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问一智慧
佛使尊者
【法音丛书出版缘起】
向大自然学习佛法
香光书乡编译组
法音丛书是一套探寻佛陀智慧的丛书,是由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系列着作集成,也是香光书乡编译组引介南传佛教思想的开始。
[回归佛陀的本怀]
在中国传统的分类上,北传佛教属於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却被贬抑为小乘佛教而长期被忽视。诚然,大乘佛教的兴起带给佛教普化人间的新机,但是它大开方便之门的作风,却给外道思想趁虚而入的机会,使得後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渐有背离根本佛法的现象。
近年来,台湾佛教快速成长,各种法会、活动以及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都吸引着各阶层的人士叁与,一时之间,学佛蔚成风气。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探寻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弭补物质发展後的心灵空虚,有的人向上师寻求密法,有的人静坐叁禅,更有的人想要只凭加持立即开悟....,在以佛教为名的天空下,各种修法正呈显着多彩多姿的面貌。
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我们在关怀自己的生命及佛教未来的方向时,实在不能忽视南传佛教内所保持的原始教义、制度与修行道。不忘失利他的菩提心,又能针对止息烦恼而自利修道,当是佛教徒永远要努力的课题。从这方向来看,未来的佛教世界,应是南、北传佛教相互阐发,全球佛教徒回归佛陀本怀,一致创建人间净土的佛教世界。所以,认识南传佛教实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向大自然学习佛法]
佛使尊者终其一生都在宣扬正确且合乎理性的佛法,力图断除佛教在二千多年的流传中所叁杂的外道思想及迷信色彩,他精研巴利三藏(尤其是经藏),但不着眼於佛学理论及哲学的研究,而关怀如何把生命安顿在真理及和平当中,因此终其一生弘法不辍,大力呼 人类掌握生命,断除我执,止息贪、 、痴,如此,不待死後,当生即能证得涅 。
佛使尊者且认为若要真正解脱,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早期在森林中的修学时,由於观察动物的夜间活动,他肯定「法」不像世俗世界一样在夜晚入睡,真正修法的人,他的身体虽然入睡了,但心灵永远保持清醒,随时准备去观察万物的真相;在大自然中独处无怙时,他以「如果我害怕面对任何情境,我要持续在那情境中,直到恐惧消失」来自我训练,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直接面对」,使他体验到佛法 本来如是。
「自然」是他一生的坚持,在大自然中学习到「如是」的见解,也充分表现在他看待自己生命的态度上,如晚年生病时,他认为「生病本然如此,它是依於因缘的必然关系,.... 痛只是一种感觉,必须把它变成禅修的对象,尽可能深入研学苦、病及死」, 他用内心的智慧克服痛感,深入了解生病只是「自然」的现象,本来如是。可见,大自然不但是他心灵全新感受的泉源,自然界的规律也变成他生活的规律,每一种景象都是他修法的对象。
佛使尊者不论在演讲或着作中,也是这样不断传递自然的缘起法则,他的说法没有玄妙的幻想及深奥的哲理,直截而可行,而他也始终如此践行,堪为踏实学佛、出离污染的楷范,这便是我们引介佛使尊者着作的原因。
[让佛使尊者的智慧普及华文世界]
佛使尊者所有的着作及演讲稿都结集为《法音集》,包括以主题分类编译的巴利藏经,及以泰文翻译的《六祖坛经》、《黄蘖断际语录》,演讲稿则以《人类手册》流传最广。尊者的着作目前在台湾已译成中文的有《菩提树的心木》、《人类手册》、(异译《人生锦囊》)、《何来宗教》、《出入息观修持法要》。比起泰国原着,被译为中文者仍在少数,我们希望能有计划地将尊者智慧的结晶介绍给大家,计划出版的有:
《一问一智慧》(Buddhd-Dhamma for Students )
《解脱自在园十年》(The First Ten Years of Suan Mokkh)
《十二因缘》(Paticcasamuppada:Practical Dependent Origination)
《上座部佛教的几种奇妙特性》(Some Marvellous Aspects of Theravada Buddhism)《开启自然真理之钥》(Key to Natural Truth)
《生命之囚/「我」的危害》(The Prison of Life/The Danger of ‘I')
《无我》(The Buddha's Doctrine of Anatta)
《法的社会主义》(Dhammic Socialism)
(以上书名皆为暂译)
[我们的作法与期望]
为了实现如上的愿望,数位法师及居士组成香光书乡编译组,由在泰国出家修学的马来西亚籍曦比丘带领翻译。我们的作法是由编译小组的成员分别自英译本翻译,每篇章完成後,集体讨论,查考工具书,互相校正,并由曦比丘对照泰文,以求符合原义,因此中译本在有些译文及分段上会与英译本稍有不同,有心对照英译本的读者,当能发现二种译本的异同。书中巴利文的部分,特请於巴利文有深入研究的达和法师校正,特此致谢。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尊者所说的内容,有些是针对当时的泰国佛教现象而说,为让读者能从中认识尊者的睿智及拨乱反正的用心,我们会加注说明。另外,为方便读者对义理能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必要时,我们也会於注释中补充有关的资料,当然这是在泰文原着及英译本中所没有的,愿这个新的尝试,能帮助我们更深入掌握佛法的核心。
这一系列丛书能够出版,还要感谢香光尼众佛学院院长悟因法师的鼓励与支持,法师甚至於百忙之中抽空叁与讨论、校订,给予我们很多的指导。此外,也要感谢香光尼僧团全体法师们的护持,使编译小组能全心投入编译工作,并且在文稿初译时,提供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们的译文更加浅白、容易阅读。最後更要感谢读者大众,因为有许多读者的回应,鼓舞我们在这块园地里继续深耕勤耘。
愿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使读者认识核心法义,建立学佛的基本态度,能更进一步深入三藏法海,於生活中发现佛法的真谛,在人间落实解脱道。
一九九四年元月
------------------------------------------------------------------------------
英译序 山帝卡罗比丘------------------------------------------------------------------------------
佛使尊者( Ajahn Buddhadasa )於一九六六年一月在曼谷汤马沙大学( ThammasatUniversity ), 对学生作了两次演讲, Dhamma Principles For Students (中译本名为「一问一智慧」)就是这两次演讲的内容。从那个年代开始,已有许多泰国年轻人回到佛教教义中,去探寻西方现代教育所无法提供的答案和可能。面临急遽变迁和混乱的社会,年轻人想追寻一种和平的方式,以解决这时代的争议和不公道的现象【译注一】。这份关心值得赞扬,而且每个人都认同它对实际需要所作的引导,但若佛教观点应用不当,或以混淆的观点来对治社会的迷乱和竞争,那就不会有任何利益。为了避免误导,佛使尊者一直设法对老老少少提示佛教的根本教义,他回溯佛陀亲说的原始法义,简单又直接地诠释它,并揭示「法」超越时空,可适用於古印度、现代泰国,甚至遍及已开发的西方。
这两篇讲稿原来的主题称为 Lak Dhamma Samrab Nak Seuksa ,意思是「给学习者的法义原则」。一看这个标题,就可明了这本书的目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 Seuksa (引自於梵文)和 Sikkha (巴利文)的意义。 泰国人曾把 Seuksa 翻译成英文的 study 和education ,但是这种现代用法削弱了它原本的文义。 Seuksa 不仅解释成我们现在所累积的知识和专门技能,它更进一步意指学习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事,然後训练自己完全地投入并依循这些知识,它是引导我们深入内心的一种学习。就和 Sikkha 被分解为 sa (靠自己、为自己、认识自己)和 ikkha(观察),而被解释为「自己观察自己」是一样的。
Nak 是指熟练或专精於某种特殊活动的人。 Nak-seuksa 就是学生,但不是指到学校注册、穿制服、带着书的一般学生。真正的学生应熟练 seuksa 的所有意义、各种角度和各种层次,直到他在 seuksa 中成为专家。事实上,没有任何机构、行事历和课程能涵盖这种真正的学生,因为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基本责任当这种学生。
Lak 的意思是「原则、标准、标竿、防波堤和界桩」,它是我们可遵循以求稳定和安全的东西。明智的学生会先研究基本教义原则,基础扎实之後再慢慢深入。事实上,通常奠定真正的基础就够了,认清教义原则是第一步,它能确保我们进入佛法的核心,若再加以认真地内省,就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但最後唯有将法义融入生活中去实践,它们才会真正成为可靠的壁垒。
Dhamma (法)的意思很难诠释。 它是所有精神努力和所有生命(即使是最平常、最世俗的也算在内)的核心,它可说是「事物」、「教义」和「至上绝对的真理」。在此,为了修行的开始,我们要强调的是 Dhamma(法)的四个生命意义:
自然 所有事物,包括人类本身和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那些事的本质。
法则 归类和统理所有的自然法则。
责任 每个人及所有众生,在每一呼吸间和每一机缘 ,依据自然法则所展现的
生活方式。
结果 依据自然法则,正确履行责任後所产生的结果。
追求生命真理的学生要掌握学习原则,必须以这四点为基础,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导於此处。
Samrab 意指「给」。 法义原则不是飘浮在不可捉摸的极抽象、哲学化的玄学领域,它们有清楚的目标和修行价值,提供给对生命认真,有心了解自己现在做什麽、将来要到那 去,以及厌离自私、痛苦的人,以启示、充实学习者的生命。然而,它们不是以信仰、记忆、背诵来满足虚幻安全感的对象,它们是用来学习、调查和实验以使自己了解人生意义、真理的方法。
这本书涵盖了许多常被混淆或忽略的主题,然而它们却是佛教教义中必须传递的精髓。例如「苦」和「空」的义理,透过学术讨论後变得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於现代佛教里。佛使尊者极力想帮助我们在自己最贴切的「呼吸」和「生活」中看到「苦」、「空」。东西方学术界着眼於理论和哲学,佛使尊者则着眼於把生命安住在真理与和平中。他的观点、教导清楚而简洁,我们希望透过英文翻译,能使佛使尊者和他的导师们 佛陀、法、生命和苦 充分展现出来。
我们把求法者问过的问题 集成册,以後如果有人再问起这些问题,就可以很方便找到清楚、简洁的回答,尤其这些答案有些直接引用佛陀的话。更可贵的是这本书所提供的方法是落实的,它没有涉及使我们乐在其中而会自我干扰的神秘论和神话论。我们须不断研究这本书,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实际、直接地去除一向腐蚀宗教的错误资讯,单纯地面对这些真理。那麽,这些真理的深度将会在日常生活显露,令我们从苦和导致苦的无明中解脱出来。
这本小书自从亚力扬难陀比丘( Ariyananda Bhikkhu )首次翻译後,已再版了许多次。这次出版我和他又先後订正一些小错误和印刷上不统一的地方,想办法增强它的可读性,但没有做太大的改变。在筹备这一版期间,许多解脱自在园( Suan Mokkh )的访客也提供宝贵的建议,并帮忙审稿,遗憾的是他们多到无法一一列名。 最後 Phra DusadeeMetamkuro 、 Chao Assara 和他们在佛法解行中心( The Dhamma Study & PracticeGroup )的朋友们负责发行和出版。他们出版了许多宝贵的佛书,这份善意和奉献值得我们认同、感激和支持。
愿这本书的出版不仅让付出努力的同修们增长智慧和清凉,也能利益全世界的朋友,愿大家能再三细读此书,如此,深远的真理将会在我们的心中扎根。愿我们都研读真理,并与这些真理朝夕和谐相处,那麽,各种无明、自私、痛苦就会荡然无存。
山帝卡罗比丘(Santikaro Bhikkhu)
解脱自在园
一九八八年结夏安居
【译注一】一九六六年,泰国政府因滥用权力,实行专制,又派兵镇压示威游行的大学生
,捉拿学生领袖,社会因此动荡不安。
志同道合的学佛朋友们: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 Lak Dhamma Samrab Nak Seuksa (给学习者的法义原则)。
在此我想先向大家说明,今天的演讲只谈佛法重要的基本原则,所以主要是针对学生,也可以说是针对知识份子而说的。我将采用问答方式来讨论这些法义原则,也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问你们,再提供答案,如果你先听过问题,就会发现比较容易了解并记住答案。我认为对学生或知识份子说法,这是最恰当的方式。在佛世时,知识份子除了问及佛法的基本观点和重要原则外,不会再问其他事情,因为他们不想要冗长迂回的解释,以便能节省时间。
因此,今天我会这麽做:先提出问题当成主题,然後从基本法义原则的观点回答这个问题。用这种方式会帮助你掌握论题的要点,并且能建立良好的基础。拥有这些基础知识,将来会蕴育出美好的果实,方便各位日後自行阅读或听其他人演讲。再者,我演讲的另一个目的是,以後如果有其他国家或宗教人士问你问题时,这些问答内容能帮助你回答,而且不会引发对教义的误解。
好好记住这些主题或其主要内容,如果你能把它背下来,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我相信这样对你们会有很大的益处。现在我们依次来讨论这些主题。
..............................................................................(1)假如有人问你:
「佛陀教导什麽?」 ..............................................................................
这个问题最好引用佛陀所说的话回答:「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 dukkha )和苦的止息。」(泰本巴利藏第12册,278页)。
不管这回答是否符合你原来的想法,请好好思惟它。我们当然也可用其他方式回答,但是在这段话中,佛陀确实已将自己的教导归纳得相当简洁了。
佛陀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所有和止息苦没有直接相关的问题就不回答,例如「死後会再投生吗?」、「是什麽去投生呢?」这些问题可以以後再思考。
所以,若有西方人问起这个问题,我们应依照这个准则回答:佛陀除了教导「苦」和「苦的止息」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
..............................................................................(2)接下来,可能有人问我们:
「佛陀有什麽特别的教导?」
.............................................................................
如果有人问起这问题,我们可以由许多不同角度来回答:
(一)首先我们可以这麽说: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会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对於只爱享受感官乐趣的人,有一个相当贴切的反讽:「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乐吧!」
相反地,中道则主张不自我折磨,同时强调不耽溺在感官的满足上。践行中道能使生活、学习、修行和灭苦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它可广泛地应用在许多不同情况,而且让你不会误入歧途。践行中道与「七知」 知因、知果、知己、知节、知时、知人、知众,是并行不悖的,「七知」让我们懂得践行中道。这是一种回答方式。
(二)我们也可采用另一种回答:佛陀教导「自助」( self-help )。 「自助」的意思你们可能都懂,似乎不必再作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别想依赖运气或命运,也不应该依赖天神和所谓的「上帝」,我们必须自己皈依自己,这在巴利文藏经中有记载。甚至有神论者也这麽说:「上帝只帮助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其他的宗教里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助」的教义,但在佛教中则要完全「自助」,例如当一个人在悲惨、迷惑的处境中,身心遭受痛苦时,他必须「自助」。佛陀说:「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则需要靠自己。」换句话说,佛陀教导「自助」,我们应谨记在心!
(三)另一种回答是:佛陀教导一切都是缘起,随因缘而改变,有其自然的法则。这种叙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 所得到的答案:「佛陀教导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须认识现象的因和现象因的息灭。」这个教义在本质上相当科学,可以说符合科学原则。佛教是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四)还有另一种可被用来实修的准则。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被称为「别解脱教诫」( Ovada-patimokkha )意指「教诫总纲」( 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是那麽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着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恶事,也作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着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沈重的。因此不要背着岩石,也不要背着钻石,别把岩石或钻石放在自己的头上(在此意指心中)!不论善或恶都不要执着,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导。
(五)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导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转迁变,这就是「诸行无常」。各位同学虽然还年轻,但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聆听,佛陀的教诲适合各种年龄层的人,甚至不分性别,这是各位必须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谓「不放逸」就是不与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而沈迷其中。不然它将会咬你、打你,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痛哭一场,甚至可能自杀而白白送掉生命。
总结上面各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佛陀有那些特别的教导?」我们可以有下列的答案:
他教导践行中道;
他教导自助;
他教导正确认识因果法 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它的因,才能获取想得到的结果;
他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实修原则;
他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变迁的,应自精勤,不可放逸!
这个问题有这几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起,可任选其中一种回答。
..............................................................................(3)如果有外国人问你:
「佛教中最简要的根本思想是什麽?」..............................................................................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瀚的三藏( Tipitaka )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地相当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麽一句话 「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提醒我们:执着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为什麽人会犯戒?因为他有所执着,如果没有任何喜欢或讨厌的执着,就不会犯戒。为什麽人的心会散乱不定?因为执着某些事物。为什麽人会没有智慧?因为他愚痴而执着某些事物。如果一个人能修证到「一切都不执着」的地步,他当下便能悟道、证果,得到究竟涅 。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着的人,佛法教导「不执着」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着」的出家众。
当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着!」
..............................................................................(4)如果他接下来又问:
「如何修习不执着?」..............................................................................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 不执着?」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这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麽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麽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 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拨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 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5)假设外国人或他教教徒问你:
「可以去那儿学习?可以到那儿研究?」..............................................................................
我们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这结合心、想【译注一】的六尺之躯内学习」(泰本巴利藏第 21 册, 62 页),也就是在这结合「心」、「想」的身体中学习。这六尺之躯要随着「心」、「想」活动才成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认知,「想」存在就能醒觉。
如来( Tathagata )曾开示世间( world )【译注二】、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当他说到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於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学校建在心里,把大学设在身中,而後去学习、研究、分析、探索,去发现世间的实相:世间如何生起?世间如何引生痛苦?什麽是世间的灭尽?怎样的修行道路能让世间灭尽?这就是所谓的「四圣谛」。 其中,佛陀有时用「世间」( world )这个字,有时用「苦」( dukkha )这个字。
「世间」或「苦」是什麽?「集」 苦的起因是什麽?「灭」 不苦,什麽是没有动乱的世间?「道」 如何修行?这一切都得从身体中发现,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书本、传闻、文字等地方发现它,那是虚幻不实的。相反的,一旦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寻找、发现到它,那才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若被问及在那儿学习,应说:「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学习。」
【译注一】依照佛使尊者着,曦比丘等译《人类手册》第五章〈五蕴〉:「『想』是一种
自觉,有如在醒觉中的感觉,称为有着良好的记忆和有觉知,不会有迷醉入睡
的情形。『想』是一种在觉知中去认识『什麽是什麽』,『想』有着良好的觉
醒使我们不迷醉、不昏沉。」
【译注二】「世间」依本节第三段,通「苦」之意。
..............................................................................(6)接下来,也许有人想更了解佛法而问我们:
「可以用什麽比喻『法』?」..............................................................................
佛陀说:「『法』可比喻为筏」,他用「筏」这个字是因为当时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提醒我们,不应该去黏着「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高自大地以为我是老师、学者或哲学家。如果忘记「法」只是个筏,将会引生以上的危机。
「法」是筏,是载我们度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并且上了陆,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这在教导我们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执着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处,我们就会用它互相夸耀、争执,有时或许还用它来竞赛呢!这一切毫无是处,只是徒然耗损精力罢了!「法」如筏,它应该被正确地应用於渡过河流。
「法」比喻为筏,「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不可执着它,甚至已到岸、登陆了,还背着筏,不愿与它分手。「法」比喻为筏,还意味着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样可以应用它。
..............................................................................(7)假设我们被问:
「在家人应该学习什麽?」..............................................................................
我们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没人会阻止他。但如果依据佛陀所教的回答,我们必须说:「在家人应该学习所有如来( Tathagata)宣说有关『空』( sunnata )的教示( suttantas )」。「素 答」( suttanta )是佛陀所有教诲的核心,是经系统化且完整、妥善地结集而成,这就称为「素 答」。
sutta 指的是经典, anta 的意思是究竟,因此「素 答」( sutta nta )是完整又系统化,将最精华的部份结集而成的经典。 它就像「吠檀多」( vedanta )这个字,「吠陀」( veda )的意思是知识,「吠檀多」是知识中的精华,是将知识作最完整而有系统化的结集。
请记住「素 答」这个字!所有「素 答」都是如来所说,是如来所教,而且都与「空」相应。关於这点,有人问佛陀要如何修法,才能获得永恒安乐的利益,佛陀回答:「所有『素 答』是如来所说,与『空』相应,义理奥妙深远,超越世间。」这句话的重点在於「与空相应」。
「空」( sunnata )这个字,你听起来也许会觉得有些奇怪, 但先不要退缩【译注一】,因为它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字眼。请注意听:「空」字或可译为「空无一物」,它有好几个用法与意义,佛陀所说的「空」,不是指什麽东西都没有的「物质空」。这里的「空」,是指智慧的「空」,因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许会多到充塞整个世界,但佛陀说它们是「空」或「空性」,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我再说一次,这些都是为了教我们不要去执取任何事物。
在家人尤其应该学习佛陀所说「空」的教示。一般说来,普遍的人都误解「空」,以为它对在家人而言是太过高远的理论,究其原因,是因他们没有听闻过佛陀对「空」的教示。所以请好好记在心里,不只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须学习「空」、理解「空」、践行「空」【译注二】。
佛陀开示过这句话: 「在家人应该学习与『空』相应的事」(泰本巴利藏 19 册,512 页),期望你们不要再害怕「空」或与「空」有关的事。
请跨出你的脚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详尽地解释「空」,那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只讨论它的核心及实质,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 空性,这样就足够了。心若没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觉,这心就是「空」的,「世间空」就是这个意思。
【译注一】泰国佛教界对「空」误解极深,说到「空」都无法理解。泰国的高僧从来多谈
苦、无常、无我,少谈到「空」。直到佛使比丘发现经典多说「空」,佛陀甚
至说:「一切教诲不与『空』相应,则非佛说。」佛使尊者四十多岁就开始宣
说「空」是佛陀最高的教诲,当时一般人以为他疯了,或有人以为他不过是位
「佛教学者」,只会说不会做。直到今日泰国佛教谈及「空」的着作,还是多
为佛使尊者所撰,少部份弘扬空理的人,也多是曾在其门下修学的法师。
【译注二】泰国在家人以为「空」高深莫测,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甚至说:「『空』是出
家人的事。」
..............................................................................(8)现在,假设我们被问到佛教最殊胜的字:
「什麽是『不死之法』?」..............................................................................
「阿马答」( amata )的意思是「不死」, 「阿马答达磨」( ama tadhamma )则为「不死之法」。那是什麽呢?有次佛陀说道:「贪、 、痴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 」内心一生起贪、 、痴,就是「有死之境」( mortal state ),就会痛苦,有「自我」就会有生、老、病、死苦。当贪、 、痴止息,不再因感觉有「我」而起惑,就不会死亡,因为没有了「我」,那有什麽将会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寻不死之境 不死之法,就必须寻求贪、 、痴止息的境界。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不死之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佛陀最究竟、 无上的教诫。 其他的「不死」( undying )与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说,无上的「不死之法」是贪、 、痴的止息。
最高、最深奥的「法」,有各种名称,假使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间与死亡的『法』称为什麽?」佛陀称它为「空相应法」( sunnatappatisamyutta )或「空」( sunnata ),「空相应法」至高至深, 它能超越世间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9)那麽,「後期革新的『法』是什麽呢?」..............................................................................
佛陀说:「诗人、学者所作的诗偈或论文,纵使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若脱离『空』的轨道,就与『空』不相应。 」(泰本巴利藏第 22 册, 132 页),请记住其中重要的字句:脱离「空」的轨道、与「空」不相应,这就是指後期弟子革新的说法,不是如来的说法,它是劣等的。
如来的说法必定与「空」相应,若是後期佛弟子革新的说法,就与「空」不相应,脱离「空」的轨道。如果我们期望找到佛陀所教示最原始、无上的法,除透过「空相应法」或「空」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10)假使有外国人问你:
「根据巴利经典所载,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麽?」..............................................................................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五蕴( khandha )无常、无我( an atta )」,每个个体都是由五种积聚 五蕴组成。身的积聚称为「色」( rupa ),乐、苦等感受的积聚称为「受」( vedana ),记忆与醒觉称为「想」( sanna ), 造作思考称为「行」( sankhara ),能透过六根而认知称为「识」( vinnan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