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83561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第 3 期71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郭红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摘要: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历史:阶级阶层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问题,正确的阶级阶层分析是党正确认识与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前提,而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是正确进行阶级阶层分析的基础。当代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革、阶级阶层分化愈加明显的趋势下,如何客观地认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及其利益关系变动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体制、机制、力量,科学、恰当地协调

2、阶级阶层关系,是执政党面临的极其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史鉴今,全面总结和把握运用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处理好阶级阶层关系、增进政治共识、壮大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统一战线;阶级阶层关系;基本经验;时代借鉴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3)03-0071-15阶级阶层是指基于一定的标准而区分出来的,具有大致相同的地位、拥有共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群体;换个角度来看,它是指因社会分化而形成的社会力量,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转型与变迁的产物,又是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进一步转型与变迁的潜在社会力量。阶级阶层

3、分析则是认识和把握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是对社会进行透视的一个视角、一套分析框架,是发现、动员与塑造社会主体力量进而推动国家建设与社会转型的一个有效工具。那么,对于政党而言,阶级阶层分析有何意义呢?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产物,自 17 世纪 70 年代登上历史舞台,迄今已有 200 多年。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基础、政治制度等,各国的政党组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过程,在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现代政党的名目下,包容着极其复杂多样的组织形式与类型,如何理解政党、界定政党也就成了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收稿日期:2023-04-02基金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

4、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经验研究”(ZK20210203)作者简介:郭红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统一战线:新的社会阶层专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22023 年 第 3 期在种种差异之中,人们也有了一个共识,即政党的界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一是社会的维度,政党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二是政治的维度,政党都是政治性的组织,以获取权力或影响权力为目标。概而言之,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群体利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力求取得国家政权或影响国家政权而进行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因此,无论何种性质与类型,无论处于何种政治体系之中,政党都有两个核心或本质的要

5、素。一是群众基础,即一定的阶级阶层基础和社会基础;二是政治权力,政党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或者能够执掌权力,或者对政治权力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就意味着,政党要谋求发展,必然体现在这两个维度上。如果想实现组织的发展,就要向下扎根于社会;如果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要向上掌握、靠近权力。而政党要实现这两个维度的发展,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问题。因此,阶级阶层问题既关系到政党能否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社会基础,实现组织的发展壮大;又关系到政党能否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结构,能否发现、动员、塑造社会主体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执掌或影响权力。一言以蔽之,阶级阶层关系是政党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战略

6、问题。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如影随形,都走过了百年历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和策略,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在此意义上,一部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同时又是一部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实践探索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在社会分化愈加明显的趋势下,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上的阶级阶层关系,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历史中沉淀智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下以及未来的阶级阶层关系、团结和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增进政治共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7、磅礴力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百年阶级阶层关系变迁与统战实践探索(一)阶级阶层关系的百年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迎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上,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四次大的变迁。第一次变迁。传统中国,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士农工商。?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形态上,剑桥中国史的研究发现,晚清中国的社会分层呈现为典型的金字塔型。居于塔尖的是皇室、官员、有功名的人、地主、大商人、考生,占 5%;居于庞大的塔基的是农民、手工业者、?1922 年 7 月 16 日至 23 日,党的二大召开。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通过了贯

8、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 9 个议决案。其中一个就是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这是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17 年,第 910 页。?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要依靠庞大的官僚集团进行管理和统治,这个官僚集团的基础就是“士”。士,进则为官、退则为绅,在地方上往往与土地的所有者是一致的。所以,费孝通先生说,“经济结构中的地主阶级就是这个社会结构中的绅士”,“绅士的维持是靠经济上有地,政治上做官”。士、乡绅是同构的。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民,手工业者人数不多,商人也不多。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

9、本经验2023 年 第 3 期73小生意人,占 95%。?鸦片战争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第一次变迁,在士农工商之外,出现了买办、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等?。1925 年底,毛泽东在其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对此时的社会结构,作出了详细的剖析。士农工商的超稳定社会结构?逐步解体,转变为一个由多元阶级阶层构成的社会。?第二次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至“三大改造”前,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第二次变迁。“通过没收官僚买办资本和土地改革,消灭了原有的官僚买办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构成当时我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即“四个阶级

10、、一个阶层”?。第三次变迁。“三大改造”结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第三次变迁。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随着所有制的变革,“四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演化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的所谓“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第四次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结构发生第四次变迁。“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阶级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二)中共统一战线阶级阶层关系的探索与发展1925 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指出,敌友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纵观近代?转引自李毅

11、: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33 页。?随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创办,传统的士出现了新陈代谢,新式知识分子大批涌现。随着他们的产生,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职业,如记者、编辑、律师、医生(西医)、近代学堂的教师以及职业革命家等。他们成为 20 世纪士类的主流,并因此成为中等社会的中坚力量。参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第 278 页。?1894 年,中国工人大约有 9 万人之多。参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 146 页。?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形态上,晚清中国的社会分层呈现为典型的金字塔型。居于塔尖的是皇室

12、、官员、有功名的人、地主、大商人、考生,占 5%;居于塔基的是农民、手工业者、小生意人,占 95%。转引自李毅: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第 33 页。?关于这几个阶级的数量,有关方面没有公布过详细数据。据毛泽东后来的估算,地主占农村人口的 5%,富农也占农村人口的 5%,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 20%,贫农连同雇农约占农村人口的 70%;中国无产阶级中,现代产业工人约有 250300 万,城市小工业和手工业的雇佣劳动者和商店店员约有 1200 万,农村的无产阶级(即雇农)及其他城乡无产者,尚有一个广大的数目。参见毛泽东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643644 页。?毛泽东

13、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4681482 页。?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包括产业工人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者)占 3.3,农民阶级占 88.1,民族资产阶级占 0.4,小资产阶级占 7。总体来看,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呈现为典型的金字塔型: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底部是规模庞大的农民阶级,其他阶级合计不到 12。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 388 页。?从 1953 年起,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 1956 年底,“一化三改造”基本完成。全国职工队伍由1952 年的 1580 万人发展到 1956 年的 2420 万人

14、;11171 万个农户、5 亿多农民,被组织到 500 多万个农业合作社里;约 2000多万手工业者,其中,约有 1200 多万城镇手工业者组成了 104430 个手工业联社等合作组织,农村的手工业者参加农业合作社;约 71 万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 10 万资方代理人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的职工。?到 1977 年,“工人阶级”政治、社会地位很高。之所以在这里打上引号,是因为这里的“工人阶级”是一个政治和意识形态概念,指的是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产阶级之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级部分即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成员,因而包括了干部和工人、管理者和直接生产者,甚至包括了被改造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

15、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对应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低级部分即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成员,即农民阶级。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工人阶级内部其实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参见李路路:中国 70 年社会结构变革及其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9 年第 8 期。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职工约 5137.3 万人;农民阶级也即农村人口 78305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82.45%,政治地位不低,但在经济社会地位上沦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条件下的二等公民;1978 年,知识分子总数约 2500 万人。参见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 60 年,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0 年第 7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

16、报742023 年 第 3 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党的百年发展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个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革谁的命、靠谁革命、靠谁建设这三个问题,都建基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具体来讲,认识、处理与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关系,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心,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失误挫折。第一,重大成就。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创建伊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与工人相结合。党成立后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开宗明义就

17、提出“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工人运动有机结合,从一个带有书生气的知识分子的小集团,成长为一个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无产阶级政党?,巩固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反对资产阶级的政党。在大工业时代,“无论在什么地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识和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都是核心任务。在认识和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集中体现在:通过统一战线,

18、与国民党两度合作,与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和各中间党派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也进一步深入到工农等群众中去,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与各中间党派携手,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与日俱增的政治合法性,由阶级性政党发展成为民族性政党,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长为全民族的先锋队,汇聚起了支持民族民主革命的磅礴力量。通过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广泛争取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地方实力派、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民主党派等中间

19、党派、无党派人士甚至地主等一切同盟者的同情与支持,“把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和绝大多数地域都纳入了统一战线的范畴,真正做到了统战天下,而不是统战脚下(解放区)”?。不仅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而且通过争取他们对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解与支持,相继完成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的双重历史任务,创造性地实践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思想,以团结教育改造的和平过渡替代疾风暴雨的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个创举,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肖存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上海:复旦大学

20、出版社,2013 年,第 102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221 页。?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区区 50 余名党员。党的二大召开时,也仅有不足 200 人。即使到 1924 年初,与国民党合作之时,中共党员也只有大约 500 名左右;力量弱小,且在军阀政府统治之下,又只能从事秘密活动,活动范围很小,谋求自身发展以至于推动中国革命都极端困难。实现国共合作,共产党获得了快速发展,活动范围和影响逐步扩大。全国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或有了党的活动。到 1927 年国共分裂前夕,共产党已成为领导着 280 余万工人和 970 余万

21、农民的具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政党。参见苏若群、姚金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始末,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年,第 423424 页。?肖存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第 227 页。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2023 年 第 3 期75度得以建立,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农民不仅是一个劳动阶级、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不和这个力量强大的农民阶级结成联盟,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军,这

22、个思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发展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就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1921 年 4 月,上海共产党月刊发表的告中国的农民一文指出,革命者应面向农民,“要设法向田间去,促进他们的觉悟”,号召农民集合起来。?党的一大结束后不久,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在浙江萧山、广东海陆丰和湖南衡山等逐步兴起。毛泽东、澎湃都是杰出的领导者。1923 年 6 月,党召开三大,中心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但是也制定了专门的 农民问题决议案,提出了联合小农佃农和雇工的要求。1925 年 1 月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同年 5 月 1 日至 7 日,第

23、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通过工农联合的决议案,把引导农民参加民主革命、与农民建立巩固的联盟,作为民主革命胜利的保证。同年 10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根据广东、湖南等地区农民斗争的经验和五卅运动影响下农民运动发展的新形势,第一次提出要在政纲中列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在党内提出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26 年5 月,党领导召开的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专门作出农民运动在国民革命中之地位决议案,明确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国民革命便是一个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同年 7 月,党的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确定了党在革命高潮中领导工农运动的方针,指出

24、农民将成为民族解放运动中之主要势力,提出了制定农民问题政纲和运用“农村联合战线”的策略等问题。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与农民建立起巩固的同盟关系,党政军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的边缘站稳了脚跟。中国共产党是由最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创建的无产阶级政党,因此,知识分子?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然而,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民主革命胜利后,就要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那么,如何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前途呢?早在 1937 年,中国共产党就确定了和平过渡的方针。毛泽东说:“我们是革命转变

25、论者,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不流血的转变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应该力争这一着,结果将看群众的力量而定。”参见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76 页。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任务就提上日程。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拉开了土地改革的序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1954 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过渡时期总路线,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拉开序幕。这两项大规模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关系变革,关涉的核心阶级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他们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变革的风暴眼。为了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中央采取积极的态度团结他们,召开政协会议、统

26、战工作会议,进行系统宣传和讲解;组织他们前去参观、视察、参与土改;请他们协商座谈。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亲自出面做工作,与上层民主人士座谈解释。1953 年 9 月 7 日,毛泽东约请李济深、章乃器、章伯钧、张治中、傅作义等民主党派、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同年 9 月 8 日至 11 日,全国政协召开第 49 次常委会,邀请部分工商界代表人物参加。周恩来与会并作了报告,提出“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经济上和平赎买,先后实行“四马分肥”、5%定息,保障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利益。关于政治上改造人,毛泽东强调,“一个工作岗位,一个政治地位,都要安排好”“要使这些人过得去”。通过细致

27、耐心的引导说服教育工作,许多人的情绪由抵触、疑虑、怕挨整而转变为理解、支持。1952 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6年底,私营工业企业 99%完成了所有制的改造;私营商业,82.2%实现了改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684 页。?转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 1 卷(19211949)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第 95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62023 年 第 3 期与党有着先天的亲缘性。通过重视知识分子?、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建立文化界统一战线、信任尊重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

28、大知识分子的支持。在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的百年发展史上,正确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重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强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正确认识、处理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不仅进一步巩固了阶级基础、扩大了群众基础,而且获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新动力。第二,失误挫折。在阶级阶层问题上,我们党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经受了一些挫折,教训也是深刻的。其集中表现就是“

29、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左”倾错误是普遍的,在认识、处理与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关系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左”倾错误。比如,大革命后期,面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反革命,陈独秀等领导人在采取妥协退让的右倾政策的同时,却滋长了革命急性病,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问题上出现了“左”倾错误,错误地认为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行为,“决非个人的行动,乃是代表了一个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土地革命时期,从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到博古,“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政治上实行关门主义,错误地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最危险的敌人;革命的动力,只有“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主张集中火力反对中间派别,只搞

30、“下层统一战线”;组织上,片面强调党员成分无产阶级化和“指导机关之工人化”;军事上采取盲动主义、冒险主义。其结果是中央苏区和南方根据地全部丧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党、政、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再次出现“左”的错误,主要表现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判断,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受到严重考验,党、国家和人民艰苦创建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上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一)阶级阶层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全局的战略

31、问题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与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百年实践探索,归结起来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1922 年党的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明确指出民主联合战线建立的“民主主义大同盟”中,就包括职教员联合会、学生会、律师公会、新闻记者团体等知识分子在内。1925 年 1 月召开的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以及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强调党目前之最重要的责任是吸收无产阶级及革命的智识阶级参加革命。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年,第 379380 页。1926 年 7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扩大党的

32、队伍问题,要求“务使本党更加发展,征集更多的革命工人农人与知识分子”。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1 卷(19211949)上册,第 187188 页。1926 年 10 月,陈独秀在给各级党部关于扩大共产党组织的建议信中,明确将知识者列为许多地区组织发展的重要对象之一。?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年,第 102 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年,第 705 页。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2023 年 第 3 期77展史就是一部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

33、历史。20 世纪 80 年代初,陆定一概括这一历史并提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革命运动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又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过程。”“革命从城市转入了农村,有一个是否看得起农民的问题;革命胜利了,转入城市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有一个是否看得起知识分子的问题。”?借鉴这个思路,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这一历史还可以表述为:改革开放前,有一个如何认识和看待资产阶级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有一个如何认识和看待新的社会阶层的问题。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归结起来就是,阶级阶层关系是事关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二)正确的阶级阶层分析是党正确认

34、识与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前提在理论上,对此有深刻洞察的是毛泽东。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其奠基之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一观点。文章的开篇即振聋发聩地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这实际上不仅阐述了这一原则性认识,即正确的阶级分析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制定有效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取得革命成功的关键和基础,而且明确阐述了阶级阶层分析的思路,即以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其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相应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35、。因此,阶级阶层分析具体来讲,就是分析社会成员的阶级属性及其相应的社会政治属性;正确的阶级阶层分析,即对社会成员的阶级属性及社会政治属性作出科学的、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判断。实践中,历史的发展一再为这一原则性认识提供论据。党的兴衰、革命的成败、建设的顺利与挫折,都是这一原则的试金石。能否根据革命、社会主义不同时期的任务进行恰当的阶级阶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统一战线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中国共产党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能力的考验。因此,怎么认识、怎么看,是首先需要正确回答的问题。这一点,在我们党认识和处理与国民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等关系

36、时都有体现,尤其是以在认识和处理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上更为明显。从认识根源上看,我们党历史上在认识和处理知识分子问题时曾经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地解决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社会政治属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中,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改革开放前,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基本上将其归属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即非劳动人民、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期间,尽管周恩来等人曾在 1956 年到 1962 年之间反复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这些认识和判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基于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对知识分子社会政治属性的判断是: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除去一部分接近帝国

37、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并为其服务而反对民众外,一般地是受帝国主?转引自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年,第 234 页。?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1 页。?1956 年 1 月,在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在报告中提出,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这个新判断并没有在全党得到认同。1962 年 3 月,在广州会议上,陈毅提出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脱资产阶级之帽,加劳动人民之冕;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郑重宣布,知识分子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82023 年 第 3 期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

38、级的压迫,遭受着失业和失学的威胁,有很大的革命性;他们或多或少地拥有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富于政治感觉,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出身于有产家庭,他们所赞成的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不是彻底废除私有制的“劳农革命”;即使是对于民主革命,他们的态度也是动摇的,“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紧急关头,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少数人,就会变成革命的敌人”?。在政治上,他们追求民主、自由,渴望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至于政治改造的道路,大部分不赞成阶级斗争的理论,不赞成过于暴烈的行动,主张渐进的和平的实施宪政与民主,“迷信宪法可以革军阀的命”?。在思想上,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他们“不能构

39、成一个阶级”“而分属于各个阶级”“分化最剧烈”“遂没有坚固不摇的阶级性,所以他主观上浪漫的革命思想,往往一时有超阶级的幻象”?,或者呈现为一种“游离势力”“既可以为革命所用,也可以为反革命所用”。在社会价值观上,他们往往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蓝图或某些抽象的原则如理性、正义、公平等,站在自以为超阶级超党派的立场上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存在主观主义、虚无主义倾向。在行为方式上,个人式的而非工厂协作式的劳动,使其难以具备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时常标榜个性自由和独立,与革命所要求的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格格不入。在与工农的关系上,由于比较有文化,他们往往自视甚高,瞧不起没有文化的工农群众,认为“无产阶级则

40、微不足道,是很无知的、贫穷而又软弱的阶级”。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知识分子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其积极性和优点在于,“他们一般地能够参加和拥护革命,是革命的很好的同盟者”,因而“必须争取和保护之”;其消极性和缺点在于,“有些人容易受资产阶级的影响”,因而“必须注意在他们中进行革命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这种认识体现在实践中,经常性的争论和困境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主体是工农,知识阶级“始终只是社会的喉舌”“利器”和“辅助工具”而被利用?还是也可以作为基本力量来“依靠”?这个争论或分歧随着革命、建设形势而变化。当革命、建设进展顺利的时候,往

41、往会突出知识分子积极性的一面,强调其是“革命同路人”“革命很好的同盟者”,甚至是“革命的先锋和桥梁”,就会大力吸收知识分子;当革命、建设遭遇挫折的时候,往往会突出知识分子消极性的一面,“左”的倾向就会出现,出现反知识分子的倾向,对其排斥、不信任甚至打击。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得与失、成与败,皆源于此。(三)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是党正确进行阶级阶层分析的基础如何对社会成员的阶级属性及社会政治属性作出科学的、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判断呢?如前文所述,社会阶级阶层在本质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转型与变迁的产物,是因社会分化而形成的社会力量,反过来,也是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进一步转型与变迁的社会

42、力量。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及其演变发展是决定社会阶级阶层地位、作用、相互关系、?毛泽东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641 页。?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 4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221 页。?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第 366 页。?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641 页。百年统一战线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经验2023 年 第 3 期79命运前途的宏观框架,对阶级阶层的认知和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发展和走向的认知和判断。简言之,在更高层次上对国家和社会

43、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有深刻的洞察,是正确分析阶级阶层的前提。而这个洞察力体现为一个政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19 世纪中期以来,从西欧开始,对资本主义的修正与批判甚至颠覆就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题。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意识形态、两条道路的并存、较量与竞争,构成了一个主线。从中国来看,这也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基本格局。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就成为各种力量试图探索回答的重大问题。20 世纪初,新思潮如潮水般涌来,各种主义竞相登场。既有马克思主义,也有庞杂的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如无政府主义、无政府工团主

44、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斯坦主义等?。在“主义”的竞逐中,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以其对资本主义缺陷的超越,征服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一大批先进分子逐渐抛弃空想社会主义及其他类似的改良主义的谬误,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所以,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以来的大的时代背景,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意识形态的比较和较量。在两条道路、两个方向、两种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选择的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但是,其所处的中国社会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是前工业

45、社会、前现代的。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回答“中国社会在哪里”“要走向哪里”这样的问题,处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之下。理论上,革命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框架下,资产阶级是行将消亡的,是没有前途的,是革命的对象。然而实践中,在经济上,中国仍旧处于前资本主义的阶段,根据马克思、列宁的观点和苏联的经验,必须要经过一个经济上的成长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要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生长与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资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

46、的。至于革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并不是立即进行推翻一切剥削、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如果不首先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国家就不能独立,人们就不能解放,也就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中国革命的步骤是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一个阶段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进到社会主义的链条中,在从现实达致理想的过程中,始终处在一种张力之下。资本主义阶段与社会主义目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与大买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与斗争,共同构成了张力的两端

47、。正是在这个张力之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思考和回答中国社会的性质、前途和走向,革命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1 卷(19211949)上册,第 44 页。?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2006 年第 2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802023 年 第 3 期性质、动力、任务、前途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而在这个张力之下,对中国社会的探索和思考,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判断社会阶级阶层的状况、地位、作用以及处理其与阶级阶层关系的支配性框架。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

48、的前途和转变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所以,能否正确处理这个张力,能否洞察现实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路径,把控好革命和建设的节奏,处理好目标与阶段之间的关系,考量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理论水平,而政治智慧、理论水平的高低就构成了党进行阶级阶层分析的基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回答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革命的性质、方向、前途等基本问题,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的问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理论的提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

49、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成功解决了如何在社会主义社会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知识分子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对待新的社会阶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新力量的问题。另外,我们党在阶级阶层问题上出现的失误挫折进一步揭示,政治上、理论上的不成熟,会导致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阶段与目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张力之中出现偏颇,体现在阶级阶

50、层关系上,不是“左”就是右。一种偏颇是,忘记了理论、理想及其指明的前途和方向,耽于现实和实践,低估了无产阶级自身,或者高估了资产阶级,把革命的前途寄托于资产阶级,停留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偏颇导致的是出现右的倾向与错误。比如,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出现右倾投降主义、机会主义错误,就在于对中国革命性质的不正确认识,认为现阶段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只能以资产阶级为主体;革命的前途,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因此,当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发起清党分共、当工农运动与资产阶级利益发生矛盾时,党都不能妥善处理,只是一味地妥协和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