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博识多通 伏阁受读 ——关于《考古何为》的阅读与收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85716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识多通 伏阁受读 ——关于《考古何为》的阅读与收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博识多通 伏阁受读 ——关于《考古何为》的阅读与收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博识多通 伏阁受读 ——关于《考古何为》的阅读与收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书评介2023.5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自2022年10月收到陈雍先生的大作 考古何为1以来,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这本书,收获很大。先生对于考古实践和理论的思考可谓深入透彻,尤其对中国特色考古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做了更清晰的阐释。承蒙先生厚爱,不时督促提出读后意见,且“不要说好的”,对此我甚觉忐忑,一来知自己才疏学浅,唯恐有误读,二来 考古何为 出版后不时有名家书评,读后更感自己认识的浅薄。考古何为 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深入浅出、通俗有趣,特别适合初涉考古学的年轻人。门下学生跨专业背景居多,虽系在读研究生,但考古学基础总体比较薄弱,非常需要诸如 考古何为 这样的权威著述引领,

2、如能组织他们共同阅读,既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又能得到更多样化的思考与感悟,也可以更为深入地认知书中内容。于是,2023年6月,我们专门组织部分硕士研究生集体阅读 考古何为。在我的领读下,大家畅谈读书收获并将讨论集合成文,最终由我改定后刊发。只是大家说的主要是“好的”,虽有悖于陈先生的初衷,但却是我们真实的感受。一、开宗明义正本清源关于考古学关于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不仅在社会公众层面有不同看法,即使在学术界甚至学科内部也有不同的认识,其中考古学与国学、金石学的关系更是讨论、争辩的老话题。陈先生在书中开宗明义用两个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洪猛,等(河北大学 历史学

3、院,河北 保定 071002)本文属于集体合作成果,各章草稿撰写者分别是:第1章洪猛,第2章刘鹏,第3章张赵世平,第4章宋伟涛,第5章张文萱,第6章杨鑫然,第7章王文义,第8章李昌镐,最终由洪猛修改编纂而成。此外,限于篇幅,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引言、地点等请参阅 考古何为 一书,不再另注。882023.5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新书评介否定句做了论断:“考古学不是国学”,“考古学不是金石学发展来的”,廓清了考古学与中国传统国学、金石学之间的边界,明确了考古学是一门近代兴起的新学科。书中简明扼要地追溯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考古学在诞生初期所进行的概念译介及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将20

4、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考古学以1928年安阳殷墟遗址发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主要由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主导,后阶段留学归来的中国考古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古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书中提到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广义历史学的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但又各自独立。然而陈先生也提到在我国学科分类中,考古学与历史学又都是人文学科的一级学科。看来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有可讨论的空间。关于新中国考古学,书中主要从学术建设和事业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考古学早期的确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事业逐渐走向成熟。关于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

5、学之间的关系,陈先生较为认同 中国大百科全书 的划分,将考古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并列。最新的学位点分类又将文物、博物馆进行了拆分。三者并列有助于精细作为,但也有过细之嫌,亦或主要基于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界定考古学的对象有时颇为困难,而研究对象是学科的核心特征之一。书中阐释了两种考古遗存的分类方法。一是二分法,即分为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并进一步强调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是阐释考古遗存反映的社会历史,而不是解说古代物质文化。第二种是三分法,即分为文化遗存、自然遗存、人类遗存,并认为目前的考古报告对于处理三类遗存的态度是不均衡的。考古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科技手段,然而对于科技考古的界定一直以来也是

6、一个难题,陈先生认为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与利用考古遗存进行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两种做法的目的完全不同,不能用“科技考古”的说法将二者合二为一,前者“大概可以叫做 科技考古”。二、学科之基科学实践关于田野考古学考古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根和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书中在回顾中国田野考古学历史时特别谈到了安特生在仰韶遗址发掘过程中的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把遗址里所包含的不同时期的遗物区分开,给中国考古图一 考古何为 封面(陈雍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89新书评介2023.5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学留下了一个内涵混乱的“

7、仰韶文化”;二是用地质学方法发掘仰韶遗址,用人类学方法命名、解释“仰韶文化”,用“文化西来说”推定其来源,缺乏考古学方法论,是不成熟的田野考古学。关于田野考古的实践性,先生的一番话可谓良言:“当下轻视田野考古的风气越来越甚,有的人自己不动手有的人研究不从考古材料出发有的人喜欢游弋于书本之间轻视田野考古的倾向,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提醒我们年轻人一定要重视田野考古,绝不能纸上谈兵。这部分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考古发掘经验之谈和考古发掘非典型案例分析。其中书内图示的非典型剖面案例非常有启发性:对于一些看似反常的考古现象需要综合各种情况分析,不要简单下论断;田野考古中任何情况下的遗迹都应是闭合的

8、曲线。陈先生强调,判断迹象一定要综合各种情况,辩证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规范化。我们常感叹于考古资料整理工作的繁琐杂乱,如何认识这项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陈先生在书中为我们做出了解答。陈先生首先从学理层面界定了何为考古资料整理,强调资料整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促使资料有序化的过程,并以亲身实践告知我们不同的方法论会产生不同的整理结果。书中对陶器六要素陶质、陶色、纹饰、制法、器形和尺寸都做了针对性论述,涵盖了器物描述的基本内容。同张忠培先生一样,陈先生也着意强调了制法。这让我们想起2016年4月拜访张忠培先生时,张先生认真观察张家口市四台遗址新出新石器时

9、代陶器的情形,他特别注重揣摩陶器口沿、腹部、底部等部位的制作、拼接方式。我们以往在做器物描述时往往忽略制法这一重要信息,这也是我们在未来工作中急需补充和改正的。编写和出版考古报告是田野考古的终端,诚如陈先生所言,是中国考古学术界的优良传统,但如何写好考古报告却大有学问。书中简要谈了考古报告的构成、体例和规则,并在讨论中再次强调了 元君庙仰韶墓地白沙宋墓 等报告的经典性。我们深感,能否主持并写好考古发掘报告应是衡量一个考古学者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对于夯实田野考古之基也有着独特的意义。三、欲责其效必尽其方关于考古学理论结构要做考古学研究,需要有合适的理论方法。客观上来讲,目前谈论考古学理论方法的

10、著述并不算少,但作为初学者,我们往往对这些枯燥的考古理论方法望而却步,然阅读本书却并无此感。书中首先引述梁启超、陈先达等前人的观点,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为年代、层位、类型、阐释等四类,纲举目张,清晰明了。书中详细解释这些方法系统,不仅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经典的案例,还将一些学者的讨论引入其中,从而将读者代入书中,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能引发更多思考。考古类型学一直是让考古专业学生颇感挠头的部分,一方面由于它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性而不得不去学,另一方面,它的复杂性又时常使人感到毫无头绪,无从着手。陈先生从蒙特柳斯的 方法论 谈起,将考古类型学厘定为关于遗存分组归类和排序的方法体系。分类和排序

11、的主要依据是遗存的形态和形态之间的各种关系。分类是根据所能发现的研究对象的各种特点,通过比较而确立的以相互排斥的属性为特征进行的分组,从思维方式看,基本形式包括线分类和面分类两种。排 902023.5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新书评介序是区别同类对象的手段,以研究对象存在渐进的变化为前提,使无序的个体之间变得有序。分类的着眼点是排他性差异,排序的着眼点是相关性联系。这一要论使我们大致了解了这一方法体系的内涵。就如何将其运用在具体实践中,陈先生先利用生物分类的方法解释了线分类形式,又生动地说明了面分类的方法和特点,并将两种形式进行了对比,使两者的特点一目了然。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

12、案例相结合,书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类型学结构框架,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方法体系,并就如何处理好分类与排序的对立统一关系专门强调了四个方面:其一,先分类,后排序;其二,分到不能再分,合到不能再合;其三,依据特征排次序,依据层位定方向;其四,历时性研究要少型与多式,共时性研究要多型与少式,研究的目的决定了划分型式的方法与结果。陈先生还结合俞伟超、张忠培、张光直等诸位先生的认识,就考古阐释学做了简要概括:通过考古遗存解释人的社会、人的行为、人的认知的方法系统叫做考古阐释学,考古阐释学由多种研究模式组成,作为考古学理论范畴的研究模式,一般是以研究方法为基础,依据研究目的、研究视角、思维方式构成的

13、解释程序体系。陈先生将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体系立体建构、直观剖析,使我们从方法论角度了解了考古学这一学科,以及其独特的学科逻辑和理论方法。四、融会贯通入木三分关于研究取向和研究模式文化考古学与社会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和研究模式。书中用较大篇幅对二者进行了详实阐释,逻辑清晰,层层推进。陈先生首先将文化考古学和社会考古学按具体内涵拆解为多个版块进行论述,每一版块前有一段提纲挈领的文字进行概括,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本版块的内容。例如,将文化考古学研究分为考古学文化构成、考古学文化分类、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考古学文化谱系、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等五方面进行具体讨论,并在其中穿插讨论了诸如考古学文化的“陶

14、器”和“过渡性文化”等问题,极具理论性、思辨性和启发性。所谓逻辑清晰,不仅体现在章节设置上,还有对认知规律的辨析总结。书中指出,在目前的聚落形态研究语境下,“聚落”的概念比较混乱,或指研究单元,或指居住遗址,两者含义往往并见于同一文章,凡此种种造成了理解上的较多歧义。我们在学习中也常有如是困惑。陈先生在对比分析不同学者认识的基础上辨析概念,认为“既有调查、发掘(外业)又有分析、研究(内业)的称为 聚落形态考古,只有内业而没有外业的称为 聚落形态研究”,并进一步通过姜寨、良渚、七星河、牛河梁等遗址的分析,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聚落形态应当通过中国考古遗存发现并总结出来。陈先生在对文化考古学和社会考古学

15、进行阐释时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条分缕析、深刻独到。首先引用学术史上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和认识,如引述了柴尔德、夏鼐、俞伟超、张忠培、炊格尔等前人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定义,使我们对相关概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其次,为了能够使我们更为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利用相关研究案例对相关概念定义进行阐释,如以“华县渭南模式”来阐释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建立,在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分析中讨论对“七星河模式”的探索价值,解读墓地研究时结合“元君庙模式”的再思考、总结、运用等等。最后辅以陈先生与诸多学者 91新书评介2023.5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对文化考古学、社会考古学的关联性讨论,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定义的

16、理解,如关于社会考古学中的社会结构内容的讨论,参与学者近20人,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在阐释的过程中,陈先生还列举了部分个人研究心得,如将家户概念引进聚落形态研究等等。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和研究模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研究范式有所感悟,尤其书中众多精彩案例分析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很多教科书所不具备的。五、思之武器导夫先路关于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1949 年以后的中国考古学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考古学为主导方向,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陈先生在书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识情况进行了

17、概述:夏鼐、苏秉琦两位重要的中国考古学奠基人都曾在其论著中提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考古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张忠培、俞伟超的经典著述如 母权制时期私有制问题的考察 中国父系氏族制度发展阶段的考古学考察 古史分期问题的考古学观察 等,也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史前考古研究和历史考古研究的典范。1980年代提出了考古学的“中国学派”概念,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回顾历史,对于今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极有启发意义。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如何将其运用到考古工作中,这一点至关重要。书中提到,中国考古学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地

18、位。首先要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正确理解物质性的考古遗存,这是科学认识与把握考古遗存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前提;其次要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上正确理解考古学研究活动的认识结构,这是科学认识与把握考古学方法论本质和特征的基础。哲学认识论具有方法论意义,其作用是指导如何认识,但不能取代认识。考古学也同样如此,不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考古学就缺少哲学依据,但不能用哲学认识论取代考古学领域的认识,所以要有考古学认识论;在考古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考古者是认识主体,考古遗存是认识客体,考古者通过一定的认识工具来认识考古遗存,在这个结构里,考古学方法论就是认识工具。陈先生以自身经历感慨哲学

19、经典著作对于所从事的考古学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忆及张忠培先生“搞考古学需要学好哲学”的告诫,呼吁中国考古学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大力提倡以中国田野考古实践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方法,以中国田野考古实践检验中国考古学理论,发展中国考古学理论。诚哉斯言!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必要的考古学研究思维方法更显急迫。书中着重谈了三种思维方法:比较与特征、关系与本位、整体与结构。结合我们自身学习实践来看,比较是考古学类型中常用的一种判断相对年代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法,通过比较,能在同类事物中发现差异,拆解遗存之间的联系,达到分类的目的。陈先生强调的考古遗存必须在同一关系之下才能进行比较、

20、比较标准要“从一而终”等是我们有所忽视的。他谈到的考古学通过考古遗存及其关系的研究以实现研究古代人类及其社会历史的目的、本位问题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等见解颇具启发性,这方面如能再 922023.5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新书评介补充一些考古研究实例进行说明就更好了,也希望先生未来能够阐释更多的考古学研究思维方法,尤其结合相关案例的剖析,相信会让更多的人大受其益。六、强基固本珍馐美馔关于考古学文献文献与文献学对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我们曾学过古籍版本与目录学、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等与文献学有一定联系的课程,对于文献与文献学有了一定认识,但对考古学文献

21、却仍感觉较为陌生。问及师友,也多有相似的感受,可见国内学术界对于考古学文献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许正基于此,陈先生在书中专辟一章谈及考古学文献,并呼吁考古学科亟需建立和完善考古文献学,应在大学设置考古学文献课程。书中从定义、分类、产生和利用、需要规范化等四个角度对考古学文献逐次展开讨论。关于考古学文献定义,书中对术语“文献”的发展历程做了辨析,从学理层面明确指出“考古学文献”和“考古文献学”属于不同范畴概念,目前考古文献学还没有形成。先生将考古学文献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通过考古发现与研究所获得的考古学知识,获得这类知识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指导考古实践的理论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后

22、两者的重视和梳理程度还很不够,与其他考古课程相比,高校考古专业也多未开设考古学文献课程,这一境况需要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关于考古学文献分类,书中对比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资料室分别出版的考古学目录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的考古学分类情况,前两者相似度很高,大概反映了中国考古学界关于考古学文献分类的基本特点,后者则与它们差别较大。关于考古学文献产生和利用方面,书中主要谈及考古报告和考古简报、田野考古档案。强调考古发掘所获资料以考古报告的形式发表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个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夏鼐和张忠培两位先生对考古报告的认识以及对考古报告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分析认为,考古

23、报告的直接对象应该由“物质的考古遗存”改为“收集到的考古遗存”,考古者通过考古发掘把收集到的考古遗存转化为各种信息,并且记录在一定的载体里,从而产生出田野考古报告。遗憾的是,书中对“收集到的考古遗存”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书中关于将考古报告记录的知识分为资料源知识与非资料源知识以及关于衡量报告优劣的标准分为资料性和科学性等内容,让我们尤为印象深刻。客观地说,不少考古报告在“获取、认识、解释考古遗存的”非资料源知识以及科学性著述性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此外,书中还提到应重视张忠培先生将考古报告视为对被破坏了的遗存的一种必要的保护形式的说法。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认为在编写考古报告时要处理好考古主体(考

24、古者)和考古客体(考古遗存)之间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指出考古报告的核心问题是讲清楚考古遗存的价值。关于考古报告和考古简报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陈先生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就如何编写考古简报提出几点具体意见,并列举了数篇代表性简报供编写者参考。如何读田野考古报告,关键在于找准阅读角度。对于陈先生提到的“编者发掘者自己”逐次角度,以及搞学术研究不能先看结语、再抽取前面有关内容,一定要认真看遗址堆积内容等,我们深表赞同。田野考古档案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是考古学文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反复使 93新书评介2023.5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用,供研究者不断查阅,由此才产生出实

25、际价值和长远价值。陈先生特别提到,这些田野考古档案如果没有被研究利用,其价值也就无法实现。那么如何发挥田野考古档案的价值,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则是我辈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规范化是考古学文献的必然要求。陈先生在书中提到的 田野考古档案规范 考古报告编写规范 考古制图规范 考古学术语规范 等考古学专业标准都可谓是学科科学发展的保障。此外,考古者的学术活动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也是不能忽视的。总体来看,中国考古学科的规范化之路仍是任重道远。七、身体力行赤子之心关于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陈先生多年以来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书中第七部分即是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总结。书中首先从文化遗产和公共考古角

26、度辨析了考古遗产的定位和利用问题,其次以先生最为熟悉的天津市为例,详细讨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随后又专门讨论了中国的乡土建筑,认为乡土建筑优秀遗产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正确而充分地认识,并进一步在分析其作为遗产保护的困境后提出对策。最后特别指出,应通过文化遗产教育激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陈先生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出发为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我们在现实中接触过不少文化遗产保护实例,深刻感受到其远远不是一项理论研究那么单纯,需要触碰方方面面的利益,有时候压力很大。从书中可以看到陈先生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努力,也看到他对不少现象的批评和忧虑,

27、感受到陈先生是真正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放在心中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张忠培先生曾就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关系做过论断:“提高”是源,“普及”是流,源不断,流才能长流。就考古学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考古者首先要提高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才能在考古工作的过程中掌握遗产保护的主导权,他们不仅是一线的挖掘者、发现者,更是考古遗存、文化遗产的保护者。陈先生本人就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考古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总体而言,书中用全新的视角深入阐释了文化遗产、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反思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困境,探讨从困境中“突围”的道路,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在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勇于担当。八、且读且行

28、学以致用关于学考古与用考古书中最后一部分是基于陈先生多年以来读书、考察、教学、闻见的思考与感悟融汇而成。先生所列读书著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所形成的文集、报告,一类是以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论著,既包含墓葬、城址、大型遗址等方面的报告,也有关于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文化与思想研究等方面的著作,书籍类型较为齐全。先生对所列书目的解读、研究和评判,展示了他在商周铭文、早期文明、汉墓与汉文化、鄂尔多斯先秦两汉文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抗战遗产等多方面研究的深厚功力,虽然所涉内容年代跨度大,但读后每每都能带给我们新的启发,激励我们在学“考古”、读“考古”的过程中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29、,我们深感在认真读书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读书重要,读书方法更重要,先生强烈的批判精神尤为 942023.5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 考古何为 的阅读与收获新书评介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相辅相成。陈先生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其亲身前往多处遗址考察的情况。根据书中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在进行考察时,其眼界绝不仅仅限于考古学目的,往往还会考虑到如何将这些遗址、遗存置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中,切切实实地做到了学以致用,而非简单地纸上谈兵。读书与考察是个人学术思想提升的基础,教学则是对个人思考、感悟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陈先生在书中回忆了其在吉林大学求学期间,张忠培

30、先生如何讲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以及吉林大学如何开展田野考古教学的情况,并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讲授考古学方法论的心得等等。书中专门提到张忠培先生讲授新石器时代考古时,不单教学生考古知识,还教怎么读报告,怎么研究问题,注重把最新的研究带入课堂,促使学生把握学术前沿,反映了陈先生对当今考古学教育的建议与期许。闻长者言走踏实路考古何为 是陈雍先生继 考古杂俎说说考古 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体现了先生对于考古学体系性的思考,是先生多年考古心得体会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写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书中大量引用微信朋友圈对话内容,通过评论互动的形式对某些观点和事件进行阐述,灵活有趣,使读者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间领略了考古学

31、的魅力和考古人的风采。该书写作思路和结构非常清晰,极富逻辑性。先从什么是考古学写起,为读者介绍了考古学本真含义。继而谈到田野考古学,再论及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等,还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最后举例说明了如何学考古和用考古。全书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基本上涵盖了考古学的主要方面。诚然,文内存在列举案例有未深究之疑,对于发展较为迅速的科技方面的思考以及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趋势等也较少提及,然此书用特有的语言风格和大量的案例来阐释考古学,把晦涩的理论娓娓道来,有种大道至简之感,对于考古初学者尤为有益。考古何为 好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进一步打开了考古学研究的大门,并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考古学中的一些问题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作为新时代考古人,我们也要在前辈的指引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守学科规矩,学习科学范式,保持一份责任和担当,脚踏实地地为考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1陈雍.考古何为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责任编辑:陈宁 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