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0年汽车产销及经济运行情况信息发布稿
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延续了上年发展态势,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叠加效应的作用下,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再次蝉联全球第一。各车型全面增长,自主品牌份额有所提升,汽车出口逐步恢复,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大特点:
特点之一:延续上年走势产销再创新高,但增速逐月回落
继上年高速增长后,我国汽车工业再次取得良好成绩: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产销再创新高,刷新全球历史记录。但由于2009年走势前低后高,而2010年上半年产销水平较高,造成2010年以来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同比增长由年初80%回落至32%;与上年产销增长48.30%和46.15%相比,增幅分别回落15.86个百分点和13.78个百分点。
今年的增长表现为高速增长,既有政策的促进因素,也有消费者担心政策退出引发的提前消费因素。
特点之二:各类车型全面增长,整体增幅达三成
2010年,各类车型全面增长,其中,乘用车产销1389.71万辆和1375.78万辆,同比增长33.83%和33.17%,增幅较上年回落20.28个百分点和19.76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分别为436.76万辆和430.41万辆,同比增长28.19%和29.90%,增幅与上年大致相当。
特点之三:基本型乘用车(轿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共销售949.43万辆,同比增长27.05%,增幅与上年48.07%比较,回落21.02个百分点。在轿车主要品种中,除排量3升以上销量同比有所下降外,其它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排量1.6-2.0升和2.5-3.0升增幅均高于同期,分别销售215.27万辆和6.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77%和39.7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2.44个百分点和5.86个百分点;排量1.6升以下车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明显减缓,共销售663.18万辆,同比增长27.98%,增幅与上年66.83%比较,回落38.85个百分点。
特点之四:SUV和MPV增势迅猛,交叉型乘用车需求由热趋稳
2010年SUV销售132.60万辆,同比增长101.27%,高于乘用车平均增速68个百分点。2.0升及以下车型仍呈现高速增长,保持了市场占有率第一(市场份额占到SUV销售总量的60%)的位置,其中2.0升及以下四驱车型销售30.11万辆,两驱销售49.8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1倍。
2010年MPV销售44.54万辆,同比增长78.92%,增幅高于同期52.80个百分点。分排量看,1.6升及以下增速最高,2010年销售15.10万辆,同比增长3.9倍;2.0-2.5升继续占最大比重,销售16.74万辆,同比增长47.47%,占MPV销售总量的37.58%;2.5升及以上大排量品种需求有所下降,共销售3.31万辆,同比下降2.94%。
2010年交叉型乘用车受购置税优惠政策力度减弱等因素影响,增幅明显减缓。销售249.21万辆,同比增长27.77%,与同期相比,增幅减缓55.62个百分点。细分看,排量小于1升车型需求依旧旺盛,销售133.02万辆,同比增长59.60%,1-1.6升增势大幅下降,销售115.61万辆,同比增长3.83%,增幅较上年减缓79.13个百分点。
特点之五: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
2010年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占乘用车总量比重68.77%,比同期下降0.88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销售占轿车总量的比重69.85%,比同期增长0.51个百分点。
大多消费者对购置税优惠政策力度敏感。2010年优惠政策力度有所减弱,1.6升及以下车型市场份额开始下降,7月落至最低点。节能惠民产品补贴政策的实施,对该类车型市场份额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消费者对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的预期,四季度该类车型销售火爆,11、12月市场份额均超过70%。全年呈“V‘字形态。可以看出,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受政策影响非常明显。
特点之六: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2010年自主品牌表现值得肯定,同比增长高于行业同比平均增长,市场份额有所提升。2010年,乘用车自主品牌销售627.30万辆,同比增长37.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60%,比上年提高1.30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93.30万辆,同比增长32.2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89%,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特点之七:客货车市场全面增长,重型货车销量首超百万
2010年,客货车市场全面增长,客车表现明显好于上年,重型货车销售火爆,首次突破百万大关。2010年货车销售386.11万辆,同比增长30.47%。其中,重卡101.74万辆,同比增长59.93%,增幅高于同期42.22个百分点;中、轻、微卡增幅较上年呈不同程度减缓。2010年,微卡销售61.21万辆,同比增长19.90%,增幅较上年减缓52.90个百分点;中卡销售27.18万辆,同比增长4.94%,增幅较上年减缓19.62个百分点;轻卡销售195.98万辆,同比增长26.13%,增幅较上年减缓3.85个百分点。
2010年,客车销售44.31万辆,同比增长25.14%,增幅高于同期21.19个百分点。其中,大客增速明显,销售6.88万辆,同比增长45.87%;轻客增速居次,销售28.44万辆,同比增长26.42%;中客增速相对略低,销售8.99万辆,同比增长9.68%。
特点之八: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
2010年,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与同期比,上汽销量由上年270.55万辆提升至355.84万辆,同比增长31.53%,净增85.29万辆;东风、一汽和长安同时跨入200万辆阵营, 分别销售272.48万辆、255.82万辆和237.8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05%、31.55%和27.22%。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共销售汽车1271.0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70%,其中,乘用车共销售1005.6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3%;商用车销售265.32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2%。
2010年销量前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559.60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
特点之九:汽车出口逐步恢复
汽车出口呈现逐步恢复态势。据中汽协会对汽车整车企业出口的统计,2010年汽车出口54.49万辆,同比增长63.94%。其中,乘用车出口28.29万辆,同比增长89.18%,商用车出口26.19万辆,同比增长43.28%。 2010年与2008年比较,出口下降11.83%。由于国际经济仍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汽车出口还没有回到危机前水平。
特点之十:汽车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据我会整理的全国汽车行业15163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快报数据, 1-11月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上年同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350亿元,同比增长38.82%,累计实现利税总额5119亿元,同比增长54.81%。
17家重点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显示, 1-11月完成营业收入19124亿元,同比增长41.52%,约占行业的48.60%;完成工业增加值3987亿元,同比增长45.21%。
2011年我国汽车工业仍将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逐步恢复;另一方面,购置税优惠等多项促进政策已经退出,北京市限购政策的示范效应,用车成本将有所增加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将对2011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调整结构,鼓励和发展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应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基调。
2011年协会预测,汽车产销增长速度为10-15%。
2010年12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简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0年12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6万辆和167万辆,双双打破历年12月产销记录; 2010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创新高,稳居全球产销第一。
12月,汽车生产186.48万辆,环比增长6.27%,同比增长22.30%;销售166.67万辆,环比下降1.79%,同比增长17.90%。其中:乘用车生产144.53万辆,环比增长5.92%,同比增长22.51%;销售130.86万辆,环比下降2.33%,同比增长18.60%。商用车生产41.95万辆,环比增长7.49%,同比增长21.60%;销售35.81万辆,环比增长0.22%,同比增长15.40%。
2010年,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4%和32.37%。其中:乘用车产销1389.71万辆和1375.78万辆,同比增长33.83%和33.17%;商用车产销436.76万辆和430.41万辆,同比增长28.19%和29.90%。
2010年12月乘用车销售情况简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0年12月,乘用车总体延续了上月良好发展势头,共销售131万辆,创历年12月新高;2010年,乘用车销量达1376万辆,创历年新高。
12月,乘用车共销售130.86万辆,环比下降2.33%,同比增长18.60%。与上月相比,多功能乘用车(MPV)环比增长较快,其它品种有所下降。12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92.08万辆,环比下降1.40%,同比增长11.77%;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4.91万辆,环比增长16.56%,同比增长56.88%;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12.62万辆,环比下降4.93%,同比增长59.01%;交叉型乘用车销售21.25万辆,环比下降8.01%,同比增长25.81%。
2010年,乘用车销售1375.78万辆,同比增长33.17%。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949.43万辆,同比增长27.05%;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44.54万辆,同比增长78.92%;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132.60万辆,同比增长1.0倍;交叉型乘用车销售249.21万辆,同比增长27.77%。
【卓创资讯】中国炭黑市场2010年行情回顾
来源:卓创资讯 作者:卓创资讯 日期:2011年01月06日 【字体:大 中 小】
第一阶段(1-2月份):原料稳中上涨 ,炭黑节前无心调涨。
1月国内河北、山西、山东煤焦油上涨幅度在50-150元/吨,局部涨幅在200元/吨,但是目前煤焦油市场的探涨并没有令炭黑市场心弦绷紧,各地区主流出厂价没有明显调整。离春节越来越近,行情越发平淡,下游低迷的需求令大多炭黑厂家也无心调价。
第二阶段(3月份):原料油暴涨,炭黑市场全线飘红。
进入3月份以来煤焦油继续一路高歌猛进,炭黑市场受此带动也是持续飘红,涨幅多在300-400元/吨,而大多大中型炭黑厂家4月份合同报价也有一定幅度的上调,但据卓创了解实际执行较上月涨幅多在300-500元/吨。
本月中上旬,煤焦油在量少支撑下持续拉涨,下游厂家积极备货,对后市普遍看好,而前期贸易商在买涨心态下进货补仓,库存相对充裕,投机心态较强。但是随着煤焦油的持续探涨,价格屡创新高,下游抵触情绪越发强烈,恐高心态逐渐加重,加之部分地区焦炭出货有所好转,煤焦油在月底终止涨势。本月中下旬下游终端用户避险情绪升温,采购意向不强,对涨价抵触情绪较浓,大多中小炭黑厂家出货遭遇一定阻力,导致炭黑价格上涨面临较大困难,较多高位报价呈现有价无市局面。
第三阶段(4-5月份):原料盘整运行,炭黑市场守价观望。
国内炭黑市场经过“红色三月”后四月份归于平静,各地区主导厂家主流价格没有明显调整。仅月底西南、山西地区部分炭黑厂家因库存压力有所增大而小幅调低刺激销售,据卓创了解,主导厂家五月份合同价也基本持稳,下游大型合同户需求尚可。
第四阶段(6-7月份):原料震荡下行,炭黑小幅调低。
6月初河北局部地区煤焦油跌破3000元/吨,跌势逐渐震荡扩大,周边主产区高位开始松动回落,此时炭黑厂家多守价观望,仅少数厂家反应较快,报价小幅下滑。月中下旬因焦化厂限产力度有所加大,煤焦油止跌企稳,甚至月底河北局部地区又现反弹迹象,下游对炭黑厂家抵触情绪较强,加之厂家订单减少,出货不畅,大多炭黑厂家无法继续坚守价格,报价纷纷下调,七月份的合同价较六月份也全线下调,整个六月炭黑价格下调幅度在200-400元/吨。
6、7月份下游橡胶行业逐渐进入生产淡季,轮胎厂都出现不同幅度的减产,下游需求的不振,大多炭黑厂家也纷纷减产,开工率普遍不高,市场交投冷清,业者对三季度行情好转普遍信心不足。
第五阶段(8月份): 原料货紧价高,炭黑整体上调。
八月份煤焦油在量少支撑下依然延续七月份涨势,本月主产区涨幅多在200元/吨左右,主流出厂价达到3300-3350元/吨,持续高位运行的原材料让国内炭黑厂家叫苦不迭,加上八月份下游行业需求疲软,所以厂家多采取限产、检修规避风险,厂家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下旬,随着厂家前期原料库存和成品库存的消耗,厂家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涨价良机,厂家抱团调涨,市场纷纷跟进,但是实际调涨幅度也仅仅在200元/吨左右。
第六阶段(9-12月份)原料高位、下游低迷,炭黑市场僵持盘整。
炭黑市场9月份整体维持盘整格局。主流价格保持平稳态势,厂家开工一般,交投淡稳。一片“祥和”景象,反观实际炭黑企业面对原料价位一直居高不下,成本压力高企。而下游轮胎厂家又拼命压价,不给调涨空间,可谓苦不堪言。10月份受节能减排和天胶价格疯涨影响,下游轮胎厂成本压力徒增,开工也较前期有所下降。炭黑厂家出货遭遇较大阻力。10月底只是介于原料持续高位,炭黑厂家上涨200元/吨作为成本的消化。11-12月份炭黑市场僵持盘整,主流报价没有明显调整,下游轮胎厂家需求疲软,大多贸易商出货较缓,保持观望。炭黑厂家多薄利减产维持运转。
2011年炭黑市场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价格走势预测
由于2010年前后,我国仍有大量煤焦油加工装置及炭黑装置投入市场,这必将导致在未来一年炭黑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而总体价格水平有望超过今年。不过随着下游轮胎厂家和橡胶制品企业产能过剩的局面有增无减,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工厂的原料采购能力,因此2011年的煤炭黑市场也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各种风险因素会导致市场发生波动。具体影响因素主要有:
1. 今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将给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将使内需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将转向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降低对外依存度。这将有利于拉动国内炭黑市场和下游终端制品的需求。
2.国内充裕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形成支撑。我国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的高速增长,目前并没有引发物价水平的大幅上升,考虑到货币供应和物价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预计到明年会逐渐释放出来。
3.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当前,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尤其是低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沿海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各地普遍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成本推动物价上升的因素不断增加。
4.煤焦油消费需求将表现为扩大的趋势。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全球消费需求将会扩大,作为基础原材料之一,煤焦油消费将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而不断放大。我们预计2010年全国煤焦油需求能力在2114.5万吨,但2011年的煤焦油消费较2010年会显著回升,预计可以达到2650.5万吨,增长25.37%。炭黑市场预计2010年产能或达到500万吨,需求量在328万吨左右,预计2010年炭黑消费将保持在15%的增速,预计国内炭黑需求将达到380万吨。
5. 国内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尽管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但经济增长也面临世界经济趋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消费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和过高的投资率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限制使投资高增长难以为继等诸多困难,导致国内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
6. 产能过剩对物价快速上涨形成抑制作用。我国产能过剩情况较普遍,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炭黑厂家开工率仅维持在65%,超过1/3的产能将处于闲置状态。随着2011年一批新的产能项目的投产和兴建,产能过剩现象将会更加严峻。
由此判断,2011年国内炭黑市场年初至春节前承接本年末弱势运行走势,春节过后,随着装置重新恢复生产,炭黑需求将逐步放量,价格有可能小幅反弹,持续到三季度,中间或有震荡反复行情。第四季度上升动力将有可能衰退,逐渐回调,表现出整体向上,中间穿插震荡波动的特征,总体行情应好于2010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版权均属卓创资讯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卓创资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财经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