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 价格歧视…………………………………………………………………………2
(一)价格歧视的定义 …………………………………………………………2
(二)价格歧视的分类 …………………………………………………………2
二、 价格歧视的经济分析……………………………………………………………4
(一)一级价格歧视的经济分析 ………………………………………………4
(二)二级价格歧视的经济分析 ………………………………………………6
(三)三级价格歧视的经济分析 ………………………………………………7
三、 价格歧视的利与弊………………………………………………………………9
(一)价格歧视的优势 …………………………………………………………9
(二)价格歧视的弊端…………………………………………………………11
四、 价格歧视的管制 ………………………………………………………………12
(一)双重定价法………………………………………………………………12
(二)资本回报率管制…………………………………………………………13
(三)反价格垄断法……………………………………………………………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内容摘要:价格歧视就是厂商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价格歧视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它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的经济术语。价格歧视是由垄断产生的,当我们看到诸如价格歧视会损害社会公平、会影响服务质量或者是使得交易成本增加的同时,我们也要同时看到价格歧视的有利一面,它使得社会的总福利增加,并且很多企业的生存也离不开价格歧视。当厂商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时和有效率竞争时,政府便会采取一些积极手段予以打击,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
关键词:垄断 价格歧视 资源配置 社会福利 政府管制
Abstract:The enterprises charge different consumers different prices for more profits.Price discrimination is common in our daily life.There are three price discriminations——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and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As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price discrimination is not a derogatory term.it's a economical word.Price discrimination is generated by monopoly.When we see price discrimination would undermine social justice,would affect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or marketing transaction costs,we must also see the positive side of price discrimination.It will make the total welfare increase and the survival of many enterprises price discrimin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When enterprises violate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and effective competition,the government will take some positive measures to suppress for the stability and the healthy of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Monopoly Price discrimin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Social welfare Government regulation
在谈到歧视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或者是年龄歧视相关的这种比较负面的含义。但是经济学中的歧视只是一个经济概念,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价格歧视是以垄断为前提的,价格歧视是一种厂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采取的一种差别定价的方式。价格歧视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这三种价格歧视在生活中很普遍,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一、 价格歧视
尽管厂商采用的促销手段多种多样,但是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对消费者实施价格歧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歧视又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价格歧视,啊它不只是多要钱,有时反而是少要钱。这与完全竞争是不相同的。例如农业,农民在出售粮食的时候,不管卖多少,卖给谁,都是一个价格。实行价格歧视必须是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下才能进行,否则,竞争市场会因为相互竞争的竞争价格来破坏价格歧视的形成。
(一)价格歧视的定义
简单说,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于同样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来获得最大的利润。一般来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相同的产品支付完全相同的价格,所以每一固定单位的产品之间是不存在任何价格差别的。因为每一个试图想利用提高价格来获取利润的厂家,最终得到的是没有人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而导致厂商退出生产。然而在垄断或者寡头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时,价格歧视是随处可见的。价格歧视既可以对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也可以对同一个消费者的不同购买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垄断厂商要实行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
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必须具有不同的偏好,而且这些偏好是可以被区别开的,这样厂商就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或者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者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用低价买入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市场出售商品来获取利润。
(二)价格歧视的分类
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庇古曾将价格歧视分为了三类。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平狄克教授对这三类的价格歧视进行了剖析。一般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1.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商品的定价完全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即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最高价格)来销售。一级价格歧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完全价格歧视。这种情况下,厂商卖给消费者的商品价格会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厂商也不会因为消费者多买一点东西而给予任何优惠的政策。根据供求曲线,每一单位的销售量,都对应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一个最高的支付价格,当然一般的情况中,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并不一定就是等于这个价格。此时可以看到,在商品交易中厂商索要的是消费者在每个价位上的最高的支付,产品的价格是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和购买力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现实中,由于厂商在获取消费者的个人消费信息的不完全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程度的各种难以预算的主观因素再加以为了获取这些信息的巨额成本,完全价格歧视在实践中是很难实现的。
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价方式是P=MC,即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根据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价公式可以看到此时价格歧视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和完全竞争时的定价价格和数量完全相同的。由于西方经济学家常常将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的平均成本LAC曲线上的最低点的产量作为理想的产量,即无多余生产力多余的产量和定价,所以在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厂商并无多余的生产力,因此在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尽管此时垄断厂商剥夺了全部消费者的剩余。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太熟悉不过了,我们高考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分数,而国家会根据所有同学的各个不同的分数做一个初步大概的统计,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录取学生,当然各个学校也会制定一个分数线,这样学校的录取就是按照各个不同的分数来定价,这便是一种类似的一级价格歧视。
2.二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制定一个价格,而二级价格歧视并不如此,它是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比如商场中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你买一件衣服,厂家会给你20%的折扣,但是如果你能买两件则是35%的折扣,当然如果三件也可能是30%的折扣,以此类推,多买多折的原则下来。这样可以看到二级价格歧视不如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一级价格歧视中,虽然社会福利是最大化,但是消费者的福利全部被厂商占有,而在二级价格歧视中,只有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而且,垄断厂商也有可能达到或者是接近P=MC的有效资源配置的产量。
二级价格的定价方式是对每一数量的单位段制定不同的价格。还是拿刚才的例子为例,在日常消费时我们会看到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的很普遍的方式——衣服一件的价格为468,但是如果买三件的话就可以打七折,这种将同样商品对同一消费单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称之为分段定价法。乍看,分段定价是以购买数量多寡来制定价格,当购买量低于某一数量时,单价较高,若超过此一数量时,每一单位的价格才比较低。我们可以说这种策略是向购买量较少的顾客收取较高的价格,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量,进而提高利润。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利润会增加,部分的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垄断者有可能达到或接近P=MC的有效资源配置的产量。当然,这并不像一级价格歧视那样完全的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收取费用,因此在实行二级个价格歧歧视时,仍然存在一定的消费者剩余。
3.三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和二级价格歧视是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它是指同样的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中或者是对不同的对像收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将消费者分为多种不同的消费群体,从而便构成了不同的的子市场,从不同的子市场中分别收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主要是根据每个子市场的需求弹性的不同来分别定价的。
倘若假设市场被细分为二个市场,那么价格则应按照MC1=MC2=MC的原则来确定产量和价格。市场1有MR1=P1(1—1/Ed1),而市场2有MR2=P2(1—1/Ed2),根据MR1=MR2,则有P1/P2=(1—1/Ed1)/(1—1/Ed2),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厂商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产品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是有利于垄断者获得更大的利润的。根据公式可以看到,三级价格歧视的基础是建立在价格弹性上的,生活中存在很多三级价格歧视的案例,最近很热门的经济适用房,其原理就是利用了三级价格歧视。
二、价格歧视的经济分析
(一)一级价格歧的经济分析
如下图,垄断厂商根据MR=MC的定价原则所确定的均衡价格为Pm,均衡数量是Qm。此时假定价格和数量时连续变动的。如果存在一级价格歧视的话,可以看到,在产量小于Qm的范围中,消费者为每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均大于Pm,所以厂商继续增加产量还可以增加利润。当产量达到Qm后,消费者为每一单位的产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的价格仍然大于边际成本MC,即此时的边际收益MR仍然大于边际成本MC,理智的厂商会继续扩大生产以增加利润,因此,厂商继续增加产量,一直将产量增加到Qc水平为止。可以看到此时厂商的全部收益为OAEQc的面积,厂商获得了比按同一价格Pc销售时的更大的利润。而且消费者的剩余,即图中PcAE三角形的面积,全部被垄断厂商占有,转化为厂商的收益或者是厂商利润的增加量。
图一 一级价格歧视
在现实中,一级价格歧视可以体现在一些科技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上,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有差别的服务,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偏好定制不同的产品,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兴趣偏好,这样个性化的产品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但同时也使得厂家可以在任何一个销量下都获得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保留价格,即对于一件商品买方所能承受的也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例如戴尔电脑的网上直销模式,戴尔电脑利用现在方便的网络条件,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制定不同个性化的电脑,可以原装定制也可以组装配置,不仅打破了电脑的传统的生产模式,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他这样做的好处当然从市场营销的方面和物流配送方面都有很强大的优势,但是同时戴尔公司的这个策略也将市场逐步细分,由原来的一对多的原始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一对一的模式,这样不但可以利于更好的了解顾客的需求,也能更牢的抓住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个性需求。而这样一种一对一的定制模式实际上就是将消费者进行一个更加细致的细分,我们可以看成是细分成不同的市场,一个产品、对应一个消费者就是一个细分的市场,这便可以形成一个个别化的定价方式,达到厂家一级价格歧视的所有利润。
(二) 二级价格歧视的经济分析
如下图所示,垄断厂商规定有三个价格水平。在O~Q1的销售量上,垄断厂商把价格定在P1的价格水平上;在Q1~Q2的消费阶段,垄断厂商定的价格下降到了P2;当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增加到Q2~Q3的销售水平上,垄断价格也会随之下降到P3。我们通过图很容易看到如果没有价格歧视,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就是OP3DQ3的面积,而消费者的剩余就是三角形AP3D的面积。如果实行了二级价格歧视,那么垄断厂商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利润的增加量就为P3P1BE和矩形EGCF的面积的和,这个面积正好也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而消费者的剩余此时就为三角形AP1B、三角形BGC和三角形CFD的面积的总和。
图二 二级价格歧视
在现实中,大家很熟悉的会员卡积分打折便是一个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的一种结合。在许多的商场、超市里都会实行会员卡制度,生活中,很多购物狂,特别是女性的钱包里会塞有各种各样的积分卡和打折卡,一般在商店中消费的越多,积分也就越多,那么在以后的消费时便可以享受越多的折扣或者在特定的时间里兑取一定的礼物和奖品,这是一种比较复杂和精巧的价格歧视的手段。一方面,可以说一张小小的会员卡,就将消费市场细分为有卡和无卡的两部分,通过这样的一种细分,达到一种弹性需求的细分,因此厂商可以通过这样的价格歧视,使得有卡的消费者比无卡的消费者能获得更多的优惠,使得大家愿意多花一些手续费来获得这样的优惠,这方面其实是三级价格歧视的范畴,因为三级价格歧视就是通过细分市场,利用不同市场的弹性需求不同来实现价格歧视的。而另一方面,有卡的消费者在买商品时,如果达到一定的数量后,不仅可以有积分活动,而且还可以有超低的折扣享受,比如你买一件衣服,有会员卡的情况下只能打九折,那如果你多买的话,会员卡享受的积分也有时是成倍的增加,折扣也是相应的加大,而没有卡的消费者则享受的优惠就相对少些,这便是一种二级价格歧视,是一种数量歧视的典型案例。还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案例就是商场返代金券。商场的促销方式是购买200元的商品返100元的代金券,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了200元商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享受返100元代金券的优惠。消费者花费的现金在200元以下时就没有这佯的优惠。这就是商场采取的一种价格歧视的现象。在商场的促销活动中,商场拥有定价权,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而可以通过对消费金额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来实行价格歧视。
(三) 三级价格歧视的经济分析
如图,设A市场价格为P1,B市场的价格为P2,总的销售量Qt=Q1+Q2,利润Π=P1*Q1+P2*Q2-C(Qt),其中C(Qt)为成本,则利润对Q1求偏导得MR1=MC,利润对Q2求偏导得MR2=MC,所以可以得MR1=MR2=MC,由于MR1=P1(1—1/Ed1),而MR2=P2(1—1/Ed2),则P1(1—1/Ed1)=MR2=P2(1—1/Ed2),所以P1/P2=(1—1/Ed2)/(1—1/Ed1)。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当Ed1=Ed2时,则不需要提高价格歧视,因为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是当Ed1不等于Ed2时,则Ed2较低时厂商将会索要较高的价格,反之亦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价格歧视有利于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而对于那些对价格不太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这样就可以利用不同的价格优势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图三 三级价格歧视
假定房地产厂商A对B和C销售住房,B为中高收入阶层,C为低收入阶层,那么这样的一个关系便构成了一个简易的三级价格歧视的模型。
首先,房地厂商的李瑞最大化的住房数量的决定原则是房地厂商可以从B和C这样两个细分的市场上获得相同的边际收益,只要这两个边际收益不同都可能导致房地长商通过B和C的消费市场间的销售量的调整,使之最终相等,即MRb=MRc来获得最大的利益。例如,当MRb>MRc是,厂商自然会减少市场C的销售量同时增加B的销售量,这种调整会一直持续到MRb=MRc为止。再者,房地厂商还需要使生产的边际收益等于消费市场的边际成本,即MR=MC,如果不相等的话,房地厂商也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产量来获得最大的利润,最终使得MRb=MRc=MC的原则成立。
在住房的消费市场上,中高收入阶层B的价格弹性小于低收入阶层C的价格弹性的。所以,应该对高收入阶层制定高的价格,而对于低收入阶层C制定限制的价格,也可以说是一种低价格,才能使垄断的房地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在我国,低收入的阶层C仍然不可能接受限制性低价,所以只有对低收入的阶层实行财政补贴才能帮助他们购买住房。总之,三级价格歧视理论说明,国家对低收入阶层实施低价收房的模式可以兼顾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可以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也同时证明,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在我国是适用的,要广泛推行。
根据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B消费市场上MRb=Pb(1—1/Eb);在C消费市场上,MRc=Pc(1—1/Ec)。根据MRb=MRc的原则可以得到,Pb(1—1/Eb)=Pc(1—1/Ec);最后整理可以得到Pb/Pc=(1—1/Ec)/(1—1/Eb)。说明在存在三级价格歧视的市场上,在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提高产品价格,在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降低产品价格,才能使得房地产商获得最大的利润。
三、价格歧视的利与弊
价格歧视是垄断企业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垄断之所以会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市场竞争。垄断是企业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结果,比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就是这样的垄断者。中国目前像这样的企业几乎没有。
第二,政府特许,因为行政权力形成的垄断。只准一家经营,他人无权染指,比如,中国人就不能开银行,银行都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国内经营小件快递的公司不少,可是,严格来说,几乎都处于违法状态,因为国家邮政局有规定,经营快递业务需要经过他的特许才可以。
第三,自然垄断。也就是说,一家企业经营比多家企业共同经营的平均成本要更低,对消费者更有利。比如燃气公司,每个城市都只有一家,这是比较选择的结果。如果有三家,每一家都要铺设布满全市的管道网络,可是没家平均只能有三分之一的用户,成本必然较一家更高。
在对于垄断的争论中,我们常常带有一种贬义的色彩,有人会人认为价格歧视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竞争的行为,不应受到管制,但是同时也会有人认为价格歧视是不公平的,它会到这垄断,所以政府部门必须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其实价格歧视不仅在我国的电讯业存在,在其他的一些行业里也存在。价格歧视是市场经济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经济学中价格歧视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汇,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价格歧视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
(一)价格歧视的优点
1.价格歧视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人民福利
价格歧视在增加了厂商的利润之后其实也同时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相对于垄断市场,价格歧视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甚至都可以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福利水平,利用价格歧视展开竞争可以避免单一的价格战,维护健康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的效益。
如果经营者对同一商品都制定相同的价格,那么具有较高支付愿望的消费者就会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由于定价太高,那些获得较少甚至没有消费者剩余的消费者可能根本就不会购买商品。这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因为单一的价格没有使生产者剩余达到最大,也没有使得整体的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从而社会的总的福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从而社会的总福利没有达到最大。
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对于较高的支付意愿的消费者还是实行的原有价格,而对于较低的消费者实行较低的价格,但不低于生产成本,那么这样不仅使得生产者的利润增加了,同时消费者的福利也增加了,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也增加了。只要当价格歧视的社会总福利水平是大于单一定价时的社会福利,那么价格歧视就会使得社会的福利增加,此时如果资源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话,那么效率便不受影响,那么这样的价格歧视就是合乎正规,使得社会接受的。
2.价格歧视有利于行业的生存
在有些时候,很多行业必须实行价格歧视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实行价格歧视,就不会有价格高于或者是等于平均总成本的情况了。但是在实行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厂商是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即高于平均成本向需求弹性小的消费者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同时用比较低的价格向需求弹性大的消费者售卖更多数量的产品,而其总的产量生产的平均价格是大于平均总成本的。特别是新产品的推销,新产品在技术、质量、功能和包装上对原有的产品都是一种改进与创新,那么这必然会吸引一些消费者,进而带动更多的消费者来尝试,企业也会为此投入更多成本,这样,新产品在价格歧视的第一轮周期中就获取了高额的利润,随后便可以采用低价和折扣促销的方式,扩大消费群体,快速占领中低消费群体。大家最熟悉的便是手机市场,刚刚推出市场的时候,只有那些时尚达人才会为了尝新不在乎其高昂的价格,但是等到新款出现后,原来手机的价格马上下压,使得更多的消费群都能使用,这便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利用了价格歧视的原则。如果不这样的话,新产品一上市就采用低价,高收入心理上认为这样的产品不上档次而不愿买,而低收入的人则会比较保守也不愿意买,那么产品的销售便很困难了。
(二)价格歧视的弊端
1.信息不对称的价格歧视,损害市场的公平性
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从而影响到交易双方的准确的决策。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每一个经济单位的利益都必须通过双方价格的谈判来实现,同样的一种商品可能会由于它的信息优势的不同而有各自完全不同的价格。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不利于营造一个比较公平的市场环境的,而且也容易产生大家为了更有竞争力而发生的价格欺诈的有损市场正常发展的有害行为。同时对于那些花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信息搜集的厂商来说,由于信息其本身是可以复制的,也是可以模仿的,现在的信息泄露问题很严重,这样也会出现很多“搭便车”的现象出现,“搭便车”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曼科·奥尔逊在1965年首次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就是不用支付成本而坐享其他人的利益。其它的厂商就很可能通过模仿来获得信息的利益,而真正花费精力和时间致力于搜集信息的经济体因为最终不能保持一种信息优势,而更加导致的市场的不公平。
2.价格歧视所形成的垄断优势,影响服务质量
大家可以做个调查,调查的内容就是:谁的服务最差?答案永远应该是垄断者,他们永远不会把顾客当上帝,“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反而在偶尔态度好的时候,我们就感动的不得了。我敢说你一定领教过“优质服务”的厉害。为何他们能如此的肆无忌惮呢?因为就算服务再差,你也只能“接受”,价格歧视所形成的垄断优势,使他们有了定价权和说话权。垄断,是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只有一个厂家供应的市场,这个厂家就是垄断者。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会有那种纯粹意义上的垄断,而是通常把接近这样状态的就当成是垄断,例如电信服务。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反垄断法》,限制垄断者的行为,以避免垄断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这样会妨碍市场竞争。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者所提供的产品的数量更少,而价格更高,其服务也比较差。
3.价格歧视使交易成本增加
价格歧视会使人们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来获取信息,这便导致了人们的福利的的减少。
中国人有这样一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不论你赚多少钱,倘若你能用一元钱买到两元钱的东西,那么你的实际购买能力就多了一倍。但这种好事情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价格里的“猫腻”。我们知道价格垄断是以信息垄断为前提的,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较高交易费用的产生。消费者获得一件商品,需要通过许多流通渠道,一般是:产品的生产商——经销商(总代理)——批发商(一级或多级)——零售商——无数分散的消费者个人。厂商和消费者间存在很多中间商,这使得双方在交易前要花费大量时间搜集大量的信息,并在交易中花费大量时间甄别对方,尤其是买方,消费者并不是专业从事信息搜集的,信息搜集的成本必然会很高。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双方都增加了各自的支出成本,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福利都下降了。
四、价格歧视的管制
垄断常常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这使得政府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价格歧视之所以受到法律的规制,主要原因是价格歧视往往成为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用来排挤竞争对手、增强垄断力量的有利手段,从而来影响市场的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规范价格歧视是必要的,也是为了防止歧视性的价格会对市场的竞争造成损害。
(一)双重定价法
政府对垄断厂商的定价有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和双重定价法。
图四 自然垄断和管制价格
如上图,垄断厂商所要求的价格一般都是高于边际成本的,但是如果厂商真的是按照MC=MR定价的话,那么所制定的价格Pm显然是高于边际成本MC的。在政府管制的情况下按照第一种定价法P=MC,那么价格为P1,那么按照这个价格P1一定小于平均成本AC。因此在管制价格下,厂商是会亏损的,那么厂商退出生产,或者生产其他产品。这样一来就陷入了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
第二种方法是按照平均成本定价法,其方法是按照平均成本制定其价格P=AC。此时可以在图上看到,厂商不会再亏损,厂商继续经营,但是其利润是零,这里所说的利润是经济利润,也即超额利润。但是其正常利润不为零。
第三种方法是双重定价法,类似于一种价格歧视的方法,它允许厂商对一部分购买欲望很强的消费者收取比较高的价格,即按照P>AC,那么厂商就可以获得利润了。那么与此同时,厂商对一部分购买欲比较弱的就按照P<AC的方法收取较低的价格,那么厂商是亏损的。另外,双重定价还需要所制定的价格应该使得厂商由于收取了较高的价格获得的利润能够补偿由于收取较低价格的亏损。那么这样从整体来看时厂商虽然利润是零,但是还是会继续经营。
(二)资本回报率管制
这种方法是为垄断厂商规定了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者是“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是等量的资本在相似的技术、相似的风险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由于资本回报率是控制在平均的水平上的,也就说明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住了垄断厂商的价格和利润。
但是实行这样的一个制度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第一,很难有有一个公正客观的标准“公正的”资本回报率。第二是作为资本回报率决定因素的厂商的没有折旧的资本量很难估计。而且在资本量和生产成本方面,被管制的厂商和管制机构各自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被管制的厂商总是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第三点就是管制滞后的存在,使得资本回报率的管制效果受到影响。厂商在起成本和其他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管制机构是不可能很快的做出反应即执行又一轮新的所谓公平的资本回报率的管制。管制滞后对被管制的厂商是有利的,因为厂商可以在新的一轮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宣布前,继续享受原来的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带来的好处。而相反,在成本上升的时候,管制滞后对被管制的厂商又是不利的,因为厂商实际得到的资本回报率地域他们早该得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了。
(三)反价格垄断法
中国的《反垄断法》是在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这个法律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不得以市场控制力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个本质其实是和西方国家制定的发托拉斯法相同的。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反对垄断。其中包括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罗宾逊—帕特曼法、惠特—李法和塞勒—凯弗维尔法。这些统统都称为反托拉斯法。美国的发托斯发的执行机构是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前者主要是反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后者主要是反对垄断活动。对违法者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
国际的垄断法规定了三大制度,即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经营者集中,我国在制定反垄断法时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规定了三种垄断行为,即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有或者可能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市场竞争的本质在于竞争,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时价格竞争,通过企业协议或联盟的形式太高价格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严重破坏。2007年以来,粮食、猪肉价格有所上涨,一些串通涨价试图垄断市场的“价格联盟”纷纷登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成本、供求因素的变化,企业涨价本无过错,但是以一种价格联盟的形式串通涨价就是价格垄断,是违法的,就是要受到法律管制的。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都规定,禁止各式各样的价格联盟或者价格卡特尔。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否则将受到处罚,曾经的方便面集体暴涨的风波,就是在一家名为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的组织协调下进行的。一些企业和行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放弃自由竞争的价格形成机制,出现了非市场因素干预价格的倾向,最终买单的受害的还是消费者。我国的《反垄断法》明确规定,“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反垄断法机构可以处以50万元以下的罚款;而情节严重的,社会湍急等级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国家目前也设立了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为了便于严格统一执法,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反垄断的执法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如果发现串通涨价行为,消费者可随时拨打12358举报电话,也可通过信件、电子邮件、来访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遏制行业协会串通涨价有了法律的武器。
通过经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级价格歧视是一种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它可以使得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有效的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无剩余生产力。二级价格歧视可以看成是一种数量歧视,它主要是强调达到一定数量后的歧视,这在商场超市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接近消费者生活的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级价格歧视主要是一种需求弹性的歧视,它强调由于细分市场的各个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个中性的经济术语,我们在分析价格歧视可能造成的种种弊端的同时也要看到价格歧视的优势,价格歧视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而且也是一些企业生存下去的一种手段,但是价格歧视的不正当使用,也会损害市场的公平,影响服务质量,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当我们发现价格歧视会造成市场经济的紊乱时,政府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强制性的法律来打压不正当价格歧视的行为,来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市场经济,只要企业采取价格歧视不削弱竞争,不损害社会福利,不造成资源浪费,那么法律就应允许其存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陈聪慧:《我国经济适用房的经济学分析》,《天府新论》2007年第二期。
[4]王魏峰:《对垄断市场的几点思考》,《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8月29日第三版。
[5] 新华网:《反垄断规定的三种垄断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