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糖尿病,365,健康教育串讲,孟丽霞 肾内,2,科,主要内容,高血糖,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血糖监测及意义,高血糖,是禁食,8-12,小时的血糖状态,评价血糖的两个指标: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测量餐后血糖时一般选,餐后,2,小时,作为标准,(从吃饭第一口开始计时),空腹血糖,测量空腹血糖一般在清晨,早餐前,餐后血糖,餐后,1/2 4,小时,的血糖都属于餐后状态,具体到时间的长度与进食的种类、进食量及烹饪方法等有关,餐后血糖状态约占全天时间的,2/3,早餐,午餐,晚餐,0:00,凌晨,4:00,凌晨,ADA.Diabetes care.2001;24(4):775-778,8:00,上午,11:00,上午,5:00,下午,餐后,吸收,空腹,餐后,吸收,餐后,吸收,什么是餐后高血糖?,高血糖的两种情况,早餐,午餐,晚餐,餐后,吸收,空腹,餐后,吸收,餐后,吸收,次日早餐,餐后高血糖,指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空腹高血糖,指食物在,消化吸收完毕后,,基础血糖浓度高于正常,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餐后高血糖,8,3,%,1,7,%,DECODA,研究,2,65,%,35,%,2h-PPG11.1mmol/L,2h-PPG,11.1mmol/L,2h-PPG11.1mmol/L,2h-PPG,11.1mmol/L,DECODE Study Group.Arch Intern Med.2001;161:397-404,DECODA Study Group.Diabetologia 2000;43:1470-1475,DECODE,研究,1,研究规定,2h-PPG 11.1mmol/L,为餐后高血糖,餐后血糖升高占了很大的比例 全球研究显示可占到,65%,;而这个全球研究的亚洲部分结果显示 比例则更高 占到,83%,(全球研究),(亚洲部分),不同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胃的排空时间大约是,4,小时,但食物还要在小肠继续消化,小肠内食物消化的时间大约是,4,小时。但是食物种类不同,时间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种类食物的消化时间:,水果:,30,分钟,1,小时,瓜类水果(如西瓜)最短,而香蕉最长。,蔬菜:,45,分钟,2,小时,瓜类蔬菜(如冬瓜)最短,其次为茄果类蔬菜(如番茄、茄子),之后是叶类蔬菜(如菠菜、小白菜)和十字花科类蔬菜(如西兰花),消化时间最长的是根茎类蔬菜(如红薯、芋头),谷物类:,1,小时,30,分钟,3,小时,流质或半流质的谷物食品(如粥)消化时间较短,经过发酵且没有添加油脂的食物(如馒头、不含油脂的面包),也比较容易消化。,蛋白质:,1,小时,30,分钟,4,小时,牛奶、豆浆等流质蛋白质食品比较易消化,而要将牛肉、鸡肉等蛋白质丰富的肉类完全消化则需要,4,小时或更长时间。,脂肪:,2 4,小时,但是我们很少会单独摄取脂肪,通常是和蔬菜或谷物一同摄取。脂肪与谷物或蛋白类食物共同摄入的话会延长它的消化时间,所以类似蛋糕这种包含大量油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会对肠胃造成较大负担,大概需要,34,小时才能完全消化。,水进入人体在排出来是,1,个小时左右!,中国人的饮食特点以主食为主,中国人餐饮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所以中国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高为主要特点,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约占一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为单纯餐后高血糖,目 录,餐后高血糖引起血糖波动,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低血糖,低血糖,血糖,时间,血糖正常范围,氧化应激损伤,众多疾病发生的基础,体内高活性分子产生过多,氧化程度超出氧化物的清除,氧化应激损伤是衰老和许多疾病发生的基础,,90%,以上疾病与氧化应激有关,,如,糖尿病,、肿瘤、动脉硬化、老年痴呆,体内分子,组织损伤,氧分子,有害刺激,餐后血糖波动易促发氧化应激,JAMA.2006;295:1681-1687.,高血糖,低血糖,氧化应激,增加,诱发,血糖剧烈的波动会造成氧化应激,促进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Ceriello A.Diabetologia.2003 Mar;46 Suppl 1:M9-16,餐后高血糖,内皮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应激,血糖的剧烈波动可以造成,氧化应激,,就像波浪不断侵蚀堤坝,血糖的波动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并进一步导致血管性病变的发生。,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高血糖使全身血管泡在糖水中,就像腌肉一样,糖把血管壁细胞的水分吸出来,血管僵硬,变脆,高血糖使脂肪分解加速,导致高血脂,血管以每年,3,4,速度阻塞,16,糖水,硬,脆,正常,狭窄,更狭窄,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正常的血管,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国外多项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显著增加患者因为心血管原因而造成的死亡率,目 录,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是一个自身糖代谢逐渐恶化的过程,糖代谢异常患者需要综合管理,遵从医生指引,按时用药,血糖监测,做好定期复查,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是基础,教育,饮食,药物,监测,运动,合理运动和饮食控制,糖代谢异常的治疗基石,规律生活,忌烟,定期到知情医生,那里检查,适度运动,正确用餐,控制体重,充分睡眠和休息,控制饮酒,早诊断有利于尽早干预糖尿病进程,以,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的水平,来诊断糖尿病,正常,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分型表,I-IFG,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IFG+IGT,7.0,6.1,5.6,I-IGT,单纯性,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mmol/L,),正 常,OGTT 2,小时血糖(,mmol/L,),7.8,11.1,糖尿病,Lancet 2008;371:178389,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早干预在,6,年内可以使糖尿病发生率,减少一半,每,6,名接受干预的糖尿病高危人群,20,年间就有,1,人免于发生糖尿病,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0,饮食调整 体育锻炼,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饮食和运动之外,我们还需要合适的降糖药物,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前期阶段:,饮食和运动为主,,必要时加用药物,糖尿病阶段,:,饮食和运动基础上,必须加用药物,-,糖苷酶抑制剂,最适合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蛋白质,18%,脂类,35%,碳水化合物,47%,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调查,中国人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糖苷酶抑制剂能够减少血糖的波动,与多数降糖药不同,,-,糖苷酶抑制剂不仅能降低高血糖,还能减少低血糖机率,治疗前,-,糖苷酶抑制剂,0:00,4:00,8:00,12:00,16:00,20:00,24:00,空腹高血糖,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得很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但在清晨一段时间内血糖很高,(,凌晨,3,时至早餐前,),称为黎明现象。主要原因是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皮质醇、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 在两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皿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而出现高血糖。若凌晨,3,时血糖大于,6,1,毫摩尔升,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大于,8,毫摩尔升就可断定为黎明现象。,处理:有黎明现象者可在白天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睡前加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以控制清晨高血糖,注意:注射前需要加睡前小吃,(,半杯牛奶和两决饼干,),,以避免注射胰岛素后的低血糖发生,空腹高血糖,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也就是“低后高”现象。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胰升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患者经常在晨起感觉头痛、恶心,胰岛素用量加大后,早餐前高血糖反而得不到控制。若凌晨,3,时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大于,8,毫摩尔升,就可断定为苏木杰现象。,处理:应减少晚餐前的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睡前尿糖阴性或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者,可增加睡前小吃,防止前半夜的低血糖发生。注意:睡前加餐为晚餐的分餐,要包括在每日饮食总热量的计算中。,主要内容,高血糖,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血糖监测及意义,通过本节您将了解到,什么是低血糖?,为什么要重视低血糖?,低血糖有哪些表现?,低血糖如何治疗?,如何预防低血糖?,什么是低血糖?,低血糖定义:,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70mg/dl,),32,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年,8,月第,28,卷第,8,期,为什么要重视低血糖?,低血糖有可能比高血糖更致命!,大脑所需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低血糖时大脑无能量来源出现功能障碍,如,昏迷、抽搐、认知障碍,等,?,?,?,1,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年,8,月第,28,卷第,8,期,为什么要重视低血糖?,低血糖刺激心血管系统,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老年人对低血糖感知能力差,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4,3,2,低血糖危害多个重要器官,心血管系统功能,神经系统,其它:眼睛、肾脏,1,型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中的,2-4%,是低血糖,同时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哪些?,使用过量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饥饿或进食量少,剧烈活动或过量饮酒,伴发其他重症疾病,如严重肝病、心力衰竭、肾衰竭、恶性肿瘤等,36,什么时候容易发生低血糖?,空腹,餐前,睡前,夜间,?,?,?,低血糖的症状,心跳加快,恶心呕吐,饥饿,头晕想睡、四肢无力,视觉模糊,夜间低血糖,低血糖的特殊临床类型,睡眠中发生低血糖,可突然苏醒,皮肤潮湿多汗,夜间低血糖可能维持数小时而不惊醒患者,可能导致猝死,1,未觉察性低血糖,2,血糖低于,3.9mmol/L,而未察觉或没有症状,而迅速陷入昏迷或惊厥,低血糖的特殊临床类型,苏木杰现象,患者出现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的现象,低血糖反应,患者血糖不低,却出现低血糖症状,3,4,低血糖的自我诊断,当怀疑有低血糖时,应立即测血糖:,血糖低于,3.9 mmol/L,时,可诊断为低血糖,无论有无症状均应治疗,血糖介于,3.9-5.6 mmol/L,时,如有低血糖症状,也应治疗,血糖高于,5.6 mmol/L,时,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也要及时治疗,41,低血糖的处理措施,紧急状态自救,分析原因,防患于未然,低血糖发生时如何治疗?,有条件,测血糖,进食,15,克,含糖食物,等待,15,分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第,174,页,.,43,记住两个“,15,”,半杯橘子汁,2-4,块方糖,4,片葡萄糖片,1,杯脱脂牛奶(,250,毫升),4,茶勺白糖,3-5,颗硬糖,3/4,杯苏打水,150ml,可乐,快速升糖的,15,克含糖食物有哪些?,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第,174-175,页,.,44,血糖仍,3.9 mmol/L,或症状无好转,再按前两个“,15,”的规则处理,如果血糖依然很低,或出现神智不清,应即刻送医院救治,15,分钟后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血,糖,血,糖,血糖大于,3.9 mmol/L,,,症状好转,,按正常时间进餐或加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第,174,页,.,45,低血糖纠正后,还应注意什么?,如果离下一顿饭还有1个小时以上,就再吃含15克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以避免您在下一次进餐前血糖再次下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第,34,页,.,46,4,片苏打饼干,一片面包,(30,克),小碗燕麦粥,(150,克,),一个小苹果,(120,克,),一个橙子,(165,克,),12-15,颗葡萄,(85,克,),常见,15,克含糖类食物举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第,174-175,页,.,47,血糖控制目标值是什么?,4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第,57,页,.,中年,/,病程短,/,无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可严格控制血糖,反复低血糖,/,年龄大,/,病程长,/,严重心血管疾病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如何预防低血糖?,饮食定时定量,按医护人员的指示用药,胰岛素注射时剂量要准确,戒酒或少量饮酒,熟悉低血糖的症状以及自我,处理低血糖的方法,如何预防低血糖?,监测血糖,及早发现低血糖,外出时,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少量糖和食物,如何预防低血糖?,7.,预防夜间低血糖:,如果睡前血糖水平低于,6-7mmol/L,:,可在睡前适当加餐,减少晚饭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加强夜间血糖监测,如何预防低血糖?,合并感染、厌食、呕吐、腹泻等时,应积极治疗合并症,根据医嘱调整糖尿病用药,如果低血糖持续或频繁出现,应及早就医,使用胰岛素会额外增加低血糖风险吗?,遵照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不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如何避免使用胰岛素时出现的低血糖?,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的监测血糖,,逐渐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使胰岛素的用量逐渐的达到既能将血糖控制满意,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的合适剂量。,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按时进餐,进餐量和活动量也要固定,,如果注射胰岛素后不按时进餐,或者在注射胰岛素后进行剧烈的运动,都可能出现低血糖。,对于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一定要,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品,以便在出现低血糖反应时能及时进行自我救治。,如何避免使用胰岛素时出现的低血糖?,主要内容,高血糖,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血糖监测及意义,目 录,糖尿病患者:八成与肥胖和,缺乏运动锻炼,有关,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9,25 Suppl 1:S18-23,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及身体惰性有关,Venables MC,Jeukendrup AE.Physical inactivity and obesity:link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9,25 Suppl 1:S18-23.,糖尿病的治疗方式:,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治疗,戒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治疗方式之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4,期,美国运动医学会,-,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运动指南,糖尿病患者参与体育运动的建议方案,运动疗法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达到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坚持运动,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坚持运动,的糖尿病患者,不坚持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1,倍,Low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physical inactivity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men with type 2 diabetes.Ann Intern Med,2000,132:605-11.,体育运动,对糖尿病病人好处多,体育运动有助于糖尿病病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运动指南(美国运动医学会),控制,血糖,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调节血脂,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运动,可以,改善血管病变,吗?,我国大庆研究表明:包括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第,2,页,只有运动才能达到这样的作用!,运动使血管变粗,使毛细血管网增多,使血管恢复弹性,62,目 录,只要做运动就有好处?不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具有双重性,运动得当可以给健康带来好处,,运动不当也会带来坏处,。,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运动,应注重哪些方面?,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机,运动,时间,合理运动,依据效果划分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效果评估,低强度运动,无汗、无发热感,脉搏无变化,血糖无改变,中强度运动,运动后有微汗、发热感,轻松愉快,稍有乏力,休息后即消失恢复,血糖下降,重强度运动,大汗,胸痛、胸闷,全身乏力,休息后未恢复,血糖升高,依据心率划分运动强度,强度,运动中 心率范围,低强度运动,(220-,年龄,),(,50%),中强度运动,(220-,年龄,),(50%,70%),重强度运动,(220-,年龄,),(70%,90%),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有氧运动至少应达到,中强度,因为运动的复杂性,所以依据个体的心率划分运动强度,Diabetes Care 33:e147,e167,2010,示例各种强度的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健身方法,低强度运动,中强度运动,重强度运动,跳绳,羽毛球,游泳,慢跑,普通散步,健身器,太极拳,跳舞,瑜伽,每种强度运动消耗热量计算公式,热量计算公式,:,低强度运动,消耗热量,=0.0623x,体重,x,时间,中强度运动,消耗热量,=0.1083x,体重,x,时间,重强度运动,消耗热量,=0.1561x,体重,x,时间,注,:公式中各数值单位分别为:,消耗热量:千卡,体重:公斤,时间:分钟,步行运动疗法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达标效果评价,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4,卷第,6,期,:342-343,拜大爷计算一次运动中消耗的热量,自身情况:,身高:,175,,体重,70,公斤,喜欢太极拳,运动情况:,太极拳属于中等强度运动,每次打拳时间约为,30,分钟,据此将数据代入公式,:,消耗热量,=0.1083x,体重,x,时间,=0.1083x70 x30,=,227.43(,千卡,),日常活动消耗热量参考表,68,公斤体重,活动半小时,活动项目,消耗热量(千卡),活动项目,消耗热量(千卡),午睡,24,洗碗,68,看电影,33,泡澡,84,看电视,36,购物,90,工作,38,打扫,114,开车,41,郊游,120,读书,44,跳舞,150,逛街,55,健身操,150,洗衣服,57,骑马,175,插花,57,锯木,200,烫衣服,60,跳绳,224,溜狗,65,打拳,225,?,?,常见运动消耗热量参考表,运动项目,消耗热量(千卡),运动项目,消耗热量(千卡),慢走,(,1,小时,4,公里,),128,走步机,(1,小时,6,公里,),173,快走(,1,小时,8,公里),278,爬楼梯,240,慢跑,(,1,小时,9,公里,),328,爬楼梯,1500,级(不计时),125,快跑,(,1,小时,12,公里),350,爬梯机,340,单车,(,1,小时,9,公里,),123,游泳,(1,小时,3,公里,),275,单车,(,1,小时,16,公里,),208,网球,213,单车,(,1,小时,21,公里,),328,手球,300,有氧运动,(,轻度,),138,桌球,150,有氧运动,(,中度,),175,高尔夫球,(,走路自背球杆,),135,体能训练,150,轮式溜冰,175,仰卧起坐,216,郊外滑雪,(1,小时,8,公里,),300,68,公斤体重,运动半小时,糖尿病病人需要的运动时间,运动多长时间,?,根据个人病情、生活习惯、用药、工作状况与医务人员制定运动的时间。,根据“运动三部曲”来计算运动时间,有效心率保持时间,准备活动,放松活动,5,10,分钟,开始运动,运动结束,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10,30,分钟,5,分钟,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的运动时间,运动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1,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010,年我国,2,型糖尿病指南对时间和频率的推荐如下:,运动指南推荐的运动频率,运动频率一般以,1,周,3,5,次为宜,具体视运动量的大小而定。,如果每次的运动量较大,可间隔一两天,但不要超过,3,天,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小且患者身体允许,则每天坚持运动,1,次为最理想,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的推荐:,应该怎样掌握运动频率?,首先要根据医师建议进行,每周至少,3,次,总时长要超过,150,分钟,视强度而定频率,如果是重强度运动,则需要间隔,12,天再次运动,如果是低强度运动,则需要每天运动,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休息,休息,休息,休息,运动时机,不要睡醒后立即运动,最好每天坚持运动,避免进餐时运动,服药或者打胰岛素后不要立即运动,进餐后运动,切忌空腹运动,避免餐后立即做中等以上强度运动,勿因善小而不为,即使进行,少量的,体育运动(如平均每日,10,分钟)也是有益的,如果觉得达到所推荐的运动时间有困难,应,尽可能,地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合理运动的关键:制定适宜自己的运动方案,根据个人病情、生活习惯、用药、工作状况与医务人员建议,制定运动计划需注意,拜大爷为王大爷制作的运动计划表,星期,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项目,快走,慢跑,休息,跳舞,羽毛球,休息,遛狗,时间,60,分钟,30,分钟,60,分钟,30,分钟,60,分钟,消耗热量,555,千卡,328,千卡,300,千卡,213,千卡,130,千卡,王大爷运动一周总结:,共运动,5,次,时间,240,分钟,共消耗热量:,1525,千卡,拜大爷根据自己的知识,为王大爷制作的运动计划表,目 录,不同并发症运动方法,对于即将从事中高强度运动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采用强度渐进式的运动测试,(推荐:步行、交谊舞、慢跑由慢到快),注,:各种并发症具体运动方法应以医生建议为准,剧烈运动将有可能加速视网膜的出血与剥离,此类患者必须避免无氧运动,(推荐:步行、太极拳、健身操),应减少从事承受重量性、重复性运动的运动,(推荐:,器材健身、太极拳,),目前尚无针对发展中,(,蛋白尿,20 mg/min),或已形成肾病变患者,(,蛋白尿,200 mg/min),的运动,可确定的是不应建议患者进行重强度运动以及剧烈运动,(,应根据医生建议运动),视网膜病变,心血管并发症,肾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患有严重并发症的人群,如何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和专科医生讨论,严重外周神经病变,如糖尿病足病,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低压,180mmHg,),严重的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患者,发热,严重感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运动注意事项,切记不能空腹运动,应选择餐后一小时运动(吃下第一口饭后,1,小时),活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糖尿病患者调整食物及药物,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强度不可过大,运动量过大或短时间内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使,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若运动中患者出现了诸如血糖波动较大,、,疲劳感明显且难以恢复等不适应的情况,则应立即减小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随身携带,水和,糖果,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表现:,饥饿,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时及时补充水分,和,食用,糖果,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处理并就医,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写上本人姓名,电话号码,疾病,,便于出现意外急救时,向施救者提供信息,血糖,16.7mmol/L,不要运动,运动后做好运动,记录,主要内容,高血糖,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血糖监测及意义,目 录,常见的血糖监测类型,自我血糖监测,监测内容:餐前,/,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夜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4,期,:62-72,反应,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清白蛋白监测,动态血糖监测,连续监测,3,天血糖,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Ic),监测,餐前,/,空腹血糖的意义,了解,前一天的用药情况,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s1-s37,胰岛素,糖,了解,胰岛的基础功能,当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者)也应检测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意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s1-s37,在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者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餐后高血糖的治疗,反映,进食与使用降糖药物是否合适,了解,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储备功能,细胞,胰岛素,?,?,了解,睡前血糖控制情况,睡前血糖的意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s1-s37,细胞,胰岛素,葡萄糖,避免,夜间低血糖,反映,胰岛素,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夜间血糖的意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s1-s37,如果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判断夜间血糖,一直在高,还是,凌晨时候才高,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应监测夜间血糖,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不同时段监测血糖的适用人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s1-s37,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风险者,睡前血糖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餐前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血糖仍不能达标者,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1,2,3,不同时段监测血糖的适用人群,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4,5,6,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4,期,:62-72,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应,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7.0%,血糖达标前:,每,3,个月检测,1,次,血糖达标后:,每,6,个月检测,1,次,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4,期,:62-72,血糖检测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关系,医生解释道:,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是血糖监测的一部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正常值范围为,4%,6%,目 录,血糖控制目标,监测指标,控制目标值,空腹血糖,3.9,7.2,非空腹血糖,10.0,HbA1c,(,%,),7.0,血糖控制总结:,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s1-s37,空腹血糖莫过,7,餐后千万别过,10,糖化蛋白,3,月查,切记不要超过,7,血糖监测的时间点,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s1-s37,餐前,/,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夜间,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目 录,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监测方案,适用于:,有低血糖症状;旅行;感染等应激状态,正在对用药、饮食或运动方案进行调整时,HbA,1c,水平升高,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如入学、开始新工作或改变工作时间,需要获得更多的血糖信息等情况,方法:,每周,3,天,每天监测,5,7,个时间点血糖,包括餐前、餐后及睡前,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4,期,:62-72,在应用短期强化监测方案获得充分的血糖数据,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可以根据需要减少到,交替方案,或,餐时配对方案,短期强化监测方案:,常规监测方案:,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方案,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4,期,:62-72,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每日监测血糖,2,4,次,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方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4,期,:62-72,在治疗开始阶段,达到治疗目标后,当出现下情况时,应随时监测,低血糖表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方案,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每,2,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4,期,:62-72,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