浸、酒炒、醋炒、煨用、蒸制、煮制之分。宋代以前其采收、炮制之法尚未从芍药中分化出来,不论赤、白皆以相同的方法炮制。南朝以去皮蜜制之法,或是直接晒干,在二、八月采收。宋朝以去皮蒸制之法,八、九月采收。到了明代,白芍的采收、炮制已经从芍药中分化出来,此时,白芍48

20、中医药通报2023年8月 第22卷 第8期 TCMJ,Vol.22,No.8,Aug 2023有生用和炒制之分,但划分标准尚未统一,加工方式未形成统一标准。清代以后,白芍入药,入血分以醋炒,散寒以酒炙,亦有生用者。2015年版 中国药典1关于白芍的记载以生用为主,干燥后切片入药,而炮制方法为煮制后入药,曰:“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炮制方法的论述见表2。表2不同书籍中有关白芍的炮制记载朝代南朝南朝唐宋宋明明明清近代出处雷公炮炙论24本草经集注16新修本草17本草图经20证类本草18本草乘雅半偈22本草蒙筌29本草纲目

21、12本草备要35中国药物学大纲13作者雷敩陶弘景苏敬苏颂唐慎微卢之颐陈嘉谟李时珍汪昂伊豫专安关于白芍炮制方法的内容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捣末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曝干货卖先别赤白,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各以竹刀刮去皮,并头,锉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

22、人血药以醋炒耳酒炒用(制其寒),妇人血分醋炒,下痢后重不炒水浸,去皮头。挫焙忌铁。多生用。避其寒。酒炒入。血药醋炒。血虚者煨用A.本草图经D.本草蒙筌B.本草便读E.本草纲目C.滇南本草F.植物名实图考图1不同本草著作中有关于白芍的植物来源考证49中医药通报2023年8月 第22卷 第8期 TCMJ,Vol.22,No.8,Aug 20235 药性考白芍药性记载最早见于 神农本草经2中:“味苦平”;明 王好古所著 汤液本草28首次出现了白芍的归经记载:“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历代关于白芍药性记载多有不同见解,总的来说,白芍味苦或酸或酸而苦,

23、性平或微寒,归肺、脾、肝等经络,毒性为有小毒或无毒。2015年版 中国药典1关于白芍性味归经的记载为:“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其对白芍的性味归经有所删减,未记载其毒性。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药性的论述见表3。6 功效主治考神农本草经2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白芍主治的著作,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利小便,止痛,益气。”南朝 本草经集注16记载:“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止痛,疝瘕,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逐贼血,散恶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腹痛,中恶,时行寒热,腰痛。”该书所载主治与 神农本草经 相似,补充了功效作用。后世经典本草著作 新修本

24、草17、开宝本草19、证类本草18等关于白芍功效主治的相关内容记载大致与 本草经集注 相同。明代 滇南本草30记载白芍“主泻脾热,止水泄,止腹痛,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止肝气痛,舒肝降气”。本草蒙筌29记载白芍“固腠理止泻痢,白和血脉缓中,为血虚腹痛捷方”。李时珍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了白芍的功效,本草纲目12曰其“止下痢腹痛后重”。清代 本草易读36记载白芍“补血泻肝,散瘀利水,安脾宁肺,除烦退热。固腠理而敛汗,解腹痛而平肝,和血脉而收气,除后重而止痢妇科一切悉疗,产后诸症宜忌”。医学衷中参西录32记载:“善退热除烦,滋阴养血,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

25、。”由上可知,白芍临床主要应用于妇科和内科,涉及的病症有疝瘕、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等,具有止痛、利小便、益气、缓中、固腠理、止泻痢等功效。7 证候禁忌考白芍证候禁忌的描述最早见于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27中,其曰:“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宋代以前的医籍未提及白芍证候禁忌相关内容。明清诸医家对白芍的禁忌证候所述颇丰,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条:血虚寒者禁忌;产后慎用或忌用;伤寒病血虚阳结者忌用;伤寒传入阳明禁用;脾气虚寒忌用;下痢纯血者忌用。历代医家普遍认为白芍性酸寒,伐生生之气。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证候禁忌的论述见表4。表3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药性的论述

26、朝代秦汉南朝南朝唐宋明明清清出处神农本草经2本草经集注16名医别录15 新修本草17开宝本草19汤液本草28本草蒙筌29本草易读36本草备要35作者佚名陶弘景陶弘景苏敬刘翰、马志等王好古陈嘉谟汪讱庵汪昂关于白芍药性的内容味苦平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味酸,微寒,有小毒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芍药,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味苦、酸,气平、微寒。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酸,寒,苦,平,无毒,性敛涩。入肝、肺、胆、脾诸经补血,泻肝,涩,敛阴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肺脾)行经药表4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

27、芍证候禁忌的论述朝代宋明明清清出处本草衍义27本草发挥21本草蒙筌29本草易读36本草新编37作者寇宗奭徐彦纯陈嘉谟汪讱庵陈士铎关于白芍证候禁忌的内容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惟治血虚腹痛,诸腹痛皆不可治凡妇人产后诸病,切忌煎尝,因其酸寒,恐伐生发之性故也。倘不得已要用,桂酒(肉桂煎酒。)渍炒少加。血虚寒人,亦禁莫服妇科一切悉疗,产后诸症宜忌伤寒未传太阳之前,能用芍药,则邪尤易出。惟传入阳明,则断乎不可用50中医药通报2023年8月 第22卷 第8期 TCMJ,Vol.22,No.8,Aug 20238 讨论与小结白芍属于芍药的一种,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用药历史,

28、在南朝首次从芍药中分化出来。唐宋时期,医籍中已经出现白芍之名,但尚缺乏划分标准。元明清时期,白芍已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现在认为其道地产区为浙江杭州、金华,四川中江,安徽亳州等地。历代所用白芍都应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炮制方法多以蒸制或煮制之法,现考虑到生产加工多以煮制之法。历代白芍的毒性记载多为无毒,亦有“有小毒”之说,性味多酸苦寒,归肺、脾、肝等经。由于白芍有酸寒之性,故血虚寒者、产后、伤寒传入阳明、伤寒病血虚阳结、脾胃虚寒、下痢纯血等病证不可用之。白芍具有止痛、利小便、益气、退热、除烦、明目、补阴、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等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

29、于妇科和内科疾病的治疗,涉及的病症有疝瘕、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积聚、瘟瘴、惊狂、天行热疾、头痛、肠风、发背、泻血、痔瘘、疮疥、目赤胬肉等。本文通过查阅古籍考证了经典名方中的常用中药白芍的名称变更、产地基源、炮制方法、功效、主治病症及使用禁忌,旨在为白芍的大面积种植与采收,规范炮制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05.2 神农本草经 M.孙星衍,孙冯翼,撰.戴 铭,黄梓健,余知影,等校注.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7.3 赵鹏飞.孙霈教授治

30、疗便秘用药经验 J.中医学报,2013,28(7):967-968.4 童荣龙.芍药木瓜汤合耳穴按摩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J.黑龙江中医药,1997(5):47.5 李素娟,周汉高,徐秀凤,等.芍药大黄汤治疗244例急性甲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学,1989,12(2):103.6 罗建辉.自拟柴芍麦甘汤治疗男性高泌乳素性不育症23例 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8):27.7 戎松婷.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 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4):22.8 马宏明,史广富.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肠炎40例 J.黑龙江中医药,1997(2):36.9 祝玉慧.白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

31、及实验研究进展 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1):75-76.10 诗经 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28.11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 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3:2616.12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册 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89.13 伊豫专安.中国药物学大纲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5-26.14 吴 普.吴普本草 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3.15 陶弘景.名医别录 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7.16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M.尚志钧,尚

32、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67.17 苏 敬.新修本草辑复本 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05.18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上册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20.19 卢多逊.开宝本草辑复本 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185.20 苏 颂.本草图经 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4.21 徐彦纯.本草发挥 M.宋咏梅,李军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6-37.22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 M.刘更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

33、77-178.23 袁 珂.山海经校注 M.成都:巴蜀书社,1993:112.24 雷 敩.雷公炮炙论 M.施仲安,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7.2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2.26 日华子.日华子本草 M.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处,1983:37-38.27 寇宗奭.本草衍义 M.北京:中华书局,1985:43.28 王好古.汤液本草 M.竹剑平,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8.29 陈嘉谟.本草蒙筌 M.周超凡,陈湘萍,王淑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9.30 兰 茂.滇南本草 M.陆 拯

34、,包来发,陈明显,校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4.31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625.3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439.33 张秉成.本草便读 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37.34张明心.药材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309-312.35 汪 昂.本草备要 M.王效菊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0-51.36 汪讱庵.本草易读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6.37 陈士铎.本草新编 M.柳长华,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8-123.(收稿日期:2022-05-29)(本文编辑:金冠羽)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