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1综合说明 2
1.1项目背景 2
1.2主体工程概况、方案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2
1.3项目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情况,防治标准执行等级 3
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 3
1.5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4
1.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 4
1.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5
1.8结论 6
2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 7
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7
2.2编制依据 7
2.3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 10
2.4指导思想 12
2.5方案编制原则 12
2.6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 14
3项目概况 15
3.1工程名称、地理位置及主要控制点 15
3.2工程建设目的、必要性及意义 16
3.3推荐方案工程概况 17
3.4主要设计方案及内容 18
4项目区概况 20
4.1项目区地理位置 20
4.2自然环境概况 20
4.3社会经济概况 28
4.4水土保持概况 30
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33
5.1分行政区划 33
5.2防治责任范围划分的意义 33
5.3防治责任范围确定的依据 33
5.4防治责任范围 34
5.5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5
6水土流失预测 38
6.1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38
6.2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及类型 38
6.3预测基础 39
6.4预测范围和预测时段 39
6.5预测分区 40
6.6预测的内容和方法 40
6.7水土流失预测成果 41
6.8预测结论 45
6.9水土流失危害分析与评价 45
7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 47
7.1防治原则和目标 47
7.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8
7.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50
7.4防治措施及工程量 53
7.5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 60
7.6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 62
8水土保持监测 64
8.1监测目的与意义 64
8.2监测时段及监测频次 65
8.3监测点位布置 65
8.4监测方法和内容 66
8.5监测设备及设施 67
8.6水土保持监测人员配置及经费 68
8.7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要求 69
8.8水土保持监测制度 69
9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70
9.1投资估算的编制原则、依据及方法 70
9.2工程投资 72
9.3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80
10实施保障措施 83
10.1实施保障措施的规定 83
10.2主要保障措施 84
11结论及建议 90
11.1结论 90
11.2建议 90
有关附件及附图:
附件1:《某省某县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副本)(证号:4312000730019)
附图1: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2:某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分区图
附图3: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水土保持总体布置图
附图4: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选矿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5: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矿山开采范围图
附图6: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范围图
附图7: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弃渣场平面布置图
附图8:拦渣墙典型设计断面图
附图9:排水沟、沉沙池、拦渣坎典型设计图
附图10:油茶树种植典型设计图
附图11:采矿场开挖边坡护壁典型设计图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项目
组成
项目
面积 (hm2)
挖方量
(万m3)
填方量
(万m3)
建设地点
某县谭家湾镇
所在流域
沅水流域
采矿场
20.82
619.28
工程总投资(万元)
6118.31
选矿厂
4.4
1.4
1.3
其中:采选投资(万元)
4518.57
弃渣场
4.26
9.2
施工准备及完成时间
31年
临建区
1.7
0.2
方案设计水平年
2009
国家、省级防治区类型
重点治理区
地貌、土壤类型
中低山、紫色土
气候、植被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扰动地表面积(hm2)
31.18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
37.39
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
30.14
项目建设区(hm2)
31.18
水土流失预测总量(万t)
直接影响区(hm2)
6.21
新增水土流失量(万t)
18.86
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
采矿场、选矿厂、弃渣场及临建区
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
600
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
2281
防治
目标
扰动土地整治率(%)
95
水土流失总治理率(%)
95
土壤流失控制比
1.2
拦渣率(%)
95
植被恢复率
95
林草覆盖率(%)
52.9
防治
措施
工程项目
防治面积(hm2)
投资(万元)
分 区
工 程 措 施
植 物 措 施
临 时 措 施
采矿场
按台阶开采
撒播草种、油茶
薄膜覆盖等
22.27
665.75
选矿厂
排水沟、挡土墙
撒播草种、樟树
薄膜覆盖等
4.4
131.54
弃渣场
排水沟、截水沟、拦渣墙
撒播草种、油茶
薄膜覆盖等
4.26
127.35
临建区
拦渣坎
撒播草种、油茶
薄膜覆盖等
0.25
7.47
独立
费用
425.29万元
监理费
300万元
监测费
93.41万元
水保设施补偿费
45.21万元
水土保持总投资(万元)
1357.4万元
方案编制单位
某市水电设计院
建设单位
某实业(某)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电话/地址/邮编
肖建军
法人电话/地址/邮编
某县谭家湾镇
联系人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0745-2715833
联系人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13637450840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某实业(某)有限公司为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由某集团于2004年7月收购原某省某县硅砂开发有限公司而成立的专业硅砂原料加工公司,并于2006年6月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控股股东为某玻璃(厦门)有限公司和某玻璃(成都)有限公司,主要为规划中的某(武汉)浮法玻璃项目(该项目以全面开始施工建设)提供优质浮法玻璃用硅砂。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目前仅有收购时的一条生产能力为15.0万t/a的硅砂生产线,经过2004年刚收购时的初步改造,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因某(武汉)浮法玻璃项目滞后及其他原因,一直未能正式生产,生产线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并根据某玻璃(武汉)项目的实施进度,需要本项目尽快上马并增加新的生产能力。
鉴于此,该公司于2008年4月正式委托我院承担“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编制工作,并签订了工程设计合同。
1.2主体工程概况、方案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采矿区及选矿厂厂址均位于某省某县谭家湾镇贺家冲村境内,矿区位于某县城北东28.0km处。矿区东西长约1.35km,南北宽约1.0km,地理坐标:东经110°44′51″~110°45′42″,北纬28°07′36″~28°08′15″,矿山登记范围内由10个拐点所圈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其采矿许可证),开采深度由高程390.0~270.0m。弃渣场布置在东矿段东侧的采空区内,同时利用原有废弃的小型水库堆放弃渣。
选矿厂厂址位于矿区西南侧约1.0km处,紧邻矿区,有S308公路从矿区西约1.0km处通过,矿山与选矿厂之间有专用公路相通,矿区至湘黔铁路低庄站(三等编组站)距离仅7.0km,经低庄东至株洲323.0km,西至某124.0km,交通非常方便。
新建选矿厂厂址处为山坡地,新建硅砂生产线位于原某省某县硅砂开发公司15.0万t/a生产线的东侧,地势较开阔,厂区大部分面积为山坡地形,局部为农地,自然地形标高在230.0~255.0m之间。
按水土保持“三同时”的要求,方案确定的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均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使用。对本项目而言,设计水平年指硅砂生产线投产后的当年或投产后的第一年,不是达产年。为有效防止工程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发生,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完成,计划12个月完工(其间原硅砂生产线可进行生产),设计水平年定为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投产后的第一年,即2009年。
1.3项目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情况,防治标准执行等级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是在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域的建设和生产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及立地条件、地貌特征、建设活动类别、建设时序以及工程布局和功能区划进行分区防治。
因此,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分为采矿场区、弃渣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道路区、选矿厂区、原矿临时堆置区,共6个区;其中采矿场区、弃渣场、原矿堆置区是本《方案》的重点防治区。
依据《某省某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1998-2012)的水土保持分区,确定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的矿区及选矿厂厂址均位于某县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按照上述标准确定该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为二级标准。
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按“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水土保持原则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第1.0.4条“对征用、管辖、租用土地范围内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保护水土资源,并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废弃土(石渣)、尾矿渣(砂)等固体物必须有专门的存放场地,并采取拦挡治理措施;采挖、排弃渣、填方等场地必须进行护坡和土地整治;开发建设形成的裸露工地应恢复林草植被并开发利用”。
本次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确定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主要包括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区:采矿场、选矿厂、弃渣场、施工临建设施、矿山道路等,因此,总的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31.18hm2。
1.5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水土流失预测范围的合理确定,对做好水土流失预测十分重要。其中,直接影响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都不归建设单位所有,而且在直接影响区里与无法布设防护措施,再加上直接影响区与建设区相比,其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并不大。因此,本次报告确定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本项目的建设区。
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预测根据实地调查及量算,施工扰动地面面积31.18hm2。其中主体工程采矿场和选矿厂扰动地面面积分别为22.52hm2和4.18hm2,弃渣场4.26hm2,原矿堆置场0.22hm2,施工临建设施(炸药存储仓库、临时道路等)0.25hm2。
本项目工程施工毁损水土保持措施主要为矿山开采破坏实物以及施工占压土地造成,共计毁损水土保持措施30.14hm2,
本项目建设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总量约为18.86万t,其中渣场及原矿石临时堆置场新增水土流失量为6.65万t,占总量的35.3%;采矿场新生裸露面可能新增水土流失为11.13万t,占总量的59.0%;施工过程中可能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08万t,占总量的5.7%。
1.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
本项目建设区新增水土流失的防治,应以“工程措施为先导,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先拦后弃”的原则,在弃渣场修建挡渣墙,使弃渣在“点”上得以集中拦蓄;在弃渣场、采矿场、施工临建设施区修筑挡渣坎、排水沟,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矿石开采过程中的流失的土壤、废弃料不出沟、不下河,使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在“线”上得以集中控制。在新增水土流失得以集中控制的前提下,对裸露地表进行土地整治,然后通过“面”上的林草植被建设和土地复垦措施,保护新生地表,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植物措施的观赏性和后效性。另外,对施工迹地应及时进行土地整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其利用功能。
采矿场区为山坡露天开采,开采台阶按照1.0%的坡度向外侧倾斜,以利于自然排水,施工先期修筑相应的截排水沟,尺寸为0.3×0.2m,排水沟施工与矿山同步进行,排水沟依自然山坡而建,修建开挖时采用薄膜覆盖。待矿石开采平台形成后,对因其开挖形成的边坡从山坡顶部高程每隔10.0m设置一级1.0m宽平台,同时在其内侧设施排水沟,在平台上种植爬山虎等藤本植物。在易发生滑落的地段修筑相应的拦渣坎,尺寸为0.3×0.2m,对边坡进行薄膜覆盖,。待整个圈定范围内的矿山开采完毕后对其进行表土回填,同时撒播草籽,种植乔木等。
新建截排水沟18143.84m,其土石方开挖2177.26m3,填筑土石方1021.1m3,所需C15砼1088.6 m3,另外,拦渣坎长1395m,所需C15砼83.7m3。
施工临时设施周围设置C15砼拦渣坎,拦渣坎尺寸0.2×0.3mm,总工程量102.0m3,共平整土地0.25hm2,撒草籽面积0.25hm2。采矿场区、弃渣场及选矿厂共撒播草种面积27.98hm2,同时种植油茶树29458株,种植密度为1100棵/hm2,弃渣场共需平整土地4.26hm2。
弃渣场挡渣墙长115.09m,需浆砌石1358.1m3,其土石方开挖1152.2m3,填筑土石方983.6m3,剩余土方弃至弃渣场内,截水沟设在弃渣场占地边线上,沿270.0m等高线环绕渣场,全长893.36m,坡面来水经截水沟截住后可直接排入下游渠道中。该处截水沟开挖土方2948.1m3,填筑土石方1783.6m3,共需砼321.7m3。选矿厂区排水沟长682.5m,厂区土石方工程:填方量为:1.3万m3;挖方:1.4万m3。草皮护坡面积:1900 m2。所需C15砼131.04m3。整个矿山开采矿石总量610.18万t。
1.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为1357.4万元,其中含新增水保投资783.82万元,含主体工程已列入的投资573.58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为45.21万元。
本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后,其中植物措施防治面积为27.68hm2。林草措施可增加土壤就地入渗和拦蓄调节地表径流的能力,治理期间累计拦蓄调节径流27.8万m3,减少水土流失总量为12.8万t,土壤侵蚀模数降低至600t/km2.a以下;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52.9%。通过种植用材林和经济林,随着林木的发育,用材林需要逐步地进行间伐等措施,间伐下的木材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经济林可每年采取果实,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以后,工程弃渣全部得到了治理,开挖面和工程裸露面实施保护,植被得以恢复,通过种植水保林、草,能使空气中相对湿度增加,干燥度降低,从而改善贴地面层气候条件,使生态系统与环境日益协调。即可以减轻项目区的自然灾害,又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同时,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提高了项目区的品位。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8结论
本项目建设共扰动地面面积31.18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30.14hm2,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为18.86万t。
本《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31.18hm2,其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面积27.68hm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以后,可达到以下各项防治目标:①扰动土地治理率达95%,②水土流失模数控制比达1.2,③造成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度达90%,④拦渣率达到95%,⑤植被恢复系数达95%,⑥林草覆盖率达52.9%。
2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
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2.1.1编制目的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目的主要为:明确建设单位法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和义务,分析并拟定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与措施体系布局,为建设项目下一步设计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布局提供技术参考与要求,介绍建设单位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保障措施,匡算水土保持所需投资,并从水土保持角度给出该项目建设是否可行的意见。
2.1.1编制意义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意义在于:为系统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技术支撑,为项目的结构和布局及施工组织提供完整意见,明确建设单位的责任期间、责任范围及防治目标,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技术依据。
2.2编制依据
2.2.1相关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06.29,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2002.08.29,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08.29,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修正) (1998.04.29,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1998.08.29,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2.2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08.01, 国务院第120号令);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国务院第253号令);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12.27,国务院第257号令);
(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06.10,国务院第3号令)。
(5)《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1988.09.01,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布);
(6)《某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11.10,某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2.3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05.30,水利部令第5号发布,2005.07.30,水利部令第24号修订);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2000.01.31,水利部令第12号);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2002.10.16,水利部令第16号发布,2005.07.08,水利部令第24号修订);
(4)《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2004.09.15,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9号);
(5)《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2006.12.18,水利部令第29号);
(6)《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2006.12.18,水利部令第29号)。
2.2.4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文);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方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水保[1994]513号文);
(3)《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2000]38号文);
(4)《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5)《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办函[2002]154号);
(6)《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4]332号文);
(7)《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1]15号);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修订)(2003.01.0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4号);
(9)《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2007.09.2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0)《某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分类登记名录》(湘水保委[2004]4号);
(11)《某省物价局、某省财政厅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湘价费[2006]145号)。
2.2.5技术规范与标准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发[2000]38号);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T50443-2007);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07);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96);
(5)《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277-2002);
(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7)《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通则》(GB/T15772-1995);
(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1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规范》(GB/T15774-1995);
(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12)《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1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
(14)《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
(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2.2.6技术文件及其它资料
(1)《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要点〉的函》(水保监[2002]118号文);
(2)《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湘政函[1999]115号);
(3)《某省某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1998-2012年);
(4)《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2007.10,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5)《关于开发某省某县硅砂资源的协议》(2003.11.14,某县人民政府,某玻璃(厦门)有限公司);
(6)《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副本)》(证号:4312000730019)。
2.3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07)5.0.1条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等级应按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和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确定。
(1) 按开发建设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标准:依法划定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及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
二级标准:依法划定的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
三级标准: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未涉及的其他区域。
(2) 按开发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水系、河道、水资源及水功能、防洪功能等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重大水土流失影响,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作为一级标准防治的区域。
二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省、地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较大水土流失影响,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作为二级标准防治的区域。
三级标准: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未涉及的区域。
同一项目所处区域出现两个标准时,采用高一级标准。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应分类、分级、分时段确定,其指标值必须达到表2.3-1的规定。
表2.3-1 建设生产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分组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时段
施
工
建
设
期
试
运
行
期
生
产
运
行
期
施
工
建
设
期
试
运
行
期
生
产
运
行
期
施
工
建
设
期
试
运
行
期
生
产
运
行
期
扰动土地整治率(%)
﹡
95
﹥95
﹡
95
﹥95
﹡
90
﹥90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90
﹥90
﹡
85
﹥85
﹡
80
﹥80
土壤流失控制比
0.7
0.8
0.7
0.5
0.7
0.5
0.4
0.5
0.4
拦渣率(%)
95
98
98
90
95
95
85
95
95
林草植被恢复率(%)
﹡
97
97
﹡
95
95
﹡
90
90
林草覆盖率(%)
﹡
25
﹥25
﹡
20
﹥20
﹡
15
﹥15
(说明:表中“﹡”表示指标值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实施进度,通过动态监测获得,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依据《某省某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1998-2012)的水土保持分区,确定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的矿区及选矿厂厂址均位于某县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按照上述标准确定该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为二级标准。
2.4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减少项目区原生水土流失,防止新增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工程建设、生产、运营、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注重景观建设、鼓励废弃土石方综合利用等,保证“三同时”的落实等。
2.5方案编制原则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原则应符合国家有关水土保持的总体要求,按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确定防治目标和进度。根据项目特点和所处的设计阶段,简要说明编制方案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泛指,常见的编制原则主要包括:
(1) 责任明确原则:按“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明确建设单位关于水土流失防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2) 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主体工程和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基本要求,选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生产工艺,优化主体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组织。
(3) 生态与主体并重的原则:水土保持方案要以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在服务主体工程的同时,对项目区环境和周边的生态系统负责,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应进行比选方案的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明确水土保持意见,并作为主体设计比选方案筛选的依据。
(4) 综合防治的原则:方案布设的各种防治措施要紧密结合,并与主体设计中已有措施相互衔接,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具体措施,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发挥作用。
(5) 因地制宜原则: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的类型和内容多样,不同项目及其不同分区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能生搬硬套,而必须根据各项目及分区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合理布局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注重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合理搭配,做到“标本兼治”。
(6) 永久临时结合的原则:永久和临时保护措施结合布置,对防治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节约资金的同时,减少了二次扰动。
(7) 景观协调的原则: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取弃土场的布置及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8) 经济合理原则:水土保持措施的选择,不时标准越高、造价越贵越好,应选择取料方便、易于建造的工程措施及当地适合生长的植物品种,在保障水土保持功能的同时减少建设期的投入和运营期间的养护工作量。同样,在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时也应尊重自然规律,量力而行。
(9) 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项目的弃土弃渣应分类堆放,结合当地的情况,以便于后续的综合利用。
(10) “三同时”的原则: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1) 公众参与的原则:生产建设项目的取土场、取土深度以及弃渣场的选址、堆弃方量、恢复用途等宜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可结合周边其他项目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结合群众的需要覆土造地。
(12) “以老带新”的原则:改建、扩建项目应根据“以老带新”的原则,治理原有工程的水土流失。
(13) 合理界定项目的原则:按照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划分标准的规定》(计[1978]234号)的有关规定合理界定建设项目。
2.6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
2.6.1方案编制深度的确定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投资项目在批准项目建议书后、企业投资项目在核准前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和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规定,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深度,在建、完建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初步设计阶段深度。但因各行业的前期工作阶段划分和深度不完全一致,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需根据行业特点做适当深化和补充。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规定“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其内容及深度应与项目主体工程所处的阶段要求相适应”的原则,本项目主体工程(采矿场区和选矿厂厂址)设计为初步设计深度,由此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为初步设计深度。
2.6.2设计水平年
所谓设计水平年指方案规划的内容实施完毕的年份,即水土保持工程(按方案设计)全面到位,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一般为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届时方案确定的各项防治措施均应布设到位,能稳定存续、发挥或初步发挥水土保持功能,达到方案确定的防治目标,满足水土保持专向验收的要求。按水土保持“三同时”的要求,方案确定的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均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使用。对建设类项目,设计水平年指主体工程完工的当年或完工后第一年,临时防护措施和工程措施均以布设完毕,正常发挥水土保持功能(临时措施或许已经拆除),植物保护措施保证了成活率和保存率,灌溉等抚育管理责任落实。对建设生产类项目,设计水平年指投产后的当年或投产后的第一年,不是达产年。为有效防止工程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发生,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完成,按照该矿山的开采时间,计划31年开采完毕,设计水平年定为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投产后的第一年,即2009年。
3项目概况
3.1工程名称、地理位置及主要控制点
工程名称: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
建设地点:某省某县谭家湾镇贺家冲村
建设性质:改扩建
开采矿种:玻璃用石英岩
开采方式:露天开采
矿区面积:0.2678km2
生产规模:年产石英精砂35.0万t
所属流域:长江流域
建设投资/采选工程直接费用:6118.31万元/4518.57万元
建设工期/生产期:1年(计划2008年6月~2009年6月)/31年(2009~2039年)
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采矿区及选矿厂厂址均位于某省某县谭家湾镇贺家冲村境内,矿区位于某县城北东28.0km处。矿区东西长约1.35km,南北宽约1.0km,地理坐标:东经110°44′51″~110°45′42″,北纬28°07′36″~28°08′15″,矿山登记范围内由10个拐点所圈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其采矿许可证),开采深度由高程390.0~270.0m。
选矿厂厂址位于矿区西南侧约1.0km处,紧邻矿区,有S308公路从矿区西约1.0km处通过,矿山与选矿厂之间有专用公路相通,矿区至湘黔铁路低庄站(三等编组站)距离仅7.0km,经低庄东至株洲323.0km,西至某124.0km,交通非常方便。
新建选矿厂厂址处为山坡地,新建硅砂生产线位于原某省某县硅砂开发公司15.0万t/a生产线的东侧,地势较开阔,厂区大部分面积为山坡地形,局部为农地,自然地形标高在230.0~255.0m之间。
3.2工程建设目的、必要性及意义
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建设的目的:开发某硅砂资源,主要为规划中的某(武汉)浮法玻璃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始施工建设)提供优质浮法玻璃用精石英砂35万t/a。
某实业(某)有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某县位于某省西部,某市东北部,沅水中游,雪峰山主峰北麓,辖区面积3440.04km2,地理坐标:东经110°15′~111°01′,北纬27°17′~28°19′。矿藏有金、银、铜、铁、锰、锑、硅、砂、瓷泥等37种,潜在价值达300多亿元,其中,青界球状瓷泥质量极佳,世界罕见,是某“四珍”之一,列入“国宝”,特别是硅砂矿量大质优为全国之冠,品位极高,储量全国第一,达10亿吨之多,被国家定为重要优质硅砂基地。
经有关院校、研究所、用户试验分析和应用证明:本项目矿区石英砂,颗粒完整,磨圆度好,多为圆形和次圆形,极少棱角,耐火温度高,砂芯强度高、透气性好,流动性好,为高科技硅产品项目提供了优质硅砂资源,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某县硅砂开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采量小,多为民采,且多为无证滥采,浪费资源严重,硅砂开发应用以粗犷型加工占主导地位,深加工才刚起步,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尚需进一步提高其开发意识,早日发挥其规模效益,能为该县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合理开发硅砂资源,2003年通过招商引资某县人民政府与某玻璃(厦门)有限公司达成投资意向,由某公司收购原某省某县硅砂开发公司重组民营企业某实业(某)有限公司,使该县的硅砂资源得到较合理的开发利用。
项目影响区内硅砂资源丰富,但是受资金、交通运输能力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国家为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控制开采天然硅砂资源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于2006年3月13日发布2006年第16号公告,自2006年5月1日起对天然硅砂实施禁止出口的管理措施,致使国内硅砂价格一低再低,使该县硅砂资源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市场竞争能力弱。本项目的建设将会大大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人才,资金技术与现代化管理,逐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该地区的投资环境,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社会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拉动当地相关行业和经济发展,加快该区脱贫致富,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增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3.3推荐方案工程概况
3.3.1工程项目组成
本项目工程由主体工程、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弃渣场及专项设施改建、施工力能等项目组成。该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的项目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3.1-1~表3.3.1-2。
表3.3.1-1 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项目组成情况表
工 程 项 目
项 目 组 成
采矿场及选矿厂
采矿场区
采矿场、废石场、炸药库、开拓运输系统等
选矿厂厂区
原矿堆场、破碎车间、小块料仓、选矿车间、精砂脱水储存库、变电所、浓缩池、水循环系统、尾矿处理间、取水泵房等
施工生产生活区
施工生产区
临时工棚、临时堆料场
施工生活区
办公及生活用房等(利用原有房屋)
施工便道
辅助道路及至弃渣场、施工生产生活区的道路等
弃渣场
弃土场、弃渣场
专项设施改造区
专项设施改造
输电线路、通讯线路等基础设施
施工力能供应
风、水、气、电、油等
表3.3.1-2 某公司硅砂生产线改扩建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表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