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这是9月12日 在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召开的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年会上的发言稿全稿,几位朋友索要,因当时带的份数有限,回来后用博客奉献给各位朋友,并请指正,谢谢!
“图文并重”需要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和科学的报纸图片运营机制来保证
我们总是说:现在的报纸已经进入到了“读图时代”,要适应“读图时代”的需要,就必须践行“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对,这正是我们中国新闻摄影界为之努力奋斗了二十多年的工作,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我们地市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报纸没有真正做到“图文并重”,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还是报社的领导们对“图文并重”的没有认识到位。其实,笔者认为,现在的状况,领导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认识,应该说已经不是我们要反复讨论的了,而是看他们是否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新闻摄影工作的实处。就是说,他们是否在报社内真正建立起了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和科学的图片运营机制。就这个问题,笔者去年在写《在与都市类报纸的竞争中 城市党报应更好的发挥新闻摄影作用》一文时,对部分区域的地方党报和都市报的新闻摄影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前几天又在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的支持下,对部分地市报的新闻摄影工作进行了表格式的问卷调查。同时,有幸提前阅读了这次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出版论文集中的部分文章,进一步了解了更多报社的情况,为本文的内容提供了依据。
一、 应该说“图文并重”的认识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但要真正落实,不能停留在嘴上
现在应该说“图文并重”的认识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以为:我们说“图文并重”的认识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是因为有这样三个原因
一是在穆青、蒋齐生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努力的倡导和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二十多年不懈工作的成果。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论是八十年代中期由穆青、蒋齐生两位先生分别提出。1990年在银川召开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作为办报思想被正式在一起提出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后开始高扬“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大旗,带领全国新闻摄影界的同仁为这一办报思想奋斗。此后,六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九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十几次全国地市报总编辑、摄影记者的理论研讨会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都是主要议题。这里有总编辑们学习“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体会,有总编辑们实践“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经验;也有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们在第一线验证“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成果。特别是在本次会议上发给大家的学会论文集的论文中,很多总编辑的文章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照相机及它的拍摄、制作、传输技术的数字化为我们实现 “图文并重”搭建了一个优越的平台。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报纸最先是告别了火与铅的时代,接着就是数码相机新闻摄影报道和传输中的广泛应用,为报纸的图片使用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在物质上保证了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实现。
三是报业激烈的竞争,让办报者不得不重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除了机关报,以晚报等为代表的都市类报纸、经济类报纸、专业类报纸多了起来,随之就带来了竞争。激烈的竞争,都市类,特别是新新类都市报,对我们地市级党报来说受着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不但是在报纸的内容上,而特别是人家在图片的运用上,这是大家都一目了然的。我们的地市报的总编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的重要性。
前面的三个因素,告诉我们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的认识问题,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用极大力量去研究的问题了。那么,难道是说我们的报纸就已经“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了。不,现在的情况,对于大多数地市报来说,差距还很大。而我们目前更重得是要研究怎样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如何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和报纸图片科学运营机制。这个问题早在2003年的第六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就提了出来。
二、 “图文并重”呼唤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
建立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要清楚什么是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体制。体制本来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这个制度是该部门科学、顺利完成自己工作的保证。
那么,什么是新闻摄影的体制呢?新闻摄影的体制对于每一个报社来说,就是它对新闻摄影的采编系统岗位和各个岗位职能设置和管理权限的赋予。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报社摄影机构的设置,就应该和其它采编部门一样,由主任领导摄影记者的工作。是的,在传统的办报方式下,这是可行的。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大家所说的“读图时代”、面对的是报纸、电视、网络的竞争、面对的是对我们高标准要求的受众。传统式的摄影部能不能适应,我们还要靠实践来验证。在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的过程中,就是在传统的摄影部体制下,由于我们一些机关报的总编辑们开始认真抓了摄影工作,这些报纸见到了一定的成果,如《人民日报(华东版)》、《中国青年报》、《深圳商报》、《襄樊日报》、《桂林日报》等。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量都市报的出现和发展,有利推动了报纸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进入新世纪后,一批新诞生的都市报,他们学习和吸收了国外报纸的经验,大胆的改变自己报社的摄影机构体制,实行新的运营机制,收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他们设立图片总监和图片编辑的做法引起了全国报界的关注和学习。如大家经常提到的“东早模式”,还有《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报的体制都让大家耳目一新。
如《东方早报》的采编分为时事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和视觉四个中心,其中视觉中心又分为图片采集部、图片编辑部、视觉设计部、后期制作部四个部门,是国内首家以视觉中心为主导,把报纸的新闻视觉化为理念运作的媒体。
又如《南方都市报》2004年成立的摄影部门,宗旨和任务是以视觉为中心,对新闻图片、资料图片、版式设计、数码后期资源进行整合。图片部的人员设制为1名图片总监 2名副主任、35名摄影记者、4名图片编辑、19名美术编辑、2名插图编辑、1名网络编辑。
过去,我国大多数机关报文字编采人员与摄影编采人员的比例仅为20∶1左右,现在,很多都市报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人员大量增加,过去,有关报纸报道了《华商报》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的比例已经达到5∶1,当时已经令全国很多报纸的摄影部敬佩。在本次笔者对都市报的调查中,欣喜的见到我国地市级机关报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的比例很多达到5∶1,还有不少超过这个比例。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指出的,报社要"设立专职负责摄影的副总编辑或摄影总监,从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上保证科学高效的图片报道机制的完善"。
图片总监这一职务的设置是十分有效的, 他不同于摄影部主任。请看《南方都市报》图片总监的职责:图片总监的职责
对南方都市报编委会负责。
协调与新闻、财经、体育、娱乐、生活等部门的关系。
建立南方都市报图片编辑标准及对不同摄影记者的专业定位。
对外品牌延伸、对内技能培训。
《华商报》总编辑张富汉对增设图片总监岗位深有体会,他认为:图片总监是图片新闻运作体系中的“鉴赏权威”,是影响、决定新闻摄影产品命运的一道关口。所以授权图片总监在夜班处理一切照片,拥有决策权。权大责任也大。
《深圳特区报》认定图片总监有这样三个重要职责:
树立报纸的视觉标准
建立报纸的视觉体系
确立报纸的视觉风格
图片编辑的职务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南方都市报》图片编辑的工作职责是这样的:
图片编辑的日常工作
帮助记者挑选新闻照片,把不好的照片尽量控制在投稿流程之外
与责任编辑、美术编辑三方相互搏弈,达到“伟大的妥协”。
与摄影记者、文字记者、文字编辑一同进行专题策划
1998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摄影学概论》,专门为图片编辑写了一章,归纳其职能为:一是组织摄影报道,二是策划摄影报道,三是编辑照片稿,四是集纳(综合)摄影专题,五是发掘与运用资料照片和文字资料,六是对口发稿。
图片编辑承担着让摄影记者的劳动在版面上结果的任务,通过图片编辑的工作对培养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实践证明,设立图片总监和图片编辑是我们报纸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提高报纸图文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建立完善新闻摄影体制的前提和报纸图片科学运营机制的保证。
当前我国报纸新闻摄影体制的状况是什么样?
从笔者的调查来看,我国以报道新闻为主的报纸,主要是指机关报、都市报,他们对于摄影机构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从各级机关报来说,大多报社还是沿用着过去传统的摄影部形式,仅有少数报社设置了图片总监和图片编辑的岗位;一些较大中心城市的报业集团设立了新闻摄影中心,整合摄影队伍,建立图片交易平台,如《哈尔滨日报》、《沈阳日报》;还有的报社把摄影记者分散到各个文字采访部门,报社干脆不设摄影部,如《南京日报》,虽然没有摄影部,但从他们出版的报纸看,他们用照片也是不错的;在真正的地市级报社中,沿用过去摄影部形式,没设图片总监的较多,占被调查机关报的报社的 82 0/0 ,没设图片编辑的也较多,占被调查机关报的报社的650/0, 其中报社没有设立摄影部的占 24 0/0 。
从笔者掌握的都市类报纸情况看,特别是那些新近建立的都市报,他们的摄影部基本都不是传统的结构,而且大多都设立图片总监和图片编辑。
笔者以为,每个报社都有自己的运作管理方式,不管你是那种新闻摄影体制,只要符合和有利于自己报纸“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报纸图片科学运营机制,就是好的新闻摄影体制。好的新闻摄影体制也会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是现在大家都认为是较完善、较科学的都市报正运行的新闻摄影体制,也不一定能够顺应明天报纸发展的需求。这样就要不断的学习和吸收先进报社的新闻摄影体系的经验,不断地完善自己单位的新闻摄影体制。
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是对报纸图片主角地位确立的保证,更是报纸图片科学运营机制的保证
三、“图文并重”需要科学的图片运营机制
光有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还不行,还必须有报纸图片科学运营的机制来保证。
机制原来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的原理,现代是指要了解它内在的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把研究机制问题引到我们的新闻摄影工作中,就意味着我们对新闻摄影工作的认识进行客观阐述,即从现象(表面)的描述进到本质的说明。其实,我们在过去的新闻摄影工作中,也在运行着它的各种机制,其中自然包括采访机制、编辑机制,也包括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不过那是为适应原来的图片运营机制的保证。今天,时代发展了,报纸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必须有新的图片科学运营的机制来适应。
首先,让我们看看大多机关报传统的新闻图片的发稿流程:
记者——摄影部主任——版面编辑——编辑室主任——版面编辑——值班总编 (这里指的版面编辑即是文字编辑)
这是传统的新闻图片运营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大多数摄影部主任只是起到了个传递作用,是个“投递员”,而值班总编往往看到的是编辑拿来的、几乎是最后的样子,而看不到记者发的更多照片,如果版面上的照片没有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就会那么样。在这种方式中,实际是文字编辑掌握着图片的生杀大权,他对图片认知水平就决定了报纸使用图片的水平。这种方式不但总是让摄影记者的劳动成果处于被动的地位,也让总编辑处在被动的指挥地位。像这样传统的新闻图片运营方式的单位占被调查数的700/0 。
让我们从这样一张见报照片看没有图片编辑,没有图片总监,违反图片科学运营机制而出现的情况。
8月11日长春《XXXX报》在一篇《名犬评选要上查“祖宗三代”》的稿件中配发了一张画面中有“斗牛犬顶球”字样的照片,照片的画面却是一位手拿照相机的人头顶者球。
图片上那个顶球的,是《长春晚报》的记者, 《长春晚报》的记者们也都看到了这份报纸,大家议论纷纷……
照片上的记者心情更是不快。一些读者也拿着这张报纸到处开玩笑。有人认为这是《XXXX报》恶意在整《长春晚报》的人?
照片发在报纸上,再配上“斗牛犬顶球”字样,起码是对照片上的人不尊重……
这幅照片是文字记者拍的,没经过摄影部,没经过图片编辑,也没有图片总监,直接发给了版面编辑见报。如果有完整的图片科学运营的机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幅照片,虽只是引起了一场小小风波,却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一点点启发,要办好的报纸,必须运用图片科学运营机制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再让我们看一看新的图片科学运营机制,
先看《新快报》的流程:
摄影记者报题(电脑)——摄影记者图片采集(指导拍摄)——编辑选片——图片编辑、图片总监介入编前会讨论——值班编委决策。
从笔者的收集到的调查表看,现在一些已经设有图片编辑、图片总监的机关报开始这样运作:
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摄影部主任——编前会讨论(总编辑、图片总监、摄影部主任)——编辑——值班编委。
我们把这个流程概括和简练起来就是这样:
摄影记者采访并发稿 ——编辑选片、处理图片并编辑——图片编辑、图片总监介入编前会讨论并决策。
从上述几种科学的流程中看,图片编辑工作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图片总监和总编辑们对图片的使用决策,起到奠基的作用。深圳报业总编辑黄扬略就说到“这一环节还不仅仅是针对每条具体的图片新闻进行编辑和使用,而是针对整个图片资源和版面系统进行宏观上的规划和调配。”
有了科学的图片运营机制,还应该有一个控制标准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照片,《东方早报》编制了《东方早报图片采编手册》,其中有东方早报的视觉理念、图片评价标准、技术要求、图片说明写作规范、日报图片编辑流程、图片使用原则等内容,它从图片理念、职业道德、版面需求、说明写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这本手册的科学性、标准化、可执行性对新闻摄影采编人员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值得推广的。
《深圳特区报》对什么是合格的照片,从信息含量、形象价值 、情感因素、亲切感、表达观点等都做出了规定。
究竟什么是合格的照片,或者说优秀的新闻照片?蒋齐生先生提出的“五求”就是最好的标准。当然,我们每一家报纸,为了让自己的报纸办的更有特点,在“五求”的基础上,为整份报纸,或者为每个版面指定出不同的科学的图片控制标准,应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构建现代报纸图片的科学运营机制,我们不但要靠建立完善的新闻摄影体制和科学的图片控制标准来保证,还必须有一个科学化的、系统化的、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来支持,这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
不同体裁新闻摄影的探讨
作者:硕博网 文章来源:中华硕博网 点击数:9 1 更新时间:2008-4-28
新闻摄影的体裁就是新闻摄影报道发表时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新闻摄影体裁的划分主要依据的还是报刊新闻摄影报道的现状。例如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系列新闻摄影、专题新闻摄影等。
新闻摄影体裁的变化会因为媒介的变化发展而出现新的变化。例如,报纸扩版,使得专题新闻摄影和系列新闻摄影发生了新变化;当年《生活》画报的创办,也为专题新闻摄影开创了新的面貌。
也曾有人试图创造新的体裁。例如,1980年代后期,就曾有人提出要搞“摄影报告文学”,但是,没有得到多少响应,根本原因是媒体和受众都不欣赏那样的“体裁创新”。
网络传播出现之后,新闻摄影出现了新的形式,例如幻灯、图集、视频等等;新闻摄影报道也可以通过视频编缉处理成为新的视频传播形式,再配上音频,就实现了视听结合,成为多媒体传播;毫无疑问,新闻摄影报道还将成为富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角之一。
除此之外,在网络上,传统的体裁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系列新闻摄影报道和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图片的数量和篇幅远远超出了传统印刷媒体的容量,因为网络空间是无限的。尤其是在电子杂志上,图片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且可以选择,例如翻页等。
中国大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20年发展历程概述
盛希贵 周邓燕 陈 飞 尹栋逊
六、不同体裁新闻摄影的探讨
新闻摄影的体裁,是指新闻摄影报道的呈现形式,即在报纸上的样式和结构。从九本论文集中可以发现,许多作者是把新闻摄影的体裁问题放到题材的背景下进行论述的。笔者认为,体裁选择得当与否,要看是否适合表现题材内容,能否恰当地使图文结合。
新闻摄影的体裁有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系列新闻摄影报道等多种。历届理论年会论文集的相关文章中,有关新闻摄影体裁出现过“深度摄影报道”、“系列摄影报道”、“组照”、“专题”、“连续摄影”等多种提法。
(一)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是划分体裁的目的
以“组照”的兴衰为例,1996年下半年到1997年上半年,是组照流行时期。参选1996年中国新闻摄影年赛和1997年中国新闻奖的摄影作品中,竟有2/3以组照的形式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为组合而组合,一味追求形式、造成拍摄套路化、模式化,“组照”应有的传播效果成了负效应。
孰不知,各种题材也是各有所长,同时各有所短。单幅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报道新闻,优势在于简洁率直,主题鲜明,但视角单一,欠全面性、完整性;组照和专题全面深刻,情节丰富,但拍摄把握的不恰当,编排的不合理精当,则易流于罗嗦,冗长,徒占版面,信息被淹没在重复的影像之中。
80年代后期,骆飞就指出,组照“的出现是必然的,它的存在是需要的,它的发展是可能的”, <1> 但不等于它就是新闻摄影的主潮,“系列摄影的更高阶段的进入,需要摄影者有较好的素养、能力和胆识,有不断反思,敢于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的精神准备。” <2>
经济日报邓维在回顾2001年最佳经济新闻图片选评时提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他采用组照的方式反映改革的尝试,虽然从记录历史的作用说是正确的,但没找准如何用形象的镜头语言去形象反映改革所带来的弊端,问题遗留到现在,就是仍有不少摄影记者说不清楚了,就用多幅照片来凑数。 <3> 他认为,经济新闻摄影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现场抓拍的有说服力、证实力的图片不多,对突发性、事件性经济新闻的瞬间把握能力不到位,镜头语言不鲜明、表述不精当。
1997年,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于惠通在第七届年会上认为,从拍摄者主观情感、构图、组合结构、照片内容的信息量等几个方面,单幅照片和组照都有各自的优劣,关键在于处理好这对矛盾统一体,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氛围和地域实情,使之向人性化、向社会纵深挺进。 <4> 组照的发表媒介——印刷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在于传播方式的非线性、便于保存、随时翻看,但作者同时提出了网络传播给新闻摄影体裁带来了新的挑战。
2003年,人民日报张蔚飞在《新闻摄影“关系”论》中提到,现在中国新闻奖摄影奖复评严格规定了组照只能占1/3。他认为,单幅、组照、专题是新闻照片不同的表现方法,摄影记者在不清楚其对题材的适应性的前提下盲目拍组照,是业务上不成熟的表现。 <5>
华商日报社图片编辑巩志明认为,摄影报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切以图片为主、以文字资料为辅的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传播形式。” <6> 1995年中国青年报创办摄影专版以来,这种照片编排方式就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会使这种专版越来越不适应受众的习惯,它最终将走向衰亡;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摄影专版还刚刚起步,发展前景余地还很大。实践证明,摄影专版的形式至今在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新闻传播的规律和需要。
在媒介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介之间也一直在不断相互借鉴不同报道方式的成功经验。例如,电视借鉴了杂志,有了“电视杂志”。特别是现在,印刷媒体、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视觉传播方式相互借鉴,也将使得摄影报道体裁变得越来越灵活,新闻摄影界必将把对体裁的探讨从报纸的平面操作平台转向其他方式,以及如何适应题材内容的有效传播。
(二)对几种新闻摄影体裁的理解
深度摄影报道: 是指“站在时代高处,抓住具有特定意义的新闻事实的典型瞬间形象,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7> 的内容深刻的摄影报道。
系列摄影: 1988年,《解放军画报》编辑骆飞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的新闻系列摄影》一文中认为,郑鸣、李锦、邓维等的经济话题的拍摄是系列摄影,他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系列摄影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结构性的特点 <8> ;袁雍文在第四届年会的论文《系列报道摄影探索》一文中,则把多幅照片的报道形式统称为系列报道摄影 <9> ,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里,华中师范大学江北战沿用了这一归类标准,把系列摄影的组合分为连续(动作)照片、集群照片、照片故事和照片评论四类型 <10>
组照: 是“用多幅照片的组合表现一件事、一个社会热点、一个突发新闻、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故事的形式。” <11> “在表现题材的深度、广度、空间较为独幅照片高出一筹。”能够通过多张照片的有机组合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的反映新闻事件、记录历史。华商报图片编辑巩志明认为,组照就是专题摄影,是“以图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新闻文字要素结构来展示新闻和传播信息的传播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样式是‘图片故事’式、‘事件聚焦(连续瞬间)’式、‘主题集约’式和‘人文地理’式。” <12>
也有观点认为,专题和组照、系列照片是一样的,是“通过多幅照片来集中阐述一个主题,全面、概括、深入地反映事物进程和结果,细致、深刻刻画人物精神风貌。” <13>
连续摄影:连续摄影就是面对着发展、变化着的同一对象,进行连续不断的拍摄。通常拍摄点、角度固定,且事件发生过程短暂。
跟踪报道同样有一个确定的主体,遵循一条主线,随着主体对象的发展变化采用相同或不同的角度座长时间跨度的拍摄。 <14>
可以看出,上述观点对“深度摄影报道”、“系列摄影报道”、“组照”、“专题”只是在提法上不同,对其功能的描述具有反映内容深入的共同要求。从数量上看,“系列摄影报道”、“组照”、“专题”都由多幅照片组成,它们共同强调报道内容的深入以及这种报道方式被广泛采用后,对照片数量的要求成为衡量摄影报道是否深入的误区。笔者认为,摄影报道的“深度”,不是看照片量的多少,而是看是否跳出了就事论事的纯客观反映,是否赋予报道一定的思想内涵、哲理及思辨力量,单张图片也可以有深度。
连相如认为,传统的新闻摄影体裁在报纸上有两种代表性的分法,一是按图片新闻、特写图片和摄影通讯分3类,另一种是按新闻图片、图片新闻、综合性新闻照片、专题摄影、花絮摄影、专栏图片、图片专栏、批评照片、摄影画刊分9类。前者概括性强,但较为笼统,后者具体,但概念有重复之处。 <15> 作者从记者采访和编辑发稿的角度出发分了7类:图片新闻、摄影通讯、摄影小故事、连续性(追踪式)摄影报道、专题摄影报道、深度摄影报道和批评性摄影报道。作者认为组照、系列摄影、图片专栏、集锦、摄影专刊专版是报纸报道的表现形式,不是新闻摄影的体裁,7类体裁都能用这些形式来表现。 <16>
这种分类方法之间仍有交叉,如深度摄影报道和专题摄影之间、摄影通讯与摄影小故事之间是根据报道对象来划分的,批评性报道单独归类,是从报道的作用和功能上进行的划分,连续性摄影报道则是从时间上进行划分。分类的标准不同,因此这种分类仍是值得商榷的。
<1>骆飞:改革中异军突起的新闻系列摄影,《过程论与新闻摄影》,第78页,新华出版社,1988年
<2>骆飞:改革中异军突起的新闻系列摄影,《过程论与新闻摄影》,第83页,新华出版社,1988年
<3>邓维:经济新闻图片该怎样拍?——2001年度最佳经济新闻图片选评回顾,《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第292页,长城出版社,2003年
<4>参见于惠通:对“组照”发展的冷思考,《高扬邓小平理论旗帜》,新华出版社,1998年
<5>张蔚飞:新闻摄影“关系”论,《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第233页,长城出版社,2003年
<6>巩志明:浅谈摄影报道(组照)的四种形式,《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第258页,长城出版社,2003年
<7>于澄建:新形势下经济新闻摄影报道的几点思考,《高扬邓小平理论旗帜》,第135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8>骆飞:改革中异军突起的新闻系列摄影,《过程论与新闻摄影》,78-83页,新华出版社,1988年8月
<9>袁雍文:系列报道摄影探索,《图文并重 两翼齐飞》,第346-353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1月
<10>江北战:系列照片——用照相机写文章,《新阶段 新路子》,第469-477页,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1996年3月<11>于惠通:对“组照”发展的冷思考,《高扬邓小平理论旗帜》,第94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12>巩志明:浅谈摄影报道(组照)的四种形式,《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第258页,长城出版社,2003年
<13>西江日报社:报纸专题摄影报道的探索,《思考的相机》,第339页,长城出版社,2000年
<14>丁遵新:论跟踪摄影,《1983年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340页-341页,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编辑组编,1983年,内部发行
<15>连相如:新闻摄影新论简说,《高扬邓小平理论旗帜》,第81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16>连相如:新闻摄影新论简说,《高扬邓小平理论旗帜》,第82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新闻摄影的表现体裁
文章来源:聊城青少年网 添加人:管理员 添加时间:2008-6-22 21:46:33
根据新闻事件(人物)影响的大小,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报道要求,新闻摄影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表现体裁。
1、图片新闻——一张照片独立报道一件事情
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一版、二版刊登新闻照片。一版为重要新闻版,时效性强的重要新闻可以在此版用单幅照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独立地报道一件事;对时效性差一些的一般新闻照片,有的报纸将其放在第二版刊登。用一张照片独立报道新闻就要求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照片。单独照片中又有突发性新闻和一般性活动的新闻之分。
2、配文新闻照片——配合文章同时刊发的照片
为了更加详细地报道一件新闻事件,往往需要一两千字的文章作具体介绍,再配合以相关的新闻照片。
3、专题新闻照片——围绕一个专题作较详细的报道
新闻事件中,有些涉及的范围较大,且事件的过程需要反映,那就需要用一组照片作比较详细的报道。这种以一组编发的形式或以专题编发的形式的报道体裁叫专题报道。
新闻摄影报道既可以是表扬性的,也可以是批评性的,还可以是反映问题的等等。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照片,都要选取最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画面。批评照片揭露问题,一针见血,可以动员社会舆论促使问题的解决和转变;表扬性的照片要感人至深,首先是摄影者能被深深感动,才能把感受传达给读者。
大学摄影课程讲义:新闻摄影
作者:田信之 任永华 李军 等 来源: 责任编辑:YT 日期:2007年7月28日
编者按: 大学摄影课程最为系统全面,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摘录自南开大学网络摄影教程中关于新闻摄影的章节。
第三节 新闻摄影的体裁
报刊上刊登的以报道新闻为主要任务的新闻摄影报道的体裁主要有三种: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和专题新闻摄影报道。
一、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是报纸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有人把它比做文字新闻报道中的消息。其典型特征是简洁、率直。
图片新闻多由一两幅图片(多数情形是一幅,个别情况下也可能是三幅)配以标题及简短的说明性文字组成。
这一两幅图片应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能够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一幅图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摄影记者需对人物进行认真的研究,了解其背景、经历、个性,其典型事迹及其生活、工作方式,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把握住其特点异乎寻常或异于他人之处,在此基础上,还要具体观察其工作、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形,才能从中选择出最能表现其言行态度,最能揭示其个性和内心世界的好图片。对于一个事件,记者也得了解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到事件的现场进行 细致的观察比较,才能选取最能揭示事件报道角度、拍摄角度,从而拍出独特的新闻图片。同时,图片新闻作为新闻体裁中最迅速、简洁的体裁又必须快和简洁,因此,对于事件的报 道,人们常采用中景和特写镜头来描写事件的细节,从而达到准确、细致和及时的报道效果。
图片新闻的文字说明要交代图片难以体现的新闻要素,如人物姓名、年龄、身份、地点以及事件等等,文字又必须简短,只言图所未言,或揭示图中的“视觉中心”和“重点” ,既有引导读者理解图片的功能,又有交代必要的新闻要素的功能。
图片新闻在报道事件性新闻中是打头阵的,出击要快。由于事件性新闻本身所具有的动态特点,要求图片新闻既要抓住特点又要能迅速及时传递。作为“常规”的报道形式,既要 求新、求活,又要求准、求快,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拍好和写好的。
图片新闻中图片的拍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抓住典型的场景、情节和细节,这有助于“典型性”的体现和展示;二要使新闻形象突出、直观。突出和直观就让读者容易抓住要害和实质,从而达到一目了然 的视觉传递效果;三要善于抓典型瞬间。由于事件新闻的过程是不可重复的,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真正是“转瞬即逝”,能否抓住转瞬即逝的典型性瞬间,是决定成功与 失败、能否拍到以及能否拍好的关键问题。只有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才能拍好这样的照片,因为这种情况真正体现了“看到”、“想到”和“拍到”的瞬间之内的高度统一,而那些迟钝 的动作和犹豫的眼光只能造成拍摄的失败。在抓典型瞬间的过程中,真正要求摄影记者要快速调动全部的能力和精力来对付每一个镜头,既要思路清晰、眼光敏锐,又要动作敏捷、技术精 心熟练,才能拍到和拍好图片,并进而写好图片说明。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1957年设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1942年设立)中的新闻摄影奖都将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图片新闻放在重要地位。这些年来在国际上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这类图片 见诸报端和在大赛中获奖,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图片新闻这一载体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方面摄影记者在拍摄图片新闻时,没能很好地研究有关新 闻事件,拍出的图片流于表面化和现象化,不能揭示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特点。广大读者常说报纸上图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如何把常见的寻常事件拍出新意 ,是个难题,又是个值得研究和非解决好不可的摆在新闻摄影记者面前的课题。不少人为此做出了努力,拍出了一些值得推崇的好图片,但从总体上看,这类照片拍得不够好,能拍好 这类图片的好摄影记者还不够多。另外一方面,有一些并不构成图片新闻的基本条件的“非图片新闻”被一些编辑硬套上“图片新闻”缺乏“形象价值”,却非要在文字旁冒充“图片 新闻”;一些“关系稿”,更“打破了时空界;,重复使用或简单地重拍之后唱“四季歌”,使得图片新闻推连旧闻都算不上,还谈什么“图片新闻”。还有一些 图片新闻拍得不错,但文字太差,从而造成了不相配,削弱了整体效果,出现了两条腿无法配合的遗憾。从总体上看,我国摄影记者的文化水平这些年来有了提高。实践证明,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经过系统训练的摄影记者入 手快,图文结合好。只有图片拍摄和文字写作两手都过硬的摄影记者,才能不断出好报道,有后劲也有耐力。而那些基本功有问题的摄影记者则只能碰运气,或许会有一幅或几则报道 受到人们好评,但从总体和长远来看,难能成为优秀的摄影记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