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
解
锰
环评
简写本
总则
项目由来
湘潭天成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是由原湘潭红旗钢铁厂峡山口分厂破产拍卖后买断而重新组建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私营股份制企业。项目所在地位于湘潭市环线以内,即湘潭县杨嘉桥镇龙华村境内。现拥有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第一期满负荷生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8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项目现有生产区占地180余亩矿山面积。
本项目是湘潭市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企业现有职工127余人,其中专业和操作熟练人员(五年以上本行业工作经验)占60%以上。项目现有两个生产分厂(即:电解锰分厂、合金分厂)。经营和生产核心产品为电解金属锰、电解金属锰锭、高纯锰合金、铝锰铁以及其他合金产品。
根据建设初期设计及我项目现有设备配置情况,预计生产后年生产能力为1.8万吨重熔合金、5000吨电解金属锰产品,其中主要重熔合金产品为三种(即;高纯锰合金、铝锰铁、电解金属锰锭),其余设计生产能力项目计划根据客户特殊要求或当前市场需求适量进行生产。电解金属锰产品主要为普通型及高纯型。
由于项目在建设过程及建成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环境污染,湘潭天成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评价重点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周围环境情况,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如下:
(1)水环境保护目标
a) 地表水
根据《湖南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地河流为涟水河及湘江,水质保护目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项目所在地有一条水渠通往涟水河,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的一类标准,水环境保护目标是附近农渠水质、涟水河段及其下游湘江地表水环境,确保其水质类别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由于电解锰及深加工项目产生全部废水接入园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再回用,其余均为冷却水可以重复利用,生活废水产生量小,而且可以在园区内处理完,问题不大。 但是应该注意本项目有浓硫酸和氨气两个储罐均有较大的储量,应该做好风险和应急预案,否则会对当地水体以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
b)地下水
本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年产废渣约37441吨,项目将修建容量约60万m3的渣场,应采取有效防渗措施,防止对地下水体产生污染。
(2)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主要保护评价区域范围内的大气质量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造成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以内,项目周围的居民点环境空气质量等级不发生明显变化。
(3)噪声保护目标
环境噪声达到《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93)的1类功能区要求。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工厂内的生活区及附近村庄居民点。
(4)环境生态保护目标
控制拟建项目工厂及渣场建设期间及营运期对植被的破坏及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保护和修复植被的完整性,确保该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
环境敏感点
本项目附近区域主要环境敏感点见表1-12,具体位置见图1-2。
厂区周围500m以内村庄名称为:杨嘉桥镇龙华村。村民居住位置主要在厂区东、东南、西北三个方向,其中西南方向2户,人口 8 人;西北方向3户,人口10人;东方3户,人口9人。其具体位置见厂区平面图。
村庄/医院/学校名称
与项目距离(米)
人 口 数
方位
龙华村团结组
350
20
南
本项目职工宿舍
500
75
南
峡山口完小
1500
约200人
西北方
龙华中学
1500
约400人
西方
杨嘉桥镇中心医院
5000
约500人
西南方
表 1-12 附近主要环境敏感点
评价工作重点
根据本项目规划及该所在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和环境质量要求,结合项目工程方案、污染特征,确定工程方案和污染源分析、大气环境、渣场防渗措施、浓硫酸和氨水等危险物质风险评价与应急预案为本环评工作的重点。
评价工作等级
表 1表 09
单项评价要素
划 分 依 据
评价等级
水环境
根据HJ/T2.3-93,项目生产污水全部回用,不外排
低于三级
大气环境
根据HJ/T2.2-93, P氨<2.5╳107
低于三级
声环境
根据HJ/T2.4-95,本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但目前本项目所在地执行I级标准
三级
生态环境
根据HJ/T 19-1997,评价属非敏感区,生物多样性影响小
三级
环境风险
根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二级
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结合拟建设项目规模、废气污染源特征以及该项目所在区域具体的环境特征,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以厂址为中心,南北向4km、东西向4km的矩形区域,总面积为16km2。
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本项目南面农渠约1.5公里进入涟水河,涟水河经流6公里进入湘江。湘江下游约2公里即为涓水河入口,本项目水环境评价范围即为农渠流经涟水河至湘江的涓水河入口河段,约为10公里。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项目周围环境特征和声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评价范围为厂界以及厂界外200m包络线以内的区域,同时兼顾周围的声环境敏感点。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为厂区、渣场及周边施工范围外延500m。
建设项目概况
电解锰行业概况
项目基本情况
(4)投资与规模:项目共占地共186.7亩,其中渣场首期面积20500平方米。该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00万元,占总投资比例5%。另外渣场投资100万。职工人数125人。
项目工程概况
平面布置:
根据功能要求和工艺平面布置的相互关系,充分考虑当地气象、气候条件对不同建筑物的影响,本次规划将场地划分为两个功能区,即主要厂区和渣场。其中厂区又分为生产区、辅助功能区、办公和生活区。
生产区、辅助功能区、办公和生活区等均利用红旗钢铁厂峡山口分厂原有车间、厂房、仓库以及办公、公共等设施稍做改选完成。项目的渣场设置于离厂区西南方500米的项目矿山范围内,渣场首期面积约为总面积20500平方米。
项目组成和主要工程内容
6
渣场
1
20500 m2
荒山
表2-3 项目生产原材料表
工程分析
主要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概述
我国电解金属锰的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改进,现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工艺流程。即:碳酸锰粉的浸出、氧化除铁、粗滤、池槽硫化、精滤、电解槽电解、产品钝化、洗涤、烘干、剥离、包装。
生产工艺流程
l 电解锰生产工艺流程
a) 浸出 浸出过程包括碳酸锰粉的酸性浸出、氧化、中和三个过程。
将阳极液、碳酸锰粉、硫酸、按比例投加到化合桶中,同时开启搅拌机,使其充分反应,生成硫酸锰桨液,当PH=3.0~3.5时,投加二氧化锰,使桨液中Fe2+、氧化Fe3+,加入氨水将PH调至6.5~7.0,取样化验,检验桨液中Fe2+金属是否除尽和余酸情况,直至合格为止。
b) 粗滤 化合桶中的桨液经中和合格后排放至缓冲池,用泵送到厢式压滤机进行压滤,实现渣液分离。
c) 净化 在硫化池内加入硫化剂,以除去Ni、Co等重金属离子。
d) 精滤 用泵将硫化液送入压滤机中进行过滤,除去其硫化杂质,形成合格中性硫酸锰溶液。
e) 电解 来自电解高位槽中的合格液经溜槽进入电解槽进行电解作业。电解时槽温控制在40~45℃,槽电压4.6~4.8V,加入添加剂,以加速电解时间,加入氨水,调整PH值。电解周期为24小时,电解周期完毕,人工取板出槽,用水洗涤锰阴极板,去除板上杂质、硫酸盐,再将锰阴极板放入钝化液中钝化,3分钟左右取出,送入烘干后人工剥离、包装。
本项目电解锰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1所示:
l 锰深加工生产工艺流程
本项目锰深加工生产工艺流程比较简单,深加工过程采用重熔生产技术,工艺简单,耗能低,无烟气、废水产生,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锰深加工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2所示:
图3-2 锰深加工生产工艺流程图
物料平衡分析
表3-1 项目生产材料成分
二氧化硒
SeO2
0.0015--0.0017T
Se:68-71%
环保钝化剂
0.003--0.004T
不含六价铬
85%磷酸
85% H2PO4
1kg
阴极板抛光用
葡萄糖
0.05Kg
阴极板抛光用
三丁脂
0.05mL
阴极板抛光用
电
5700—6200/T产品
含雷蒙设备
锰平衡
本项目需要碳酸锰矿的锰含量按20.2%计, 二氧化锰粉按27%计算,以此进行锰平衡,锰平衡见表3-3:
7575
5000
2045
3183
氨平衡
600
592.67
8.33
600
600
硫酸平衡
9000
8999.75
0.25
9000
9000
水平衡
本项目的生产用水平衡及处理流程如图3-3所示:
项目将根据生产后产品质量情况及实际用水情况,适量采用处理后水冲洗锰板,即所有用水采用闭路循环。
本项目的生活用水约为20t/d,通过污水处理后用于厂区及矿山绿化.
图3-3 水平衡分析图
污染源分析
废气
该项目生产中没有生产锅炉,不存在锅炉尾气污染。主要包括
锰粉车间有破碎机和雷蒙机,其作用是将原料破碎,制成粒度100目的锰粉.设备运行时产生粉尘,含尘气体原始浓度为2.5g/m3。采用二套布袋除尘器进行除尘净化,除尘效率约99.9%,除尘风量子60600m3/h*台,除尘后废气含尘浓度25mg/m3。排放高度20m;加浓硫酸入浸取槽将产生硫酸酸雾,氨从3米左右下的管道出来后与锰粉混匀后、在酸性环境下几乎已经没有逸出的可能。拟建设工程在浸取槽上部设置抽风机,将粉尘、浓硫酸雾送至布袋除尘器和酸雾吸收器进行处理,吸收液可以循环利用,部分作为电解制液的补充液。废气产生量为303 m3/h,净化后粉尘的排放浓度约为25mg/ m3,硫酸雾排放浓度22.5mg/ m3;粉尘、硫酸雾和氨的排放速率分别约为0.030kg/h、0.0235kg/h、0.025kg/h,粉尘、硫酸雾和氨的排放量分别约为0.016t/a、0.108 t/a、0.2 t/a。
吹脱含锰废水中氨氮时产生一定量的氨气,拟建工程设计采用引风机将其引入氨气洗涤塔进行处理,吸收液循环利用,部分作为电解制液的补充液。废气产生量为360m3/h,净化后氨的排放速率约0.96kg/小时,氨的排放量约5.13t/a,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合格电解液进入电解槽进行直流电解,锰离子在阴极获得电子后成金属锰析出,一次电解生产周期约24小时,电解时,从电解槽散发到电解车间的氨气量约为3t/a,硫酸雾约为0.284t/a。拟建工程设置带顶棚的敞开车间,并用抽风机加速硫酸雾及氨气的扩散。
拟建工程没有设锅炉。
废水
本项目产生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办公人员用水标准为50L/人·天,住厂人员用水标准为150L/人·天,本项目员工有125人,其中75人在厂内居住,因此计算出用水量为13.5m3/d。在厂内居住的人员每天以三餐计算,不在厂内居住的人员每天以一餐计算,每餐废水以25L/人·餐计算,食堂废水产生量为6.5m3/d。其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0m3/d。产生浓度按《排水工程》(下册)中典型生活污水估算,即COD400mg/L,BOD5200mg/L,氨氮25mg/L,总磷8mg/L计,则产生的污水中COD8kg/d,BOD54kg/d,氨氮0.5kg/d,总磷0.16kg/d。
此外,本项目绿化面积按20%计算,项目建成后绿化面积为24900㎡,绿化用水以2.5L/m2计算,因此绿化用水量达62.3m3/次。另外园区附近农民的土地和菜园均需要肥料,则本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全部可以用于园区的绿化用水,可以保证每3天浇一次的水量。另外,经常有农民来访希望本项目能提供人粪便做为有机肥,这也可以考虑为一种处理方式。总体说来本项目可以做到污水不外排,即所谓的“零排放”。
固体废弃物
噪声
环境保护措施
废水治理措施
生产污水处理
本项目废液主要有以下几种:车间的阳极液、冲洗产品及工业场地的卫生用水、生活污水。阳极废液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锰、硫酸和水等。在工艺生产中将这些阳极液做为母液循环使用,其回收系统为闭路循环,不外排。冲洗产品及工业场地的卫生用水产生的废水量为主要成分为水和二氧化硅,微量硫酸和硫酸锰等。在做好清污分流的基础上,拟建污水处理站,将所有类似的工业废水集中收集,加沉淀剂等污水处理药剂,沉清后回收利用做为工业用水补充,不外排。沉淀渣通过压滤机压滤,滤渣回收到化合桶加以利用。
生活污水处理
目前本项目生活污水只采用了化粪池处理,达不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中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因此应进一步处理。本环评建议用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来处理生活污水,本环评建议用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来处理生活污水。工艺说明:生活污水中除含有大量的细菌、有机物以及磷等污染物,为降低有机物的含量,本设计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同时为了去除废水中的磷增加了物化工艺,投加混凝剂和絮凝剂,一可以去除磷,二可以加速脱落的微生物的沉淀。在对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剩余污泥,设置污泥消化池,收集剩余污泥,外运至垃圾处理站。
图3-6生产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图
含油污水
生活污水
隔油池
格栅井
垃圾清理送垃圾处理站
调节池
环卫车定期清理
罗茨内机
接触氧化池
斜管沉淀池
污泥消化池
二沉池
园区绿化用水
混凝剂
图3-7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图
环保型无铬钝化剂
环保型钝化剂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04年研制成功,并于当年在湖南省泸溪县化工厂、重庆市秀山县锰制品厂等电解锰生产厂家试用通过。该产品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采用新型纳米薄膜技术,研制而成的环保型无铬钝化剂。
产品在电解金属锰表面原位生长为纳米级厚度的钝化薄膜,从而阻隔金属锰被氧化发黑。新型环保型无铬钝化剂中不含铬及其他重金属污染离子、无臭味、无腐蚀性、无刺激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鄂科鉴字[2004第23423183号])。该产品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现场工人的操作环境,并且杜绝了钝化过程中含铬有害废水的排放,从生产源头解决了电解金属锰厂含铬有害废水的严重污染。
环保型无铬钝化剂目前还在部分大型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使用,其使用结果表明:环保型钝化剂配制溶液简单方便,生产成本低于传统重铬酸钾钝化剂,能使工厂现有生产工艺更为简单,可免去原钝化后产品的冲洗工序及减少生产用水的使用,且产品的钝化效果良好。
该产品的质量以及相关指标已得到湖南省级分析检测部门的认可、肯定。
防腐、防渗措施
生产车间铺设防腐防渗地面。
车间地面冲洗废水由车间内的排水沟汇集至废水处理池,与工艺废水一起经沉淀处理后再次回用。
本项目厂内应该设室内临时堆渣场,同样,室内临时堆渣场应该铺设KJ-130防腐防渗地面,设置渗滤液收集沟渠,收集后的渗滤液经沟渠回流至污水处理站的沉淀池。
废气处理措施
该项目生产中没有生产锅炉,不存在锅炉尾气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为磨粉工序中产生的粉尘、电解过程中氨水的挥发、浸出池的酸雾和。其中粉尘通过布袋除尘法去除,效果可达到90%以上,回收的粉尘返回磨粉机。
针对雷蒙机制粉所产生的扬尘、粉,并在原传统的布袋数量上进行了增加,从而更大限度的加大集尘的最后效果。设计安装同时加大了集料仓的容量(12T)以防止出粉过程中的扬尘、粉溅起污染。对于雷蒙机制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原其它原因扬尘、粉产生,如机械漏粉、掉粉等,对雷蒙机的出料部位进行二次密封(采用压缩板完全密封,每月打开清扫一次,此作法已在锰三角得到运用,且检验合格),以此尽可能杜绝扬尘、粉的向外飞扬污染环境。鉴于放料口漏粉所产生的粉尘,我项目设计采用了高级汽法门进行开关放矿粉,从而杜绝放粉过程中的漏粉现象发生。
针对浸出投粉所产生的扬尘、粉,项目采取在投粉口加设了粉尘集料挡板,用以防止投粉时矿粉向四周散落以激起扬尘、粉。为有效防止投粉入桶后二次或回冲激起扬尘、粉,浸出桶内采取了在投料漏斗下增设集料布袋。
针对锰矿粉运输过程中散落与放粉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粉,项目将自制除上口敞开的封闭铁斗车运输(为减少运输次数,每辆车可载重1.2t)。
硫酸与碳酸锰粉混合浸出时产生少量硫酸酸雾,本项目利用管道将酸雾引到酸雾吸收装置,采用喷雾状氨水装置吸收硫酸,减少酸雾90%以上,从而使硫酸酸雾达标排放。项目将建成对废气采取集中收集、处理设备,其具体的处理过程为:投料时通过抽风机将烟抽至处理桶进行处理,最后形成水汽外排(此项技术已在锰三角得到运用,且检验合格)。其中处理桶内采用处理液为偏碱性溶液(其主要方式为在抽风机与泵的压力下,使偏碱性溶液形成雾状,从而中和硫酸酸雾,最终处理后的废液返回浸出桶)。
其它污染主要为原材料、产品等物质的运输过程所产生的扬尘、粉污染。我项目将主要采取包装后运输,矿石采取湿润运输,以此尽量减少对外原途污染。
固体废物治理措施(渣场建设)
本项目产生较多的废渣,因而建设渣场进行固体废物的填埋和堆放。
(1)渣场的选择:
渣场的选择依据行业准人及行业目前实际操作情况和环保的要求(包括:1.远离居民聚集区。2. 地质条件好,不(小)渗漏。3.便于长(短)时间的管理与治理。4.地处低洼地带。等),项目渣场选择在项目所属矿山范围内,地理位置低洼地带,渣场位置三面环山。
(2)渣场的周边情况:
渣场三面环山(丘),其中东南方向600—800m有村民居住(具体情况为:龙华村零散村民2户,人口:7人,生活用水方式:地下水及本项目供水相结合)。渣场1000m范围内有村办(个体)石灰厂3家,其中距渣场300m的东北方向一家,800—1200m的正东方两家,石灰厂的从业人数为8—12人/家。渣场1000m范围以内的地下水,基本不作为农业和工业及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主要为本项目提供)。
(3)渣场的地质条件:
(4)渣场的设计方案:
a) 渣场的底部在天然基础层上铺粘土并压实,厚度在0.5米以上。
b) 渣场的周边设置导流渠,防止日常山上雨水径流进入渣场内。同时防止渗漏液量的增加与渣场滑坡。
c) 渣堤外建设渗滤池和收集装置及处理设施,渗漏液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d) 渣场的渣堆放达到设计标高及堆放到一定宽度后,将在渣场表面进行逐步覆土、压实、并绿化。
e) 渣场的沿地下水流向的下游设一口监测井,对渣场是否渗漏及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进行观测。
风险与应急措施
由于本项目有氨水和硫酸两个危险物质的储罐,要求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应急池的建设。
污水处理站也应该建设事故池,以防污水处理站的不正常运行时污水的暂时存放。
拟建项目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
拟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见表3-7:
废气
污染源
污染物
废气量104m3/a
产生量t/a
原始
浓度mg/m3
治理措施及效果
排放量t/a
排放
浓度mg/m3
排放
标准mg/m3
烟囱高度m
排气温度℃
去向
达标
情况
备注
雷蒙机
粉尘
48000
960
2500
布袋除尘
14
50
120
20
25
大气
达标
点源
制液、浸取
粉尘
240
0.266
1600
除尘器+酸雾吸收
0.016
100
120
15
30
硫酸雾
0.84
350
0.108
45
45
氨
2.0
833
0.2
83.3
/
含锰废水吹脱
氨
285
75.5
27180
氨气洗涤塔洗涤
7.75
2718
/
0
25
电解槽
硫酸雾
敞开型车间排放,排放量:0.142t/a
常温
面源
氨
敞开型车间排放,排放量:3.0t/a
固体废物
污染物
产生量,t
处置措施
利用量,t
处置量,t
固废性质
备注
压滤渣
渣场处置
0
一般固废
矿物料粉尘
946
回收利用
946
0
一般固废
含锰污泥
6.78
渣场处置
0
6.78
一般固废
灰渣
22
综合利用
22
0
危险废物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泥
1.21
渣场
0
1.21
一般固废
总计
31516
968
30548
废水
污染源
污染物
废水产生量104m3/a
污染物产生量t/a
原始浓度mg/L
治理措施
废水排放量104m3/a
污染物排放量t/a
排放浓度mg/m3
排放标准mg/m3
去向
达标情况
备注
滤布清洗、地坪冲洗、渣场渗滤液
COD
4.257(包括处理后的漂洗废水1.65 104m3/a)
6.09
143
还原、沉淀、吹脱、循环
0
0
100
回用
达标
氨氮
68.965
1620
0
15
锰
4.257
100
0
2
SS
12.771
300
0
70
生活卫生设施
COD
0.525
2.1
400
生化处理
0.525
0.525
50
100
厂区绿化/外排农渠
达标
SS
1.575
300
0.3675
35
70
噪声
从总平面布置、建筑隔声、空气动力性噪声装消声器等方面减轻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1)监测项目
本项目有少量的硫酸雾和氨气无组织排放。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周围地区的环境特征,拟定本次评价的大气监测项目为:SO2、NO2、PM10、硫酸雾和氨气。
(2)监测布点
根据当地的环境特征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并考虑主导风向,在评价区域内天成公司北石灰厂设置1个监测点。
(3)监测时间和采样频率
对监测因子连续进行五天监测。其中SO2、NO2、TSP、氨气、酸雾,每天监测一次。TSP每天监测一次,每次连续采样的时间不少于12小时。每小时采样时间不少于45分钟,连续采样。
(6)监测与分析方法
大气污染物采样、分析方法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有关规范进行。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GB3095-1996),评价区域属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相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硫酸雾和氨气质量标准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限值。
(2)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监测结果:监测统计结果见表4-1和表4-2。
表 01 污染物l小时平均浓度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mg/m3
污染物
小时平均浓度范围(mg/m3)
评价标准
超标率(%)
最大浓度值占评价标准(%)
二氧化硫
0.013~0.022
0.50
0.0
8.3~14.8
二氧化氮
0.010~0.019
0.24
0.0
3.3~5.0
氨
nd
0.2
0.0
/
硫酸雾
nd
0.3
0.0
/
表 02 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mg/m3
污染物
日平均浓度范围(mg/m3)
评价标准
超标率(%)
最大浓度值占评价标准(%)
二氧化硫
0.018~0.022
0.15
0.0
3.6~4.3
二氧化氮
0.015~0.017
0.12
0.0
6.2~6.9
TSP
0. 169~0.175
0.3
0.0
56~58
硫酸雾
nd
0.1
0.0
/
(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从表 01和表4-2可见,评价区域各监测点的SO2、NO2、TSP、硫酸雾和氨小时平均浓度和日平均浓度范围均较低,均没有出现超标现象,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小结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表明,评价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较好,所有监测项目均满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有较大的环境容量。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监测项目
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调查因子: pH值、CODcr、SS、氨氮、Cr6+、Ni、Cd、锰、S2-等。
②河流底泥评价因子:石油类、Cr6+、Ni、Mn、Cd、硫化物、pH值等7项。
(2)监测布点
① 地表水监测布点
本项目在排水渠、涟水河以及湘江均布设监测点,其中涟水河以及涟水河与湘江交界处上下游1000米内有1水厂和2水厂均有常规监测断面,本项目利用其2005年10月-2005年12月枯水期的常规的监测资料。
表4-3地表水现状监测断面
②底泥监测布点
在地面水采样的同时,在排污渠与涟水河交界处位置取河流底泥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断面分布详见水、底泥监测布点图3-1。
③地下水监测布点
设2个监测点, 1#位于龙华村张建军家水井, 2#位于渣场边水井。
(3)监测时间和采样频率
地表水于2006年6月20日至21日连续采样2天,每天采样1次;底泥共采样1次;地下水监测采样1天,每天采样1次。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评价标准
涟水河和湘江断面执行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河流底泥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II类标准进行评价。
地下水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进行评价。
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价
(1)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详见表4-4。综合每次监测的结果分析如下:
断面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监测结果均值表明:本项目所有断面所有监测项目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2)地下水监测结果详见表4-5,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本项目附近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项目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较好。
(3)底泥监测结果详见表4-6,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该断面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II类标准。监测结果表明:该断面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II类标准的项目有Cd(超标0.47倍);达到II类标准的有pH、Cr6+、Ni、Hg。
表 04 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均值一览表 mg/L
监测项目
监测点
水温
PH
CODcr
SS
NH-N
Cr6+
Ni
Cd
石油类
锰
1#
29.97
6.96
10.2
26
0.406
<0.004
<0.02
<0.002
<0.005
0.082
2#
25.00
6.97
13.3
25
0.506
<0.004
<0.02
<0.002
<0.005
0.091
3#
29.83
6.95
13
24.33
0.929
<0.004
<0.02
<0.002
<0.005
0.032
4#
28.90
7.03
11
21.33
0.559
<0.004
<0.02
<0.002
<0.005
0.02~0.08
5#
28.13
7.11
13
22.67
0.963
<0.004
<0.02
<0.002
<0.005
0.03~0.0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
6~9
20.00
100.00
1.00
0.050
0.02
0.01
0.05
0. 1
表 05 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均值一览表 mg/L
监测点位/监测项目
pH
Ni
Cd
氨氮
Mn
Cr6+
S2-
SS
1#
6.54
<0.02
<0.002
0.023
0.038
<0.004
<0.008
9.0
2#
6.54
<0.02
<0.002
0.025
0.059
<0.004
<0.008
8.1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6.5~8.5
0.05
0.01
0.2
0.1
0.05
/
/
超标倍数
0
0
0
0
0
0
/
/
表 06 底泥监测结果均值一览表 mg/kg
监测结果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超标倍数)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排污渠与涟水河交界处底泥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II类
pH
6.79
/
/
Cr6+
68
150
/
Ni
30
50
43.78
Hg
0.363
0.5
/
Mn
104
/
/
Cd
2.1
1.5
0.47
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项目区内设一个点,周边200范围内附近的村庄靠近本项目区一侧各设2个监测点,1#项目区中心、2#东、3#南、3#西、4#北,共10个点。
(2)监测方法
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349-90)的要求进行。
(3)监测时间与频率
选择积分声级计,分昼夜时段进行,连续监测2天,每天记录4次,时间分别为8:00、12:00、16:00、20:00、24:00,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4)评价量
选取等效连续A声级作为评价量。
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1类标准,即昼间≤65dB(A)、夜间≤55dB(A)。
(2)评价方法
采用超标分贝法。
(3) 监测结果分析与现状评价
从可以看出,除N10点位的昼间噪声值稍微偏大,超过55分贝外,其余点位噪声值均较低,其原因是由于昼间监测时N10点位N10为石灰厂,该点白天有粉碎石灰石产生噪声,再加上本项目评价区噪声等级较高为1类标准,所以容易表 010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dB(A)
日期
昼夜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N9
N10
评价标准
6.12
昼
48.7
51.3
45.1
46.6
48.2
45.2
49.1
45
46.8
63.6
55
夜
41.2
42.5
39.2
39.5
40.6
41.5
43.6
40.1
41.3
41.5
45
6.13
昼
47.2
49.5
43.8
45.9
47.8
44.7
48.2
46.1
45.2
59.2
55
夜
38.5
41.6
40.5
39.8
41.7
40.5
41.6
37.9
41.2
40.2
45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用地现状
该工程占地186亩,该项目属原红旗钢铁厂改建项目,基本利用原红旗钢厂车间和大部分厂房,土建工程很少,厂区的建设对植被几乎无破坏。渣项目的渣场设置于离厂区西南方500米的项目矿山范围内,渣场面积约为20500平方米。该地方现状为荒山,均为盐肤木、猪屎豆、走马箭、箬竹等灌丛。
项目建成投产后应加强厂区及周围的绿化管理,以尽可能地维持较高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植被现状调查结果
渣场乔木层几乎缺失,基本都是灌草层,主要分布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aefolius)、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 (Sieb.etZucc.)Hand.-Mazz)、走马箭(Sambucus chinensis Lindl)、白背叶(Nallotus apeltus)、盐肤木(Rhus chinensis)、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元宝草(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箬竹(方竹) (C.quadrangularis(Fenzi)Makino)、苦楝(Melia azedarach L.)、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inn.) Beauv.)、等植物组成。共18种植物,分别分布于15科。结构比较简单和单一,因为缺少上层的乔木结构,生物量较低,但是因为当地温、湿等气候条件较好,生产力较高,经过类比估算生物量约为16.8t/hm2,生产力约为7.6 t/hm2。
主要动物种类调查结果
动物现状的调查结果主要通过资料查询、现场踏查以及询问当地居民获得。
常见的动物有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小哺乳类以及麻雀等常见的鸟类。野生动物属亚热带林灌丛草地农田动物群,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鼠、野兔等种;禽类有麻雀,野鸡等种;鳞类有鲤、鲢等种;介类有龟、蟹等种;昆虫类有蜘蛛,蝉等种;无脊椎类有蜗牛,蚯蚓等种,脊椎爬行类有眼镜蛇,水蛇等种;两栖类有泥蛙,泽蛙等种。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可知,本项目所在地的厂区将更好地做好园区的绿化,生态环境在维持原来的红旗钢铁厂的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有所改善。渣场所在地为荒山灌丛,结构比较简单和单一,生物量约为16.8t/hm2,生产力约为7.6 t/hm2。生物量较低是因为缺少上层的乔木结构,但是当地温、湿等气候条件较好,生产力较高。说明只要注意植被的培育,植被恢复的潜力是很好的。
土壤现状调查与评价
(1)监测项目:Cr6+、Ni、Mn、Hg、Cd、pH值等项。
(2)监测布点
本次监测主要监测S1渣场荒山的土壤、S2渣场下农田和S3渣场周围菜地的土壤现状值。
(7)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